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有人问我,云南也有白茶吗?可以肯定的回答,有的,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白茶古树,并且曾经在清代成为贡茶,这就是无量山秧塔茶园的名品“白龙须”。但是要把这件事彻底说清楚,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是指工艺方面,比如福鼎、政和等地的传统白茶工艺;云南也有月光白的工艺,与福鼎政和略有所差别,这些工艺的特点是以萎调为主,不经过锅炒,通过低温烘焙或阴干的方式干燥,这些可以统称为白茶工艺。六大茶类里面的“白茶”即是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的。
第二个方面,是指茶树叶面白化,这个最著名的典故就是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的“白茶”。与之相类似的有现在绿茶中的安吉白茶,以及很多乌龙茶中的白叶品种。当然后者可能达不到宋徽宗所说的那种极致的“白”,但概念上是类似的。
第三个方面,也是茶树的品种特点,无论是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叶片背面都有浓密的白色绒毛,故而称为“白茶”。从这个角度来看,秧塔的白茶白毫更为厚重,贡茶“白龙须”的得名即与此有关。
从植物学分类上看,福鼎大白茶的植物学名称是“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秧塔白茶的两个品种秧塔绿芽大白茶(Camelliasinensis var.pubilimba cv.Yangta-Luyadabaicha)、秧塔黄芽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var.pubilimba cv.Yangta-Huangyadabaicha)从中可以看出,福鼎白茶的树种是属于“茶”种sinensis,与内地普通用来制作绿茶的品种植物学属于同一个“种”。而秧塔白茶,无论是绿芽种还是黄芽种,都是属于“白毛茶”种sinensis var.pubilimba。与此类似的还有广东乐昌的“白毛茶”,也是属于“白毛茶”种。
从树种上来看秧塔白毛茶种的古树属于白茶是无可争议的,实际上笔者在这些年做普洱茶山数据库的过程中,在云南其他地区也发现过其他从树种特点上可称为白茶的古树,比如镇沅县振太乡的白毫茶(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虽然属于普洱茶种“sinensis var.assamica”,但从外观来看,白毫也十分浓密,口感也有明显的白茶特点。当地称为“白茶”也并无不妥。
当然无论从古茶树的规模,还是茶树外观和口感特点来看,最为突出的还是无量山秧塔吉茶园。秧塔的古茶园内其实并不只有白茶古树,而是白茶与普洱茶种共生,这两种树种外观上很好区分。白茶树种芽头更加肥壮,出芽率相对较低,为其内涵物质的丰厚提供了保证。尽管茶园内的普洱茶树种白毫也较普通普洱茶浓密,但和白茶树种还是有明显差距。我们对白茶古树进行单独采制加工,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古树白茶的特点。
在加工方面,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普洱茶工艺,多年的实践下来,普洱茶工艺在后期转化方面更能体现大叶种古树白茶丰厚的底蕴,存了十年以上的古树白茶,口感的醇厚,对身体的滋养,是其他树种与工艺所无法替代的。
值得—提的是,有的资料上提到秧塔的白茶古树不能以茶种种植,只能进行扦插育苗,这是不对的,早在八十年代,秧塔的白茶古树就进行了实生苗的繁育工作,虽然出芽率比普通茶树低得多,但仍然有很多繁育成功的后代,零散分布在民乐镇的许多茶园内。
到过秧塔古茶园的朋友,除了被古树白茶白毫浓密的茶芽和茶山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古老的白茶古树究竟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
关于古茶树活体树龄的测定,目前没有特别准确的办法。我们可以从文献中找一些旁证。在《景谷县志》、《思茅地区商业志》等资料中记载,秧塔白茶曾经在清代道光年间作为贡茶“白龙须”上供給朝廷。同时又有资料记录了以下传说:茶树是道光二十年山民陈六九于澜沧江边采集数颗茶果引种于秧塔的。这两种说法又被普洱茶历史文化学者黄桂枢等人所引用,成为关于“白龙须”历史的两种主要说法。
深究之下,这两种谢去其实是矛盾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才用茶果种植,而道光年号一共也只有三十年,到1850年就结束了。在不到十年时间,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仅仅几颗茶果而能繁育成大片茶园,形成一定的产量,而且声名远播引起普洱府重视,再成为贡茶上供天朝,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道光年间贡茶的说法准确无误的话,山民陈六九采茶果引种的传说很可能是讹传。这片古茶园真正种植的时期应该在道光年间之前,以茶果不断繁育形成乔木茶园的周期来看,大概需要在乾隆年间种植才有可能。
无论真相如何,这片古树茶园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白茶树种都是十分宝贵的。作为贡茶,白龙须可以说生不逢时,道光末年,清帝国已经危机四伏,节俭著称的道光皇帝其实也无闲情逸致细品这珍贵的茶品,我们今天能喝到这珍贵的古树白茶,滋润我们的身心,品味时光的变幻,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是指工艺方面,比如福鼎、政和等地的传统白茶工艺;云南也有月光白的工艺,与福鼎政和略有所差别,这些工艺的特点是以萎调为主,不经过锅炒,通过低温烘焙或阴干的方式干燥,这些可以统称为白茶工艺。六大茶类里面的“白茶”即是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的。
第二个方面,是指茶树叶面白化,这个最著名的典故就是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的“白茶”。与之相类似的有现在绿茶中的安吉白茶,以及很多乌龙茶中的白叶品种。当然后者可能达不到宋徽宗所说的那种极致的“白”,但概念上是类似的。
第三个方面,也是茶树的品种特点,无论是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叶片背面都有浓密的白色绒毛,故而称为“白茶”。从这个角度来看,秧塔的白茶白毫更为厚重,贡茶“白龙须”的得名即与此有关。
从植物学分类上看,福鼎大白茶的植物学名称是“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秧塔白茶的两个品种秧塔绿芽大白茶(Camelliasinensis var.pubilimba cv.Yangta-Luyadabaicha)、秧塔黄芽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var.pubilimba cv.Yangta-Huangyadabaicha)从中可以看出,福鼎白茶的树种是属于“茶”种sinensis,与内地普通用来制作绿茶的品种植物学属于同一个“种”。而秧塔白茶,无论是绿芽种还是黄芽种,都是属于“白毛茶”种sinensis var.pubilimba。与此类似的还有广东乐昌的“白毛茶”,也是属于“白毛茶”种。
从树种上来看秧塔白毛茶种的古树属于白茶是无可争议的,实际上笔者在这些年做普洱茶山数据库的过程中,在云南其他地区也发现过其他从树种特点上可称为白茶的古树,比如镇沅县振太乡的白毫茶(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虽然属于普洱茶种“sinensis var.assamica”,但从外观来看,白毫也十分浓密,口感也有明显的白茶特点。当地称为“白茶”也并无不妥。
当然无论从古茶树的规模,还是茶树外观和口感特点来看,最为突出的还是无量山秧塔吉茶园。秧塔的古茶园内其实并不只有白茶古树,而是白茶与普洱茶种共生,这两种树种外观上很好区分。白茶树种芽头更加肥壮,出芽率相对较低,为其内涵物质的丰厚提供了保证。尽管茶园内的普洱茶树种白毫也较普通普洱茶浓密,但和白茶树种还是有明显差距。我们对白茶古树进行单独采制加工,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古树白茶的特点。
在加工方面,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普洱茶工艺,多年的实践下来,普洱茶工艺在后期转化方面更能体现大叶种古树白茶丰厚的底蕴,存了十年以上的古树白茶,口感的醇厚,对身体的滋养,是其他树种与工艺所无法替代的。
值得—提的是,有的资料上提到秧塔的白茶古树不能以茶种种植,只能进行扦插育苗,这是不对的,早在八十年代,秧塔的白茶古树就进行了实生苗的繁育工作,虽然出芽率比普通茶树低得多,但仍然有很多繁育成功的后代,零散分布在民乐镇的许多茶园内。
到过秧塔古茶园的朋友,除了被古树白茶白毫浓密的茶芽和茶山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古老的白茶古树究竟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
关于古茶树活体树龄的测定,目前没有特别准确的办法。我们可以从文献中找一些旁证。在《景谷县志》、《思茅地区商业志》等资料中记载,秧塔白茶曾经在清代道光年间作为贡茶“白龙须”上供給朝廷。同时又有资料记录了以下传说:茶树是道光二十年山民陈六九于澜沧江边采集数颗茶果引种于秧塔的。这两种说法又被普洱茶历史文化学者黄桂枢等人所引用,成为关于“白龙须”历史的两种主要说法。
深究之下,这两种谢去其实是矛盾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才用茶果种植,而道光年号一共也只有三十年,到1850年就结束了。在不到十年时间,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仅仅几颗茶果而能繁育成大片茶园,形成一定的产量,而且声名远播引起普洱府重视,再成为贡茶上供天朝,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道光年间贡茶的说法准确无误的话,山民陈六九采茶果引种的传说很可能是讹传。这片古茶园真正种植的时期应该在道光年间之前,以茶果不断繁育形成乔木茶园的周期来看,大概需要在乾隆年间种植才有可能。
无论真相如何,这片古树茶园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白茶树种都是十分宝贵的。作为贡茶,白龙须可以说生不逢时,道光末年,清帝国已经危机四伏,节俭著称的道光皇帝其实也无闲情逸致细品这珍贵的茶品,我们今天能喝到这珍贵的古树白茶,滋润我们的身心,品味时光的变幻,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