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地区讲完后,安排一次综合复习课,从纵向和横向等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比较四大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对于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对比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安排,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1.以气候为主导,分析四大区域的农耕制度和自然景观
1.1 北方最冷(我国冬季气温最低记录处-黑龙江的漠河镇:负的52.3度),所以其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东北)和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华北)为主,东北主要是以喜凉的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为主,华北以冬小麦、玉米等为主,而黄土高原以小麦、杂粮(如小米,马铃薯等)为主;自然景观为落叶林和针叶林(冷的适应)。
1.2 南方最湿热(我国热量最丰富和降水最多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台湾的火烧寮是我国年降水记录最高的地方,曾达到8409毫米),所以南方是我国作物熟制最高的地区,一年二到三熟,而且以喜湿和喜热的作物为主,如水稻及热带和亚热带的水果(香蕉、波箩、荔子等)、经济作物(如茶叶、橡胶)等,南方的作物种类多,产量高;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南方的植被以阔叶林和常绿林为主,速生,易成活,植被覆盖率高,以山清水秀而著称。
从南方到北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特点:从作物熟制上看,从南到北越来越低;从林相上看,从南到北树叶越来越小(阔叶到针叶),说明了纬度位置和热量条件对南北差异的决定性的影响。
1.3 西北最干旱(绝大部分地区降水在400毫米以下,我国降水最少的记录处——新疆的托克逊的年均降水量只有5.9毫米),所以,水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由于降水稀少,所以种植业受到了限制,只能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得到发展,如黄河沿岸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较多的沙漠边缘和山麓地带的数以千计的绿州及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西北的农作物与北方地区的种类基本一致,多数地方一年一熟,由于干旱,晴天多,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所以特色作物较多,如哈密瓜、葡萄、石榴、西红柿、长绒绵等,以其着色好,光泽好,含糖量高而闻名全国;在干旱和半干旱为主的西北,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两大牧区——内蒙古和新疆,草原广大是本区的一大景观,我国的荒漠最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其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的第二大沙漠。大漠、戈壁、草原构成了西北独特的风景线。
西北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草原荒漠——荒漠,反映了海陆位置和降水多少对本地区的主导影响。
1.4 青藏最高寒(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7月份最高气温不超过摄氏15度),高寒的主导因素是“高”,高导致了寒(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所以青藏地区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平均气温可以低25度以上。低温导致了青藏地区的作物种类以喜凉耐寒的青稞和春小麦为主,一年一熟制,而且生产地域限制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黄河谷地——河谷地区海拔低,热量较充足,又有灌溉水源,条件优越,青海和西藏农业的90%以上集中在上述谷地中,可见其河谷农业的地位之高;高寒的青藏地区的东部比较湿润(有一部分位于季风区),有面积广阔的高寒草甸草原,中部的湖滨及山麓地带也有草原分布,其草质优良,富含粗蛋白,所以青海和西藏成为我国著名的牧区。青藏地区除草原广布外,大面积的冰川、冻土、雪原、寒漠、高山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景线,而海拔较低的墨脱、察禺又是西藏著名的“江南”。
四大区域在位置上各居一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在气候上各自有主(主要特点),互不相同(最冷、最热、最干、最高寒),在农业发展上各有千秋,在自然景观上风格各异,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区域间较大的差异,而且区域内部在东西上(西北地区)、南北上(南方和北方)、高低上(青藏地区)又有显著的差异,更加说明了我国自然地理的复杂多样性。
2.以交通线路的形成和分布为主,分析各区城市、工业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
2.1 北方地区地势平坦(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农业中心和政治中心,从古运河的开挖,到今天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公路网和航空网的形成,使北方地区成为我国陆路运输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北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形成了铁路、公路沿线的城市带和城市群,如北京、石家庄、郑州,天津、济南、徐州、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连云港、洛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与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兰新线、哈大线等铁路线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各大城市、工业区与河流的分布也息息相关,如黄河沿岸、海河流域、渭河、汾河、松花江沿岸城市带的形成等。北方交通线路规模的形成,与我国东西南北资源、能源的调拨和工业品、农产品的运输密切相关,北煤南运、南磷北运、南粮北运、西煤东运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物流的主要方向,所以北方地区无论是政治的需要,还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的形成了我国陆上交通的中心。
2.2 南方地区水域广阔,丘陵广布,人杰地灵。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所以水运的地位突出,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均与河流有关,如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米市(芜湖、无锡、长沙、九江),武汉、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南方地区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其主要的平原地区均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湖(湖南、湖北)广熟,天下足”,可见南方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之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当属南方地区,而沿海又成为快中之快的地方,海岸线长,多深水港,对外联系方便,加之近港澳台地区和“侨乡”的优势使南方的经济得到跨越式腾飞,同时,一批新的亮点城市也随机而生:如宁波、温州、台州、福州、厦门、汕头、珠海、深圳等。不管是沿河、还是沿海,水运是南方区别其它地区的优势和特点。
虽然“南船北马”已经被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代替,但是这种差异对南北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历史的基础。
2.3 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广布,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其铁路公路的密度远不及北方(京包线、包兰线、兰新线、南疆铁路是最重要的交通线路),而且水资源奇缺,决定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当选水之源地,如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乌鲁木齐等,与黄河等河流息息相关,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是新疆最主要的居住区和农业经济区,其面积仅占新疆的8%,但城市、人口、农业生产值等均占新疆的90%以上,可见有水源的绿洲在新疆的地位之高。新疆面积达160万平方千米,绿洲与绿洲距离相当遥远,所以新疆两大盆地边缘的环绕公路是全疆最主要的运输线路——联系了绿洲和城市。新疆区府与地方联系最捷快的方式当属航空运输,所以新疆又是我国省区内航空线最密集的省区之一。随着塔里木盆地大型油田的开发,西气东输管道又成为西北交通运输的一个亮点。
2.4 青藏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进藏的路线首先要通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横断山区,可谓“难于上青(藏)天”,其次高原缺氧对于东部和北方地区的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畏惧,再加上冰川、冻土、高山、雪原等难题,这些都是导致青藏地区交通落后的主要原因,西藏是我国最后一个通铁路的省区。青藏地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公路,进藏的四大公路(川藏线、滇藏线、新藏线、青藏线)在青藏的发展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兰青线一直是青藏地区唯一的铁路,对于开发柴达木盆地的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西藏成为我国最后一个有铁路的省区,西藏将迎来历史上最有利的发展机遇。青藏主要的公路基本上沿着河谷发展,青海和西藏的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的 90%集中在三大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交通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西宁、拉萨、日喀则,波蜜、林芝等城市,是公路和铁路沿线主要的受益者。
西北和青藏地区均属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所以,加大西部交通建设的力度和速度,是开发西部能源和资源,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西部的开发建设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3.以人口、民族分布为线索,分析对比各区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3.1 南方和北方的人文差异,可以用以下的四言句来归纳:如南(水)稻北(小)麦、南(甘)蔗北(甜)菜、南船北马、南矮北高(体型上)、南咸北甜(口味上)、南腔北调、南床北炕等等,相比之下,南方的少数民族多,其风土人情更为多样,如云南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而且各少数民族的人数也占省内各区的相当比重(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口占全区的60%以上),可以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走进昆明的“民族风情园”,民族的聚落建筑风格,各民族漂亮鲜艳的服饰,民族歌舞,让人目不暇接,游者既得到了美的享受,也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少数民族大多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豪爽大方,特殊的地理环境(边疆,地形崎岖等),使他们在长期的与自然斗争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泼水节(傣族)、火把节(彝族、白族,阿昌族,基偌族,拉祜族)、盘王节(瑶族)、三月三(黎族)、三月街(白族)等,其庆典规模的声势之大,不亚于汉族的舞龙舞狮和十五元宵节。北方的少数民族以东北地区相对集中,如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白山黑水是他们的故乡,林业,采集,渔业是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历史上,满(族)人入关,统一中国后形成了长达200多年的满清王朝,所以华北地区成为满族的第二故乡和主要分布区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迁徙、融合日益广泛,仅北京市就有少数民族40多个,少数民族越来越广泛的分布,反映了我国区域间的交往加快,教育发展加快,人才流动加快。
3.2 青藏和西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我国的五个自治区这两区就有四个。西北的少数民族除北方的满族、回族外,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如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维吾尔族和蒙古族是西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别信伊斯兰教和喇嘛教。盆地高原广大,地域开阔,草原广布的自然环境,使西北的少数民族能骑善射,能征善战,大气豪爽,蒙古族在历史上曾南下统一中原,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大元朝帝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最著名的传统节日要数古尔邦节(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东乡族、保安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等)和那达慕会(蒙古族),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和文体活动。西北的少数民族在我国的边疆建设和稳定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青藏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其它有珞巴族等。藏族的舞蹈,藏历年的庆典活动,喇嘛教及教徒们虔诚的朝圣仪式是藏族的文化特色。藏族也是我国三大放牧为主的民族,其豪情奔放不亚于蒙古族。西北和青藏均属于西部地区,是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几十年来,国家给于西藏和新疆的投资建设不断加大,特别是西藏解放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和重视。
四大区域是综合性质的区域,其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是地理知识和地理课堂很难一时深入的讲清,但是,只要能抓住几条主线,抓住具有区域特色的现象,通过纵横对比,综合分析,也能给学生一个较清晰的轮廓框架,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
1.以气候为主导,分析四大区域的农耕制度和自然景观
1.1 北方最冷(我国冬季气温最低记录处-黑龙江的漠河镇:负的52.3度),所以其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东北)和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华北)为主,东北主要是以喜凉的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为主,华北以冬小麦、玉米等为主,而黄土高原以小麦、杂粮(如小米,马铃薯等)为主;自然景观为落叶林和针叶林(冷的适应)。
1.2 南方最湿热(我国热量最丰富和降水最多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台湾的火烧寮是我国年降水记录最高的地方,曾达到8409毫米),所以南方是我国作物熟制最高的地区,一年二到三熟,而且以喜湿和喜热的作物为主,如水稻及热带和亚热带的水果(香蕉、波箩、荔子等)、经济作物(如茶叶、橡胶)等,南方的作物种类多,产量高;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南方的植被以阔叶林和常绿林为主,速生,易成活,植被覆盖率高,以山清水秀而著称。
从南方到北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特点:从作物熟制上看,从南到北越来越低;从林相上看,从南到北树叶越来越小(阔叶到针叶),说明了纬度位置和热量条件对南北差异的决定性的影响。
1.3 西北最干旱(绝大部分地区降水在400毫米以下,我国降水最少的记录处——新疆的托克逊的年均降水量只有5.9毫米),所以,水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由于降水稀少,所以种植业受到了限制,只能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得到发展,如黄河沿岸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较多的沙漠边缘和山麓地带的数以千计的绿州及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西北的农作物与北方地区的种类基本一致,多数地方一年一熟,由于干旱,晴天多,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所以特色作物较多,如哈密瓜、葡萄、石榴、西红柿、长绒绵等,以其着色好,光泽好,含糖量高而闻名全国;在干旱和半干旱为主的西北,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两大牧区——内蒙古和新疆,草原广大是本区的一大景观,我国的荒漠最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其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的第二大沙漠。大漠、戈壁、草原构成了西北独特的风景线。
西北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草原荒漠——荒漠,反映了海陆位置和降水多少对本地区的主导影响。
1.4 青藏最高寒(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7月份最高气温不超过摄氏15度),高寒的主导因素是“高”,高导致了寒(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所以青藏地区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平均气温可以低25度以上。低温导致了青藏地区的作物种类以喜凉耐寒的青稞和春小麦为主,一年一熟制,而且生产地域限制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黄河谷地——河谷地区海拔低,热量较充足,又有灌溉水源,条件优越,青海和西藏农业的90%以上集中在上述谷地中,可见其河谷农业的地位之高;高寒的青藏地区的东部比较湿润(有一部分位于季风区),有面积广阔的高寒草甸草原,中部的湖滨及山麓地带也有草原分布,其草质优良,富含粗蛋白,所以青海和西藏成为我国著名的牧区。青藏地区除草原广布外,大面积的冰川、冻土、雪原、寒漠、高山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景线,而海拔较低的墨脱、察禺又是西藏著名的“江南”。
四大区域在位置上各居一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在气候上各自有主(主要特点),互不相同(最冷、最热、最干、最高寒),在农业发展上各有千秋,在自然景观上风格各异,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区域间较大的差异,而且区域内部在东西上(西北地区)、南北上(南方和北方)、高低上(青藏地区)又有显著的差异,更加说明了我国自然地理的复杂多样性。
2.以交通线路的形成和分布为主,分析各区城市、工业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
2.1 北方地区地势平坦(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农业中心和政治中心,从古运河的开挖,到今天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公路网和航空网的形成,使北方地区成为我国陆路运输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北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形成了铁路、公路沿线的城市带和城市群,如北京、石家庄、郑州,天津、济南、徐州、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连云港、洛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与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兰新线、哈大线等铁路线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各大城市、工业区与河流的分布也息息相关,如黄河沿岸、海河流域、渭河、汾河、松花江沿岸城市带的形成等。北方交通线路规模的形成,与我国东西南北资源、能源的调拨和工业品、农产品的运输密切相关,北煤南运、南磷北运、南粮北运、西煤东运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物流的主要方向,所以北方地区无论是政治的需要,还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的形成了我国陆上交通的中心。
2.2 南方地区水域广阔,丘陵广布,人杰地灵。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所以水运的地位突出,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均与河流有关,如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米市(芜湖、无锡、长沙、九江),武汉、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南方地区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其主要的平原地区均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湖(湖南、湖北)广熟,天下足”,可见南方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之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当属南方地区,而沿海又成为快中之快的地方,海岸线长,多深水港,对外联系方便,加之近港澳台地区和“侨乡”的优势使南方的经济得到跨越式腾飞,同时,一批新的亮点城市也随机而生:如宁波、温州、台州、福州、厦门、汕头、珠海、深圳等。不管是沿河、还是沿海,水运是南方区别其它地区的优势和特点。
虽然“南船北马”已经被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代替,但是这种差异对南北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历史的基础。
2.3 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广布,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其铁路公路的密度远不及北方(京包线、包兰线、兰新线、南疆铁路是最重要的交通线路),而且水资源奇缺,决定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当选水之源地,如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乌鲁木齐等,与黄河等河流息息相关,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是新疆最主要的居住区和农业经济区,其面积仅占新疆的8%,但城市、人口、农业生产值等均占新疆的90%以上,可见有水源的绿洲在新疆的地位之高。新疆面积达160万平方千米,绿洲与绿洲距离相当遥远,所以新疆两大盆地边缘的环绕公路是全疆最主要的运输线路——联系了绿洲和城市。新疆区府与地方联系最捷快的方式当属航空运输,所以新疆又是我国省区内航空线最密集的省区之一。随着塔里木盆地大型油田的开发,西气东输管道又成为西北交通运输的一个亮点。
2.4 青藏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进藏的路线首先要通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横断山区,可谓“难于上青(藏)天”,其次高原缺氧对于东部和北方地区的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畏惧,再加上冰川、冻土、高山、雪原等难题,这些都是导致青藏地区交通落后的主要原因,西藏是我国最后一个通铁路的省区。青藏地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公路,进藏的四大公路(川藏线、滇藏线、新藏线、青藏线)在青藏的发展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兰青线一直是青藏地区唯一的铁路,对于开发柴达木盆地的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西藏成为我国最后一个有铁路的省区,西藏将迎来历史上最有利的发展机遇。青藏主要的公路基本上沿着河谷发展,青海和西藏的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的 90%集中在三大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交通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西宁、拉萨、日喀则,波蜜、林芝等城市,是公路和铁路沿线主要的受益者。
西北和青藏地区均属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所以,加大西部交通建设的力度和速度,是开发西部能源和资源,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西部的开发建设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3.以人口、民族分布为线索,分析对比各区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3.1 南方和北方的人文差异,可以用以下的四言句来归纳:如南(水)稻北(小)麦、南(甘)蔗北(甜)菜、南船北马、南矮北高(体型上)、南咸北甜(口味上)、南腔北调、南床北炕等等,相比之下,南方的少数民族多,其风土人情更为多样,如云南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而且各少数民族的人数也占省内各区的相当比重(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口占全区的60%以上),可以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走进昆明的“民族风情园”,民族的聚落建筑风格,各民族漂亮鲜艳的服饰,民族歌舞,让人目不暇接,游者既得到了美的享受,也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少数民族大多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豪爽大方,特殊的地理环境(边疆,地形崎岖等),使他们在长期的与自然斗争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泼水节(傣族)、火把节(彝族、白族,阿昌族,基偌族,拉祜族)、盘王节(瑶族)、三月三(黎族)、三月街(白族)等,其庆典规模的声势之大,不亚于汉族的舞龙舞狮和十五元宵节。北方的少数民族以东北地区相对集中,如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白山黑水是他们的故乡,林业,采集,渔业是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历史上,满(族)人入关,统一中国后形成了长达200多年的满清王朝,所以华北地区成为满族的第二故乡和主要分布区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迁徙、融合日益广泛,仅北京市就有少数民族40多个,少数民族越来越广泛的分布,反映了我国区域间的交往加快,教育发展加快,人才流动加快。
3.2 青藏和西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我国的五个自治区这两区就有四个。西北的少数民族除北方的满族、回族外,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如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维吾尔族和蒙古族是西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别信伊斯兰教和喇嘛教。盆地高原广大,地域开阔,草原广布的自然环境,使西北的少数民族能骑善射,能征善战,大气豪爽,蒙古族在历史上曾南下统一中原,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大元朝帝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最著名的传统节日要数古尔邦节(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东乡族、保安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等)和那达慕会(蒙古族),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和文体活动。西北的少数民族在我国的边疆建设和稳定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青藏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其它有珞巴族等。藏族的舞蹈,藏历年的庆典活动,喇嘛教及教徒们虔诚的朝圣仪式是藏族的文化特色。藏族也是我国三大放牧为主的民族,其豪情奔放不亚于蒙古族。西北和青藏均属于西部地区,是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几十年来,国家给于西藏和新疆的投资建设不断加大,特别是西藏解放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和重视。
四大区域是综合性质的区域,其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是地理知识和地理课堂很难一时深入的讲清,但是,只要能抓住几条主线,抓住具有区域特色的现象,通过纵横对比,综合分析,也能给学生一个较清晰的轮廓框架,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