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咏物诗”是一种常见的诗歌类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一席之地。为了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课外阅读能力,进一步探究咏物诗的教学方法,我们总结出了“知意思——知形象——知情志——知手法”的学习规律,包括教学方法的指导和教学思想的阐释两个方面。
关键词:咏物诗;教学设计;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77-03
通过歌咏事物来寄托情思的诗词称为“咏物诗(词)”。咏物诗数量不少,仅《全唐诗》就存人约6261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咏物诗也占一席之地,据统计,各种版本教材中的咏物诗(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合计)大约选编5-8篇。掌握咏物诗的学习方法,对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课外阅读能力大有裨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被选人了人教版、冀教版、沪教版等教材,下面就以其为例,说说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而探讨咏物诗的教学规律。
一、用有关“梅花”的诗词引入
首先学生回忆背诵有关“梅”的诗句,如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等,然后说说梅花的形象特点(不畏严寒,洁白美丽,香气袭人),再过渡到《卜算子·咏梅》的学习。
本词的引入方法有多种,为什么选用这一种呢?其一,可以唤起学生关于“梅”的阅读体验,消除《卜算子·咏梅》学习的生疏感;其二,活跃思维,营造积极的学习状态;其三,与本词、与“拓展练习”环节将学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课外阅读的梅花诗词可以形成“梅”的系列,使学生树立“分类积累”的意识,从而认识多种“物象”。
二、理解词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抽查学生个别读,注意“卜、著”等字的读音,辨析“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朗读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默读,结合注释思考每句的意思;组内沟通理解疑问;全班交流整首词的意思;教师展示整理好的词意,学生对应朗读。
“理解词句意思”是解读诗词的基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扎扎实实过了这一关,学生才有可能向文本的更深处迈进。
朗读停顿影响着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已是黄昏独自愁”惯常停顿是“已是黄昏/独自愁”,那意思就是“已经是黄昏了,梅花独自愁苦”;但联系下句会发现,“已是”和“更著”是递进关系,表示它们引出的状况是逐步加深的,所以较好的停顿应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那句子意思就是“已经是在暮色沉沉的黄昏里独自愁苦了,还要经受风吹雨打”。这样停顿,也自然就会将“已是”“更著”作为朗读重音处理,使学生对梅花的不幸际遇进一步理解。
“直译”和“意译”也影响着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寂寞开无主”,学生直译为“梅花寂寞地开放,没有主人”,解释到这里词意还不够透彻,可引导学生思考:“无主”的梅是怎样的处境呢?那就是无人管理、无人欣赏。所以这句词适合意译成“梅花寂寞地开放,无人问津,无人欣赏”。
诗词在表达上往往是跳跃的,如果能将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就能促进学生理解。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让学生思考:梅的什么行为表明它不想“争春”,但依然惹“群芳妒”呢?当然是“凌寒独自开”了。所以解释这句时就可适当补充:梅花早早地凌寒独放,就是不想与别的花苦苦争春斗艳,但这样还是招来百花的怨恨、妒忌,那就听任它们吧!
读懂句子,准确理解作者对“物”的描述,是学习咏物诗的第一步。
三、分析内容。把握形象
1.研读诗词,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上片从__(角度)来写梅花。通过__等意象,烘托出梅花__的境况。
(温馨提示:①咏物诗要写物的“形”,“形”往往从“形态、色泽”的特征和“环境、际遇”等方面写。这里是哪个角度呢?②“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那作为“意象”的词该是什么词性呢?③文中有直接写梅花“境况”的词吗?再想想表示“境况”的词该是什么词性呢?)
(2)下片侧重从__(角度)来写梅花。赞扬梅花__的特点。
(温馨提示:咏物诗还要“传神”,作者眼中梅花的精神是什么呢?可从“无意”“一任”“碾”“只有香如故”等词句人手啊!)
2.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呢?结合填空概括一下。
3.有感情诵读,争取用声音传达情感,用朗读促进理解。
通过内容分析,概括出“物”的形象,是学习咏物诗的第二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学习方法是“披文人情”。教学环节1先从“整体”人手,概括写作内容,然后教给学生从具体词句人手,触摸作者情绪,一步步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抓住情感核心。
环节1设计的填空题还有一个隐性作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咏物诗的阅读知识。学生知道咏物诗要“绘形传神”,阅读就要“析形悟神”。并且通过练习,学生学习到“意象分析法”“重点字词分析法”。
环节2“概括形象”是对填空的梳理、总结,基本上水到渠成。
四、探究主旨。学习手法
1.作者仅仅是在写梅花吗?
(友情推送——作者介绍: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被排挤压迫,志不得伸。)
2.“托物言志”是本词的手法,为了让“物”“志”契合,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
3.限时练,准确背诵本词。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特点(也有的仅表现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这应该让学生懂得,但对“志”的感悟最好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所以本词的学习没有在上课之始进行作者介绍,以免先人为主,形成暗示。这里的“作者介绍”也是在学生谈完看法之后再出示,用“知人论世”法辅助理解。
本词运用拟人的修辞使“物”“志”融合,引发读者联想,达到“言志”目的。这表达上的技巧也应让学生略知一二。
五、拓展练习
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思考: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对比两词,说说这句话怎么理解。
同题同调的两首词进行“比较学习”,可以深化理解,相得益彰,提升各自的辨识度。陆词中,“花容”是“愁”,风雨等是强加于身的苦难;“花质”是“香”,是孤寂、排挤下展现出的高洁、坚贞。毛词中,“花容”是“俏”,飞雪、百丈冰等是它美丽的映衬;“花质”是“笑”,是报春的奉献、谦逊。两词描绘的场景不同,抒发的情感不同。
这一拓展练习可加深学生对咏物诗的认识: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六、课下作业
综合十首以上关于梅花的诗词,写一篇题目为《古诗词中梅的形象与精神》的文章。
推荐篇目:《梅花绝句》(陆游)《山园小梅》(林逋)《早梅》(柳宗元、张谓、齐己、李公明各一篇)《岭上红梅》(范成大)《梅花》(庚信)《白梅》(王冕)
单背一首诗积累的是“点”,背诵一类诗积累的是“线”,如果将一类诗分析、归纳、提炼…见解观点,就能形成“知识板块”,认识会得到升华,也有利于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的相关要求:“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义实践的机会。”“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巾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们经常称赞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的学习能力,羡慕他们小学生就能写论文,那我们为什么不落实“课标”精神,也给学生机会呢?
统观整个教学设计,它体现了咏物诗的应有的教学过程:知意思——知形象——知情志——知手法;也体现了诗词学习的特点——“读”贯穿始终,不同形式的读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步步推进教学,使课堂上书声琅琅;也体现了“大语义”的教学思想,以课文为点,沟通课堂内外,进行专题学习。
《卜算子·咏梅》是写梅花的,希望通过它的学习,学生心中能树梅形、铸梅魂;《卜算子·咏梅》是咏物的,也希望通过它的学习,学生懂得咏物诗的学习规律、切实提高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 纪敏]
关键词:咏物诗;教学设计;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77-03
通过歌咏事物来寄托情思的诗词称为“咏物诗(词)”。咏物诗数量不少,仅《全唐诗》就存人约6261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咏物诗也占一席之地,据统计,各种版本教材中的咏物诗(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合计)大约选编5-8篇。掌握咏物诗的学习方法,对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课外阅读能力大有裨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被选人了人教版、冀教版、沪教版等教材,下面就以其为例,说说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而探讨咏物诗的教学规律。
一、用有关“梅花”的诗词引入
首先学生回忆背诵有关“梅”的诗句,如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等,然后说说梅花的形象特点(不畏严寒,洁白美丽,香气袭人),再过渡到《卜算子·咏梅》的学习。
本词的引入方法有多种,为什么选用这一种呢?其一,可以唤起学生关于“梅”的阅读体验,消除《卜算子·咏梅》学习的生疏感;其二,活跃思维,营造积极的学习状态;其三,与本词、与“拓展练习”环节将学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课外阅读的梅花诗词可以形成“梅”的系列,使学生树立“分类积累”的意识,从而认识多种“物象”。
二、理解词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抽查学生个别读,注意“卜、著”等字的读音,辨析“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朗读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默读,结合注释思考每句的意思;组内沟通理解疑问;全班交流整首词的意思;教师展示整理好的词意,学生对应朗读。
“理解词句意思”是解读诗词的基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扎扎实实过了这一关,学生才有可能向文本的更深处迈进。
朗读停顿影响着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已是黄昏独自愁”惯常停顿是“已是黄昏/独自愁”,那意思就是“已经是黄昏了,梅花独自愁苦”;但联系下句会发现,“已是”和“更著”是递进关系,表示它们引出的状况是逐步加深的,所以较好的停顿应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那句子意思就是“已经是在暮色沉沉的黄昏里独自愁苦了,还要经受风吹雨打”。这样停顿,也自然就会将“已是”“更著”作为朗读重音处理,使学生对梅花的不幸际遇进一步理解。
“直译”和“意译”也影响着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寂寞开无主”,学生直译为“梅花寂寞地开放,没有主人”,解释到这里词意还不够透彻,可引导学生思考:“无主”的梅是怎样的处境呢?那就是无人管理、无人欣赏。所以这句词适合意译成“梅花寂寞地开放,无人问津,无人欣赏”。
诗词在表达上往往是跳跃的,如果能将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就能促进学生理解。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让学生思考:梅的什么行为表明它不想“争春”,但依然惹“群芳妒”呢?当然是“凌寒独自开”了。所以解释这句时就可适当补充:梅花早早地凌寒独放,就是不想与别的花苦苦争春斗艳,但这样还是招来百花的怨恨、妒忌,那就听任它们吧!
读懂句子,准确理解作者对“物”的描述,是学习咏物诗的第一步。
三、分析内容。把握形象
1.研读诗词,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上片从__(角度)来写梅花。通过__等意象,烘托出梅花__的境况。
(温馨提示:①咏物诗要写物的“形”,“形”往往从“形态、色泽”的特征和“环境、际遇”等方面写。这里是哪个角度呢?②“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那作为“意象”的词该是什么词性呢?③文中有直接写梅花“境况”的词吗?再想想表示“境况”的词该是什么词性呢?)
(2)下片侧重从__(角度)来写梅花。赞扬梅花__的特点。
(温馨提示:咏物诗还要“传神”,作者眼中梅花的精神是什么呢?可从“无意”“一任”“碾”“只有香如故”等词句人手啊!)
2.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呢?结合填空概括一下。
3.有感情诵读,争取用声音传达情感,用朗读促进理解。
通过内容分析,概括出“物”的形象,是学习咏物诗的第二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学习方法是“披文人情”。教学环节1先从“整体”人手,概括写作内容,然后教给学生从具体词句人手,触摸作者情绪,一步步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抓住情感核心。
环节1设计的填空题还有一个隐性作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咏物诗的阅读知识。学生知道咏物诗要“绘形传神”,阅读就要“析形悟神”。并且通过练习,学生学习到“意象分析法”“重点字词分析法”。
环节2“概括形象”是对填空的梳理、总结,基本上水到渠成。
四、探究主旨。学习手法
1.作者仅仅是在写梅花吗?
(友情推送——作者介绍: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被排挤压迫,志不得伸。)
2.“托物言志”是本词的手法,为了让“物”“志”契合,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
3.限时练,准确背诵本词。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特点(也有的仅表现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这应该让学生懂得,但对“志”的感悟最好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所以本词的学习没有在上课之始进行作者介绍,以免先人为主,形成暗示。这里的“作者介绍”也是在学生谈完看法之后再出示,用“知人论世”法辅助理解。
本词运用拟人的修辞使“物”“志”融合,引发读者联想,达到“言志”目的。这表达上的技巧也应让学生略知一二。
五、拓展练习
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思考: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对比两词,说说这句话怎么理解。
同题同调的两首词进行“比较学习”,可以深化理解,相得益彰,提升各自的辨识度。陆词中,“花容”是“愁”,风雨等是强加于身的苦难;“花质”是“香”,是孤寂、排挤下展现出的高洁、坚贞。毛词中,“花容”是“俏”,飞雪、百丈冰等是它美丽的映衬;“花质”是“笑”,是报春的奉献、谦逊。两词描绘的场景不同,抒发的情感不同。
这一拓展练习可加深学生对咏物诗的认识: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六、课下作业
综合十首以上关于梅花的诗词,写一篇题目为《古诗词中梅的形象与精神》的文章。
推荐篇目:《梅花绝句》(陆游)《山园小梅》(林逋)《早梅》(柳宗元、张谓、齐己、李公明各一篇)《岭上红梅》(范成大)《梅花》(庚信)《白梅》(王冕)
单背一首诗积累的是“点”,背诵一类诗积累的是“线”,如果将一类诗分析、归纳、提炼…见解观点,就能形成“知识板块”,认识会得到升华,也有利于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的相关要求:“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义实践的机会。”“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巾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们经常称赞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的学习能力,羡慕他们小学生就能写论文,那我们为什么不落实“课标”精神,也给学生机会呢?
统观整个教学设计,它体现了咏物诗的应有的教学过程:知意思——知形象——知情志——知手法;也体现了诗词学习的特点——“读”贯穿始终,不同形式的读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步步推进教学,使课堂上书声琅琅;也体现了“大语义”的教学思想,以课文为点,沟通课堂内外,进行专题学习。
《卜算子·咏梅》是写梅花的,希望通过它的学习,学生心中能树梅形、铸梅魂;《卜算子·咏梅》是咏物的,也希望通过它的学习,学生懂得咏物诗的学习规律、切实提高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