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信任
《西安晚报》报道,西安市有关部门曾对该市部分11岁~16岁之间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愿将心事告诉父母,碰到烦心事,就“告诉同学和朋友”:仅有10%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事与父母“分享”:10%的学生则表示,心事无人倾听,只好埋在心里。另外,还有65%的学生认为家长并不了解他们。
观点:从种族和血缘关系上来说,孩子最亲近的人应当是父母,亲子之间应该心心相印。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如今居然有80%的孩子与父母“人心隔肚皮”.他们有了心事却不愿告诉父母。因为孩子“离心力”太强。还是因为父母“凝聚力”太差?有专家认为,导致亲子关系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父母虽然爱孩子,但他们不懂孩子的心。
锻炼太少
新华网报道,前不久,中国心理学会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者达31%。该调查还指出:目前在一些城镇地区,独生子女比例占到90%。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倍受娇宠,成了心理脆弱的一代。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
观点: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极易受到孤独、寂寞、自卑和疑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甚至导致人格扭曲。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将其关在家中按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这样做的后果必将导致孩子与社会疏远。应该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多与他人交流,从中学习并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报班太多
《今晚报》报道,连日来,记者对天津市河北区五号路小学、河西区马场道小学、和平区中心小学以及新华中学、南开区四十三中学等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约65%的学生觉得过去的暑假过得不快乐,30%的学生觉得过得一般,只有5%的学生觉得过得充实有意义。不少学生反映“一放假,老爸老妈就给我报了数学、语文、外语等多个课外补习班,除了做作业外,就是上这些课,一个接一个地赶场。”听得出,孩子们心里很反感。
观点: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假期里能够好好休息一下,多玩玩,放松一下心情。但他们这个简单的愿望却难以实现。因为家长们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硬把假期当成“第三学期”,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和假期的快乐。所以假期里孩子们却比上学时更忙碌、更劳累、更辛苦、更不快乐。可谓得不偿失!哈佛大学儿童专家德莱米认为:“所有的孩子都爱玩,玩是孩子的工作。”但愿家长朋友能翻然悔悟,还孩子快乐的假期。
父母陋习
《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市妇联曾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等单位,在成都小学生中开展了“我与父母”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八成的学生都希望家庭“更和谐、更民主”。他们遇到父母吵架、打麻将、抽烟、说脏话等情况时,很想制止,但不知道该怎样介入父母的事情,只能束手无策。
观点:从这则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八成的小学生很想改变父母的生活陋习,但苦于无计可施,只能作罢。其实,一个称职的家长,从为人父母的那天开始,就应该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在言行举止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也为自己建立威信。“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如是说。
分数至上
人民网报道,徐州市有关部门曾在该市西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面对“当你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如何对待”这一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都回答:家长不能客观看待我的学习成绩,哪怕是我偶然失误也不能原谅。
观点:考试成绩不好,并不意味着孩子什么都不好;这次考得不好。也未必下次还考不好。如果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埋怨或轻看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就会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科学地说,家长应该坦然、客观地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即使考得不理想,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横加指责。与其如此,倒不如主动帮助孩子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奋起直追。
盲目择校
《新闻晚报》报道,据上海市教委网站调查的数据显示,有三成被调查者表示孩子上的是“重新选择的学校”,而不是户籍所在地的学校。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些家长想尽了办法。如到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把孩子的户口紧急迁到学校的辖区内;还有的家长甚至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以便孩子“就近”入学。
观点: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孩子并不一定有利。还有一些家长,让孩子非名校不上。孩子进了名牌学校却要承受与年龄不相符的巨大压力,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身0受到伤害。家长的选择要从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毕竟,孩子的人生之舟才刚刚启航,以后的成功更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
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应把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锤炼他们的坚强意志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鼓励孩子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坚强勇敢、乐观向上、能抗击挫折、有较强生存能力的孩子。
《西安晚报》报道,西安市有关部门曾对该市部分11岁~16岁之间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愿将心事告诉父母,碰到烦心事,就“告诉同学和朋友”:仅有10%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事与父母“分享”:10%的学生则表示,心事无人倾听,只好埋在心里。另外,还有65%的学生认为家长并不了解他们。
观点:从种族和血缘关系上来说,孩子最亲近的人应当是父母,亲子之间应该心心相印。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如今居然有80%的孩子与父母“人心隔肚皮”.他们有了心事却不愿告诉父母。因为孩子“离心力”太强。还是因为父母“凝聚力”太差?有专家认为,导致亲子关系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父母虽然爱孩子,但他们不懂孩子的心。
锻炼太少
新华网报道,前不久,中国心理学会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者达31%。该调查还指出:目前在一些城镇地区,独生子女比例占到90%。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倍受娇宠,成了心理脆弱的一代。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
观点: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极易受到孤独、寂寞、自卑和疑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甚至导致人格扭曲。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将其关在家中按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这样做的后果必将导致孩子与社会疏远。应该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多与他人交流,从中学习并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报班太多
《今晚报》报道,连日来,记者对天津市河北区五号路小学、河西区马场道小学、和平区中心小学以及新华中学、南开区四十三中学等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约65%的学生觉得过去的暑假过得不快乐,30%的学生觉得过得一般,只有5%的学生觉得过得充实有意义。不少学生反映“一放假,老爸老妈就给我报了数学、语文、外语等多个课外补习班,除了做作业外,就是上这些课,一个接一个地赶场。”听得出,孩子们心里很反感。
观点: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假期里能够好好休息一下,多玩玩,放松一下心情。但他们这个简单的愿望却难以实现。因为家长们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硬把假期当成“第三学期”,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和假期的快乐。所以假期里孩子们却比上学时更忙碌、更劳累、更辛苦、更不快乐。可谓得不偿失!哈佛大学儿童专家德莱米认为:“所有的孩子都爱玩,玩是孩子的工作。”但愿家长朋友能翻然悔悟,还孩子快乐的假期。
父母陋习
《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市妇联曾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等单位,在成都小学生中开展了“我与父母”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八成的学生都希望家庭“更和谐、更民主”。他们遇到父母吵架、打麻将、抽烟、说脏话等情况时,很想制止,但不知道该怎样介入父母的事情,只能束手无策。
观点:从这则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八成的小学生很想改变父母的生活陋习,但苦于无计可施,只能作罢。其实,一个称职的家长,从为人父母的那天开始,就应该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在言行举止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也为自己建立威信。“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如是说。
分数至上
人民网报道,徐州市有关部门曾在该市西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面对“当你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如何对待”这一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都回答:家长不能客观看待我的学习成绩,哪怕是我偶然失误也不能原谅。
观点:考试成绩不好,并不意味着孩子什么都不好;这次考得不好。也未必下次还考不好。如果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埋怨或轻看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就会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科学地说,家长应该坦然、客观地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即使考得不理想,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横加指责。与其如此,倒不如主动帮助孩子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奋起直追。
盲目择校
《新闻晚报》报道,据上海市教委网站调查的数据显示,有三成被调查者表示孩子上的是“重新选择的学校”,而不是户籍所在地的学校。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些家长想尽了办法。如到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把孩子的户口紧急迁到学校的辖区内;还有的家长甚至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以便孩子“就近”入学。
观点: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孩子并不一定有利。还有一些家长,让孩子非名校不上。孩子进了名牌学校却要承受与年龄不相符的巨大压力,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身0受到伤害。家长的选择要从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毕竟,孩子的人生之舟才刚刚启航,以后的成功更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
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应把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锤炼他们的坚强意志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鼓励孩子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坚强勇敢、乐观向上、能抗击挫折、有较强生存能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