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恐怖片界的渣,《午夜凶铃》《咒怨》《寂静岭》和《死神来了》等片子从来都不曾是我的菜,同时本人还表示对这类恐怖片的大受欢迎感到极为困惑。要知道,恐惧并非一种愉快的体验。当人感到害怕时,会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肌肉紧绷,注意力加倍集中,这样的状态可一点也不轻松。
不过,偏偏就有一些人,他们十分惧怕看恐怖片,但却非要硬拉着小伙伴陪同。一边尖叫着,一边从指缝中观赏荧幕上的恐怖场景。这就奇了怪了,他们被虐的“快感”究竟在哪里?
怕并快乐着
试想当你在森林探险时意外遇到一只老虎,它看起来非常非常饿。你的心跳和呼吸开始加速,手心冒汗,血液急速窜向下肢,做好了奔跑的准备。在大脑的作用下,肾上腺素、内啡肽和多巴胺一起分泌,整个身体被调动起来,形成了统一的目标——逃命。可是你定睛一看,这原来是一只假老虎,不过是拿来吓唬人的玩意儿。随后整个人立刻就松弛下来,长舒一口气,心头涌起巨大的喜悦。看恐怖电影产生的快感与此类似。不管电影的主人公如何尖叫,你的大脑仍然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共情的影响,你会把自己代入到电影中的场景,与主人公一同产生“逃跑或战斗”状态,引发多巴胺、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安全的环境加上此类激素的分泌,感觉会非常好。被虐促使某些激素的分泌,大脑又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两者一结合便产生了快感。这种快感作为一种奖励,让你对恐怖电影着了迷,哪怕是有时候捂着眼睛也想继续看下去。
这种快感在一群人看恐怖电影时被放大,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会增强。想想大家围坐在电脑一旁,共同被剧情牵引着神经,是不是有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一起经历强烈的情绪体验会促使人们释放催产素,它会增加彼此的亲密感。除此之外,恐惧情绪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叫做“吊桥效应”。这个实验的本意是要证明生理的表现会影响人的判断。比如当一个美丽的姑娘胆战心惊地走过高高的吊桥,此时在桥头站着一位男子,姑娘由于走吊桥产生的恐惧生理反应——心跳和呼吸加速,会不会将其解读为自己是对这名男子动心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得看颜。不过热心肠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危险的情境确实会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结。
然而,经历恐怖情境时,人们的反应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比如产生恐惧情绪时,有些人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体验到的快感更强烈,这些人将会成为恐怖片的忠实粉丝。而本人显然是多巴胺分泌不足的一员,犹记得当初宿舍室友们挤在一起看《死神来了》,我默默戴上耳机背对屏幕的凄凉身影。所以并不是我胆小,也不是我不合群,而是生来就是如此,大脑太抠门,多巴胺的分泌太吝啬了。
感觉寻求者
现在回想一下你身边那些喜欢恐怖电影的同学,他们是否还有如下表现:
◎喜欢极限运动,比如攀岩、蹦极、潜水和跑酷等;
◎喜欢新奇的刺激,比如不遵守某些规则,喜欢和大众理解上的“怪人”交往;
◎喜欢一些不受约束的事情,比如参加很多聚会,有时候还会做出冒险的行为;
◎很容易感到厌倦,比如对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和无聊的人忍耐力非常差。
如果他存在以上四种情况,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他具有一种叫做“感觉寻求(sensation-taking)”的人格特质。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比如就拿吃辣这件事来说,有些人吃一点儿辣椒就开始额头冒汗,不停喝水,而有些人吃很多辣椒仍然到不了这个状态。所以在体验快乐这件事情上,有些人可能听听轻音乐就会有快乐体验,而有的人必须得从100米高处跳下来(蹦极)才会觉得有些许快感。这些人就是典型的“感觉寻求者”。
人的感觉寻求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变化。从儿童到青少年,对冒险的渴望越来越强,也渐渐开始挑战生活中的规则和老师家长的权威,有的甚至会出现吸烟、饮酒以及危险时行为的尝试。感觉寻求的特质在青少年期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年龄下降,直至趋于稳定。
这种感觉寻求的特质具有遗传基础,在青少年群体中达到顶峰则和大脑的发育程度息息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并非不了解很多事情的风险,他们对风险的评估与成年人并无显著差异。既然了解,又为何做出冒险行为,这很值得玩味。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同伴交往是青春期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同伴排斥的恐惧和痛苦,以及在同伴中树立威望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尤其明显。Albert等人在2013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者找了青春期早期、青春期中期和成年人三个群体的一些人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一中,三个群体的人独自在电脑上完成“驾驶”任务,结果表明三组人并无差异。在实验二中,研究者让某个同龄人坐在参与者的旁边,结果非常有意思:成年人几乎不受任何影响,青春期中期的人会有一些冒险驾驶行为,而处于青春期早期的人出现了非常多的冒险驾驶行为。成熟的自我控制与侧脑前额叶皮层有关,而在青春期阶段这一脑区还在发育之中,Albert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青春期由于大脑发育的继续以及自我觉醒带来的人际压力会表现出某些“冒险”的倾向。如果我们假设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在那些青春期具有“感觉寻求”人格的人会放大自己对刺激的追求,而那些具有一般“感觉寻求”的人也许会在这个年龄放大自己的欲望。寻找强烈刺激的途径多种多样,比如看恐怖片、去游乐场和在训练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极限运动都是非常健康的方式;而吸烟、酗酒甚至是危险行为以及吸毒的尝试在同伴压力下也许会发生,而这样的尝试则存在不可挽回的风险。特别是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青春疼痛”电影和小说的流行,对青春期负面情绪的放大起到催化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会将人们引向负面的“感觉寻求”方式。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No try no high give me five.”针对恐怖片的分析我们发现被虐确实会产生快感,但是被虐的前提是我们得确认自己是安全的。以此类推,人当然可以“作”,特别在青春期尤其喜欢“作”,但是一定得是安全的。可持续的“作”才会让你拥有长久的快乐。
不过,偏偏就有一些人,他们十分惧怕看恐怖片,但却非要硬拉着小伙伴陪同。一边尖叫着,一边从指缝中观赏荧幕上的恐怖场景。这就奇了怪了,他们被虐的“快感”究竟在哪里?
怕并快乐着
试想当你在森林探险时意外遇到一只老虎,它看起来非常非常饿。你的心跳和呼吸开始加速,手心冒汗,血液急速窜向下肢,做好了奔跑的准备。在大脑的作用下,肾上腺素、内啡肽和多巴胺一起分泌,整个身体被调动起来,形成了统一的目标——逃命。可是你定睛一看,这原来是一只假老虎,不过是拿来吓唬人的玩意儿。随后整个人立刻就松弛下来,长舒一口气,心头涌起巨大的喜悦。看恐怖电影产生的快感与此类似。不管电影的主人公如何尖叫,你的大脑仍然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共情的影响,你会把自己代入到电影中的场景,与主人公一同产生“逃跑或战斗”状态,引发多巴胺、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安全的环境加上此类激素的分泌,感觉会非常好。被虐促使某些激素的分泌,大脑又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两者一结合便产生了快感。这种快感作为一种奖励,让你对恐怖电影着了迷,哪怕是有时候捂着眼睛也想继续看下去。
这种快感在一群人看恐怖电影时被放大,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会增强。想想大家围坐在电脑一旁,共同被剧情牵引着神经,是不是有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一起经历强烈的情绪体验会促使人们释放催产素,它会增加彼此的亲密感。除此之外,恐惧情绪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叫做“吊桥效应”。这个实验的本意是要证明生理的表现会影响人的判断。比如当一个美丽的姑娘胆战心惊地走过高高的吊桥,此时在桥头站着一位男子,姑娘由于走吊桥产生的恐惧生理反应——心跳和呼吸加速,会不会将其解读为自己是对这名男子动心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得看颜。不过热心肠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危险的情境确实会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结。
然而,经历恐怖情境时,人们的反应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比如产生恐惧情绪时,有些人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体验到的快感更强烈,这些人将会成为恐怖片的忠实粉丝。而本人显然是多巴胺分泌不足的一员,犹记得当初宿舍室友们挤在一起看《死神来了》,我默默戴上耳机背对屏幕的凄凉身影。所以并不是我胆小,也不是我不合群,而是生来就是如此,大脑太抠门,多巴胺的分泌太吝啬了。
感觉寻求者
现在回想一下你身边那些喜欢恐怖电影的同学,他们是否还有如下表现:
◎喜欢极限运动,比如攀岩、蹦极、潜水和跑酷等;
◎喜欢新奇的刺激,比如不遵守某些规则,喜欢和大众理解上的“怪人”交往;
◎喜欢一些不受约束的事情,比如参加很多聚会,有时候还会做出冒险的行为;
◎很容易感到厌倦,比如对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和无聊的人忍耐力非常差。
如果他存在以上四种情况,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他具有一种叫做“感觉寻求(sensation-taking)”的人格特质。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比如就拿吃辣这件事来说,有些人吃一点儿辣椒就开始额头冒汗,不停喝水,而有些人吃很多辣椒仍然到不了这个状态。所以在体验快乐这件事情上,有些人可能听听轻音乐就会有快乐体验,而有的人必须得从100米高处跳下来(蹦极)才会觉得有些许快感。这些人就是典型的“感觉寻求者”。
人的感觉寻求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变化。从儿童到青少年,对冒险的渴望越来越强,也渐渐开始挑战生活中的规则和老师家长的权威,有的甚至会出现吸烟、饮酒以及危险时行为的尝试。感觉寻求的特质在青少年期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年龄下降,直至趋于稳定。
这种感觉寻求的特质具有遗传基础,在青少年群体中达到顶峰则和大脑的发育程度息息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并非不了解很多事情的风险,他们对风险的评估与成年人并无显著差异。既然了解,又为何做出冒险行为,这很值得玩味。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同伴交往是青春期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同伴排斥的恐惧和痛苦,以及在同伴中树立威望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尤其明显。Albert等人在2013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者找了青春期早期、青春期中期和成年人三个群体的一些人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一中,三个群体的人独自在电脑上完成“驾驶”任务,结果表明三组人并无差异。在实验二中,研究者让某个同龄人坐在参与者的旁边,结果非常有意思:成年人几乎不受任何影响,青春期中期的人会有一些冒险驾驶行为,而处于青春期早期的人出现了非常多的冒险驾驶行为。成熟的自我控制与侧脑前额叶皮层有关,而在青春期阶段这一脑区还在发育之中,Albert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青春期由于大脑发育的继续以及自我觉醒带来的人际压力会表现出某些“冒险”的倾向。如果我们假设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在那些青春期具有“感觉寻求”人格的人会放大自己对刺激的追求,而那些具有一般“感觉寻求”的人也许会在这个年龄放大自己的欲望。寻找强烈刺激的途径多种多样,比如看恐怖片、去游乐场和在训练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极限运动都是非常健康的方式;而吸烟、酗酒甚至是危险行为以及吸毒的尝试在同伴压力下也许会发生,而这样的尝试则存在不可挽回的风险。特别是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青春疼痛”电影和小说的流行,对青春期负面情绪的放大起到催化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会将人们引向负面的“感觉寻求”方式。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No try no high give me five.”针对恐怖片的分析我们发现被虐确实会产生快感,但是被虐的前提是我们得确认自己是安全的。以此类推,人当然可以“作”,特别在青春期尤其喜欢“作”,但是一定得是安全的。可持续的“作”才会让你拥有长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