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树白茶“白龙须”的前世今生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有人问我,云南也有白茶吗?可以肯定的回答,有的,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白茶古树,并且曾经在清代成为贡茶,这就是无量山秧塔茶园的名品“白龙须”。但是要把这件事彻底说清楚,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是指工艺方面,比如福鼎、政和等地的传统白茶工艺;云南也有月光白的工艺,与福鼎政和略有所差别,这些工艺的特点是以萎调为主,不经过锅炒,通过低温烘焙或阴干的方式干燥,这些可以统称为白茶工艺。六大茶类里面的“白茶”即是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的。
  第二个方面,是指茶树叶面白化,这个最著名的典故就是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的“白茶”。与之相类似的有现在绿茶中的安吉白茶,以及很多乌龙茶中的白叶品种。当然后者可能达不到宋徽宗所说的那种极致的“白”,但概念上是类似的。
  第三个方面,也是茶树的品种特点,无论是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叶片背面都有浓密的白色绒毛,故而称为“白茶”。从这个角度来看,秧塔的白茶白毫更为厚重,贡茶“白龙须”的得名即与此有关。
  从植物学分类上看,福鼎大白茶的植物学名称是“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秧塔白茶的两个品种秧塔绿芽大白茶(Camelliasinensis var.pubilimba cv.Yangta-Luyadabaicha)、秧塔黄芽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var.pubilimba cv.Yangta-Huangyadabaicha)从中可以看出,福鼎白茶的树种是属于“茶”种sinensis,与内地普通用来制作绿茶的品种植物学属于同一个“种”。而秧塔白茶,无论是绿芽种还是黄芽种,都是属于“白毛茶”种sinensis var.pubilimba。与此类似的还有广东乐昌的“白毛茶”,也是属于“白毛茶”种。
  从树种上来看秧塔白毛茶种的古树属于白茶是无可争议的,实际上笔者在这些年做普洱茶山数据库的过程中,在云南其他地区也发现过其他从树种特点上可称为白茶的古树,比如镇沅县振太乡的白毫茶(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虽然属于普洱茶种“sinensis var.assamica”,但从外观来看,白毫也十分浓密,口感也有明显的白茶特点。当地称为“白茶”也并无不妥。
  当然无论从古茶树的规模,还是茶树外观和口感特点来看,最为突出的还是无量山秧塔吉茶园。秧塔的古茶园内其实并不只有白茶古树,而是白茶与普洱茶种共生,这两种树种外观上很好区分。白茶树种芽头更加肥壮,出芽率相对较低,为其内涵物质的丰厚提供了保证。尽管茶园内的普洱茶树种白毫也较普通普洱茶浓密,但和白茶树种还是有明显差距。我们对白茶古树进行单独采制加工,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古树白茶的特点。
  在加工方面,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普洱茶工艺,多年的实践下来,普洱茶工艺在后期转化方面更能体现大叶种古树白茶丰厚的底蕴,存了十年以上的古树白茶,口感的醇厚,对身体的滋养,是其他树种与工艺所无法替代的。
  值得—提的是,有的资料上提到秧塔的白茶古树不能以茶种种植,只能进行扦插育苗,这是不对的,早在八十年代,秧塔的白茶古树就进行了实生苗的繁育工作,虽然出芽率比普通茶树低得多,但仍然有很多繁育成功的后代,零散分布在民乐镇的许多茶园内。
  到过秧塔古茶园的朋友,除了被古树白茶白毫浓密的茶芽和茶山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古老的白茶古树究竟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
  关于古茶树活体树龄的测定,目前没有特别准确的办法。我们可以从文献中找一些旁证。在《景谷县志》、《思茅地区商业志》等资料中记载,秧塔白茶曾经在清代道光年间作为贡茶“白龙须”上供給朝廷。同时又有资料记录了以下传说:茶树是道光二十年山民陈六九于澜沧江边采集数颗茶果引种于秧塔的。这两种说法又被普洱茶历史文化学者黄桂枢等人所引用,成为关于“白龙须”历史的两种主要说法。
  深究之下,这两种谢去其实是矛盾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才用茶果种植,而道光年号一共也只有三十年,到1850年就结束了。在不到十年时间,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仅仅几颗茶果而能繁育成大片茶园,形成一定的产量,而且声名远播引起普洱府重视,再成为贡茶上供天朝,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道光年间贡茶的说法准确无误的话,山民陈六九采茶果引种的传说很可能是讹传。这片古茶园真正种植的时期应该在道光年间之前,以茶果不断繁育形成乔木茶园的周期来看,大概需要在乾隆年间种植才有可能。
  无论真相如何,这片古树茶园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白茶树种都是十分宝贵的。作为贡茶,白龙须可以说生不逢时,道光末年,清帝国已经危机四伏,节俭著称的道光皇帝其实也无闲情逸致细品这珍贵的茶品,我们今天能喝到这珍贵的古树白茶,滋润我们的身心,品味时光的变幻,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
其他文献
茶,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在产与销、买与卖之间,总是有一个群体在控制着茶叶流动的方向。这一群体,便是茶商。在超稳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同知茶善品、好舞文弄墨的文人士大夫相比,他们长期以来都居于末流,饱受冷眼乃至歧视。然而,自明代始,特殊的政治与经济土壤,孕育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乡情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商人组织。其中,以晋商、徽商、粤商、闽商为代表的著名商帮,或翻山越岭,或挂帆济海,掌控着茶叶从南
期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现代人的愿景,早在几百年前商品经济发展时,商人的腳步就已经通达全世界,不论是汪洋澎湃的大海,还是浩瀚无垠的沙漠,无论多开么苛刻的自然条件、荒凉得人迹罕至,总能看见商人的身影。因为商人奉行的环境越是恶劣,回报也越丰厚。  由地缘和宗族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并成为影响世界、影响历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商帮的力量有多雄厚?举例说,根据学者的统计,犹太人中的几大
期刊
2018年1 1月18日,第二届“茗师匠心”安溪铁观音茶王争霸赛颁奖典礼在福州圆满举办。一年两度的茶赛盛事,受到了众多茶友的热切关注。茶商茶农踊跃参与,所选茶样均精挑细选,百里挑一,匠心独具,品质超群。通过茶王赛的举办,市场对安溪铁观音产品品质的认可度进一步增强,也促进了茶师人才培养,为安溪铁观音的再次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安溪县政府副县长王晓杰先生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今年安溪铁观音秋茶的优秀品质
期刊
从古到今,慢生活一直是文人雅士们的追求,以智慧、朴素、从容、优雅的品性去享受生活的静、清、和、美。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这个弥漫着淡淡烟灰色,以文艺著称的朝代。宋人的生活中,雅事有四件:烧香、挂画、插花和点茶。而这些雅事,无一例外都需要在一定空间里进行,无论是人文空间之中,还是自然天地之间。  当今茶空间的设计与装饰,大有复古宋之关学风潮。宋风的茶空间,是宁静却不
期刊
因为有明媚的阳光,你会在早春的空气中,呼吸到泥土夹杂繁花的芬芳,有时还会带上青草的生命气息。  这是每一年轮回的春天,高山不显衰老,只是每一季的人间都不一样。新茶上市了,早早铺面而来的是各地春茶采摘的消息,似乎人们的热情与这个时节的温度一样充满关联,惊蛰惊动了万物虫乌,把人们那颗期待新茶的心也一并鼓动起来。  这时候的茶芽鲜亮壮硕充满生命的力量,似乎蕴藏着无限可能,它可以成为叶,可以成为枝,甚至你
期刊
第十四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举行  11月15日,“第十四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开幕式暨2018中国茶业品牌盛典”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盛大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南平市农业局、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本届年会以“产业兴旺品牌发展醉美武夷茶香世界”为主题,围绕品牌发展、产品创新、诚信建设、标准制定、行业交流等内容为议题,针对中国茶产业
期刊
“喫茶”是日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文艺爱好者到日本的必选的体验之一。街头巷尾,藏着许多精彩有趣的喝茶好去处。不仅可以寻访到历史遗迹一般古老的茶屋,还能在街头遇见比可能比网红咖啡店还要酷的轻便茶屋。  提到手冲咖啡,大家也许不陌生,但是手冲茶怕是知道的茶友就不多了。在日本东京,有一家“东京茶寮”,就用了这种“手冲”概念。  关于手冲茶  日本人爱喝茶的风气,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他们又把茶的
期刊
三月多雨的天气总让人有种不够敞亮之感,趁着微雨的天气,赴好友小美的一场白茶之约。  抵达时,茶已经开汤,两泡茶,一左一右摆在茶桌上,小美笑着说:“估摸着你也快到了,我们几个朋友就先入正题,让你踩着点喝上第一泡。先尝尝这两款老白茶,大家一起盲评完我再揭晓答案。”  于是话不多说,入座喝茶。  第一道出湯,居左侧的汤色浅橙黄,入口略有陈香,蜜香浓郁绵甜,滋味醇爽润滑;右侧色泽橙黄,入口陈香显,汤感绵绸
期刊
章朗  清晨,老人们都围在火塘边,山上风走云动,茶罐睡意惺忪。鸟,噙着成段的卦辞。有歌,一天生活才算真正开始。天空晃荡着,饱满的蓝深不见底。像30岁那年第一次看见大海,禁不住发出与年龄相违的惊叹。引燃的香火是一截古老的时间,适合泡一壶茶。  进茶山的小路,已经松弛,好在大多数茶叶已经下树。章朗的村民也学会了与一碗茶水聊天。闲不住的,有人取马蜂首级,有人剥橄榄树皮,还有人腌制鲜花。自酿的米酒,容易让
期刊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入梅》诗写道:  微雨轻云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时开。  碑偿宿诺淮僧去,卷录新诗蜀使回。  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  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正值中华传统茶道文化复兴之时,宋代点茶道以及诸如烧香、插花、挂画、抚琴等雅事,更受到民众普遍关注。宋代点茶道以及审美趣味会呈现给我们怎样的心灵感受呢?  点茶法缘起  唐代盛行煎茶法,晚唐文士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