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协调教学与学习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在学习中学会生存,处理好自学与教学的关系,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化学科知识修养和教学修养,提高研究交流能力、教学探究能力和反思管理能力,积极适应角色转换,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其次,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教师要开启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合作的强烈动机,引导学生找准探究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
2.协调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基础、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就连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都能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学生被动接受,会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如果教师能唤起学生积极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独立地、创造性地、友善地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如果教师不能自觉意识到,不能高效地组织教学,不能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学生很有可能变得道德败坏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从而使教学的教育性表现为反教育性。要真正发挥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还需要明确教育与教学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和规律。
因此,教师要掌握教育与教学辩证统一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捕捉教学与教育的联系点,使“三维”目标的培养互相渗透,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学习时,要有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协调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学研究不再是专家的专利,教师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育的实践者和执行者,而是教育的倡导者和研究者。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育科研的引导下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富有理性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研究者的身份研究和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提升理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经验,逐渐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从现象走向本质,使自己由“教师型”向“专家型”转变。
4.协调小组与个人的关系
实践证明,教师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尽量避兔学生“局外人”的现象,少组织个人之间对抗性的竞赛,多组织小组之间的合作性竞赛,能够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与互助作用。在这种合作环境中,对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思维活跃,好胜心强的学生对其他学生会给予很大帮助。只有小组的成功才会使在个人竞争中难以成功的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协调教材与课程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课程的重心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环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是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它教学资源所构成的,是供师生选择的学材。因此,教材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灵活地用教材来教,以期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在学习中学会生存,处理好自学与教学的关系,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化学科知识修养和教学修养,提高研究交流能力、教学探究能力和反思管理能力,积极适应角色转换,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其次,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教师要开启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合作的强烈动机,引导学生找准探究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
2.协调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基础、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就连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都能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学生被动接受,会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如果教师能唤起学生积极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独立地、创造性地、友善地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如果教师不能自觉意识到,不能高效地组织教学,不能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学生很有可能变得道德败坏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从而使教学的教育性表现为反教育性。要真正发挥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还需要明确教育与教学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和规律。
因此,教师要掌握教育与教学辩证统一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捕捉教学与教育的联系点,使“三维”目标的培养互相渗透,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学习时,要有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协调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学研究不再是专家的专利,教师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育的实践者和执行者,而是教育的倡导者和研究者。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育科研的引导下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富有理性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研究者的身份研究和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提升理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经验,逐渐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从现象走向本质,使自己由“教师型”向“专家型”转变。
4.协调小组与个人的关系
实践证明,教师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尽量避兔学生“局外人”的现象,少组织个人之间对抗性的竞赛,多组织小组之间的合作性竞赛,能够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与互助作用。在这种合作环境中,对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思维活跃,好胜心强的学生对其他学生会给予很大帮助。只有小组的成功才会使在个人竞争中难以成功的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协调教材与课程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课程的重心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环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是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它教学资源所构成的,是供师生选择的学材。因此,教材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灵活地用教材来教,以期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