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别叫老师,叫我小二好了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qz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尚周报:伯格曼对您的影响始于何时?
  甘小二:读书的时候,看了伯格曼几部影片,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是信仰基督教之后,我才对他有了一些认识。我在写的书《伯格曼精读》,首先就是做这个宗教解读的工作,他的很多影片,对于不了解基督教的人来说基本上是关闭的。作为电影导演的他之所以伟大,我认为是因为他的困惑比我的困惑伟大。某种意义上,是我在逐渐经历他经历过的困惑,体验他体验过的生命。
  
  


  风尚周报:你可能会拍其他题材的电影吗?
  甘小二:2005年我拍摄了实验影像《若即,若离》,与基督教题材无关。2008年的实验影像《Cosers Make Cross》讲了一群玩Cosplay的年轻人,他们从小卖部、麻将桌、街道、城堡、森林等不同的地方被召集,手里拿着刨子、斧头、凿子、大锯等传统的木工工具,傍晚时分,大家聚集在一起开始劳动。深夜,他们做出一个巨大的十字架。
  
  风尚周报:学生对你的影片,大多会持什么态度?
  甘小二:2002年,我刚刚完成《山清水秀》,在自己课堂上放映。那时影片里的人物一提到耶稣、基督教,大家就笑,有人觉得“突兀”, 因为“中国人不是这样说话的”。
  2006年,《举自尘土》的粗剪版在课堂放映,满片都是感谢主、耶和华神,但再也没有听到笑场。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态度上的转变,它说明了这几年国人对基督教的认识转变,这个转变也是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
  
  风尚周报:您喜欢别人叫你小二,而不是甘老师,为何?
  甘小二:我爸是中学老师。刚开始别人叫我甘老师,我总以为是叫我爸。小二是我爸给我起的名字,我很喜欢。
  2004我回家乡筹备《举自尘土》,我爸的学生有十几个在当地做各局局长的,一起请我吃饭,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我爸只是教中学语文的,已经去世7年多了,这帮77、78级前后的学生对他仍然那么尊敬。我在家乡拍片子,常有我爸的学生,有些我都不认识,来看望我,只为告诉我,他是我爸的学生,很感谢我爸对他的教育和关怀。我想,我爸那样的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我差得远了。
  所以,叫我小二好了。
  
  风尚周报:如果可能,你是否会全身投入拍电影?还是不舍放弃教师的职业?
  甘小二:我不是那种职业导演。人都只能做有限的事情。别的老师我不好说,我自己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我没有拍电影,那我就不配教他们拍电影。
其他文献
考前15天“三大妙招”助阵高考(下)
期刊
30年三城记 · 北京    冬储大白菜2008年在北京又复兴了。在随处可见的砖红老式居民大院里,退休的大爷大妈把院里什么都不长的土地松了,把买回来的大白菜一溜地“种”在那里。  事实证明:人的胃是很顽固的,一旦记住了某个味道,一辈子都会怀旧。  北京可能是最怀旧的城市。在北京,吃饭就是吃历史,吃传承,哪怕是路边的一个驴火烧,都可能和某个历史名人扯得上关系。  皇城气是北京的食尚主宰。      
期刊
大排档让位,私房菜上场。这是就餐方式革命。  煤气罐让位,整体厨房上场。这是技术革命。  白米饭让位,窝窝头上场。这是食材革命。  ……  30年来,这一切就像是被博尔特附身,在中国的大街上奔跑,你甚至都还没有回过神来,又有一场关于饮食的革命不可阻挡地发生。从最早的吃饱到吃好、吃新奇,到吃健康,中国人的口腹之欲永不餍足。    1 从大排档到私房菜:越吃越私密  吃什么不是问题,怎么吃才是今天食客
期刊
私人吃喝史 · 食客    新一代的食客,知道仔细品味法菜和意菜的区别,辨味奶酪是哪一品级,葡萄酒是旧世界是新世界的,甚至什么样的酒才能叫“XO”。    三十年前,我考研从安徽农村“携妇将雏”回到久违的上海。尽管拿了安徽的工资(带薪读书)要在上海过日子,然而从上海出发画了一个圆又回到上海,这种喜悦,让我还是拖着老婆,带着儿子到“德大”吃了一顿西餐(今天看来,只能算西式快餐),色拉、炸猪排、罗宋汤
期刊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
期刊
2008年,中国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30年”。  这是中国从单元走向多样的标签,无论经济形态、政治表达或是社会民生,都有无数新鲜热辣的细节蓬勃生长。  这些细节,在岁末成为人们迫切渴望解读的对象。而我们选择中国人的餐桌,作为窥视这30年的最佳途径。因为,我们相信,与胃口相连的餐桌,最能真实细腻地展现国家作为共同体的延展途径以及个体生命在这30年中所经历的种种惊喜或悲伤。口腹之欲,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
期刊
30年三城记 · 上海  无论老上海人,或是新上海人,他们的味蕾,永远在那些改良后的本帮红烧肉、那些煎得表面清脆而内里绵滑的鹅肝或是那些和着安南子一起温柔炖好的燕窝里,永不满足地寻找最为妥贴的满足感、愉悦感或者是身份感。  在上海,不要妄谈什么忠诚。  在这个红尘最繁盛的地方,人们最擅长的,就是在那一条条法国梧桐树影摇曳的弄堂,带着发现宝藏的惊奇,为口腹之欲购买最新鲜时髦的安放之处。      浓
期刊
满分: 100考试时间:自选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答题无需认真思考,仅凭回忆或者感觉。你可以不当考生,但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你不可能与这些题目完全无关。    70年代,每户按人头一年发放几次肉票鱼票:()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70年代常吃的“人造肉”是什么东西:()  A.番薯B.豆制品C.腐乳D.芋头  80年代流行的零食是:()  A. 鸭脖
期刊
影像 · 记忆  通过餐桌和吃喝盘点改革开放30年,无疑是个“可口可乐”的途径。  我们尝试以视觉瞬间来展示改革开放前至2008年间发生的一些关键性转变。  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对痛苦可避则避,心平气和的生活才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健康。      公社年代  这是一个梦想的年代。新中国诞生了。即使到了1959-1962年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受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了他们的专家……人们却越战越勇,共产主义的魅
期刊
30年食尚·人物榜    他们常常是美食家、作家、明星的三位一体,他们舌尖的味蕾敏锐捕捉这个国家30年的酸甜苦辣,无论一棵纯洁低调的白菜或是一片神秘高贵的松露,他们都能够从中获得满分而平等的乐趣,从而教给我们关于吃喝更为广阔、丰富的乐趣,引领这些年的食尚。      蔡澜  他书写美食界圣经  有谁比蔡澜更能纵横全球笑谈美食?  1990年代,他投身美食界,不单自己开食肆,更不断组团旅行,吃遍各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