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歌教学的文本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策略的丰富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万千风貌。不论教学设计如何多样,教师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实际出发,坚守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四性”,带领学生完成“四美”之旅。
【关键词】古典诗歌;差异性;主体性;审美性;点染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标准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召唤我们要构建多元、开放、生成性的课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文本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却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教学策略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去组织课堂教学。即使是同题教学的课,因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师气质的不同、教学设计理念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智慧和风貌。
笔者认为方法是水,文本是山。我们的诗歌教学,应以文本为主导,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方法。不论古典诗歌的教学设计如何多样,教师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实际出发,坚守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四性”,即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文本的审美性,突出教师的点染性,让学生去发现美,咀嚼美,追寻美,还原美。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现美
古典诗词是一块多棱多角的水晶石,璀璨夺目。但在更多的学生眼中,古典诗词更像是浑金璞玉,难以解读其中的要义和精华,因为真正学会涵咏和鉴赏是一个漫长的语言感知积累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相同的作品必然会有理解和品悟的差异性,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但也带来了匠心独运的机会。
要生成一个开放的、活跃的、充满创造激情的诗歌课堂,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调节教学预期,确立教学目标。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针对学情层次较高的班级,教师可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自主探究和文学再创作,去品味和分享诗歌的艺术特色;而针对一般层次的学生,可侧重激趣与鼓励,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步置身诗境,探究品味。把阅读理解诗歌的机会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多诵读,多品味,多质疑;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符合古诗词教学的多种方法,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互动……
故此,即使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可能是多元的,教学设计是多元的,但必然有一个最切合学生实际的“一元”,为了实现这个最合适的“一元”,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从而有效调整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发现诗歌之美。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咀嚼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向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想象的舞台,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作品进行有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意境,含英咀华,共同探究文本的情感、形象和语言特点,品味作品之美。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悟读“自己最喜欢的几组句子”“赤壁故垒遗迹”的写作及学生合作朗诵等环节,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感悟、朗诵或拓展写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魅力。只有尊重学生在诗歌阅读中的主体性,才能在品味作品意蕴的同时,构建其主体意识与个性,使他们在咀嚼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审美体验。
三、注重文本的审美性——追寻美
古典诗词美在音韵,美在含蓄,具有情感和艺术的无限张力。历代诗人追求的不是吉光片羽式的言辞,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感悟。而高中生人生阅历比较浅,古诗文底蕴不厚,他们的审美心理就显得不够丰富。为此,教师应从文本出发,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挖掘美的元素,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提高他们的情感感知力和体验力。
席勒曾这样分析:“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对想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他们的丰富性。”我們的诗歌教学应摒弃一味做题抢分的急功近利方式,必须回归文本,激发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意境,品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甘美,进而提高学生领悟诗歌和鉴赏诗歌的水平。
因此,即使高考应试无法回避,但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诗歌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无关功利,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审美主体超越功利目的,触摸美学天空,使学生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四、突出教师的点染性——还原美
诗学就是情学。在确立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要让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诗意盎然的情境天地,教师要积极发挥点染作用。由此,教师要准备充足的燃料和染料,即多阅读一些典籍、文艺作品及美学方面的书籍,把握文学鉴赏和评价的技巧,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只有拥有丰富的学识,教学中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诗意地传达人文精神。
“美是诗的本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文本是千百年屹立不倒的青山,而引领学生解读的方法是多元的,它可以是清流,可以是飞瀑,也可以是急滩。无论是对联导入还是记忆激趣,无论是温文儒雅还是意兴遄飞……只要能点染课堂情境,引领学生探胜,教师就不再是古诗词权威结论的发布者,而成为对阅读对象更为敏感的首席阅读者和观察者,他们与学生携手走向经典,一同回归文本,用心灵去品悟诗歌,用激情去唤醒情怀。
方法似有情水,文本是不转山。“四性”是教的方法、技巧,“四美”是学的结果、收获。我们坚守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四性”,就是为了引领学生以独立的生命姿态漫步诗境,体验“四美”,获取独特的人文体验和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古典诗歌;差异性;主体性;审美性;点染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标准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召唤我们要构建多元、开放、生成性的课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文本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却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教学策略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去组织课堂教学。即使是同题教学的课,因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师气质的不同、教学设计理念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智慧和风貌。
笔者认为方法是水,文本是山。我们的诗歌教学,应以文本为主导,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方法。不论古典诗歌的教学设计如何多样,教师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实际出发,坚守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四性”,即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文本的审美性,突出教师的点染性,让学生去发现美,咀嚼美,追寻美,还原美。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现美
古典诗词是一块多棱多角的水晶石,璀璨夺目。但在更多的学生眼中,古典诗词更像是浑金璞玉,难以解读其中的要义和精华,因为真正学会涵咏和鉴赏是一个漫长的语言感知积累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相同的作品必然会有理解和品悟的差异性,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但也带来了匠心独运的机会。
要生成一个开放的、活跃的、充满创造激情的诗歌课堂,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调节教学预期,确立教学目标。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针对学情层次较高的班级,教师可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自主探究和文学再创作,去品味和分享诗歌的艺术特色;而针对一般层次的学生,可侧重激趣与鼓励,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步置身诗境,探究品味。把阅读理解诗歌的机会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多诵读,多品味,多质疑;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符合古诗词教学的多种方法,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互动……
故此,即使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可能是多元的,教学设计是多元的,但必然有一个最切合学生实际的“一元”,为了实现这个最合适的“一元”,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从而有效调整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发现诗歌之美。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咀嚼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向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想象的舞台,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作品进行有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意境,含英咀华,共同探究文本的情感、形象和语言特点,品味作品之美。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悟读“自己最喜欢的几组句子”“赤壁故垒遗迹”的写作及学生合作朗诵等环节,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感悟、朗诵或拓展写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魅力。只有尊重学生在诗歌阅读中的主体性,才能在品味作品意蕴的同时,构建其主体意识与个性,使他们在咀嚼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审美体验。
三、注重文本的审美性——追寻美
古典诗词美在音韵,美在含蓄,具有情感和艺术的无限张力。历代诗人追求的不是吉光片羽式的言辞,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感悟。而高中生人生阅历比较浅,古诗文底蕴不厚,他们的审美心理就显得不够丰富。为此,教师应从文本出发,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挖掘美的元素,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提高他们的情感感知力和体验力。
席勒曾这样分析:“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对想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他们的丰富性。”我們的诗歌教学应摒弃一味做题抢分的急功近利方式,必须回归文本,激发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意境,品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甘美,进而提高学生领悟诗歌和鉴赏诗歌的水平。
因此,即使高考应试无法回避,但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诗歌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无关功利,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审美主体超越功利目的,触摸美学天空,使学生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四、突出教师的点染性——还原美
诗学就是情学。在确立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要让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诗意盎然的情境天地,教师要积极发挥点染作用。由此,教师要准备充足的燃料和染料,即多阅读一些典籍、文艺作品及美学方面的书籍,把握文学鉴赏和评价的技巧,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只有拥有丰富的学识,教学中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诗意地传达人文精神。
“美是诗的本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文本是千百年屹立不倒的青山,而引领学生解读的方法是多元的,它可以是清流,可以是飞瀑,也可以是急滩。无论是对联导入还是记忆激趣,无论是温文儒雅还是意兴遄飞……只要能点染课堂情境,引领学生探胜,教师就不再是古诗词权威结论的发布者,而成为对阅读对象更为敏感的首席阅读者和观察者,他们与学生携手走向经典,一同回归文本,用心灵去品悟诗歌,用激情去唤醒情怀。
方法似有情水,文本是不转山。“四性”是教的方法、技巧,“四美”是学的结果、收获。我们坚守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四性”,就是为了引领学生以独立的生命姿态漫步诗境,体验“四美”,获取独特的人文体验和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