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滇中革命摇篮。全县辖3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1 972平方千米。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7.32%,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县。自治县成立60年来,峨山教育事业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从解放初只有少数人能上学变成今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众教育,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前,峨山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和峨山各级领导狠抓教育,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峨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和社会的诸多原因,峨山经济发展状况与一般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缩小与一般地区的经济差距,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摆在峨山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难题。针对峨山县情,县委、县政府领导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民族地区的振兴;没有教育事业的兴旺,就没有民族地区的团结与进步的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1982年1月,中共峨山县委下发《关于认真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意见》,通过逐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地位,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峨山山区民族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3年6月,峨山县提出了“分类指导,分期分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初等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对贫困山区小学生读书实行“三免费”政策,在山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居住分散,学生不能就近入学的边远山区,开办了由财政给予补助的半寄宿制高小,保证了近千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初等教育。在全民办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分级办学的方式,各级领导都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工作来抓,峨山民族教育不断取得新成就。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当年,全县各类学校都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校舍、设备基本配备到位。当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5%;小学巩固率达98.7%;普及率达99.24%;毕业率达94.2%。
在不断的探索中,峨山县各级领导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治穷先治愚、治愚须重教”,“教育为本、科技兴峨”成为了峨山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识。1990年,峨山作为云南省24个农村智力开发试点县之一,全面组织实施农村智力开发方案。1991年春,全县开展了主题为“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变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大讨论。1994年峨山通过了省、地两级组织的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检查验收,进入了全省首批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县(市)的行列。峨山职中、乡镇职技校和农村初中“3+1”等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岗位培训,为峨山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农村智力开发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1993年,峨山县初等教育入学率为99.87%,年巩固率为99.15%,毕业率为99.97%,12~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6.03%。1993年全县15~40周岁非文盲率达到99.3%,为实现“两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尽快实现“两基”工作目标,峨山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两基”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将实现“两基”工作目标的时间从2000年提前到1996年,按照“贷款建设、提前使用、分期付款”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职责,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以务实的态度做好“两基”工作。1996年10月中旬,经省、地两级组织的检查评估验收,峨山县基本实现“普九”的目标任务,成为全省率先实现“两基”的民族自治县,同年被省政府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县。普九当年,全县7~12周岁人口入学率达99.68%,12~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2.40%,初中生巩固率达到98.58%,全县15周岁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32%,15周岁人口中非文盲率达100%。
科教兴峨教育为本
进入21世纪后,在加快实现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为宏伟目标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勤劳勇敢的峨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用办一流教育,创教育强县的新理念,在这方热土上施展非凡手笔,书写了教育现代化的辉煌篇章,探索出了一条如何在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路。
峨山各级领导干部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巩固和完善投入体制、管理机制,大力实施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峨山的教育投入写下了一串闪光的数据:“十五”期间投入经费24 543.3万元,先后撤并办学点23个,改造和扩建寄宿制小学39所;“十一五”期间,又投入经费52 085.6万元,建成两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中学——双江中学和小街中学;新建了岔河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新校舍,完成了峨山一中改扩建工程和峨山职中实训中心建设工程;为中小学配备了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室、大屏幕投影设备。特别是2009年以来,全县共投入经费11 166.72万元,为中小学排除D级危房55 285平方米,完成建设项目80个,建筑面积91 668.77平方米,购置了5.3万册图书以及价值447万元的教育教学设备,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做好山区民族地区的控辍保学工作,“十一五”期间财政投入6 058万元,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8.2万人享受全免费上学。目前,各中小学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实验室、仪器室等硬件设施建设及实验管理人员的配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提升。2010~2011学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总数59所;在校学生总数24 007人,教职工总数为1 972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呈现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使用日趋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的良好态势。
当前,峨山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和峨山各级领导狠抓教育,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峨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和社会的诸多原因,峨山经济发展状况与一般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缩小与一般地区的经济差距,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摆在峨山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难题。针对峨山县情,县委、县政府领导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民族地区的振兴;没有教育事业的兴旺,就没有民族地区的团结与进步的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1982年1月,中共峨山县委下发《关于认真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意见》,通过逐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地位,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峨山山区民族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3年6月,峨山县提出了“分类指导,分期分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初等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对贫困山区小学生读书实行“三免费”政策,在山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居住分散,学生不能就近入学的边远山区,开办了由财政给予补助的半寄宿制高小,保证了近千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初等教育。在全民办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分级办学的方式,各级领导都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工作来抓,峨山民族教育不断取得新成就。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当年,全县各类学校都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校舍、设备基本配备到位。当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5%;小学巩固率达98.7%;普及率达99.24%;毕业率达94.2%。
在不断的探索中,峨山县各级领导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治穷先治愚、治愚须重教”,“教育为本、科技兴峨”成为了峨山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识。1990年,峨山作为云南省24个农村智力开发试点县之一,全面组织实施农村智力开发方案。1991年春,全县开展了主题为“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变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大讨论。1994年峨山通过了省、地两级组织的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检查验收,进入了全省首批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县(市)的行列。峨山职中、乡镇职技校和农村初中“3+1”等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岗位培训,为峨山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农村智力开发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1993年,峨山县初等教育入学率为99.87%,年巩固率为99.15%,毕业率为99.97%,12~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6.03%。1993年全县15~40周岁非文盲率达到99.3%,为实现“两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尽快实现“两基”工作目标,峨山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两基”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将实现“两基”工作目标的时间从2000年提前到1996年,按照“贷款建设、提前使用、分期付款”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职责,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以务实的态度做好“两基”工作。1996年10月中旬,经省、地两级组织的检查评估验收,峨山县基本实现“普九”的目标任务,成为全省率先实现“两基”的民族自治县,同年被省政府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县。普九当年,全县7~12周岁人口入学率达99.68%,12~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2.40%,初中生巩固率达到98.58%,全县15周岁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32%,15周岁人口中非文盲率达100%。
科教兴峨教育为本
进入21世纪后,在加快实现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为宏伟目标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勤劳勇敢的峨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用办一流教育,创教育强县的新理念,在这方热土上施展非凡手笔,书写了教育现代化的辉煌篇章,探索出了一条如何在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路。
峨山各级领导干部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巩固和完善投入体制、管理机制,大力实施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峨山的教育投入写下了一串闪光的数据:“十五”期间投入经费24 543.3万元,先后撤并办学点23个,改造和扩建寄宿制小学39所;“十一五”期间,又投入经费52 085.6万元,建成两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中学——双江中学和小街中学;新建了岔河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新校舍,完成了峨山一中改扩建工程和峨山职中实训中心建设工程;为中小学配备了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室、大屏幕投影设备。特别是2009年以来,全县共投入经费11 166.72万元,为中小学排除D级危房55 285平方米,完成建设项目80个,建筑面积91 668.77平方米,购置了5.3万册图书以及价值447万元的教育教学设备,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做好山区民族地区的控辍保学工作,“十一五”期间财政投入6 058万元,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8.2万人享受全免费上学。目前,各中小学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实验室、仪器室等硬件设施建设及实验管理人员的配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提升。2010~2011学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总数59所;在校学生总数24 007人,教职工总数为1 972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呈现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使用日趋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