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岁的李海在一家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当搬运工,他很珍惜这份工作。17岁时,李海因为意气用事,锒铛入狱。2000年,重新走进社会的李海来到两路口街道社会保障服务厅,工作人员热心地为他找到了这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
一提起渝中区,人们就会想到解放碑的富丽繁华。其实,闪烁的霓虹灯下,依然有众多像李海这样生活十分困难的群众。
在渝中区委、区政府领导看来,如何帮助城市困难群众解除困难,最能考验执政能力。2002年,作为全区“一号工程”的“城市解困工程”拉开了序幕。渝中区拨出专款、抽调专人,成立了“城市解困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制定、督促落实每年的城市解困任务和目标,而街道和社区,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解困攻坚战的第一线。
城市解困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困难群众吃得起饭。解困办的同志告诉我,2002年以来,渝中区共有453445户(次)、884694人(次)顺利及时地领到了共计1.18亿元最低生活保障金。
“柴米油盐”基本有了保障,但这只能保证不饿死人,对于医疗和住房等问题,光靠这点救命钱,显然是无法解决的。渝中区通过出台廉租房优惠政策,缓解了几百户特困居民的住房难问题;对于医疗问题,渝中区先后采取医疗卫生进社区、发放医疗救助卡等措施,基本上保证了困难群众看得起病。
吃饭、住房、看病……困难群众面临的燃眉之急缓解后,渝中区实施的“城市解困工程”不仅没有“停工”,反而更加深入。
两路口街道就业服务所所长余晓丽说:“到2004年2月,我们街道有1816人领取低保金,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处于就业年龄段,如果他们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就能拿到比低保金多得多的收入。区里在两路口街道进行试点,鼓励和帮助低保对象积极就业和再就业。”余晓丽说,“就拿门前这条街来说,在那些书报亭里售书的人中,就有好几个曾是低保户,而且多是大龄人员,他们现在拿到了比低保金多得多的工资,做的是传播知识的光荣工作——谁不高兴啊?”
是啊,困难群众要彻底解困,党委、政府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唤醒他们劳动致富的意识,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彻底摆脱困难。
余晓丽拿出一张由医生开具的“眼镜处方”,说:“这是陈清勇的,他是近视眼,从没进过眼镜店,所以请我代他配眼镜。”在桂花园一处30多平方米的窄屋里,挤着五兄弟,陈清勇是老幺,今年35岁了,还没娶上老婆!这5个单身汉,曾是两路口街道的重点帮扶对象。因为技能不够和长期吃低保的依赖心理,陈清勇找工作“屡战屡败”。后来在街道的帮助下,陈清勇终于找到了工作。
去年8月,郎琪刚收到重庆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政府资助款就像及时雨一样,化解了一家人的忧愁——几天前,父母还在为儿子的入学费犯愁。
“扶贫先扶智。这一代穷了,可是我们要帮助困难群众托起明天的希望。”一位区领导告诉我,“城市解困工程”不仅要为贫穷的这一代操心,更要为下一代着想。去年,渝中区有111名靠吃低保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分别获得了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政府资助。下岗工人叶远霞的孩子也是在政府资助下顺利进入大学校园的,难怪一说到“城市解困工程”,她总是深怀感激地称之为“城市里的希望工程”。
从“城市解困工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困难群众。在实施这一民心工程中,一大批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解困办的同志告诉我说,看到一个个困难群众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听到一句句发自内心的“共产党好”,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提起渝中区,人们就会想到解放碑的富丽繁华。其实,闪烁的霓虹灯下,依然有众多像李海这样生活十分困难的群众。
在渝中区委、区政府领导看来,如何帮助城市困难群众解除困难,最能考验执政能力。2002年,作为全区“一号工程”的“城市解困工程”拉开了序幕。渝中区拨出专款、抽调专人,成立了“城市解困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制定、督促落实每年的城市解困任务和目标,而街道和社区,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解困攻坚战的第一线。
城市解困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困难群众吃得起饭。解困办的同志告诉我,2002年以来,渝中区共有453445户(次)、884694人(次)顺利及时地领到了共计1.18亿元最低生活保障金。
“柴米油盐”基本有了保障,但这只能保证不饿死人,对于医疗和住房等问题,光靠这点救命钱,显然是无法解决的。渝中区通过出台廉租房优惠政策,缓解了几百户特困居民的住房难问题;对于医疗问题,渝中区先后采取医疗卫生进社区、发放医疗救助卡等措施,基本上保证了困难群众看得起病。
吃饭、住房、看病……困难群众面临的燃眉之急缓解后,渝中区实施的“城市解困工程”不仅没有“停工”,反而更加深入。
两路口街道就业服务所所长余晓丽说:“到2004年2月,我们街道有1816人领取低保金,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处于就业年龄段,如果他们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就能拿到比低保金多得多的收入。区里在两路口街道进行试点,鼓励和帮助低保对象积极就业和再就业。”余晓丽说,“就拿门前这条街来说,在那些书报亭里售书的人中,就有好几个曾是低保户,而且多是大龄人员,他们现在拿到了比低保金多得多的工资,做的是传播知识的光荣工作——谁不高兴啊?”
是啊,困难群众要彻底解困,党委、政府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唤醒他们劳动致富的意识,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彻底摆脱困难。
余晓丽拿出一张由医生开具的“眼镜处方”,说:“这是陈清勇的,他是近视眼,从没进过眼镜店,所以请我代他配眼镜。”在桂花园一处30多平方米的窄屋里,挤着五兄弟,陈清勇是老幺,今年35岁了,还没娶上老婆!这5个单身汉,曾是两路口街道的重点帮扶对象。因为技能不够和长期吃低保的依赖心理,陈清勇找工作“屡战屡败”。后来在街道的帮助下,陈清勇终于找到了工作。
去年8月,郎琪刚收到重庆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政府资助款就像及时雨一样,化解了一家人的忧愁——几天前,父母还在为儿子的入学费犯愁。
“扶贫先扶智。这一代穷了,可是我们要帮助困难群众托起明天的希望。”一位区领导告诉我,“城市解困工程”不仅要为贫穷的这一代操心,更要为下一代着想。去年,渝中区有111名靠吃低保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分别获得了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政府资助。下岗工人叶远霞的孩子也是在政府资助下顺利进入大学校园的,难怪一说到“城市解困工程”,她总是深怀感激地称之为“城市里的希望工程”。
从“城市解困工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困难群众。在实施这一民心工程中,一大批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解困办的同志告诉我说,看到一个个困难群众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听到一句句发自内心的“共产党好”,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