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育改革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i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200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准》,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对于我们农村学校,在新的形势、新环境、新理念的推动下,我的教育也有了新的突破:
  
  一、体会新理念,转变教学观
  
  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农村音乐教育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说:“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让我们觉得晦涩无味,与现实生活中的音乐美感无法结合在一起……”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说:“提到音乐课我就想睡觉,我的头就很痛。老师让我们唱哆、来、咪,我就念成一、二、三,看到这些音符就恐怖……”这些话让初登讲台的我惭愧许久,所以我觉得我的音乐课堂该改变,该有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得到享受,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期盼它的到来。
  在教学观念上更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垄断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音乐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成了课程改革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达到了新课标的目的与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更新。音乐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没有体验就不能感知音乐的情绪,歌曲美在哪里?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激情的?只是一个调,大声演唱,声音洪亮就行。这只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强加给了学生。结果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表达人类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能力。学生对音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了新的理念、方法和经验的积累,我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具演示,学生表演,情感体验等。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多与学生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和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教学,使得我们的教学有一个大的突破。
  
  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我们农村学校教育中也得到普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随着一阵阵枪炮声,大屏幕上呈现出“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革命歌曲《保卫黄河》的兴趣。在欣赏《春天来了》这首乐曲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图片,有远处葱郁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近处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柳树发芽了……这一切向人们揭示春天来了。有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看着动人的画面,倾听着优美的歌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美景中,从而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音乐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音乐课教学的新理念是“以学生为主题,以审美为核心”。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灵魂,新课标把“音乐与相关文化”定为音乐课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那么,如何在农村音乐课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呢?
  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紧密联系,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反之,通过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一种音乐,整体认识一种音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种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我在教学中也大胆尝试,如,《走进西藏》这首歌曲的学习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再欣赏藏族的民间舞蹈,让学生对藏族的文化,音乐有深刻的印象后再学习歌曲,那么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还要记住围绕音乐教材主题进行渗透相关文化。不能脱离主旨,不要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语文课……渗透相关文化要适当,而且要精确。我们有的老师为了把音乐课上丰富,弄了很多花样,但重点不突出,像“走马观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觉得教师应该利用好相关文化这一辅助教具,围绕音乐主题适度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文化的背景,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扩大音乐的视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审美能力,能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在新形势,新环境,新教学理念飞速发展的时代,农村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音乐教师,我只有刻苦钻研教学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为我们的农村音乐教育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者联通:617000四川省攀枝花市大田中学)
其他文献
新世纪伊始,教育界刮起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改革旋风,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深刻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中心是教法的改革,教法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不同的几种角色:    一、成为课堂的“导演”    在如今众多语文教学改革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创新国际化的世纪,作为教师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国际化的世纪。“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作为教师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
期刊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改革呢?一些教师有很大的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前年开始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
期刊
一、调查目的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
期刊
“双基”,顾名思义,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语文基础知识通常指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掌握;基本能力通常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除此之外,我认为,语文的基本能力还应该包括”赏“的能力,即欣赏与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第一次把“情感”涉及了进去,就说明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前了解的范畴,确切地说,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完善,新课标已全面贯彻,新教材正在我市全面使用。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新教材给我们教学似乎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在配套练习中,有些题目在讲授新课时若不添加知识点,简直无法解答,甚至感觉老教材物理知识点分布更合理。其实不然,新教材与现实社会生活及技术发展的联系更紧了,新课程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理念,为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开通了道路
期刊
培养初中学生朗读能力是提高其语文水平的好办法之一,通过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朗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文章思想感情。由于放声朗读时,大脑受杂念和外界的影响较小,学生可以在朗读中专注、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很快地抓住要点。这对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外界干扰而思想“抛锚”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能力的一个
期刊
爱生是老师的天职,是照亮孩子心灵的灯塔,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只有爱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教育。    一、情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之一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在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和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倾注丰富的情感,以此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二、情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期刊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动手实践,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自己的一点做法和想法。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
期刊
专家呼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公开课如此,常规课亦如此”。   谈起这个话题,我就想到了本期的教研月活动。我校四年级教研组开展了“同课比赛”活动,学区三位教师同上了《长城》一课,课堂上三种不同的效果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思索。三位教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都渗透着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