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精华,以其精练睿智的语言成为古典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古诗文背诵的现状以及对儿童学习的思维、语感、口语表达、审美等方面影响,为古诗文背诵的坚持做理论支撑,也为如何操作进行初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逐渐多元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不仅是有识之士的思考,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文化危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价值和意义可见一斑。
一、春晨一去难再回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很多人都赞同人的记忆力和模仿力在孩童时期是顶峰,更应该抓住黄金时期好好背诵古诗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陆世仪也谈到,孩子读书十岁前记的多,以后就慢慢遗忘的多,人的记性大概是有悟性的,十五岁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多悟性,少记性。所以,只要是读书人,都在十五岁前,把书读透,背诵出来。小学时期正是记忆力最为旺盛,最适合背诵古诗文的黄金时期。
二、背百遍其义自见
低年级学生在开始学习背诵时,受知识储备的局限,往往采用初级背诵方法,没有理解字面意义,强行记忆语音排列,小和尚念经一句话重读上千遍,俗话叫死记硬背。这样背诵古诗很锻炼短期记忆,没有意义的支撑,长期记忆非常少。如何背诵古诗文,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左右大脑,协调工作。既要有形象记忆,记声音、记图片、记某些字,又要有抽象思维,在背诵的同时理解诗歌含义,想象诗中的画面、了解诗人所处时代、探寻古诗背景等,将古诗看作一件艺术品,追寻其中的奥妙。
三、孰方能舌灿莲花
儿童在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语感,前期的语言输入既有环境因素,也有自主因素,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有较强的模仿力,他人的发音准确是儿童发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加强训练发音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沈約的《宋书·谢灵运传》有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做到字音高低、清浊、轻重的有规律变化,追求声调的优美。“平”指古四声中的平声,“仄”是古代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一首《声声慢》将残秋里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断断续续,似呜咽的悲鸣表达出来,词句并非对偶,有长有短,长短相宜。
四、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国际理解享品质
高峰迭起、璀璨瑰丽的古诗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意趣无穷,诵读古诗就是与古人对话,探寻古老文明的智慧,领略大家风范。学生积累古诗文,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全国成语大赛》,要求选手在互相提示中猜中成语答案,很多选手在答题时,用古诗文对答,速度非常快,正确率高。许多成语便是出自古诗文中,言简意赅、寓意丰富、灵动跳跃。经典文化在背诵与理解中,在行动中被传承。
五、坚守古诗文背诵的做法
博大的古诗文没有界限,学生亦可由兴趣借阅古诗文古典书籍阅读。教师每周可抽背抽默一首古诗,持之以恒,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在社会综合实践和风景游览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赏景对诗,找出应景的诗句,美景佳句妙语,学好生活中的大语文。语言本就是用来运用的,多用才能多记,将来更能自己作诗。日常教学中更可以结合诗文深入理解文章含义,也可以在朗诵时配合音乐,诗配乐,乐配诗,更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加上动作,在情境中体会和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北京,200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逐渐多元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不仅是有识之士的思考,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文化危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价值和意义可见一斑。
一、春晨一去难再回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很多人都赞同人的记忆力和模仿力在孩童时期是顶峰,更应该抓住黄金时期好好背诵古诗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陆世仪也谈到,孩子读书十岁前记的多,以后就慢慢遗忘的多,人的记性大概是有悟性的,十五岁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多悟性,少记性。所以,只要是读书人,都在十五岁前,把书读透,背诵出来。小学时期正是记忆力最为旺盛,最适合背诵古诗文的黄金时期。
二、背百遍其义自见
低年级学生在开始学习背诵时,受知识储备的局限,往往采用初级背诵方法,没有理解字面意义,强行记忆语音排列,小和尚念经一句话重读上千遍,俗话叫死记硬背。这样背诵古诗很锻炼短期记忆,没有意义的支撑,长期记忆非常少。如何背诵古诗文,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左右大脑,协调工作。既要有形象记忆,记声音、记图片、记某些字,又要有抽象思维,在背诵的同时理解诗歌含义,想象诗中的画面、了解诗人所处时代、探寻古诗背景等,将古诗看作一件艺术品,追寻其中的奥妙。
三、孰方能舌灿莲花
儿童在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语感,前期的语言输入既有环境因素,也有自主因素,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有较强的模仿力,他人的发音准确是儿童发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加强训练发音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沈約的《宋书·谢灵运传》有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做到字音高低、清浊、轻重的有规律变化,追求声调的优美。“平”指古四声中的平声,“仄”是古代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一首《声声慢》将残秋里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断断续续,似呜咽的悲鸣表达出来,词句并非对偶,有长有短,长短相宜。
四、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国际理解享品质
高峰迭起、璀璨瑰丽的古诗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意趣无穷,诵读古诗就是与古人对话,探寻古老文明的智慧,领略大家风范。学生积累古诗文,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全国成语大赛》,要求选手在互相提示中猜中成语答案,很多选手在答题时,用古诗文对答,速度非常快,正确率高。许多成语便是出自古诗文中,言简意赅、寓意丰富、灵动跳跃。经典文化在背诵与理解中,在行动中被传承。
五、坚守古诗文背诵的做法
博大的古诗文没有界限,学生亦可由兴趣借阅古诗文古典书籍阅读。教师每周可抽背抽默一首古诗,持之以恒,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在社会综合实践和风景游览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赏景对诗,找出应景的诗句,美景佳句妙语,学好生活中的大语文。语言本就是用来运用的,多用才能多记,将来更能自己作诗。日常教学中更可以结合诗文深入理解文章含义,也可以在朗诵时配合音乐,诗配乐,乐配诗,更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加上动作,在情境中体会和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北京,200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