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虽然传入我国多年,很多学校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大幅的修改,但毕业生仍有部分呈现出无法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了对一些工作岗位无法胜任,专业对口率不高的情况。笔者结合毕业生反馈的情况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课程考核办法,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室制度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本文能对目前高职类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职业化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职业行为导向;艺术设计专业;真题真做;多元技能考核
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由德国职教界提出并传入我国,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深化,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但另一方面,笔者在教学岗位上,观察到虽然这种方法在教改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上都引起了重视,但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办法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还有一定距离。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本是很容易与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具有以项目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特点。但笔者却发现,尽管实施教学改革多年,以项目进行了设计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也经过了多次修改,但每一届毕业生仍然有部分呈现出无法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一些工作岗位无法胜任,专业对口率不高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带着疑问展开了调查和分析,通过对笔者所带的艺术设计专业几届毕业生以及从就业服务中心得到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来看,毕业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因为这个方法不好或是因为没有采用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而是因为在具体实行中由于一些关键环节没有落实到位,从而导致虽然采用了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却没有收到预定的成效。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怎样将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落实到更加细致和具体的环节,使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展开分析。
一、重视真题真做的教学手段
首先,在职业行为导向法中最重要的几种教学方法包括了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这些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從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专业课程开设时就开始进行大量的设计项目训练,但从毕业设计和就业情况来看,仍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
这根本原因经笔者分析,关键在于没有真题实战。虽然是项目教学法,却多以一个虚拟的项目命题交给学生,例如环境艺术专业,通常告诉学生一个户型,有多少平方,户主的大致需求是什么就交给学生开始设计了。而这种虚拟题目与实际的设计项目是与很大区别的,既没有现场勘查,也没有与业主的互动交流,更不了解住宅四周的具体情况,且设计完成后也只是保留在图纸上,没有实现的可能。学生对后期的施工工艺,材料的运用等都停留在教材书面的印象。这样下来,一个项目实训完成后,学生既没有与客户打过交道,也没有看到图纸上的设计完成的全过程,与真正的工作岗位上的体验其实是有巨大差别的。
目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大力提倡真题真做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真题真做对项目教学法来说,可以说是核心所在,大量的虚拟题目如同画饼充饥,无法满足就业岗位的真正要求。
二、多元技能要求下的课程考核办法
其二,课程的考核办法也是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往的课程考核往往只看重单方面的技能,但随着人才培养中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兴起,让我们意识到人同时有着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语言沟通智能、运动动觉智能等,优秀的教育应该从开发人的多元智能入手。此外,艺术设计类专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在逻辑思维、软件技能、创新能力、文案能力、策划能力、口头表达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考核中,就不能满足于只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已,而应适当地增加对学生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的训练。例如在专业课程广告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此次项目的营销策划书,设计说明,同时在课程考核当天模拟设计公司中的比稿程序,要求每个学生上台进行方案介绍和演示,由教师和企业人士组成客户方进行点评。这样除了考核学生的设计水平,更从多方面考核了设计岗位所需的综合素养。总的来说,在职业行为导向教学的教学考核体系中,学生的成绩是由教师和企业人士进行综合检验。
此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形成一个多层次联动的考核体系。首先是单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让学生演示方案并进行展览的方式,进行汇报总结,这样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能形成一些具体的成果进行展示。其二,进行专业能力的综合测试,以真题真做的项目进行综合测评,这项考核可以由工作室进行,也由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总体测评。第三,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推行双证制。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国家劳动保障部下设的职业技能岗位资格考试有视频合成师,高级摄影师三级,陈列展览设计员和改革设计师等。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得到职业技术上岗证。第四是毕业设计完成时,需进行一个正式的答辩会,邀请校外企业和专家一起参加,对毕业设计严格把关。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
其三,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来看,艺术设计高职教育中沿用传统的、陈旧的课程设置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教学体系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不明确,普教色彩较浓,缺乏规范性,并且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就职业需求出发的专业特色不突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就怎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是以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指导进行设计,另一种则是从岗位需求出发进行课程设置。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就是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而按照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进行设计的方法对于以就业为中心的高职教育而言,并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现在一般的做法是将企业人士请来,邀请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对课程设置提出意见。但在笔者看来,企业人士的参与固然十分重要,但由于他们的时间往往比较紧,就算参与到课程制订中也只是高屋建瓴式的提出指导意见,而具体到每一个岗位所需的技能与课程相对应还是需要学院内部将其深化。具体来说,就是将每一个岗位需要的技能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从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等空间、时间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学习单元或学习包。有一些职业技能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就能训练实现的,往往需要多门课程同时协力运作,就需要打破单门课程的界限,使课程更加系统化,形成技能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在大的人才培养方案下,以不同的课程模块组成不同的方阵针对各项技能展开抱团式的集训,例如策划、版式设计、书籍设计、印刷设计三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个从策划到设计最后到印刷的一整个模块系统,带领学生熟悉从印前到印后的整个设计制作流程。这样的模块化教学比单门课程各自为阵更容易让学生养成整体的设计意识。同时,通过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教学与多元技能要求的课程考核办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四、师资建设与硬件设施
其四,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软件和硬件的设施上都有一定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除了精通教学外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展开设计实践。但目前由于历史原因,艺术设计类教育的师资主要是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少量外聘的企业人士和兼职教师,使实现真正的课程实践指导存在一定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教师放入企业中进行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并鼓励教师进一步提升学历,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此外,除了师资,在学校制度与资源利用上也要考虑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给予支持,例如设计工作室的使用就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管理制度,如项目引入工作室的制度,实训空间的使用制度,开放时间等细节都需要一一考虑。
在硬件设施上,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需要一定场地开展的,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和教学场地支持,很多教学计划就无法按理想的情况展开,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工作室的筹建上可以考虑与企业合建,同时建立工作室的共享网络资源库,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相结合,打造成一个跨专业的电子资料平台,在工作室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应紧密结合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总的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两大类。大一时一般开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专业基础课程,这几门课程要实现从专业基础走向设计的一个引导过程。以设计素描为例,首先要解决造型问题,其次还有培养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及探索多种画面表达语言的任务,单凭静物写生早已不能满足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但目前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较大,与实际的设计岗位需求有一定的距离,满足于传统的写生,对后续课程的教学也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这样学生在学完素描色彩课程后,到高年级做设计时会发现在设计配色,色彩关系,画面黑白灰的把握能力很弱,这就是由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并没有从设计的角度出发,与岗位能力的需求相脱节造成的。
其次,高年级的专业教学除了真题真做之外,还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以工读交替的方式进行。职业行为导向教学目前还是强调学校的主体作用,校外实训的时间较短,即使有实训也往往到了毕业最后一年。在這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经验,例如英国的设计学院,大多实行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培养方式,第四学年回到学校中继续进行专业学习。这样学生在有了一定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就进入社会实习,然后又回到学校中进一步深造。这种制度再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紧密结合。
六、结语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正从懵懂渐渐走向成熟,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在从“学科培养”逐渐转化到“市场培养”上来,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观有了深层次的转变。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在与具体学科结合的过程中深化和细化的程度还有一定距离,导致实际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本文能对目前高职类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职业化教育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潘丹,甘宏.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计划制定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3-35.
[2]胡晶晶,罗清.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的高职网络教学模型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65-66.
[3]金晶,张向力.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3):
135-136.
作者简介:牟芸芸(1982-),女,云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
【关键词】职业行为导向;艺术设计专业;真题真做;多元技能考核
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由德国职教界提出并传入我国,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深化,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但另一方面,笔者在教学岗位上,观察到虽然这种方法在教改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上都引起了重视,但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办法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还有一定距离。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本是很容易与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具有以项目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特点。但笔者却发现,尽管实施教学改革多年,以项目进行了设计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也经过了多次修改,但每一届毕业生仍然有部分呈现出无法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一些工作岗位无法胜任,专业对口率不高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带着疑问展开了调查和分析,通过对笔者所带的艺术设计专业几届毕业生以及从就业服务中心得到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来看,毕业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因为这个方法不好或是因为没有采用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而是因为在具体实行中由于一些关键环节没有落实到位,从而导致虽然采用了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却没有收到预定的成效。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怎样将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落实到更加细致和具体的环节,使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展开分析。
一、重视真题真做的教学手段
首先,在职业行为导向法中最重要的几种教学方法包括了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这些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從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专业课程开设时就开始进行大量的设计项目训练,但从毕业设计和就业情况来看,仍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
这根本原因经笔者分析,关键在于没有真题实战。虽然是项目教学法,却多以一个虚拟的项目命题交给学生,例如环境艺术专业,通常告诉学生一个户型,有多少平方,户主的大致需求是什么就交给学生开始设计了。而这种虚拟题目与实际的设计项目是与很大区别的,既没有现场勘查,也没有与业主的互动交流,更不了解住宅四周的具体情况,且设计完成后也只是保留在图纸上,没有实现的可能。学生对后期的施工工艺,材料的运用等都停留在教材书面的印象。这样下来,一个项目实训完成后,学生既没有与客户打过交道,也没有看到图纸上的设计完成的全过程,与真正的工作岗位上的体验其实是有巨大差别的。
目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大力提倡真题真做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真题真做对项目教学法来说,可以说是核心所在,大量的虚拟题目如同画饼充饥,无法满足就业岗位的真正要求。
二、多元技能要求下的课程考核办法
其二,课程的考核办法也是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往的课程考核往往只看重单方面的技能,但随着人才培养中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兴起,让我们意识到人同时有着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语言沟通智能、运动动觉智能等,优秀的教育应该从开发人的多元智能入手。此外,艺术设计类专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在逻辑思维、软件技能、创新能力、文案能力、策划能力、口头表达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考核中,就不能满足于只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已,而应适当地增加对学生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的训练。例如在专业课程广告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此次项目的营销策划书,设计说明,同时在课程考核当天模拟设计公司中的比稿程序,要求每个学生上台进行方案介绍和演示,由教师和企业人士组成客户方进行点评。这样除了考核学生的设计水平,更从多方面考核了设计岗位所需的综合素养。总的来说,在职业行为导向教学的教学考核体系中,学生的成绩是由教师和企业人士进行综合检验。
此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形成一个多层次联动的考核体系。首先是单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让学生演示方案并进行展览的方式,进行汇报总结,这样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能形成一些具体的成果进行展示。其二,进行专业能力的综合测试,以真题真做的项目进行综合测评,这项考核可以由工作室进行,也由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总体测评。第三,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推行双证制。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国家劳动保障部下设的职业技能岗位资格考试有视频合成师,高级摄影师三级,陈列展览设计员和改革设计师等。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得到职业技术上岗证。第四是毕业设计完成时,需进行一个正式的答辩会,邀请校外企业和专家一起参加,对毕业设计严格把关。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
其三,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来看,艺术设计高职教育中沿用传统的、陈旧的课程设置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教学体系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不明确,普教色彩较浓,缺乏规范性,并且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就职业需求出发的专业特色不突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就怎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是以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指导进行设计,另一种则是从岗位需求出发进行课程设置。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就是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而按照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进行设计的方法对于以就业为中心的高职教育而言,并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现在一般的做法是将企业人士请来,邀请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对课程设置提出意见。但在笔者看来,企业人士的参与固然十分重要,但由于他们的时间往往比较紧,就算参与到课程制订中也只是高屋建瓴式的提出指导意见,而具体到每一个岗位所需的技能与课程相对应还是需要学院内部将其深化。具体来说,就是将每一个岗位需要的技能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从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等空间、时间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学习单元或学习包。有一些职业技能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就能训练实现的,往往需要多门课程同时协力运作,就需要打破单门课程的界限,使课程更加系统化,形成技能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在大的人才培养方案下,以不同的课程模块组成不同的方阵针对各项技能展开抱团式的集训,例如策划、版式设计、书籍设计、印刷设计三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个从策划到设计最后到印刷的一整个模块系统,带领学生熟悉从印前到印后的整个设计制作流程。这样的模块化教学比单门课程各自为阵更容易让学生养成整体的设计意识。同时,通过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教学与多元技能要求的课程考核办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四、师资建设与硬件设施
其四,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软件和硬件的设施上都有一定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除了精通教学外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展开设计实践。但目前由于历史原因,艺术设计类教育的师资主要是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少量外聘的企业人士和兼职教师,使实现真正的课程实践指导存在一定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教师放入企业中进行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并鼓励教师进一步提升学历,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此外,除了师资,在学校制度与资源利用上也要考虑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给予支持,例如设计工作室的使用就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管理制度,如项目引入工作室的制度,实训空间的使用制度,开放时间等细节都需要一一考虑。
在硬件设施上,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需要一定场地开展的,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和教学场地支持,很多教学计划就无法按理想的情况展开,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工作室的筹建上可以考虑与企业合建,同时建立工作室的共享网络资源库,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相结合,打造成一个跨专业的电子资料平台,在工作室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应紧密结合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总的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两大类。大一时一般开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专业基础课程,这几门课程要实现从专业基础走向设计的一个引导过程。以设计素描为例,首先要解决造型问题,其次还有培养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及探索多种画面表达语言的任务,单凭静物写生早已不能满足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但目前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较大,与实际的设计岗位需求有一定的距离,满足于传统的写生,对后续课程的教学也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这样学生在学完素描色彩课程后,到高年级做设计时会发现在设计配色,色彩关系,画面黑白灰的把握能力很弱,这就是由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并没有从设计的角度出发,与岗位能力的需求相脱节造成的。
其次,高年级的专业教学除了真题真做之外,还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以工读交替的方式进行。职业行为导向教学目前还是强调学校的主体作用,校外实训的时间较短,即使有实训也往往到了毕业最后一年。在這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经验,例如英国的设计学院,大多实行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培养方式,第四学年回到学校中继续进行专业学习。这样学生在有了一定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就进入社会实习,然后又回到学校中进一步深造。这种制度再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紧密结合。
六、结语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正从懵懂渐渐走向成熟,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在从“学科培养”逐渐转化到“市场培养”上来,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观有了深层次的转变。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在与具体学科结合的过程中深化和细化的程度还有一定距离,导致实际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本文能对目前高职类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职业化教育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潘丹,甘宏.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计划制定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3-35.
[2]胡晶晶,罗清.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的高职网络教学模型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65-66.
[3]金晶,张向力.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3):
135-136.
作者简介:牟芸芸(1982-),女,云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