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处于持续增长的阶段,特别是“文化强国”的提出,出版传媒集团的建设浪潮持续升高,跨地经营、跨行业经营、产业化、资本运作等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和理念,迅速发展。早在2005年,中央就提出“制定和实施对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监测、考核办法,提高监督约束能力。”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考核,原新闻出版总署在2008年启动、2009年公布结果的首届“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是一次较有意义的尝试。2011年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基本完成了转企改制任务,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多次提出,要加强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考核,建立出版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体制机制。出版行业在实行了30多年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后,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问题就已经摆在出版单位面前。
一、出版工作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作为出版社编辑,有人忠于内心,出版自己热爱的书籍;有人忠于市场,偏向于出版热销书籍。其实,编辑的“内心”与“市场”极少呈现非此即彼的对立矛盾,大多数时候下,二者可以在妥协中实现兼顾。对不同的出版社来说,一本书的市场表现如何,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不仅作品自身卖点和大众阅读习惯是影响因子,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发行销售渠道、甚至出版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也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每一个出版社编辑,无论名望大小、岗位轻重,都在或多或少地参与引导公众阅读兴趣和习惯。无数出版编辑的共同合力,就是出版界参与社会心理塑形的实力。理解自己职业的意义,就会在日常中有所取舍。在出版过程中,会遇到优秀的佳作,也会有主动上门的不符合出版导向的作品。比如凶杀、暴力、恐怖、血腥、色情类的图书作品,如果流入社会公众视野,将会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时代,也会有一些盈利性企业单位,愿意出资数万甚至数十余万元,自费出版宣传他们产品的图书,内容过分高调,处处夸大其词,甚至有商业诈骗之嫌。对于这类泯灭良知的作品,无论它有没有市场,无论作者给出版补贴金山银山,给出版社的年终考核带来多大的利润,都不应该出版这类图书。出版社编辑要有安贫乐道的心态,心安比什么都重要。
二、追求图书的社会效益,是作者和编辑共同的期待
一位作者、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青年编辑人生道路上的恩师、学长。编辑一部作品,就是一次学习。出版界有“编完一本书,成为半个行家”之说。前几年编辑南昌大学周平远先生的《维纳斯的历程》,那是我读过的最有趣、最有意思的美学入门书;通过梁晓声先生作品的编辑过程,让我看到一位智慧、平易近人的前辈的文学情怀、社会情怀,以及高尚的人格。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工作就是一个道场。我们在工作内外,会见识各式各样的人,经历各式各样的事,这是一个人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逐渐长大的过程。无论作者知名度大小,将心比心、真诚以待,放低自我,怀着虔敬之心,尊重每一位作者和每一部作品,都是编辑的基本素养。
编辑对年轻的或者知名度不高的新作者来说,编辑的角色就很微妙。一个作品的市场表现,是作品众多价值中的一个经济指标,但这个指标表现如何,不是编辑一人之力可以决定的。编辑能为年轻的新作者做什么呢?以我个人的经验,编辑可以在这一阶段与作者共同成长,在作品的出版过程,与作者不断思想碰撞,共同经历一段过程艰难但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精神探险,让作品达到作者本人可能预先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赋予它更多的思想内涵。
三、社会效益好的作品可以引导社会心理变迁
在文化领域,包括图书出版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来发展。而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有图书出版业。图书出版在我国社会、经济、民生等整体发展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提到社会学,可以回到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孔德曾经说:“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其中,经济子系统为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并负责物质资源的配置。政治子系统为社会制定法律、契约,规范秩序,维护正义。文化子系统则是为社会生产和传播知识,提供精神动和道德凝聚力。三者相辅相成,在有机的动态平衡中,共同构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传统的图书是纸版载体,具备物质性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新型媒体使得图书越来越趋向于在形态上较抽象的信息流、符号串。人们可以通过手机、IPAD、电脑,以电子书、影音文件、视频动漫等形式消费数字版的图书出版物。这使得图书出版虽然具有物质经济性,但其内容在本质上是文化子系统的一部分。作为文化子系统组成部分的图书出版业,为整个社会系统提供了至少四种功能:一是为读者提供适应的能力。当内外环境变动的时候,阅读好的作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具备妥当的准备和相当的弹性,以适应新的变化来减轻紧张、磨擦的不良后果。二是产生公众凝聚力。好的文化作品可以引导一定的社会心理,进而动员包括受众在内的社会公众将现有力量或资源,产生出先前不曾有的凝聚力,来完成一定的目标。三是帮助新成员完成社会化。一个社会不断有新人、新一代进入,维持社会的动态稳定非常重要。社会必须在补充新成员的同时,以学习文化的方式,上一代人把知识、经验、技巧和生活方式等,传递给下一代。四是整合作用。好的文化作品可以维护整个社会系统之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团结,来确保系统并且对抗外来重大变故。同样,坏的作品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阅读优秀的图书,可以使读者和世界古往今来智慧者或创造者们,隔了时空彼此交流、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共鸣或受到灵魂深处的鼓舞。出版社编辑把社会效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时间、热情和智慧,参与到社会发展洪流之中,是一件任重道远又很荣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2]魏玉山: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需要建立考核评估体系. 出版发行研究. 2015(9).
[3]王凤丽:图书出版的社会学和社会意义.读书文摘. 2016(2).
一、出版工作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作为出版社编辑,有人忠于内心,出版自己热爱的书籍;有人忠于市场,偏向于出版热销书籍。其实,编辑的“内心”与“市场”极少呈现非此即彼的对立矛盾,大多数时候下,二者可以在妥协中实现兼顾。对不同的出版社来说,一本书的市场表现如何,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不仅作品自身卖点和大众阅读习惯是影响因子,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发行销售渠道、甚至出版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也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每一个出版社编辑,无论名望大小、岗位轻重,都在或多或少地参与引导公众阅读兴趣和习惯。无数出版编辑的共同合力,就是出版界参与社会心理塑形的实力。理解自己职业的意义,就会在日常中有所取舍。在出版过程中,会遇到优秀的佳作,也会有主动上门的不符合出版导向的作品。比如凶杀、暴力、恐怖、血腥、色情类的图书作品,如果流入社会公众视野,将会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时代,也会有一些盈利性企业单位,愿意出资数万甚至数十余万元,自费出版宣传他们产品的图书,内容过分高调,处处夸大其词,甚至有商业诈骗之嫌。对于这类泯灭良知的作品,无论它有没有市场,无论作者给出版补贴金山银山,给出版社的年终考核带来多大的利润,都不应该出版这类图书。出版社编辑要有安贫乐道的心态,心安比什么都重要。
二、追求图书的社会效益,是作者和编辑共同的期待
一位作者、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青年编辑人生道路上的恩师、学长。编辑一部作品,就是一次学习。出版界有“编完一本书,成为半个行家”之说。前几年编辑南昌大学周平远先生的《维纳斯的历程》,那是我读过的最有趣、最有意思的美学入门书;通过梁晓声先生作品的编辑过程,让我看到一位智慧、平易近人的前辈的文学情怀、社会情怀,以及高尚的人格。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工作就是一个道场。我们在工作内外,会见识各式各样的人,经历各式各样的事,这是一个人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逐渐长大的过程。无论作者知名度大小,将心比心、真诚以待,放低自我,怀着虔敬之心,尊重每一位作者和每一部作品,都是编辑的基本素养。
编辑对年轻的或者知名度不高的新作者来说,编辑的角色就很微妙。一个作品的市场表现,是作品众多价值中的一个经济指标,但这个指标表现如何,不是编辑一人之力可以决定的。编辑能为年轻的新作者做什么呢?以我个人的经验,编辑可以在这一阶段与作者共同成长,在作品的出版过程,与作者不断思想碰撞,共同经历一段过程艰难但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精神探险,让作品达到作者本人可能预先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赋予它更多的思想内涵。
三、社会效益好的作品可以引导社会心理变迁
在文化领域,包括图书出版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来发展。而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有图书出版业。图书出版在我国社会、经济、民生等整体发展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提到社会学,可以回到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孔德曾经说:“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其中,经济子系统为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并负责物质资源的配置。政治子系统为社会制定法律、契约,规范秩序,维护正义。文化子系统则是为社会生产和传播知识,提供精神动和道德凝聚力。三者相辅相成,在有机的动态平衡中,共同构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传统的图书是纸版载体,具备物质性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新型媒体使得图书越来越趋向于在形态上较抽象的信息流、符号串。人们可以通过手机、IPAD、电脑,以电子书、影音文件、视频动漫等形式消费数字版的图书出版物。这使得图书出版虽然具有物质经济性,但其内容在本质上是文化子系统的一部分。作为文化子系统组成部分的图书出版业,为整个社会系统提供了至少四种功能:一是为读者提供适应的能力。当内外环境变动的时候,阅读好的作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具备妥当的准备和相当的弹性,以适应新的变化来减轻紧张、磨擦的不良后果。二是产生公众凝聚力。好的文化作品可以引导一定的社会心理,进而动员包括受众在内的社会公众将现有力量或资源,产生出先前不曾有的凝聚力,来完成一定的目标。三是帮助新成员完成社会化。一个社会不断有新人、新一代进入,维持社会的动态稳定非常重要。社会必须在补充新成员的同时,以学习文化的方式,上一代人把知识、经验、技巧和生活方式等,传递给下一代。四是整合作用。好的文化作品可以维护整个社会系统之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团结,来确保系统并且对抗外来重大变故。同样,坏的作品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阅读优秀的图书,可以使读者和世界古往今来智慧者或创造者们,隔了时空彼此交流、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共鸣或受到灵魂深处的鼓舞。出版社编辑把社会效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时间、热情和智慧,参与到社会发展洪流之中,是一件任重道远又很荣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2]魏玉山: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需要建立考核评估体系. 出版发行研究. 2015(9).
[3]王凤丽:图书出版的社会学和社会意义.读书文摘. 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