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复习方法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重现一次,而是帮助学生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复习,不但要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加深、拓展知识,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
不同的内容可能有不同的复习方法,不同的教师也有各自不同的复习方法.下面结合“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专题的复习谈点想法和体会.
对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专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的形式进行复习,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虽然没有真正的新内容,但是通过故事的发展或主人翁的活动来推动教学活动的进展,这是平时很少遇到的形式,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样的复习形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又提高了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复习“溶解现象”时,主要复习“溶液”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学生一定没有兴趣.我通过“小红为妈妈做爱心汤的过程”设计了几个问题,巧妙地将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溶液的组成和特征、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结晶的方法以及酸碱盐的部分知识等重点、难点知识全部都融合进去,而且情境的创设、所提的问题是连贯而自然的,对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都有积极作用.溶解现象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是物质的溶解.在这一节内容里面,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溶解的现象;二是溶液的特征和性质.关于溶解的现象,我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溶质以什么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另一方面是能量的变化.在提出溶液的性质之后,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充分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还让学生列举哪些溶液具有导电性,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溶液具有导电性的原因,进一步得出结论:一般酸碱盐的溶液都具有导电性,这里就贯穿了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第二节是溶液组成的表示.这一节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二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三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溶液组成进行研究.我通过电解水和稀释食盐水的两个题目,设计解决这些问题.在电解水那个题目后面,我安排了一个问题:如何检验水中加的是氢氧化钠还是硫酸?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一般的学生都能想到用指示剂的方法,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基本上能把酸和碱的性质都复习到.我还以实际生活中用粗盐配制食盐水所需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进行设计,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三节是物质的溶解性.这一节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会使用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现象.在本节复习课的开始,我提出问题:如果汤中既放了食盐,也放了油和胡椒,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这个问题的视角比较新颖,以一碗汤为载体,将溶液的形成和溶液的特征、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特征都“装”在里面了.学生在思考现象的同时会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关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溶液中溶质的分散形式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接着通过生活中喝糖水的事例提出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进一步提出溶解度曲线,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上,我想突出这样一个观点:先点后线、先一后多、先比后变.我先在溶解度曲线上找一个点,让学生说出该点的含义,这个设计是想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来历和含义;然后我在同一幅图上画出另一条线,让学生感受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以及不同曲线的交点的含义是什么;最后再画出一条下降型的曲线,了解某些物质的特殊性,然后让学生对这几条线进行比较,得出一些方法或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溶解度曲线能做什么?该怎么做?实现了对溶解度曲线类题目解题方法的总结和升华.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资源,精心设计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复习的效果自然会很好.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已经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因此从生活实际入手谈论一些化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传统的复习方法,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以科学探究为重点、以创新思维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并依据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了解中考命题趋势,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不同的内容可能有不同的复习方法,不同的教师也有各自不同的复习方法.下面结合“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专题的复习谈点想法和体会.
对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专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的形式进行复习,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虽然没有真正的新内容,但是通过故事的发展或主人翁的活动来推动教学活动的进展,这是平时很少遇到的形式,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样的复习形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又提高了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复习“溶解现象”时,主要复习“溶液”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学生一定没有兴趣.我通过“小红为妈妈做爱心汤的过程”设计了几个问题,巧妙地将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溶液的组成和特征、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结晶的方法以及酸碱盐的部分知识等重点、难点知识全部都融合进去,而且情境的创设、所提的问题是连贯而自然的,对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都有积极作用.溶解现象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是物质的溶解.在这一节内容里面,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溶解的现象;二是溶液的特征和性质.关于溶解的现象,我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溶质以什么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另一方面是能量的变化.在提出溶液的性质之后,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充分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还让学生列举哪些溶液具有导电性,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溶液具有导电性的原因,进一步得出结论:一般酸碱盐的溶液都具有导电性,这里就贯穿了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第二节是溶液组成的表示.这一节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二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三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溶液组成进行研究.我通过电解水和稀释食盐水的两个题目,设计解决这些问题.在电解水那个题目后面,我安排了一个问题:如何检验水中加的是氢氧化钠还是硫酸?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一般的学生都能想到用指示剂的方法,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基本上能把酸和碱的性质都复习到.我还以实际生活中用粗盐配制食盐水所需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进行设计,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三节是物质的溶解性.这一节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会使用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现象.在本节复习课的开始,我提出问题:如果汤中既放了食盐,也放了油和胡椒,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这个问题的视角比较新颖,以一碗汤为载体,将溶液的形成和溶液的特征、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特征都“装”在里面了.学生在思考现象的同时会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关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溶液中溶质的分散形式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接着通过生活中喝糖水的事例提出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进一步提出溶解度曲线,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上,我想突出这样一个观点:先点后线、先一后多、先比后变.我先在溶解度曲线上找一个点,让学生说出该点的含义,这个设计是想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来历和含义;然后我在同一幅图上画出另一条线,让学生感受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以及不同曲线的交点的含义是什么;最后再画出一条下降型的曲线,了解某些物质的特殊性,然后让学生对这几条线进行比较,得出一些方法或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溶解度曲线能做什么?该怎么做?实现了对溶解度曲线类题目解题方法的总结和升华.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资源,精心设计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复习的效果自然会很好.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已经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因此从生活实际入手谈论一些化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传统的复习方法,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以科学探究为重点、以创新思维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并依据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了解中考命题趋势,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