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角活动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其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我觉得可结合入园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巧妙运用适应、拓展、提升三部曲来对小班区角活动进行设置与调整。
【关键词】活动区 小班幼儿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2-02
幼儿园应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通过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幼儿有机会获得多样化的经验。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区角活动有目的有计划为幼儿提供学习、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完善,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与能力给予适宜的指导,使儿童获得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自主、宽松、愉快的区角活动形式尤其受小班幼儿青睐。但是,在开展区角活动时,教常常为了目标而增添、更换、甚至撤除区角材料,疲于应付,怎样使区角活动更有教育价值、更有生命力、更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觉得可结合入园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巧妙运用适应、拓展、提升三部曲来对小班区角活动进行设置与调整。本文试就如何开展小班活动区作初步探讨。
一、小班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适应阶段(9月份——10月份)。此阶段的幼儿刚入园,面临着诸多变化:如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孤独。因此,设置区角内容以幼儿熟悉的角色区、玩具区为主,刻意营造温馨柔和的家庭氛围,如墙上张贴合家福照片、地垫上随意摆放卡通靠垫、区域间的垂吊隔断选用卡通动物、灿烂的花卉图片等。营造温馨的家庭式区域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消除入园焦虑心理,满足孩子情感需要,使幼儿主动融入到区角活动中。
(二)拓展阶段(11月——次年3月)。此阶段幼儿入园两个月后,开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幼儿间彼此熟悉,交流增多,陌生感逐渐消失,他们不再局限唱独角戏,开始有合作的愿望,多了结伴的游戏。因此,区角内容以角色区、生活区、操作区、美工区、结构区为主。但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活动内容单调,对老师依赖性强,这时老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真观察幼儿活动状态,及时把握幼儿 的各种动向、需求,细心捕捉幼儿的创新萌芽,随机引导,灵活扮演好各种“角色”,丰富拓展区角活动内容。
(三)提升阶段(次年4月——6月)。此阶段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区角活动,对蕴涵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及相关的情景,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坚持性,因此,区角内容以角色区、操作区、益智区、美工区、语言区、结构区为主。但“喜新厌旧”的表现尤为明显,幼儿对司空见惯的材料熟视无睹,激不起太多的热情。这时教师应随幼儿兴趣需要作动态调整,支持、帮助、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及时丰富提升区角新的内容,促进活动升华。
二、具体实施
(一)区角活动材料的提供。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工具,也是区角活动的物质支柱,因此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成了重中之中。材料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封闭性过于简单的材料,幼儿只能枯燥摆弄,毫无挑战性,一旦完成任务,这个材料就没有用了;高结构的材料又过难,小班幼兒没有经验的支持,又会束手无策,陷入茫然状态,无法探索。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提供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活动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
1、小班适应阶段幼儿的材料尽可能简单,相同玩具的数量要充足,避免无谓争抢,同时还要兼顾到色彩鲜艳、外型夸张卡通可爱的特点,如投放“娃娃家”的娃娃活泼可爱,商店的水果蔬菜逼真诱人。
2、小班拓展阶段幼儿的材料要具有层次性,让每个幼儿有不同维度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如操作区“给小动物喂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既有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大木珠也有小塑料珠、玻璃珠,为手指肌肉发展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选择的空间。当幼儿熟悉玩法后,我们又投放了一些贴有不同颜色的小杯子,鼓励幼儿按颜色进行舀珠,最后,我们又在杯子外沿张贴小圆点,进一步鼓励幼儿不仅可以按颜色分,还可以按圆点的数量分。随着材料的添加,活动目标也由原来只练习使用汤勺的单一目标发展到向分类、按物取数等多层次目标发展。教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个孩子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得以充分施展和发挥,活动兴趣浓厚。
3、提升阶段幼儿的材料要有开拓性,助于幼儿丰富感知经验,深化游戏内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好动、模仿,他们容易受外界具体形象的事物的影响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幼儿年龄小,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更需要借助各种材料来模仿假象。因此,教师要善于提供有助于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发挥材料隐含的教育价值。如在原有的角色区中增设各种服装、发夹、头梳、蛋糕等材料,供“爸爸”、“妈妈”、“姨姨们”给宝宝穿衣打扮,梳理发型,借助材料提升活动内容:举办生日宴会等;该阶段幼儿喜欢模仿老师,喜欢弹老师的钢琴,喜欢用粉笔在黑板上涂涂画画,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投放铃鼓、图书、电子琴,鼓励幼儿创建新的活动区域——“新新幼儿园”。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1、教师是幼儿适应阶段的观察者。对此阶段幼儿教师要遵循“多满足,少要求”、“多关注,少教育”、“多个别,少集体”原则。刚入园的幼儿规则意识较弱,不要硬性规定他们只待在某一区域内活动,教师有意识降低要求,允许幼儿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在各活动区内自由走动。这时期幼儿带有明显的自我为中心倾向,常常以满足自我需要为唯一标准,老师可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不过早强求幼儿与伙伴合作、分享。因此教师的介入要遵循以下三个标准:第一,你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意愿;第二,你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第三,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孩子们在区角活动的自由探索获得不仅是快乐,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2、教师是幼儿拓展阶段的参与者。教师的教育艺术在于找到幼儿兴趣和教育要求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幼儿的兴趣向符合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角色区中幼儿虽然有了角色分配,但孩子们常常由于自己的年龄小,角色意识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一会儿当妈妈,一会儿又变成奶奶,甚至一个娃娃有两三个妈妈等。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逼真,去指责幼儿,这时不妨扮演“客人”的角色,适度地帮助幼儿回忆各角色的言行与职责,提醒“妈妈”给“娃娃”喂饭、洗澡、“奶奶”哄娃娃睡觉,“爸爸”去买菜,――在直接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应于各种角色,并灵活巧妙扮演,对游戏进行正确的引导,起到隐形的作用。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职责,逐步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谦让、如何合作建立良好的社会性交往等,使游戏的情节更加丰富和深化。
3、教师是幼儿提升阶段的引导者。活动区的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创设应有弹性、灵活性。小班幼儿虽然对游戏有浓厚兴趣,但行为常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他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就开始某种活动,一种游戏刚刚开始,又转移目标
去尝试新的游戏。当医生的小朋友看到其他幼儿在炒菜,就离开岗位,穿着白大褂,带着听诊器直奔娃娃家――幼儿的“盲目”游戏行为,常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在发现孩子兴趣转移了,教师应及时调整活动,引导和帮助幼儿对所参与的游戏内容深入下去。“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到哪儿去了?”“医生在什么时间才能下班呢?有什么好方法让医生既能下班吃饭,又不影响病人看病呢?”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锅碗瓢盆”和饮料瓶等物品,“新新酒店”开业了!有小厨师、服务员或小客人,随时欢迎顾客光临,对下班的工作人员更是热情招待,“酒店”人头攒动,生意兴隆……教师的引导使幼儿既满足游戏兴趣又延续了游戏过程。
活动区域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并不等于放任,图书角的图书常被小班幼儿脱骨散架,娃娃家玩具天女散花――教师必须引导幼儿用一定的规则约束其行为趋向自觉。首先,老师要善于利用环境引导,在玩具柜上贴标志,如贴着一把剪刀的图形则表示这是放置剪刀的地方;图书角墙上张贴图片,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暗示幼儿:我怕脏,请轻放。其次,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并把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引导幼儿共同商定进区、换区、使用材料等规则,提高幼儿自觉遵守区角规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我们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区角活动理念,通过对活动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玩中学”、“学中玩”,使区角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回到基本元素去——走进新《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玉梅.浅谈操作活动与幼儿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幼教新视野,2006,4.16
[3]張晓琳,赵春梅,杨东玲.浅论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学前教育研究,2007,1.28
【关键词】活动区 小班幼儿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2-02
幼儿园应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通过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幼儿有机会获得多样化的经验。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区角活动有目的有计划为幼儿提供学习、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完善,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与能力给予适宜的指导,使儿童获得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自主、宽松、愉快的区角活动形式尤其受小班幼儿青睐。但是,在开展区角活动时,教常常为了目标而增添、更换、甚至撤除区角材料,疲于应付,怎样使区角活动更有教育价值、更有生命力、更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觉得可结合入园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巧妙运用适应、拓展、提升三部曲来对小班区角活动进行设置与调整。本文试就如何开展小班活动区作初步探讨。
一、小班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适应阶段(9月份——10月份)。此阶段的幼儿刚入园,面临着诸多变化:如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孤独。因此,设置区角内容以幼儿熟悉的角色区、玩具区为主,刻意营造温馨柔和的家庭氛围,如墙上张贴合家福照片、地垫上随意摆放卡通靠垫、区域间的垂吊隔断选用卡通动物、灿烂的花卉图片等。营造温馨的家庭式区域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消除入园焦虑心理,满足孩子情感需要,使幼儿主动融入到区角活动中。
(二)拓展阶段(11月——次年3月)。此阶段幼儿入园两个月后,开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幼儿间彼此熟悉,交流增多,陌生感逐渐消失,他们不再局限唱独角戏,开始有合作的愿望,多了结伴的游戏。因此,区角内容以角色区、生活区、操作区、美工区、结构区为主。但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活动内容单调,对老师依赖性强,这时老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真观察幼儿活动状态,及时把握幼儿 的各种动向、需求,细心捕捉幼儿的创新萌芽,随机引导,灵活扮演好各种“角色”,丰富拓展区角活动内容。
(三)提升阶段(次年4月——6月)。此阶段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区角活动,对蕴涵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及相关的情景,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坚持性,因此,区角内容以角色区、操作区、益智区、美工区、语言区、结构区为主。但“喜新厌旧”的表现尤为明显,幼儿对司空见惯的材料熟视无睹,激不起太多的热情。这时教师应随幼儿兴趣需要作动态调整,支持、帮助、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及时丰富提升区角新的内容,促进活动升华。
二、具体实施
(一)区角活动材料的提供。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工具,也是区角活动的物质支柱,因此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成了重中之中。材料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封闭性过于简单的材料,幼儿只能枯燥摆弄,毫无挑战性,一旦完成任务,这个材料就没有用了;高结构的材料又过难,小班幼兒没有经验的支持,又会束手无策,陷入茫然状态,无法探索。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提供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活动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
1、小班适应阶段幼儿的材料尽可能简单,相同玩具的数量要充足,避免无谓争抢,同时还要兼顾到色彩鲜艳、外型夸张卡通可爱的特点,如投放“娃娃家”的娃娃活泼可爱,商店的水果蔬菜逼真诱人。
2、小班拓展阶段幼儿的材料要具有层次性,让每个幼儿有不同维度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如操作区“给小动物喂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既有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大木珠也有小塑料珠、玻璃珠,为手指肌肉发展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选择的空间。当幼儿熟悉玩法后,我们又投放了一些贴有不同颜色的小杯子,鼓励幼儿按颜色进行舀珠,最后,我们又在杯子外沿张贴小圆点,进一步鼓励幼儿不仅可以按颜色分,还可以按圆点的数量分。随着材料的添加,活动目标也由原来只练习使用汤勺的单一目标发展到向分类、按物取数等多层次目标发展。教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个孩子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得以充分施展和发挥,活动兴趣浓厚。
3、提升阶段幼儿的材料要有开拓性,助于幼儿丰富感知经验,深化游戏内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好动、模仿,他们容易受外界具体形象的事物的影响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幼儿年龄小,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更需要借助各种材料来模仿假象。因此,教师要善于提供有助于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发挥材料隐含的教育价值。如在原有的角色区中增设各种服装、发夹、头梳、蛋糕等材料,供“爸爸”、“妈妈”、“姨姨们”给宝宝穿衣打扮,梳理发型,借助材料提升活动内容:举办生日宴会等;该阶段幼儿喜欢模仿老师,喜欢弹老师的钢琴,喜欢用粉笔在黑板上涂涂画画,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投放铃鼓、图书、电子琴,鼓励幼儿创建新的活动区域——“新新幼儿园”。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1、教师是幼儿适应阶段的观察者。对此阶段幼儿教师要遵循“多满足,少要求”、“多关注,少教育”、“多个别,少集体”原则。刚入园的幼儿规则意识较弱,不要硬性规定他们只待在某一区域内活动,教师有意识降低要求,允许幼儿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在各活动区内自由走动。这时期幼儿带有明显的自我为中心倾向,常常以满足自我需要为唯一标准,老师可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不过早强求幼儿与伙伴合作、分享。因此教师的介入要遵循以下三个标准:第一,你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意愿;第二,你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第三,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孩子们在区角活动的自由探索获得不仅是快乐,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2、教师是幼儿拓展阶段的参与者。教师的教育艺术在于找到幼儿兴趣和教育要求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幼儿的兴趣向符合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角色区中幼儿虽然有了角色分配,但孩子们常常由于自己的年龄小,角色意识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一会儿当妈妈,一会儿又变成奶奶,甚至一个娃娃有两三个妈妈等。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逼真,去指责幼儿,这时不妨扮演“客人”的角色,适度地帮助幼儿回忆各角色的言行与职责,提醒“妈妈”给“娃娃”喂饭、洗澡、“奶奶”哄娃娃睡觉,“爸爸”去买菜,――在直接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应于各种角色,并灵活巧妙扮演,对游戏进行正确的引导,起到隐形的作用。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职责,逐步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谦让、如何合作建立良好的社会性交往等,使游戏的情节更加丰富和深化。
3、教师是幼儿提升阶段的引导者。活动区的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创设应有弹性、灵活性。小班幼儿虽然对游戏有浓厚兴趣,但行为常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他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就开始某种活动,一种游戏刚刚开始,又转移目标
去尝试新的游戏。当医生的小朋友看到其他幼儿在炒菜,就离开岗位,穿着白大褂,带着听诊器直奔娃娃家――幼儿的“盲目”游戏行为,常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在发现孩子兴趣转移了,教师应及时调整活动,引导和帮助幼儿对所参与的游戏内容深入下去。“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到哪儿去了?”“医生在什么时间才能下班呢?有什么好方法让医生既能下班吃饭,又不影响病人看病呢?”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锅碗瓢盆”和饮料瓶等物品,“新新酒店”开业了!有小厨师、服务员或小客人,随时欢迎顾客光临,对下班的工作人员更是热情招待,“酒店”人头攒动,生意兴隆……教师的引导使幼儿既满足游戏兴趣又延续了游戏过程。
活动区域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并不等于放任,图书角的图书常被小班幼儿脱骨散架,娃娃家玩具天女散花――教师必须引导幼儿用一定的规则约束其行为趋向自觉。首先,老师要善于利用环境引导,在玩具柜上贴标志,如贴着一把剪刀的图形则表示这是放置剪刀的地方;图书角墙上张贴图片,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暗示幼儿:我怕脏,请轻放。其次,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并把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引导幼儿共同商定进区、换区、使用材料等规则,提高幼儿自觉遵守区角规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我们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区角活动理念,通过对活动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玩中学”、“学中玩”,使区角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回到基本元素去——走进新《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玉梅.浅谈操作活动与幼儿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幼教新视野,2006,4.16
[3]張晓琳,赵春梅,杨东玲.浅论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学前教育研究,200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