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有一个良好的欣赏效果,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如何营造呢?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欣赏者的文化层次和反复多次的聆听。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效果
欣赏,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欣赏,可以使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堂中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感到上音乐课枯燥无味。那么,究竟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提高音乐欣赏的效果呢?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一、多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听”是音乐欣赏的第一要义,在听之前,教师可根据作品向学生提出问题,明确每一次听的要求与目的,使学生注意、入境、动情、明理,使学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二泉映月》,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对比中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可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在教师的适当提示下,学生们得出:第一段音乐如船夫的号子声从远处传来,速度徐缓,第二段犹如听者走到拉纤者近前,看到拉纤者饱受苦难但坚定的面孔,压在他们身上的纤绳,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拨的性格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第三段听来如拉纤者由近及远与他们的呐喊在听者脑中萦绕,意境更加深入。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伏尔加船夫曲》这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多记
进行音乐欣赏,首先要教会学生记住主题。正如欣赏文学作品须从作者、时代背景、作品主题、艺术风格等多方面入手一样,欣赏音乐同样也要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和品味。一部音乐作品,无论它是歌曲、套曲、协奏曲、交响乐曲、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都会有一个主题,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如果缺乏这些元素,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不是艺术作品。所以,欣赏音乐作品,决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感受音高、音色、节奏,必须同时用心倾听并赏析旋律带来的鲜明时代气息、音乐思想、人物及生活形象等等。其次,感知主题,即了解主题的特点,主题创作的背景、原因、特点等,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三,听出主题的变化。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有何变化等等,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三、多看
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可将多媒体课件引入教学,播放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图片,加深学生的视觉刺激,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的音乐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可播放电影、录像片段,或欣赏与作品有关的挂图或插图等,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欣赏力,强化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
四、多说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非常重要。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如欣赏《翻身的日子》时,听前教师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愉悦聆听后,启发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学生都觉得情绪是热烈欢快的;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教师板书评点结论,如引子部分强烈的鼓点般的节奏,流畅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人们喜庆翻身解放的热烈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一部分,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跳跃、活泼、轻盈的节奏,描绘了翻身人们幸福甜美的心情。第二部分,采用山东吕剧音调,活泼、欢快,喜悦之情盎然成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形成了更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尾声变化再现了引子的旋律,前后呼应。第三遍评价之后,学生明确了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带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抒发了翻身农民幸福、欢欣的思想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很重要的是,使学生听的能力不断提高。
五、多读
對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是一种探求的心理活动过程。人们对这些优秀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爱好的原因,就是从中读到了一些启迪。如有的人在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乐章进行反复欣赏的过程中,每一遍都会“读”到不同的感受:第一遍极度兴奋、愉悦;第二遍是痛苦的斗争;第三遍同情贝多芬;第四遍贝多芬就是“我”;第五遍神圣的宴会、爱的兴奋;第六遍扑向“欢乐”;第七遍获得了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点……这种“读”到的不同感受,
源自贝多芬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方面的博大精深和极其丰富音乐的美是独特的、模糊的,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明了,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直观,它是用任何文学语言都不能表达清楚的。世界上有许多音乐大师,他们之间并不熟悉对方的语言,但是他们正是通过音乐这独特的语言去交流技艺。在欣赏《梁祝》中《楼台相会》时,都能体会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泣如诉的情感。即使没有文字、语言的叙述,也能感受到《十面埋伏》中几十万大军决战垓下的恢弘场面和似乎看到《命运交响曲》中的贝多芬在逆境中不屈服于命运的英雄形象……因此,音乐是美的,这种美只可用心灵去体会,它在我们的心里,溶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优秀的名曲,初听时,往往只觉含蓄深沉,浑然一体,而细细品味,反复欣赏之后,才能领略到一缕缕脱颖而出的韵味。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而尽量淡化语言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这是一堂音乐课,而不是听语文老师读一篇散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六、多唱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才能使他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和体验。唱能够使学生深入地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意境,特别是作品的主题。它是进行欣赏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音乐欣赏以听为主,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和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播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时能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七、多想像
音乐欣赏中的想像是以原有的或现实的音乐映象为媒介,通过聆听、回忆和创造新音乐的心理过程。在人的想像中,听觉想像主要是以音乐为媒介,其它器官的感觉对音乐想像也有明显的作用。人并不是把所听到的声音都作为媒介物在脑中印录下来,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把与当时情境、情绪密切相关的声音再创造地印入脑中。例如欣赏音乐达到心醉神迷之际,实际的声音会启迪精神上的再创造。音乐欣赏中的想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由描绘性音乐所引起的想像。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对音画式的标题音乐的欣赏中。如由对现实音响的艺术模拟所引起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和运用声音与视觉形象的类比关系所引起的联想等。在音乐中,将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某些比较和谐悦耳,或是与某些特定生活形象有密切联系的音响,直接或近似地模拟于音乐之中,以唤起欣赏者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比如我们在欣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一曲时,听到音乐中对野蜂飞舞时发出的忽强忽弱、忽高忽低的嗡鸣声的模拟,便会自然地联想到野蜂在空中时远时近、时上时下飞舞的生动形象。二是由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想像。有些标题音乐带有一定的情节性,并且多与文学、戏剧、民间故事、美丽的传说等相连。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幻想前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它们都是根据同名戏剧而创作的。虽然它们不可能具体地表现原戏剧的情节,但多多少少与原著的情节有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一类型音乐作品时,最好首先了解与它们有关的文学、戏剧的题材内容与基本情节,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表现特点,结合原作的情节、内容,进行比较合理的想像。对于这类标题性的标题音乐的欣赏,教师可要求学生预先对作品所依据的原题材内容和基本情节有所了解,使他们在欣赏时以情节想像为纽带,将音乐音响与原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达到深刻感受音乐的目的。第三类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像。有些音乐作品反映现实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不是描绘性的,也不是情节性的,而是抒情性的,特别是非标题性的音乐作品中,一般并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形象描写及情节性的暗示,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的抒发。欣赏者必须凭借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及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的不同,就会明显带有欣赏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在不同的欣赏者那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甚至可能迥然不同。 比如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本来并没有文字标题,作者只是标明了这是一首幻想曲式的奏鸣曲,献给裘丽叶塔。一位德国诗人听了这首乐曲后,把第一乐章比喻为“湖畔夜色”于是,人们就把它称为《月光奏鸣曲》。后来,有人为这首乐曲编了一个颇为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出外散步,听见一个双目失明的少女在钢琴上弹奏他的一首乐曲。贝多芬深受感动,便在月光的照耀下,为盲女即兴创作、演奏了《月光奏鸣曲》。不管是将这首乐曲比喻为“湖畔夜色”也好,将它称为“月光”也好,或是为它编出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好,都是欣赏者听到音乐以后产生自由想像的结果。由于这些想像与这首奏鸣曲对音乐中的沉思、宁静、凄清的情调比較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同,而流传至今。
总之,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感、行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音乐欣赏也成为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开拓新思路、新方法,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通过掌握一些音乐欣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是使学生更好地运用音乐艺术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作者简介:
刘奎民(1974-),男,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音乐系。现任教于黑龙江黑河市黑河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效果
欣赏,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欣赏,可以使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堂中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感到上音乐课枯燥无味。那么,究竟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提高音乐欣赏的效果呢?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一、多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听”是音乐欣赏的第一要义,在听之前,教师可根据作品向学生提出问题,明确每一次听的要求与目的,使学生注意、入境、动情、明理,使学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二泉映月》,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对比中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可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在教师的适当提示下,学生们得出:第一段音乐如船夫的号子声从远处传来,速度徐缓,第二段犹如听者走到拉纤者近前,看到拉纤者饱受苦难但坚定的面孔,压在他们身上的纤绳,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拨的性格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第三段听来如拉纤者由近及远与他们的呐喊在听者脑中萦绕,意境更加深入。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伏尔加船夫曲》这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多记
进行音乐欣赏,首先要教会学生记住主题。正如欣赏文学作品须从作者、时代背景、作品主题、艺术风格等多方面入手一样,欣赏音乐同样也要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和品味。一部音乐作品,无论它是歌曲、套曲、协奏曲、交响乐曲、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都会有一个主题,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如果缺乏这些元素,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不是艺术作品。所以,欣赏音乐作品,决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感受音高、音色、节奏,必须同时用心倾听并赏析旋律带来的鲜明时代气息、音乐思想、人物及生活形象等等。其次,感知主题,即了解主题的特点,主题创作的背景、原因、特点等,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三,听出主题的变化。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有何变化等等,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三、多看
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可将多媒体课件引入教学,播放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图片,加深学生的视觉刺激,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的音乐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可播放电影、录像片段,或欣赏与作品有关的挂图或插图等,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欣赏力,强化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
四、多说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非常重要。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如欣赏《翻身的日子》时,听前教师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愉悦聆听后,启发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学生都觉得情绪是热烈欢快的;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教师板书评点结论,如引子部分强烈的鼓点般的节奏,流畅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人们喜庆翻身解放的热烈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一部分,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跳跃、活泼、轻盈的节奏,描绘了翻身人们幸福甜美的心情。第二部分,采用山东吕剧音调,活泼、欢快,喜悦之情盎然成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形成了更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尾声变化再现了引子的旋律,前后呼应。第三遍评价之后,学生明确了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带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抒发了翻身农民幸福、欢欣的思想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很重要的是,使学生听的能力不断提高。
五、多读
對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是一种探求的心理活动过程。人们对这些优秀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爱好的原因,就是从中读到了一些启迪。如有的人在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乐章进行反复欣赏的过程中,每一遍都会“读”到不同的感受:第一遍极度兴奋、愉悦;第二遍是痛苦的斗争;第三遍同情贝多芬;第四遍贝多芬就是“我”;第五遍神圣的宴会、爱的兴奋;第六遍扑向“欢乐”;第七遍获得了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点……这种“读”到的不同感受,
源自贝多芬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方面的博大精深和极其丰富音乐的美是独特的、模糊的,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明了,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直观,它是用任何文学语言都不能表达清楚的。世界上有许多音乐大师,他们之间并不熟悉对方的语言,但是他们正是通过音乐这独特的语言去交流技艺。在欣赏《梁祝》中《楼台相会》时,都能体会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泣如诉的情感。即使没有文字、语言的叙述,也能感受到《十面埋伏》中几十万大军决战垓下的恢弘场面和似乎看到《命运交响曲》中的贝多芬在逆境中不屈服于命运的英雄形象……因此,音乐是美的,这种美只可用心灵去体会,它在我们的心里,溶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优秀的名曲,初听时,往往只觉含蓄深沉,浑然一体,而细细品味,反复欣赏之后,才能领略到一缕缕脱颖而出的韵味。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而尽量淡化语言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这是一堂音乐课,而不是听语文老师读一篇散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六、多唱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才能使他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和体验。唱能够使学生深入地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意境,特别是作品的主题。它是进行欣赏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音乐欣赏以听为主,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和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播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时能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七、多想像
音乐欣赏中的想像是以原有的或现实的音乐映象为媒介,通过聆听、回忆和创造新音乐的心理过程。在人的想像中,听觉想像主要是以音乐为媒介,其它器官的感觉对音乐想像也有明显的作用。人并不是把所听到的声音都作为媒介物在脑中印录下来,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把与当时情境、情绪密切相关的声音再创造地印入脑中。例如欣赏音乐达到心醉神迷之际,实际的声音会启迪精神上的再创造。音乐欣赏中的想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由描绘性音乐所引起的想像。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对音画式的标题音乐的欣赏中。如由对现实音响的艺术模拟所引起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和运用声音与视觉形象的类比关系所引起的联想等。在音乐中,将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某些比较和谐悦耳,或是与某些特定生活形象有密切联系的音响,直接或近似地模拟于音乐之中,以唤起欣赏者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比如我们在欣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一曲时,听到音乐中对野蜂飞舞时发出的忽强忽弱、忽高忽低的嗡鸣声的模拟,便会自然地联想到野蜂在空中时远时近、时上时下飞舞的生动形象。二是由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想像。有些标题音乐带有一定的情节性,并且多与文学、戏剧、民间故事、美丽的传说等相连。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幻想前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它们都是根据同名戏剧而创作的。虽然它们不可能具体地表现原戏剧的情节,但多多少少与原著的情节有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一类型音乐作品时,最好首先了解与它们有关的文学、戏剧的题材内容与基本情节,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表现特点,结合原作的情节、内容,进行比较合理的想像。对于这类标题性的标题音乐的欣赏,教师可要求学生预先对作品所依据的原题材内容和基本情节有所了解,使他们在欣赏时以情节想像为纽带,将音乐音响与原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达到深刻感受音乐的目的。第三类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像。有些音乐作品反映现实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不是描绘性的,也不是情节性的,而是抒情性的,特别是非标题性的音乐作品中,一般并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形象描写及情节性的暗示,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的抒发。欣赏者必须凭借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及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的不同,就会明显带有欣赏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在不同的欣赏者那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甚至可能迥然不同。 比如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本来并没有文字标题,作者只是标明了这是一首幻想曲式的奏鸣曲,献给裘丽叶塔。一位德国诗人听了这首乐曲后,把第一乐章比喻为“湖畔夜色”于是,人们就把它称为《月光奏鸣曲》。后来,有人为这首乐曲编了一个颇为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出外散步,听见一个双目失明的少女在钢琴上弹奏他的一首乐曲。贝多芬深受感动,便在月光的照耀下,为盲女即兴创作、演奏了《月光奏鸣曲》。不管是将这首乐曲比喻为“湖畔夜色”也好,将它称为“月光”也好,或是为它编出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好,都是欣赏者听到音乐以后产生自由想像的结果。由于这些想像与这首奏鸣曲对音乐中的沉思、宁静、凄清的情调比較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同,而流传至今。
总之,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感、行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音乐欣赏也成为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开拓新思路、新方法,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通过掌握一些音乐欣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是使学生更好地运用音乐艺术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作者简介:
刘奎民(1974-),男,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音乐系。现任教于黑龙江黑河市黑河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