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代至今,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中西艺术开始结合,传统绘画发生了现代转型,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开始发展,许多画家都在潜心探索,力求突破。朱振庚正是其中一位极具创造精神的中国画家,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将毕生心血用于国画变革之中。从朱振庚提出的艺术观点出发,分析他每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了解他在中国画领域的探索历程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笔墨;造型;构成;国画变革
一、艺术中的“生”味
(一)起于“生”而归于“生”
在原始时期,人们崇拜自然,绘画成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绘画出现之前,很多人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事物的模仿,但真的只是一味地模仿吗?原始先民将自然万物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我国的地画、岩画和彩陶绘画,看似单纯、简练概括的图案,却充满浓郁的原始意味,其中蕴含了原始的观念,这种抽象化的造型,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因此,绘画艺术从一开始就是稚拙朴实且充满思想的,不追求一味的形似与造型的准确,充满着“生”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思想、绘画工具和载体都在不断进步,绘画也经历了多种风格的演变,如汉唐的人物画,五代两宋的山水、花鸟画。这里不得不说技法最精湛的宋代院体绘画,它注重写实,但又不是绝对模拟自然,其中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情感,强调“写物之生意”和“写世之大理”,从而达到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和“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写实性画风的高峰,后人难以逾越。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开始兴起,其不求形似,笔情墨趣之中注入了文人的精神,情感浓厚。中国近代以后,受西方艺术语言的影响,传统绘画开始发生变革,朱振庚是变革者之一,他认为国画变革不是望着西方画东方,而应该扎根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和变革。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幅好的作品展现的是笔痕走过之过程,而非大功告成之结果”[1]。正如他的作品和绘画观念一样,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艺术虽无尽头,但他的一生历程已成为艺术本身。
(二)用笔用墨,“熟中求生”
“熟”一字,在绘画中,意为熟练,多指绘画技法熟练高超。朱振庚认为技法熟练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并不是好事,他认为国画中用笔用墨宁拙毋巧,作画需要熟练技巧,但更要在熟练中求生、求拙,如果没有这个追求,往往会出现人们所贬的“滑”“飘”“轻”“油”,这些都是绘画中最忌讳的,沾上其一,作品必会打上“俗”的烙印。从朱振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国画用笔功底,用线张弛有度,用笔用墨“熟中求生”,反复斟酌画面构成关系,每一笔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作品形式感很强,基于灵感,线条、墨色和颜色在纸上交织,笔力墨趣,开阖大气。清代书法家傅山曾提出“四宁四毋”理论,提倡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这也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含蓄之美,书画本同源,故绘画也应如此。
二、大风格者,为风格之变革者
(一)造型稚拙,变异合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也更为清晰准确,绘画在造型上不再追求表象,画家们不断寻求造型上的突破与革新,绘画形式也从具象过渡到意象和抽象,绘画中事物的造型开始变得夸张,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形都称得上艺术。朱振庚曾说过:“我认为好的人物画家具有两种能力:一是写实能力;二是变形能力。变形变得严谨,写实写得活灵。两种能力俱佳,谓之造型的坚强;惟其坚强,所以自由。”故“变形”者当善写实。朱振庚一直坚持画速写,并且主张速写“慢”画,这样才能有充分的时间用心斟酌画面,考虑所绘事物的变形和整个画面的形式构成关系,通过提炼自身对事物产生的某种视觉感受,创作出更具意味的视觉形象,自由的背后更多的是无数次尝试获得的经验与积累。朱振庚作品中的形象多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戏剧、年画、皮影和剪纸等,他从传统中提炼出元素和符号,用自己独特的“现代造型法”精炼组合,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画面形象怪诞变异,五官、四肢任意安排,却不离其位[2],看似只有点、线、面和色块的抽象画面中,我们总能发现变形了的意象符号,画面耐人寻味。
(二)作品的意味和张力的蕴含
朱振庚作品中的意味和张力,表现在造型、笔墨、颜色、肌理和画面构成关系上。每个时期的作品都给予我们不同的风貌,从朱振庚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复雕琢的痕迹,他所绘制的戏剧人物造型古拙、质朴,人物的脸部和服饰刻画得非常丰富,大胆地取用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颜色,以朱红、墨色、石绿为基调,色与墨交相呼应,画面构图饱满,稳重大气,分量感十足。在作品创作中,他大胆地采用丙烯、白色粉末、植物色,利用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纯色和墨色的融合叠加使质感厚重,远看画面具有整体性,近看又有许多色块叠加,变化丰富。此外,纸张经过技术手段的制作,并以白色粉末做底,画面呈现墙壁斑驳脱落的效果,使得他的作品有着如同古代壁画一样沉着强烈、丰富斑驳的视觉效果,肌理感丰富,极大增加了画面的耐看性和可读性。而后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在造型上有了很大胆的突破,他将戏曲中提取出来的元素打散、重构,同时在线条、墨色、色彩及造型的意趣上反复经营[3],在他的作品《都市变相》和“壶人系列”中,可以看到扭曲的脸与体态,原始气息浓厚,画面元素以符号式的形式出现,极度夸张的造型,不拘泥于现实的形似,充满着怪诞之感,第一眼画面整体呈现出抽象的视觉效果,但仔细看又能在抽象中发现意象和具象的事物。这种抽象和具象的巧妙组合,使作品给人一种一眼看不尽、看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具有着自然率真的独特魅力,看似无章法的画面,处处体现经营位置,造型和构图蕴含着无限的张力。他后期的彩墨作品中,人物的造型、颜色和画面的构图,都发生了改变,人物的比例被拉长,五官和服饰更为简化,寥寥几笔线条就能概括,用色上欢快明亮,些许人物加上了紅脸蛋,神态童真童趣。其构图的形式感很强,极具现代化,一改往日的书法平铺,大面积留白,题字点缀即可,画面中前面的人物排排站,后面的人物插空站,像是拍照片似的,充满意味。
(三)艺术追求与艺术成就
朱振庚的作品追求画面的形式意味,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艺术语言并加以创新。他穷尽一生追求艺术,作品形式非常丰富,在重彩、彩墨、白描、速写和版画等方面都有涉及,作品的题材以戏曲为主,也会画一些都市和生活题材类的作品。所有作品仿佛有着生命,是他内心最热情真切的表达,作品的真实质朴,也正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他曾说过:“画人处世,当远时尚而心静,莫因物欲而自毁,一切顺其自然,心安则思。”他笔下的艺术是自然纯粹而又真实的。他的艺术成就在于他融合了民间艺术的色彩、造型,同时将吸收了的西方艺术语言融入中国绘画,为从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语言的转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写意重彩画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后者在写意重彩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三、结语
朱振庚每个阶段的作品都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前期的稚拙、古朴、厚重之感,中期意象、抽象的空间错位之感,后期的稚趣童真之感,无论是哪个阶段,他在线条、墨色、色彩和造型中都反复经营,探寻创作方法和笔墨趣味。朱振庚努力从中国画的色彩传统、造型组合、构成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追求作品的当代意义,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突破了历史上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程式与规范。他曾说,“画家一旦形成一种风格,便想守住这风格,但守的结果是为习气所囿,落入自家的俗套”,“大风格者为风格之变革者”。因此朱振庚一直在进行自我变革,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于乏味中悟有味,于平凡中找激情,他的作品像是有生命一样,一直在生长……
参考文献:
[1]朱振庚.国画变革不是望着西方画东方 现代感非西化[J].公关世界,2017(14):108-113.
[2]朱振庚.笔底墨韵独自流:朱振庚访谈[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1):3-8.
[3]钱忠平.独步由心:朱振庚绘画艺术评述[J].美术,2018(11):55-60,158.
关键词:笔墨;造型;构成;国画变革
一、艺术中的“生”味
(一)起于“生”而归于“生”
在原始时期,人们崇拜自然,绘画成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绘画出现之前,很多人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事物的模仿,但真的只是一味地模仿吗?原始先民将自然万物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我国的地画、岩画和彩陶绘画,看似单纯、简练概括的图案,却充满浓郁的原始意味,其中蕴含了原始的观念,这种抽象化的造型,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因此,绘画艺术从一开始就是稚拙朴实且充满思想的,不追求一味的形似与造型的准确,充满着“生”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思想、绘画工具和载体都在不断进步,绘画也经历了多种风格的演变,如汉唐的人物画,五代两宋的山水、花鸟画。这里不得不说技法最精湛的宋代院体绘画,它注重写实,但又不是绝对模拟自然,其中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情感,强调“写物之生意”和“写世之大理”,从而达到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和“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写实性画风的高峰,后人难以逾越。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开始兴起,其不求形似,笔情墨趣之中注入了文人的精神,情感浓厚。中国近代以后,受西方艺术语言的影响,传统绘画开始发生变革,朱振庚是变革者之一,他认为国画变革不是望着西方画东方,而应该扎根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和变革。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幅好的作品展现的是笔痕走过之过程,而非大功告成之结果”[1]。正如他的作品和绘画观念一样,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艺术虽无尽头,但他的一生历程已成为艺术本身。
(二)用笔用墨,“熟中求生”
“熟”一字,在绘画中,意为熟练,多指绘画技法熟练高超。朱振庚认为技法熟练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并不是好事,他认为国画中用笔用墨宁拙毋巧,作画需要熟练技巧,但更要在熟练中求生、求拙,如果没有这个追求,往往会出现人们所贬的“滑”“飘”“轻”“油”,这些都是绘画中最忌讳的,沾上其一,作品必会打上“俗”的烙印。从朱振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国画用笔功底,用线张弛有度,用笔用墨“熟中求生”,反复斟酌画面构成关系,每一笔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作品形式感很强,基于灵感,线条、墨色和颜色在纸上交织,笔力墨趣,开阖大气。清代书法家傅山曾提出“四宁四毋”理论,提倡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这也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含蓄之美,书画本同源,故绘画也应如此。
二、大风格者,为风格之变革者
(一)造型稚拙,变异合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也更为清晰准确,绘画在造型上不再追求表象,画家们不断寻求造型上的突破与革新,绘画形式也从具象过渡到意象和抽象,绘画中事物的造型开始变得夸张,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形都称得上艺术。朱振庚曾说过:“我认为好的人物画家具有两种能力:一是写实能力;二是变形能力。变形变得严谨,写实写得活灵。两种能力俱佳,谓之造型的坚强;惟其坚强,所以自由。”故“变形”者当善写实。朱振庚一直坚持画速写,并且主张速写“慢”画,这样才能有充分的时间用心斟酌画面,考虑所绘事物的变形和整个画面的形式构成关系,通过提炼自身对事物产生的某种视觉感受,创作出更具意味的视觉形象,自由的背后更多的是无数次尝试获得的经验与积累。朱振庚作品中的形象多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戏剧、年画、皮影和剪纸等,他从传统中提炼出元素和符号,用自己独特的“现代造型法”精炼组合,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画面形象怪诞变异,五官、四肢任意安排,却不离其位[2],看似只有点、线、面和色块的抽象画面中,我们总能发现变形了的意象符号,画面耐人寻味。
(二)作品的意味和张力的蕴含
朱振庚作品中的意味和张力,表现在造型、笔墨、颜色、肌理和画面构成关系上。每个时期的作品都给予我们不同的风貌,从朱振庚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复雕琢的痕迹,他所绘制的戏剧人物造型古拙、质朴,人物的脸部和服饰刻画得非常丰富,大胆地取用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颜色,以朱红、墨色、石绿为基调,色与墨交相呼应,画面构图饱满,稳重大气,分量感十足。在作品创作中,他大胆地采用丙烯、白色粉末、植物色,利用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纯色和墨色的融合叠加使质感厚重,远看画面具有整体性,近看又有许多色块叠加,变化丰富。此外,纸张经过技术手段的制作,并以白色粉末做底,画面呈现墙壁斑驳脱落的效果,使得他的作品有着如同古代壁画一样沉着强烈、丰富斑驳的视觉效果,肌理感丰富,极大增加了画面的耐看性和可读性。而后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在造型上有了很大胆的突破,他将戏曲中提取出来的元素打散、重构,同时在线条、墨色、色彩及造型的意趣上反复经营[3],在他的作品《都市变相》和“壶人系列”中,可以看到扭曲的脸与体态,原始气息浓厚,画面元素以符号式的形式出现,极度夸张的造型,不拘泥于现实的形似,充满着怪诞之感,第一眼画面整体呈现出抽象的视觉效果,但仔细看又能在抽象中发现意象和具象的事物。这种抽象和具象的巧妙组合,使作品给人一种一眼看不尽、看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具有着自然率真的独特魅力,看似无章法的画面,处处体现经营位置,造型和构图蕴含着无限的张力。他后期的彩墨作品中,人物的造型、颜色和画面的构图,都发生了改变,人物的比例被拉长,五官和服饰更为简化,寥寥几笔线条就能概括,用色上欢快明亮,些许人物加上了紅脸蛋,神态童真童趣。其构图的形式感很强,极具现代化,一改往日的书法平铺,大面积留白,题字点缀即可,画面中前面的人物排排站,后面的人物插空站,像是拍照片似的,充满意味。
(三)艺术追求与艺术成就
朱振庚的作品追求画面的形式意味,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艺术语言并加以创新。他穷尽一生追求艺术,作品形式非常丰富,在重彩、彩墨、白描、速写和版画等方面都有涉及,作品的题材以戏曲为主,也会画一些都市和生活题材类的作品。所有作品仿佛有着生命,是他内心最热情真切的表达,作品的真实质朴,也正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他曾说过:“画人处世,当远时尚而心静,莫因物欲而自毁,一切顺其自然,心安则思。”他笔下的艺术是自然纯粹而又真实的。他的艺术成就在于他融合了民间艺术的色彩、造型,同时将吸收了的西方艺术语言融入中国绘画,为从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语言的转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写意重彩画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后者在写意重彩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三、结语
朱振庚每个阶段的作品都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前期的稚拙、古朴、厚重之感,中期意象、抽象的空间错位之感,后期的稚趣童真之感,无论是哪个阶段,他在线条、墨色、色彩和造型中都反复经营,探寻创作方法和笔墨趣味。朱振庚努力从中国画的色彩传统、造型组合、构成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追求作品的当代意义,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突破了历史上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程式与规范。他曾说,“画家一旦形成一种风格,便想守住这风格,但守的结果是为习气所囿,落入自家的俗套”,“大风格者为风格之变革者”。因此朱振庚一直在进行自我变革,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于乏味中悟有味,于平凡中找激情,他的作品像是有生命一样,一直在生长……
参考文献:
[1]朱振庚.国画变革不是望着西方画东方 现代感非西化[J].公关世界,2017(14):108-113.
[2]朱振庚.笔底墨韵独自流:朱振庚访谈[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1):3-8.
[3]钱忠平.独步由心:朱振庚绘画艺术评述[J].美术,2018(11):55-6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