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梯田建设不仅能够保持水土,治理水土问题,同时能够促进一方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对百姓有利的基础性工程,在贵州省农村生产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贵州省始终对水土保持尤其梯田建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对梯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为“修梯田保收益”这一目标而努力,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本文以贵州省体检建设调查工作为基础,分析贵州省梯田建设的意义,并对贵州省梯田建设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梯田建设;意义;贵州省;调查工作问题;经验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6文章标识码:A
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省份,贵州省生活在石灰岩占73%的1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数目前总共有约4000万人。这些山地和坡地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及灾害频繁等问题,土地的贫瘠导致贵州这些地区的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对贵州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制约性。从1991年开始,贵州针对地形特点开始对梯田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展开,时至今日贵州省梯田建设取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修梯田保收益——贵州省梯田建设的意义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的东南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属于我国西南部高原地区,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持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谓对贵州省的形象概括。贵州省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频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这些都导致给贵州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制约。在修建梯田之前贵州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较为被动,农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近年来,贵州省从实际出发,将梯田建设作为对水土治理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截至梯田建设调查工作,贵州省梯田建设合计1392720.8公顷,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91%,占贵州省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的26.26%。以长江、珠江流域汇总的话,贵州省长江流域梯田总面积合计920853.30公顷,占其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的27.10%;珠江流域梯田总面积合计471867.5,占其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的24.74%[1]。
贵州省土地资源的现状致使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提高土地生产力成为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而梯田建设正是促进土地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措施。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贵州省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机理和治理有了逐步地掌握,梯田建设的加强不仅改造了不利的耕地面貌,同时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和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持的基础。除了能提高土地生产力外,梯田建设同时也是发展贵州省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贵州省地形地貌决定了其农业生产大都在沟深坡陡之中,而这种地形的開垦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贵州省梯田建设从一开始就将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并对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实践也已经证明,贵州省梯田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梯田建设对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有显著效果。梯田建设使贵州省农业摆脱了传统状态,转向现代农业,对农、林、牧、副各业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着巨大效用,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点,各种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促使一大批致富专业户脱颖而出,实现了修梯田保收益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在调查基础上对贵州省梯田建设经验的总结
《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的下发,各地都展开了水利普查,贵州省积极响应通知,先后进行了各项水利普查,梯田建设调查工作便是其中之一。此次的普查对象主要为贵州省梯田建设情况,是贵州省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省、地的统一部署下,贵州省梯田建设调查工作开展顺利,收集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和梯田建设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可以发现在多年的水土治理和梯田建设中贵州省形成了其独特的经验。
1.紧抓坡耕治理这一重点
贵州缺乏耕地后备资源,2000年贵州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为137.2789万亩,经开发,到2005年年末贵州省耕地后备资源仅为75.5057万亩,且耕地质量不高。这些耕地分布不集中,零星分散,与劳动力分布不平衡,需投入较高成本,梯田建设可谓工程艰巨。贵州的实际情况表明,它不能走外延扩张的路子,内涵式发展成为其必然之选[2]。于是贵州开始立足现有耕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对中低产田土改造进行改造,紧抓坡耕治理这一重点。突出坡耕地治理,不仅体现了贵州基本农田建设的特色,同时为其争取新的投入创造了更多时间和空间。
2.在治理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
为了紧随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贵州省梯田建设也随之做出了相应调整。在立足“三跑地”变为“三保地”的基础上,将稳、平、厚、路、沟、池统一起来,促进“稳产增产”效果的实现。在对坡耕治理这一重点进行突出的同时,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梯田建设分类指导,努力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和耕地数量的增加,实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3]。
3.坚持强化梯田治理与水土保持相结合
在梯田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贵州省认识到要将旱坡地改造为基本农田梯化平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即将山、水、田(土)、林、路统一起来。因此,近年来贵州省委、政府在对资金进行投入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不再将资金仅用于土地建设上,同时用在烟水工程配套之中,将改土与治水相互结合起来,这一转变大大推动了传统耕地向标准农田的转变。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式,贵州省在服务大局的基础上,不断转变观念,这些都促进了贵州省梯田的建设。
4.兼顾效率与效益
贵州省在梯田建设上除了努力当年治理、当年见效之外,更加重视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确保。在对工程建设整体水平和效率进行提高的同时,将梯田建设打造成推动科技兴农和结构调整的平台,促进贵州农村农、林、畜产品基地的形成,加快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步伐,为农民收益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贵州梯田建设还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以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实现梯田建设效率与效益的并举。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梯田建设是其工程措施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梯田进行修建已经成为治理水土的重要手段,梯田建设不仅能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给农民带来一定收益,即修梯田保环境的同时修梯田还能保效益,这也是贵州省梯田建设的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必须一如既往地关注梯田建设工作,在立足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梯田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修琦,章文波,魏本勇,胡玲.中国水土流失的历史演变[J].水土保持通报,2012,1(01):85-86.
[2]刘志红.浅谈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0,8(16):103-104.
[3]王晓馨.坡地变良田 梯田铺富路[N].天水日报,2012,10(09).
关键词:梯田建设;意义;贵州省;调查工作问题;经验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6文章标识码:A
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省份,贵州省生活在石灰岩占73%的1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数目前总共有约4000万人。这些山地和坡地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及灾害频繁等问题,土地的贫瘠导致贵州这些地区的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对贵州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制约性。从1991年开始,贵州针对地形特点开始对梯田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展开,时至今日贵州省梯田建设取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修梯田保收益——贵州省梯田建设的意义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的东南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属于我国西南部高原地区,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持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谓对贵州省的形象概括。贵州省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频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这些都导致给贵州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制约。在修建梯田之前贵州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较为被动,农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近年来,贵州省从实际出发,将梯田建设作为对水土治理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截至梯田建设调查工作,贵州省梯田建设合计1392720.8公顷,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91%,占贵州省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的26.26%。以长江、珠江流域汇总的话,贵州省长江流域梯田总面积合计920853.30公顷,占其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的27.10%;珠江流域梯田总面积合计471867.5,占其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的24.74%[1]。
贵州省土地资源的现状致使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提高土地生产力成为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而梯田建设正是促进土地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措施。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贵州省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机理和治理有了逐步地掌握,梯田建设的加强不仅改造了不利的耕地面貌,同时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和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持的基础。除了能提高土地生产力外,梯田建设同时也是发展贵州省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贵州省地形地貌决定了其农业生产大都在沟深坡陡之中,而这种地形的開垦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贵州省梯田建设从一开始就将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并对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实践也已经证明,贵州省梯田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梯田建设对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有显著效果。梯田建设使贵州省农业摆脱了传统状态,转向现代农业,对农、林、牧、副各业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着巨大效用,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点,各种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促使一大批致富专业户脱颖而出,实现了修梯田保收益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在调查基础上对贵州省梯田建设经验的总结
《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的下发,各地都展开了水利普查,贵州省积极响应通知,先后进行了各项水利普查,梯田建设调查工作便是其中之一。此次的普查对象主要为贵州省梯田建设情况,是贵州省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省、地的统一部署下,贵州省梯田建设调查工作开展顺利,收集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和梯田建设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可以发现在多年的水土治理和梯田建设中贵州省形成了其独特的经验。
1.紧抓坡耕治理这一重点
贵州缺乏耕地后备资源,2000年贵州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为137.2789万亩,经开发,到2005年年末贵州省耕地后备资源仅为75.5057万亩,且耕地质量不高。这些耕地分布不集中,零星分散,与劳动力分布不平衡,需投入较高成本,梯田建设可谓工程艰巨。贵州的实际情况表明,它不能走外延扩张的路子,内涵式发展成为其必然之选[2]。于是贵州开始立足现有耕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对中低产田土改造进行改造,紧抓坡耕治理这一重点。突出坡耕地治理,不仅体现了贵州基本农田建设的特色,同时为其争取新的投入创造了更多时间和空间。
2.在治理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
为了紧随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贵州省梯田建设也随之做出了相应调整。在立足“三跑地”变为“三保地”的基础上,将稳、平、厚、路、沟、池统一起来,促进“稳产增产”效果的实现。在对坡耕治理这一重点进行突出的同时,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梯田建设分类指导,努力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和耕地数量的增加,实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3]。
3.坚持强化梯田治理与水土保持相结合
在梯田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贵州省认识到要将旱坡地改造为基本农田梯化平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即将山、水、田(土)、林、路统一起来。因此,近年来贵州省委、政府在对资金进行投入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不再将资金仅用于土地建设上,同时用在烟水工程配套之中,将改土与治水相互结合起来,这一转变大大推动了传统耕地向标准农田的转变。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式,贵州省在服务大局的基础上,不断转变观念,这些都促进了贵州省梯田的建设。
4.兼顾效率与效益
贵州省在梯田建设上除了努力当年治理、当年见效之外,更加重视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确保。在对工程建设整体水平和效率进行提高的同时,将梯田建设打造成推动科技兴农和结构调整的平台,促进贵州农村农、林、畜产品基地的形成,加快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步伐,为农民收益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贵州梯田建设还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以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实现梯田建设效率与效益的并举。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梯田建设是其工程措施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梯田进行修建已经成为治理水土的重要手段,梯田建设不仅能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给农民带来一定收益,即修梯田保环境的同时修梯田还能保效益,这也是贵州省梯田建设的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必须一如既往地关注梯田建设工作,在立足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梯田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修琦,章文波,魏本勇,胡玲.中国水土流失的历史演变[J].水土保持通报,2012,1(01):85-86.
[2]刘志红.浅谈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0,8(16):103-104.
[3]王晓馨.坡地变良田 梯田铺富路[N].天水日报,201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