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471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宁县宇村庙现为庆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县宇村庙会也成为宁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古建庙宇为依托,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传承载体,在民俗文化变迁、转化的过程中相融、强化、传承,共同构成了一套具有历史文化与民俗祭祀信仰的文化生态链。文章将围绕宁县宇村庙的历史渊源、变革历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进行整理与挖掘,探究宇村庙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以及文物保护中历史文化形态和民俗文化特征。
  关键词: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民俗文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1]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辩证统一的现实存在,均为民间文化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共生的价值体现。文物属性为“物质”的,有形态、样式和体积大小之分,但它们蕴藏着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形态和文化基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在口传心授的传承关系中,通过物质来体现文物价值和文化表达。它们共生共存,都在引导、保护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前提是出台具有时代性、完整性及规范性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打造文化名牌,使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生相存,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
  1 宁县宇村庙的历史渊源及文物保护价值
  宁縣宇村庙位于宁县湘乐镇宇村村组街道西50米处。以大殿主梁文字及出土残碑为参考,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古柏庙碑记曰:“吾里有显圣王庙者,自唐咸亨以迄于今由来久矣,而文珠菩萨庙其后焉……”据此可知,显圣王庙创建于唐咸亨年间(670-674),宇村庙是显圣王庙的行宫。自唐代起,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和扩建,到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已经形成现在的规模[2]。由此可知,宁县宇村庙历史久远,富集了历史文物的文化特点,凸显佛教与道教相融合的宗教信仰特征,它们是物质与精神形态相互转化的有力佐证,相互依存,又存有区别。
  “传统民俗文物或称民俗实物,是一个地方历史上长期民俗活动中形成的、又在相应相依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硬件’的作用,是我们今天整理研究、陈列复原传统民俗事象中无可替代的见证物,客观上发挥着基础和支柱作用。”[3]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展开,宁县宇村庙作为古代坛庙祠堂类别,成功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该庙宇以围墙四周为界,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戏楼、显圣殿、大殿,东面有钟楼,西面有鼓楼,钟楼为歇山顶式,戏楼为大屋顶式,内有彩绘壁画。主殿显圣殿呈硬山顶式,施五脊六兽,平身斗拱,前有明柱四根。庙内现存清代石碑1通、南北朝莲花柱顶石等历史文物,对研究当地的民俗文化、佛教、道教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宇村庙的发展和保存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脉相承,缺一不可。它见证了当地民俗文化发展的有序变革和历史演变过程,扮演着“见证者”的角色,是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唯一载体。
  2 宁县宇村庙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宁县宇村庙会是以每年农历3月25日祭拜显圣王为中心的民俗活动。根据《宁县志》记载,宇村庙会在解放前规模空前,以湘乐镇为中心,辐射方圆数十千米,众多信男善女前来参拜、祭祀。2010年,宁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实地勘查和研究其文物价值和文化保护价值后,宁县宇村庙会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县宇村庙会历经各年代战火和时间的洗礼,演变成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宇村庙宇建筑群还在,文化信仰还在,群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还在。群众对“取水祭祀”“戏剧表演”这样的民间文化活动的尊重,将民间祭祀和文物保护紧紧地联系起来,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让他们有形无形地参与进来,间接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好地传承下来。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是它是参与民众共同的精神文化追求,是群众信仰代代相传的见证。当然,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物有序保护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承载作用,古建文物不同于其他文物种类,担任着群众信仰情感、心理情感和祭祀情感的重任,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表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与魅力,诠释着历史文物的深厚底蕴,这就是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辅相成的内在意义。
  宁县宇村庙会民俗祭祀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独特形式,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取水祭祀仪式于每年农历3月25日进行,寺庙挑选专人进行取水仪式。所取圣水必须是从显圣王的源发地正宁县取来的灵湫之水,取水一般需要3~4天。取水人选必须对显圣王虔诚、身体好,取水前必须认真理发、洗浴,夫妻不能同床,不食葱蒜肉食,静心祈祷,以正其心。取水途中头戴柳条帽,步行驮水,原路往返,不能走错路线。取的圣水必须用净瓶背在背上,以示敬重。圣水取回后,取水者将净瓶里的圣水安放在庙台之上,供众人参拜、还愿。庙会主持者宣读祭文,当地香客祭献贡品,馈赠香炉,送来锦匾,以示虔诚。祭祀完毕后,取水者将圣水倒入庙前深沟的清泉中,以示龙脉圣水交融。届时会邀请当地戏班在正殿前表演《刘海儿撒金钱》《天官赐福》等传统经典神话故事,其目的是高台教化,甄别善恶,传播正义,娱乐群众,吸引附近观众,招商纳贾,活跃经济。
  3 宁县宇村庙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发展
  宇村庙作为民俗祭祀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得以修缮、加固。宇村庙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存在方式,在文物保护中起到了教化引导的作用。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剧头帽制作”“唢呐艺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非独立存在,它们都在民俗祭祀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常常以不同的存在形式集中展现于庙会祭祀之中。戏剧头帽色泽艳丽,凿刻繁杂,以牛皮纸为底,将8~14层的牛皮纸刻出图样,再进行固定、上漆、封泥、着色,多制作王帽、王冠及凤冠等;唢呐声音韵味质朴,音色嘹亮,细腻委婉,构成了乡情浓郁的陇东音乐方言体系,它们都服务于秦腔班社,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单元,共同支撑着民间祭祀的繁荣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于“破四旧”的影响,部分佛教造像、庙宇建筑被掩埋、销毁。群众社会娱乐方式出现了变化,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知愈加模糊,唢呐艺人流离失所,戏剧头帽制作无人问津,民间祭祀文化正在失去它的魅力和精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出现断裂,民俗祭祀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传承人的培养出现断层,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依存的生存空间,处于濒临消亡、面临失传的地步。针对这一窘境,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要提升文物保护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考量,让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谱系明晰完整,只有二者有机统一,相互协作,同时发力,才能让宁县宇村庙会这样一个集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的民间文化活动得以发扬壮大,使其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中最有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徐艺乙.中国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张有学.宁县宇村庙会[J].寻根,2009(6):52.
  [3]李祥仁.浅议民俗文物的特征、功能和搜集[J].东南文化,2001(7):78.
其他文献
摘 要: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是近代中国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她出身贫微,却志存高远,一生致力于“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探索,其作品中展露出的东方韵味成为其艺术特色中最独具魅力的标签。她将对祖国的深情倾注于画作,正是因为这种情愫,潘玉良的作品拥有着浓浓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情系故土 画魂尤生”。文章从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美术作品中选取数幅,探讨其画作背后的东方情缘。  关键词:东方
期刊
摘 要:钱延康是著名的油画、水彩画家,创作内容尤以森林题材最为著名。钱延康1929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师从颜文樑。钱延康学生时期就打下了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一生执着于用笔写大自然的力和美,用色彩的真情实感打动人。文章从钱延康捐献给家乡常熟博物馆的诸多作品中遴选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森林鹿群》,与诸同好共同赏析,共同领略其醇厚的艺术功底和诚挚的艺术感情。  关键词:钱延康;油画家;精湛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依托馆藏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策划和教育项目让藏品“活”起来,是博物馆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博物馆通过不断突破,整合教育资源,推出优质的教育项目,对于规范社会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功能都会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分析和评选优秀教育项目,推动博物馆教育项目进校园、社区,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传承作用,也对将来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
期刊
摘 要:北京正式建都的历史是从贞元元年(1153)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迁到当时称为燕京的北京,并改名为中都开始的。这一决定从此改变了北京这个城市的命运,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从此开始走向成为世界最伟大、最繁荣首都之一的道路,经过了历代王朝的发展变迁,一直沿用到现代。这一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金中都在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改变了整个北京城的发展轨道,对北京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形成
期刊
摘 要:商周的青铜器纹饰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动物纹饰是主体。文章从装饰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周青铜器的动物纹饰,从平面纹饰、立体部件装饰和器型三个维度考究动物纹饰的发展和变异,从而发现神俗动物形体、意蕴的变化规律,窥视古人意趣。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动物;装饰  商周时期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作为兵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杂器等充斥于贵族的生活中,而且还作为礼器现身
期刊
摘 要:林则徐淡泊、仁爱、勤勉的家风泽被后世、传诵至今。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优秀家风助力社会和谐发展。新时代,学习、传承林则徐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呼唤,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大有裨益。  关键词:林则徐;家风;淡泊;仁爱;勤勉;廉洁  福州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这里钟灵毓秀、人文鼎盛,孕育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名人——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揭幕人,林则徐不仅是名族英雄
期刊
摘 要:文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族谱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具有的当代价值,理解博物馆搜集、整理、研究族谱的意义。思考在新的时代,如何创新运用,通过陈列展览、社教活动让族谱文化资源更生动、更鲜活,更实际地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人民群众焕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根脉意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
期刊
摘 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发扬革命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旨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宜的意见和建议,为传播洪湖红色文化、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键词: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红色文化  1 红色教育基地概况  洪湖市是
期刊
摘 要: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指应用一切与博物馆环境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文章分析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进程,并从专家学者在理论、实施内容、实践三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对当前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行综述。经过综述梳理,发现我国当前关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践的文章仅有3篇,故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
期刊
摘 要:陶瓷业窑神崇拜是一个很早就被学者提及的问题,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分散,关注点有些厚此薄彼,过于单一。直到今日,多数研究成果仍然过于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可靠的实物和考古发现较少。文章尝试寻找考古资料中的窑神崇拜现象,以期提供一些线索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陶瓷业;窑神崇拜;考古  神崇拜自古以来就存在,当人类有了国家概念的时候,随之也产生了社稷的概念。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是土神,稷为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