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情感信息中的“情感”,既不同于日常昕说的那种非科学概念的情感,又不同于心理学意义与伦理学意义的情感,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在诸多方面也相异于其他情感信息的传播。
一、新闻情感信息在外延上大于心理学意义与伦理学意义的情感信息
新闻情感信息有两类,一类是指与新闻桐关的人们的内心体验与l青感反应的信息,包括情绪、情感信息与社会情绪、社会情感信息等,笔者暂称这类信息为“新闻情感核心性信息”;另一类是指与新闻相关的人们的心理性信息,如认知、态度、意志、品质、人格、气质等等,笔者暂称其为“新闻情感外围性信息”。这里所说的“与新闻相关的人们”,是指新闻提供者、当事人、采访者、制作者与接受者。我们探讨的新闻情感信息,囊括新闻情感核心性信息与新闻情感外围性信息,属于一种广义的、泛情感信息,在外延上大于心理学意义与伦理学意义的情感信息。比方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在心理学与伦理学上并不属于情绪、情感范畴,但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出现的却是如下情况:一些新闻人物的非凡能力,可使受众钦之佩之;个性显现的新闻人物,能得到受众的特别关注并引发各种内心感受;不同气质的新闻人物也可使受众产生不同的褒贬态度。显然,这些新闻人物身上的能力、性格、气质等非新闻事实信息,均可激活受众的主观体验与内心感受,将其纳入新闻情感信息范畴,也就立之有据了。央视“新闻联播”1996年12月6日播出了电视新闻精品《朱卡嘉没有走》,内容是朱卡嘉在一条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积劳成疾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舞剧《路魂》是以朱卡嘉为原型创作的。演出一结束,激动的人群就把在场观看的朱卡嘉母亲簇拥到了舞台,男主人公的扮演者一下子跪在朱卡嘉母亲的面前,台上台下的情绪顿时达到了高潮。电视新闻所反映的台下人群与男主人公的扮演者情感的被激活,主要是剧情中的主人公的性格、气质与业绩共同凝结的精神刺激的结果。当这则电视新闻播发后,受众的情感反应,也是剧情中的主人公的性格、气质与业绩共同凝结的精神刺激所致。新闻情感外围性信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新闻传播的实际操作层面,新闻事实信息与新闻情感信息常常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这种交纵状态,在一条(篇)相对复杂的新闻报道中也常有体现,例如一篇新闻述评性文章所依据的是新闻事实,其议论部分、抒情部分,又含有丰富的新闻情感信息。但无论哪一类型,新闻情感信息在传播时,都必须寄身于新闻事实信息。
二、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既在时空超越与强化细微方面区别于人际情感信息传播,又在及时性与共时性上相异于其他大众媒体的情感信息传播
情感信息主要是通过人际交流与大众媒体交流两种渠道进行的。而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新闻情感信息交流,又在大众媒体情感信息交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并显示出自身的特性:其一,与人际情感信息交流时仅仅是双方的生物体参与相比,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是生物体与新闻媒体双渠道参与,其时空超越性,是将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拓展到无限的空间,而且将人际传播一对一与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演化为一对无数多的状态。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名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中对此早有深论。(1)比方先进人物牛玉儒、张云泉、陈刚毅等人典型事迹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原先只在这些人物所在地进行人际交流,其情感感染囿于小的范围;当《人民日报》等中央大型媒体将其播发后,这些人物工作中的动人之处,日常所表现出的性格、气质、能力所传递的新闻情感信息等等,在激活着亿万受众心中的波澜。其二,新闻媒体可通过特写性图片、特写性镜头与其他手段,凸显关键性情节、放大关键性局部,强化人际传播中不易被察觉或者常被忽视的情感表达细微之处。其三,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与其他大众媒体如书籍、电影等等相比,前者提供的新闻情感信息具有及时性,而且电子媒体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还有共时性。及时性的新颖效果与共时性的共鸣效果,常常对群体情感乃至民族情感有明显的激活作用。
三、新闻情感信息中的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极性上的划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功能上的划分
情感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是,情感分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前者是指高兴、满意等令人舒适的心理感受,后者是指烦恼、痛苦等不舒适的心理感受。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情感是人的需要满足与否而引发的主观体验。如果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正性情感;反之,则将产生负性情感。新闻情感信息给受众的刺激,并不作用于生理需要层面,而是作用于社会性需要层面即心理需要层面。其中,新闻事实信息中伟大成就的取得,欢庆场面的出现,切身利益的解决以及正义战胜邪恶等等,引发的是受众的正性情感;各类天灾人祸造成的苦难,失职行为带来的巨大损失等等,引发的是受众的负性情感。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依据极性而非依据功能划分的,新闻情感信息也是如此。当我国人民从大型新闻媒体上接受两藏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信息时,在高兴与不高兴的两极上呈献出高兴的正性情感;当第一列列车驶入拉萨的新闻信息传来,人们的情感沿着高兴的正性方向,趋向更加高兴的一极。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在功能上的划分,即积极情感与社会利益相符,有利于个性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消极情感则与社会利益违背,有碍于个性发展,起着消极作用。(2)除了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中的积极情绪(情感)与消极情绪(情感)的功能另有所指外,学术界大都与这一观点一致或接近。
那么,积极情感与正性情感、消极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何关系?这是有必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从极性上讲,积极情感与正性情感,消极情感与负性情感,基本是一致的。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指的是正向(正性)的或主动的。由此推想,“消极”则应指负向(负性)的、被动的含义。(3)
其次,从功能上讲,二者有其一致之处但有时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在论述其一致之处时,人格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大五”人格特质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等;另一股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爱、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等。(4)这段话中的消极力量的外延,既包括负性情感又包括消极情感,积极力量的外延;既包括正性情感又包括积极情感。因而,在很多情况下,积极情感起着积极作用,消极情感引发消极作用(中性作用暂不论述)。新闻传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例证:中央电视台“时代先锋”与“劳动者之歌”推出一系 列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与辉煌业绩,是在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思维活跃的心态下取得的;该台10频道“家庭”栏目的《家庭暴力档案》系列报道中一些有悖伦理、法理的暴力行为,正是道德修养不到位者的怨恨、愤怒等消极情感向负性一极迅猛发展、出现情绪失控的结果。因而积极情感常可引发健康心态,而消极情感常常导致病态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新闻媒体要着力弘扬正气、坚持正面报道的理论依据。
其差异是,正性情感带来的并不都是积极作用,负性情感亦然。如受众对于天灾人祸报道中的不幸者,表现出悲痛、伤感等负性情感,但却包含对不幸者同情与对灾区人民支援的心态;而此时如果出现高兴、宁静等正性情感,则是不折不扣的幸灾乐祸与麻木不仁。有时在同一新闻事实中,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呈现交错的、融合一起的现象。例如导弹从几千公里以外准确击中目标,但却造成平民百姓死伤一片。人们对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惊奇、在赞叹,这是正性情感,也是积极情感;然而对于平民百姓的大量死伤所表现的愤慨,在极性上是负性的,功能上是积极的。
在新闻传播中,经过编辑人员的把关筛选,其中不健康的新闻情感信息大都受到“瑞星杀毒”,因而以“去消极化”的形态而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一些新闻媒体对于健康的新闻情感信息的有效开发与传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深度报道这一体裁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与社会”、“公益行动”栏目的设置等等,加大了健康的新闻情感信息的交流,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但应看到,这只是迈开了可喜的一步,还存在一些令人不甚满意的、有待改进之处。
四、新闻事实信息和其承载的新闻情感信息呈现复杂关系
(一)重要性上呈现的复杂关系
——新闻事实信息重要、新闻情感信息次要。在多哈举行的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遥遥领先的成绩,令国人振奋。振奋的因子是“领先的成绩”,新闻事实信息显然居于重要地位。
一一新闻事实信息次要、新闻情感信息重要。由著名摄影师解海龙于1991年拍摄的《大眼睛》,图片上的新闻事实信息仅仅是一个女孩子拿着笔杆望着前方,而情感信息十分饱满:大大一双眼睛饱含着失学儿童求学的强烈欲望。这幅图片曾在新闻界引起轰动,引发了全国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并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广为传播。《宝鸡日报》2006年11月25日依据新华社消息进行的报道说,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华辰秋拍会上,该照片以30.8万元拍卖成交。不难看出,女孩子写字这一新闻事实信息,并无多少新闻价值,而它承载着的新闻情感信息,却引起社会极大地关注。
——新闻事实信息、新闻情感信息均重要。我们每次自愿捐献的扶贫工作报道,就是例证。自愿捐献的行为关系到灾民的生活与生存,自愿捐献的精神更是可嘉。
(二)依存关系上呈现的复杂关系
依存关系上的复杂关系大体有三种:一是融合型,即新闻事实信息本身就是新闻情感信息;二是承载型,新闻事实承载着新闻情感信息;三是滋生型,新闻事实在刺激受众中产生的情感信息。《华商报》2006年12月下旬连续对陕西横山县抢亲事件的报道,则提供了典型的例证。其内容大体是:新娘马某已与郑某领了结婚证,并与郑某一起做了婚礼的准备,这期间没有任何异常征兆。婚礼当天,新娘被崔某与他的同伙当众抢走。事后发现,新娘与崔某同居一起,新娘坦然承认,抢亲是她导演的,之后又说是被崔某逼的。光天化日当众抢亲并且顺利得手,这一新闻事实信息本身引发众人的好奇与惊异,因而同时也属于新闻情感信息;新娘自己导演抢亲并与崔某同居的行为,引发起各类人的情绪反应,则是新娘的行为所承载的道德情感信息的流动;而新娘与新娘娘家、娶亲者及其家庭、抢亲者及其家庭、各类目击者以及从新闻媒体上得知这一消息的广大受众,依据自身具体体验所做的各种情感反应,则是新闻事实刺激的结果。《华商报》又在2007年1月30日的《横山抢亲者被捕》报道中说,由于新娘的“供述出尔反尔”,难以定案。后来新娘不承认她参与抢亲并说她与崔某同居是由于“崔某及其同伙挟持”。这就在事隔一月之后,又将受众对这一事件的情绪反应重新唤起,并使此时受众的情绪反应,在横向上覆盖恨、怨、愤、气、痛、怜等更多方面,在纵向变化上出现了波浪式的一曲三折,使本来复杂的关系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对于新闻情感信息的不同解读,不仅会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且也直接影响操作层面。长期以来,对于新闻事实信息传播的深刻理解以及十分重视当然很对,然而对于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缺乏解读以及有所忽视,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一些本该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缺乏生气,未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某些新闻作品中虽含有一定的新闻情感信息,大都缘于新闻媒体人自发传播的结果,并非出自新闻媒体人在仔细解读基础上的精心设计与筹划,这就造成新闻情感信息的无端浪费。如何有效地发挥新闻情感信息的作用以达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从正确解读、正确把握新闻情感信息上切入。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2)卢家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335页 (3)(4)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第206页
(作者为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员编审)
一、新闻情感信息在外延上大于心理学意义与伦理学意义的情感信息
新闻情感信息有两类,一类是指与新闻桐关的人们的内心体验与l青感反应的信息,包括情绪、情感信息与社会情绪、社会情感信息等,笔者暂称这类信息为“新闻情感核心性信息”;另一类是指与新闻相关的人们的心理性信息,如认知、态度、意志、品质、人格、气质等等,笔者暂称其为“新闻情感外围性信息”。这里所说的“与新闻相关的人们”,是指新闻提供者、当事人、采访者、制作者与接受者。我们探讨的新闻情感信息,囊括新闻情感核心性信息与新闻情感外围性信息,属于一种广义的、泛情感信息,在外延上大于心理学意义与伦理学意义的情感信息。比方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在心理学与伦理学上并不属于情绪、情感范畴,但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出现的却是如下情况:一些新闻人物的非凡能力,可使受众钦之佩之;个性显现的新闻人物,能得到受众的特别关注并引发各种内心感受;不同气质的新闻人物也可使受众产生不同的褒贬态度。显然,这些新闻人物身上的能力、性格、气质等非新闻事实信息,均可激活受众的主观体验与内心感受,将其纳入新闻情感信息范畴,也就立之有据了。央视“新闻联播”1996年12月6日播出了电视新闻精品《朱卡嘉没有走》,内容是朱卡嘉在一条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积劳成疾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舞剧《路魂》是以朱卡嘉为原型创作的。演出一结束,激动的人群就把在场观看的朱卡嘉母亲簇拥到了舞台,男主人公的扮演者一下子跪在朱卡嘉母亲的面前,台上台下的情绪顿时达到了高潮。电视新闻所反映的台下人群与男主人公的扮演者情感的被激活,主要是剧情中的主人公的性格、气质与业绩共同凝结的精神刺激的结果。当这则电视新闻播发后,受众的情感反应,也是剧情中的主人公的性格、气质与业绩共同凝结的精神刺激所致。新闻情感外围性信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新闻传播的实际操作层面,新闻事实信息与新闻情感信息常常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这种交纵状态,在一条(篇)相对复杂的新闻报道中也常有体现,例如一篇新闻述评性文章所依据的是新闻事实,其议论部分、抒情部分,又含有丰富的新闻情感信息。但无论哪一类型,新闻情感信息在传播时,都必须寄身于新闻事实信息。
二、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既在时空超越与强化细微方面区别于人际情感信息传播,又在及时性与共时性上相异于其他大众媒体的情感信息传播
情感信息主要是通过人际交流与大众媒体交流两种渠道进行的。而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新闻情感信息交流,又在大众媒体情感信息交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并显示出自身的特性:其一,与人际情感信息交流时仅仅是双方的生物体参与相比,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是生物体与新闻媒体双渠道参与,其时空超越性,是将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拓展到无限的空间,而且将人际传播一对一与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演化为一对无数多的状态。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名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中对此早有深论。(1)比方先进人物牛玉儒、张云泉、陈刚毅等人典型事迹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原先只在这些人物所在地进行人际交流,其情感感染囿于小的范围;当《人民日报》等中央大型媒体将其播发后,这些人物工作中的动人之处,日常所表现出的性格、气质、能力所传递的新闻情感信息等等,在激活着亿万受众心中的波澜。其二,新闻媒体可通过特写性图片、特写性镜头与其他手段,凸显关键性情节、放大关键性局部,强化人际传播中不易被察觉或者常被忽视的情感表达细微之处。其三,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与其他大众媒体如书籍、电影等等相比,前者提供的新闻情感信息具有及时性,而且电子媒体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还有共时性。及时性的新颖效果与共时性的共鸣效果,常常对群体情感乃至民族情感有明显的激活作用。
三、新闻情感信息中的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极性上的划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功能上的划分
情感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是,情感分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前者是指高兴、满意等令人舒适的心理感受,后者是指烦恼、痛苦等不舒适的心理感受。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情感是人的需要满足与否而引发的主观体验。如果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正性情感;反之,则将产生负性情感。新闻情感信息给受众的刺激,并不作用于生理需要层面,而是作用于社会性需要层面即心理需要层面。其中,新闻事实信息中伟大成就的取得,欢庆场面的出现,切身利益的解决以及正义战胜邪恶等等,引发的是受众的正性情感;各类天灾人祸造成的苦难,失职行为带来的巨大损失等等,引发的是受众的负性情感。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依据极性而非依据功能划分的,新闻情感信息也是如此。当我国人民从大型新闻媒体上接受两藏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信息时,在高兴与不高兴的两极上呈献出高兴的正性情感;当第一列列车驶入拉萨的新闻信息传来,人们的情感沿着高兴的正性方向,趋向更加高兴的一极。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在功能上的划分,即积极情感与社会利益相符,有利于个性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消极情感则与社会利益违背,有碍于个性发展,起着消极作用。(2)除了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中的积极情绪(情感)与消极情绪(情感)的功能另有所指外,学术界大都与这一观点一致或接近。
那么,积极情感与正性情感、消极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何关系?这是有必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从极性上讲,积极情感与正性情感,消极情感与负性情感,基本是一致的。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指的是正向(正性)的或主动的。由此推想,“消极”则应指负向(负性)的、被动的含义。(3)
其次,从功能上讲,二者有其一致之处但有时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在论述其一致之处时,人格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大五”人格特质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等;另一股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爱、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等。(4)这段话中的消极力量的外延,既包括负性情感又包括消极情感,积极力量的外延;既包括正性情感又包括积极情感。因而,在很多情况下,积极情感起着积极作用,消极情感引发消极作用(中性作用暂不论述)。新闻传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例证:中央电视台“时代先锋”与“劳动者之歌”推出一系 列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与辉煌业绩,是在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思维活跃的心态下取得的;该台10频道“家庭”栏目的《家庭暴力档案》系列报道中一些有悖伦理、法理的暴力行为,正是道德修养不到位者的怨恨、愤怒等消极情感向负性一极迅猛发展、出现情绪失控的结果。因而积极情感常可引发健康心态,而消极情感常常导致病态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新闻媒体要着力弘扬正气、坚持正面报道的理论依据。
其差异是,正性情感带来的并不都是积极作用,负性情感亦然。如受众对于天灾人祸报道中的不幸者,表现出悲痛、伤感等负性情感,但却包含对不幸者同情与对灾区人民支援的心态;而此时如果出现高兴、宁静等正性情感,则是不折不扣的幸灾乐祸与麻木不仁。有时在同一新闻事实中,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呈现交错的、融合一起的现象。例如导弹从几千公里以外准确击中目标,但却造成平民百姓死伤一片。人们对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惊奇、在赞叹,这是正性情感,也是积极情感;然而对于平民百姓的大量死伤所表现的愤慨,在极性上是负性的,功能上是积极的。
在新闻传播中,经过编辑人员的把关筛选,其中不健康的新闻情感信息大都受到“瑞星杀毒”,因而以“去消极化”的形态而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一些新闻媒体对于健康的新闻情感信息的有效开发与传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深度报道这一体裁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与社会”、“公益行动”栏目的设置等等,加大了健康的新闻情感信息的交流,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但应看到,这只是迈开了可喜的一步,还存在一些令人不甚满意的、有待改进之处。
四、新闻事实信息和其承载的新闻情感信息呈现复杂关系
(一)重要性上呈现的复杂关系
——新闻事实信息重要、新闻情感信息次要。在多哈举行的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遥遥领先的成绩,令国人振奋。振奋的因子是“领先的成绩”,新闻事实信息显然居于重要地位。
一一新闻事实信息次要、新闻情感信息重要。由著名摄影师解海龙于1991年拍摄的《大眼睛》,图片上的新闻事实信息仅仅是一个女孩子拿着笔杆望着前方,而情感信息十分饱满:大大一双眼睛饱含着失学儿童求学的强烈欲望。这幅图片曾在新闻界引起轰动,引发了全国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并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广为传播。《宝鸡日报》2006年11月25日依据新华社消息进行的报道说,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华辰秋拍会上,该照片以30.8万元拍卖成交。不难看出,女孩子写字这一新闻事实信息,并无多少新闻价值,而它承载着的新闻情感信息,却引起社会极大地关注。
——新闻事实信息、新闻情感信息均重要。我们每次自愿捐献的扶贫工作报道,就是例证。自愿捐献的行为关系到灾民的生活与生存,自愿捐献的精神更是可嘉。
(二)依存关系上呈现的复杂关系
依存关系上的复杂关系大体有三种:一是融合型,即新闻事实信息本身就是新闻情感信息;二是承载型,新闻事实承载着新闻情感信息;三是滋生型,新闻事实在刺激受众中产生的情感信息。《华商报》2006年12月下旬连续对陕西横山县抢亲事件的报道,则提供了典型的例证。其内容大体是:新娘马某已与郑某领了结婚证,并与郑某一起做了婚礼的准备,这期间没有任何异常征兆。婚礼当天,新娘被崔某与他的同伙当众抢走。事后发现,新娘与崔某同居一起,新娘坦然承认,抢亲是她导演的,之后又说是被崔某逼的。光天化日当众抢亲并且顺利得手,这一新闻事实信息本身引发众人的好奇与惊异,因而同时也属于新闻情感信息;新娘自己导演抢亲并与崔某同居的行为,引发起各类人的情绪反应,则是新娘的行为所承载的道德情感信息的流动;而新娘与新娘娘家、娶亲者及其家庭、抢亲者及其家庭、各类目击者以及从新闻媒体上得知这一消息的广大受众,依据自身具体体验所做的各种情感反应,则是新闻事实刺激的结果。《华商报》又在2007年1月30日的《横山抢亲者被捕》报道中说,由于新娘的“供述出尔反尔”,难以定案。后来新娘不承认她参与抢亲并说她与崔某同居是由于“崔某及其同伙挟持”。这就在事隔一月之后,又将受众对这一事件的情绪反应重新唤起,并使此时受众的情绪反应,在横向上覆盖恨、怨、愤、气、痛、怜等更多方面,在纵向变化上出现了波浪式的一曲三折,使本来复杂的关系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对于新闻情感信息的不同解读,不仅会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且也直接影响操作层面。长期以来,对于新闻事实信息传播的深刻理解以及十分重视当然很对,然而对于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缺乏解读以及有所忽视,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一些本该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缺乏生气,未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某些新闻作品中虽含有一定的新闻情感信息,大都缘于新闻媒体人自发传播的结果,并非出自新闻媒体人在仔细解读基础上的精心设计与筹划,这就造成新闻情感信息的无端浪费。如何有效地发挥新闻情感信息的作用以达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从正确解读、正确把握新闻情感信息上切入。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2)卢家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335页 (3)(4)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第206页
(作者为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员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