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北京城市管理发展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五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城市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喜人变化。
这五年,城市管理体制变了,首次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明确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责任边界清晰了,职能锁定了,力量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迈入了新时期。
这五年,城市管理方式变了,由过去的专业管理转入了综合管理、统筹协调的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给城市管理注入了新动力。
这五年,城市管理宽度变了,从过去的城乡环境综合协调、市政市容管理,发展成了统筹“八个综合协调”、“八个行业管理”的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增加了不少新领域。
这五年,城市管理群众认可了,管理的内容变了,从路上天上到地下井下,从身边环境到电气热供应,顺畅怡人、和谐宜居,使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
这一切,只因我们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内外兼修、精细管理;只因我们坚持首善标准,强化首都意识,不断探索新时期首都城市管理的特点规律;只因我们敢于啃难啃的骨头、勇于接烫手的山芋、直面城市管理难题,补齐城市管理短板,努力构建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一、精读细研,绘就了城市管理发展新蓝图
(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专题研究做好新形势下的北京城市管理工作,审议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对首都城市管理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进一步增强了提升首都城市管理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时任市委书记郭金龙讲话强调,城市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市政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等。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解决。围绕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职能,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分散等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完善了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一部门主责、多部门共同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格局。
(二)出台文件明确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京发【2016】14号),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文件精神,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建立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体制”理念,就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做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垃圾综合治理、统筹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的重点工作确定了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实施举措,为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划定了路径、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机制强化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
将原“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调整更名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赋予其统筹协调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重大事项等职责,由市长任主任,成员涉及中央国家机关、中央军委机关、驻京部队、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政府、中央在京和市属国有企业等78家单位。一是统筹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过去综合协调城市环境建设扩大为包括环境建设在内的城市管理范畴,在原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将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的中央单位和市属部门,特别是供热、供水、排水、燃气、环卫、绿化、道路等市属国有企业单位纳入成员单位,实行统筹归口协调,形成城市综合管理合力。二是统筹职能进一步强化。由过去一般性议事协调机构转变为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监督考核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强化對城市管理相关市属部门、各区政府、各市属企事业单位的统筹协调和考核评价,有利于协调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衔接问题,确保城市管理工作更加顺畅高效。
(四)明确主管部门,增强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综合性整体性协调性
2016年7月28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正式对外挂牌成立,标志着首都城市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新的“三定”职责是,在继续承担原市政市容委职责的基础上,又划入了煤、电、油等能源日常运行管理,煤炭、电力、电源点的行业管理,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职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有关监督管理职责;城市建成区市管道路两侧绿化带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责;城市河湖管理范围内(不含水域)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责。新增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指挥调度、专项整治、检查评价的职责;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和运营的综合协调管理职责,以及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的监督管理职责。
同时,突出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要求,赋予了加强城乡环境建设管理综合协调和督查考核的职责,加强城市管理财政预算运维资金和市政设施建设统筹协调的职责,加强对供热、燃气、环卫、路灯等企事业单位城市运行任务保障的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的职责,加强对各区城市管理主体责任考核的职责,加强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管理的职责,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强化了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的统筹综合职能,有利于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统筹作用的发挥。
二、精耕细作,装扮了城市管理服务新面貌
五年来,通过精耕细作,首都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众口皆碑的成绩,概括起来就是“环境靓家国、市政保民生”。
(一)精心细腻治环境,紧盯“强化”用足力
城市环境建设要精心细腻,力求彰显“五气”,即:大气、秀气、灵气、文气、洋气。“大气”是北京与其他城市的最大区别,城市环境布局体现首都风范、大国气象。“秀气”是指城市环境选用大量植被,既养眼,满目葱翠、花团锦簇,又养肺,净化空气、减少雾霾。“灵气”是要有水,水是城市的灵魂,让北京碧波荡漾、宛若江南。“文气”是指发扬优良传统、保护文物古迹、提升文明素养。“洋气”是指环境要具有时代气息,特别是开展智能环境建设,引领时代潮流。经过五年努力,围绕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四大环境”,既重“面子”又重“里子”,呈现出“江山如画”、“家园如归”的新气象。 ——强化重大活动引领,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全面贯彻落实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部署,以APEC,“九三”阅兵、“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保障为引领,组织开展怀柔国际“会都”、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重点地区的环境景观提升。环境治理,精准找短板、发力补短板,借势而动、造福居民;景观布置,乘势而上、“翻新”市容,清透无暇底妆、绿化美化梳妆;环境布置,因势利导、立体多维,花海如云,热烈携古韵,笑脸迎嘉宾;环卫保障,乘时乘势、精密细致,洁净系敬业、市民共参与。打造城乡环境建设“升级版”,为重大活动提供优美环境保障,呈现出一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彩旗渲染、花坛点缀的生态自然、景境相宜,落落大方的画面,大大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
——强化环境精品意识,提升市容景观品质。全面完成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精装修”任务。组织实施长安街市容环境景观提升改造方案,围绕城市家具、广告和照明管理等8个方面,开展城市公共空间设施治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主要道路设施设置管理。扩大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范围,实现城六区百条主要大街全覆盖、远郊区城区全覆盖。落实市政府折子工程和实事任务,完成重点大街、重点区域、老旧小区、胡同街巷、高快速路、铁路沿线、校园周边、架空线入地等环境整治工程。
——强化规范治理创新,提升广告照明品质。组织完成户外广告“总规、控规、详规”规划体系构建,做好资源分配和总量控制,规划实现率达到70%。积极融入区域文化元素,启动精品街区试点。研究車身广告治理工作机制,净化城市视觉环境。推进长安街沿线景观照明提升改造,组织二环路8座立交桥新建景观照明设施,重点解决二环内“有路无灯”问题,基本形成“两轴、三环、六线、十七区及滨水界面”的城市景观照明体系。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多功能道路照明“智慧”灯杆,在城市新建区有序应用。本着“提前介入、建管并举”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努力提高城市副中心照明管理水平。
——强化“里子”工程建设,提升背街小巷品质。2013年至2016年,城六区共完成500余条背街小巷实事项目的环境整治。今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的重要指示,提出了“抓创建、治顽症、促提升”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十无一创建”工作目标,制定和组织实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对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进行巩固整治提升,今年完成1484条整治任务,整治提升工作重点放在拆除违法建设、治理开墙打洞、清理堆物堆料及占道经营上。目前核心区已设置了2432名“街巷长”,张贴了《公示牌》,聘请了223名市容市貌监督员,建立了督导检查制度。
——强化垃圾分类处理,提升公众文明素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指示精神和国务院《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起草完成了《北京市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总体目标、任务安排和行动纲领。按照“突破难点,落实责任,建立互信,持之以恒”的工作思路,坚持“资源回收、干湿分开”的基本技术路线,在城区范围内推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加强垃圾分类制度宣传,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垃圾分类我先行”等主题宣传活动。配合市人大开展《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努力构建起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制度体系。
——强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环卫管理水平。“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共建设完成了42座垃圾处理设施,采用焚烧、生化等资源化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的比例比2013年翻了一番。近两年,亚洲规模最大的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朝阳区循环经济园焚烧二期等焚烧、生化、渗沥液处理骨干项目相继投产,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到2.1万吨。垃圾处理设施的质量、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新建成了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新增处理能力7600吨/日,焚烧能力比过去增加了近4倍,新改扩建的3座生化处理厂新增生化处理能力1750吨/日,生化处理能力比过去提升近50%。扩大城市道路车行道机械作业范围,机扫率达到89%;开展“冲、扫、洗、收”组合(新)作业,作业率达到88%。落实道路分级清扫保洁要求,重点道路每日机械冲洗不少于2次。坚持“以克论净”,加大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力度。实施公厕分类管理,发布公厕费用定额,公厕达标率达91%以上。
(二)精密细致惠民生,民生实事做足功
五年来,坚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气热能源保障等方面做足功、用足劲,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到2015年12月底,全市共完成736个老旧小区公共区域综合改造。近两年,完成286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改造地下管线61.4公里。前四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分户供热计量改造约1400万平方米,今年完成100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切实解决管线老化、供热不达标等历史遗留问题。
——压减燃煤工作取得新突破。2017年3月18日,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按期实现停备,本市实现100%清洁发电,也是全国首个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停机备用后,每年可削减燃煤约176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91吨、氮氧化物排放约285吨、粉尘排放约110吨,对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北京金隅前景环保有限公司水泥窑比计划提前一个半月实现停产,预计压减燃煤15万吨(当年实物量)。
——燃气供应保障取得新进展。统筹推进重大燃气工程建设。宝香西联络线顺利贯通,日增输气能力4500万方。陕京四线北京段建设顺利,完成了西六环天然气管线工程、旧宫等3座调压站、29项燃煤锅炉“煤改气”配套工程建设。开展天然气入村工程,到2016年底,全市累计为85个村接通了天然气,惠及农村用户近3万余户。今年,继续为300余个村接通天然气,惠及农户15万余户。液化石油气送气下乡达到130万户。做好极端天气燃气保障,启动热电气联调联供机制,压减供热发电负荷,确保了天然气稳定供应。 ——供热能力取得新提高。加快推进城市热网能力建设,到2015年底,全市供热管线长度约2万公里。中心城区形成以四大热电中心及调峰热源为主要热源支撑的集中热网;扩容建设了北小营等5个燃气供热厂,在为周边地区提供供热服务和保障的同时,增加供热能力作为中心城区热力网调峰热源;完成了西马锅炉房等3座热源厂建设、国华及二热老厂应急备用热源改造。2017年推进100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郊区中小型燃煤锅炉改造,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90%以上。积极回应媒体和社会呼声,根据天气形势分析,多次提前和延长供暖,确保市民温暖过冬。
——充电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取得新拓展。为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多次进行专题研究,聚焦大型商超、交通枢纽、公园景区及地铁P+R停车场等公用场所,定期召开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推进会,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约170个站点、1600余个公用充电桩,占工程建设任务进度的50%以上,为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一种新可能。
——网格化城市管理取得新成效。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15年11月出台《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微循环建设指导意见》,依托现有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体系,推动管理资源和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分级分层沟通协调机制和工作流程,完善区、街道与市属公服企业分公司对接的微循环系统,减少案件流转环节,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效率。自微循環开展后,大量城市管理领域案件在基层即被消化,2016年市区两级平台案件比例达到1:999。同时,案件处置周期明显缩短,由2015年的平均8.3个小时缩短至3.6个小时,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置整改效率。
三、“精雕细刻”,形成了城市管理保障新机制
环境改善在于措施得当,民生保障在于支撑有力。通过开展“四治”,使城市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一)依靠规划抓治理
立足首都城市管理新形势、新特征、新任务、新要求,深化城市管理供给侧改革,有效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确立了由2个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和9个委内专项规划组成的“2+9”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体系。秉承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编制理念,坚持不懈、持续用力,《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京管发[2016】18号)已于2016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予以印发,召开专题解读发布会进行宣传。为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对规划中涉及的54项具体目标任务进行了逐项分解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也已经市政府批准,正在印发。
(二)依靠标准抓治理
按照“服务首都发展、服务城市管理、服务百姓民生”的理念,不断强化标准意识,切实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持续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
五年来,在市容环卫、燃气供热、景观照明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的研究探索和制定完善工作,共计正式发布实施《环卫车辆功能要求》等65项地方标准;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在编的16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开展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积极发挥专家在城市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中的决策咨询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依靠法律抓治理
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依法管理城市工作。突出立法工作价值导向,坚持政府职权法定理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的地方立法权限,遵循“以民为本,平衡权利,尊重客观,需求为先,特色为主,质量为上”的科学的政府立法观,主动适应北京市城市管理改革发展新趋势和阶段性特征,以环境建设、环卫管理、气热保障等方面的管理需求为立法重点安排计划项目,通过落实立法项目必要性、合法性与可行性论证机制,严格控制数量、确保质量。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结合新划入的管理职能,共组织梳理包括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裁决等9类共112项权力事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证明事项,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五”普法工作成效显著,市民遵法用法、守护城市意识大大增强。
(四)依靠群众抓治理
创新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改变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精英管理模式,努力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真正发挥市民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作用。政府、市民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尽职尽心,又要彼此相融相通,协同应对,共同破解“城市病”难题。我委顺应时代潮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民的关系,努力构建城市管理共建共治良好局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市民深度参与城市治理,实现公共价值。转变职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城市治理需求;完善机制,不断拓宽畅通有序的参与途径;搭建平台,做大做强志愿者队伍;培育社会组织,增强“新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市民发挥主体作用,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城市治理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从被动的被管理者成为城市治理的主动参与者;从“改变我自己”向“带动一群人”扩展,形成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良好氛围;从高处着眼与低处入手相结合,既胸怀天下对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又脚踏实地关注并参与解决好身边的各种城市管理问题。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放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开阔思路、服务城市发展,求真务实、凝聚奋进力量,攻坚克难、造福人民群众,健全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协同机制,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谱写出更加美丽的“京绣”新篇。
(责任编辑:赵刚)
这五年,城市管理体制变了,首次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明确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责任边界清晰了,职能锁定了,力量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迈入了新时期。
这五年,城市管理方式变了,由过去的专业管理转入了综合管理、统筹协调的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给城市管理注入了新动力。
这五年,城市管理宽度变了,从过去的城乡环境综合协调、市政市容管理,发展成了统筹“八个综合协调”、“八个行业管理”的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增加了不少新领域。
这五年,城市管理群众认可了,管理的内容变了,从路上天上到地下井下,从身边环境到电气热供应,顺畅怡人、和谐宜居,使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
这一切,只因我们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内外兼修、精细管理;只因我们坚持首善标准,强化首都意识,不断探索新时期首都城市管理的特点规律;只因我们敢于啃难啃的骨头、勇于接烫手的山芋、直面城市管理难题,补齐城市管理短板,努力构建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一、精读细研,绘就了城市管理发展新蓝图
(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专题研究做好新形势下的北京城市管理工作,审议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对首都城市管理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进一步增强了提升首都城市管理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时任市委书记郭金龙讲话强调,城市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市政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等。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解决。围绕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职能,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分散等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完善了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一部门主责、多部门共同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格局。
(二)出台文件明确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京发【2016】14号),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文件精神,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建立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体制”理念,就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做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垃圾综合治理、统筹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的重点工作确定了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实施举措,为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划定了路径、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机制强化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
将原“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调整更名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赋予其统筹协调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重大事项等职责,由市长任主任,成员涉及中央国家机关、中央军委机关、驻京部队、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政府、中央在京和市属国有企业等78家单位。一是统筹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过去综合协调城市环境建设扩大为包括环境建设在内的城市管理范畴,在原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将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的中央单位和市属部门,特别是供热、供水、排水、燃气、环卫、绿化、道路等市属国有企业单位纳入成员单位,实行统筹归口协调,形成城市综合管理合力。二是统筹职能进一步强化。由过去一般性议事协调机构转变为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监督考核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强化對城市管理相关市属部门、各区政府、各市属企事业单位的统筹协调和考核评价,有利于协调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衔接问题,确保城市管理工作更加顺畅高效。
(四)明确主管部门,增强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综合性整体性协调性
2016年7月28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正式对外挂牌成立,标志着首都城市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新的“三定”职责是,在继续承担原市政市容委职责的基础上,又划入了煤、电、油等能源日常运行管理,煤炭、电力、电源点的行业管理,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职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有关监督管理职责;城市建成区市管道路两侧绿化带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责;城市河湖管理范围内(不含水域)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责。新增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指挥调度、专项整治、检查评价的职责;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和运营的综合协调管理职责,以及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的监督管理职责。
同时,突出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要求,赋予了加强城乡环境建设管理综合协调和督查考核的职责,加强城市管理财政预算运维资金和市政设施建设统筹协调的职责,加强对供热、燃气、环卫、路灯等企事业单位城市运行任务保障的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的职责,加强对各区城市管理主体责任考核的职责,加强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管理的职责,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强化了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的统筹综合职能,有利于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统筹作用的发挥。
二、精耕细作,装扮了城市管理服务新面貌
五年来,通过精耕细作,首都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众口皆碑的成绩,概括起来就是“环境靓家国、市政保民生”。
(一)精心细腻治环境,紧盯“强化”用足力
城市环境建设要精心细腻,力求彰显“五气”,即:大气、秀气、灵气、文气、洋气。“大气”是北京与其他城市的最大区别,城市环境布局体现首都风范、大国气象。“秀气”是指城市环境选用大量植被,既养眼,满目葱翠、花团锦簇,又养肺,净化空气、减少雾霾。“灵气”是要有水,水是城市的灵魂,让北京碧波荡漾、宛若江南。“文气”是指发扬优良传统、保护文物古迹、提升文明素养。“洋气”是指环境要具有时代气息,特别是开展智能环境建设,引领时代潮流。经过五年努力,围绕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四大环境”,既重“面子”又重“里子”,呈现出“江山如画”、“家园如归”的新气象。 ——强化重大活动引领,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全面贯彻落实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部署,以APEC,“九三”阅兵、“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保障为引领,组织开展怀柔国际“会都”、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重点地区的环境景观提升。环境治理,精准找短板、发力补短板,借势而动、造福居民;景观布置,乘势而上、“翻新”市容,清透无暇底妆、绿化美化梳妆;环境布置,因势利导、立体多维,花海如云,热烈携古韵,笑脸迎嘉宾;环卫保障,乘时乘势、精密细致,洁净系敬业、市民共参与。打造城乡环境建设“升级版”,为重大活动提供优美环境保障,呈现出一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彩旗渲染、花坛点缀的生态自然、景境相宜,落落大方的画面,大大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
——强化环境精品意识,提升市容景观品质。全面完成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精装修”任务。组织实施长安街市容环境景观提升改造方案,围绕城市家具、广告和照明管理等8个方面,开展城市公共空间设施治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主要道路设施设置管理。扩大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范围,实现城六区百条主要大街全覆盖、远郊区城区全覆盖。落实市政府折子工程和实事任务,完成重点大街、重点区域、老旧小区、胡同街巷、高快速路、铁路沿线、校园周边、架空线入地等环境整治工程。
——强化规范治理创新,提升广告照明品质。组织完成户外广告“总规、控规、详规”规划体系构建,做好资源分配和总量控制,规划实现率达到70%。积极融入区域文化元素,启动精品街区试点。研究車身广告治理工作机制,净化城市视觉环境。推进长安街沿线景观照明提升改造,组织二环路8座立交桥新建景观照明设施,重点解决二环内“有路无灯”问题,基本形成“两轴、三环、六线、十七区及滨水界面”的城市景观照明体系。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多功能道路照明“智慧”灯杆,在城市新建区有序应用。本着“提前介入、建管并举”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努力提高城市副中心照明管理水平。
——强化“里子”工程建设,提升背街小巷品质。2013年至2016年,城六区共完成500余条背街小巷实事项目的环境整治。今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的重要指示,提出了“抓创建、治顽症、促提升”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十无一创建”工作目标,制定和组织实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对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进行巩固整治提升,今年完成1484条整治任务,整治提升工作重点放在拆除违法建设、治理开墙打洞、清理堆物堆料及占道经营上。目前核心区已设置了2432名“街巷长”,张贴了《公示牌》,聘请了223名市容市貌监督员,建立了督导检查制度。
——强化垃圾分类处理,提升公众文明素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指示精神和国务院《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起草完成了《北京市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总体目标、任务安排和行动纲领。按照“突破难点,落实责任,建立互信,持之以恒”的工作思路,坚持“资源回收、干湿分开”的基本技术路线,在城区范围内推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加强垃圾分类制度宣传,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垃圾分类我先行”等主题宣传活动。配合市人大开展《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努力构建起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制度体系。
——强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环卫管理水平。“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共建设完成了42座垃圾处理设施,采用焚烧、生化等资源化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的比例比2013年翻了一番。近两年,亚洲规模最大的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朝阳区循环经济园焚烧二期等焚烧、生化、渗沥液处理骨干项目相继投产,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到2.1万吨。垃圾处理设施的质量、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新建成了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新增处理能力7600吨/日,焚烧能力比过去增加了近4倍,新改扩建的3座生化处理厂新增生化处理能力1750吨/日,生化处理能力比过去提升近50%。扩大城市道路车行道机械作业范围,机扫率达到89%;开展“冲、扫、洗、收”组合(新)作业,作业率达到88%。落实道路分级清扫保洁要求,重点道路每日机械冲洗不少于2次。坚持“以克论净”,加大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力度。实施公厕分类管理,发布公厕费用定额,公厕达标率达91%以上。
(二)精密细致惠民生,民生实事做足功
五年来,坚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气热能源保障等方面做足功、用足劲,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到2015年12月底,全市共完成736个老旧小区公共区域综合改造。近两年,完成286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改造地下管线61.4公里。前四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分户供热计量改造约1400万平方米,今年完成100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切实解决管线老化、供热不达标等历史遗留问题。
——压减燃煤工作取得新突破。2017年3月18日,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按期实现停备,本市实现100%清洁发电,也是全国首个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停机备用后,每年可削减燃煤约176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91吨、氮氧化物排放约285吨、粉尘排放约110吨,对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北京金隅前景环保有限公司水泥窑比计划提前一个半月实现停产,预计压减燃煤15万吨(当年实物量)。
——燃气供应保障取得新进展。统筹推进重大燃气工程建设。宝香西联络线顺利贯通,日增输气能力4500万方。陕京四线北京段建设顺利,完成了西六环天然气管线工程、旧宫等3座调压站、29项燃煤锅炉“煤改气”配套工程建设。开展天然气入村工程,到2016年底,全市累计为85个村接通了天然气,惠及农村用户近3万余户。今年,继续为300余个村接通天然气,惠及农户15万余户。液化石油气送气下乡达到130万户。做好极端天气燃气保障,启动热电气联调联供机制,压减供热发电负荷,确保了天然气稳定供应。 ——供热能力取得新提高。加快推进城市热网能力建设,到2015年底,全市供热管线长度约2万公里。中心城区形成以四大热电中心及调峰热源为主要热源支撑的集中热网;扩容建设了北小营等5个燃气供热厂,在为周边地区提供供热服务和保障的同时,增加供热能力作为中心城区热力网调峰热源;完成了西马锅炉房等3座热源厂建设、国华及二热老厂应急备用热源改造。2017年推进100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郊区中小型燃煤锅炉改造,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90%以上。积极回应媒体和社会呼声,根据天气形势分析,多次提前和延长供暖,确保市民温暖过冬。
——充电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取得新拓展。为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多次进行专题研究,聚焦大型商超、交通枢纽、公园景区及地铁P+R停车场等公用场所,定期召开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推进会,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约170个站点、1600余个公用充电桩,占工程建设任务进度的50%以上,为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一种新可能。
——网格化城市管理取得新成效。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15年11月出台《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微循环建设指导意见》,依托现有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体系,推动管理资源和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分级分层沟通协调机制和工作流程,完善区、街道与市属公服企业分公司对接的微循环系统,减少案件流转环节,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效率。自微循環开展后,大量城市管理领域案件在基层即被消化,2016年市区两级平台案件比例达到1:999。同时,案件处置周期明显缩短,由2015年的平均8.3个小时缩短至3.6个小时,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置整改效率。
三、“精雕细刻”,形成了城市管理保障新机制
环境改善在于措施得当,民生保障在于支撑有力。通过开展“四治”,使城市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一)依靠规划抓治理
立足首都城市管理新形势、新特征、新任务、新要求,深化城市管理供给侧改革,有效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确立了由2个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和9个委内专项规划组成的“2+9”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体系。秉承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编制理念,坚持不懈、持续用力,《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京管发[2016】18号)已于2016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予以印发,召开专题解读发布会进行宣传。为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对规划中涉及的54项具体目标任务进行了逐项分解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也已经市政府批准,正在印发。
(二)依靠标准抓治理
按照“服务首都发展、服务城市管理、服务百姓民生”的理念,不断强化标准意识,切实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持续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
五年来,在市容环卫、燃气供热、景观照明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的研究探索和制定完善工作,共计正式发布实施《环卫车辆功能要求》等65项地方标准;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在编的16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开展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积极发挥专家在城市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中的决策咨询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依靠法律抓治理
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依法管理城市工作。突出立法工作价值导向,坚持政府职权法定理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的地方立法权限,遵循“以民为本,平衡权利,尊重客观,需求为先,特色为主,质量为上”的科学的政府立法观,主动适应北京市城市管理改革发展新趋势和阶段性特征,以环境建设、环卫管理、气热保障等方面的管理需求为立法重点安排计划项目,通过落实立法项目必要性、合法性与可行性论证机制,严格控制数量、确保质量。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结合新划入的管理职能,共组织梳理包括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裁决等9类共112项权力事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证明事项,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五”普法工作成效显著,市民遵法用法、守护城市意识大大增强。
(四)依靠群众抓治理
创新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改变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精英管理模式,努力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真正发挥市民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作用。政府、市民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尽职尽心,又要彼此相融相通,协同应对,共同破解“城市病”难题。我委顺应时代潮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民的关系,努力构建城市管理共建共治良好局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市民深度参与城市治理,实现公共价值。转变职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城市治理需求;完善机制,不断拓宽畅通有序的参与途径;搭建平台,做大做强志愿者队伍;培育社会组织,增强“新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市民发挥主体作用,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城市治理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从被动的被管理者成为城市治理的主动参与者;从“改变我自己”向“带动一群人”扩展,形成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良好氛围;从高处着眼与低处入手相结合,既胸怀天下对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又脚踏实地关注并参与解决好身边的各种城市管理问题。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放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开阔思路、服务城市发展,求真务实、凝聚奋进力量,攻坚克难、造福人民群众,健全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协同机制,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谱写出更加美丽的“京绣”新篇。
(责任编辑: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