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北方言的下位变体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ygah0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中世纪的中国,西北方言是汉语重要的一支。它在广大的西北地区使用,在中国与中亚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敦煌、吐鲁番及中亚各地发现的古藏语、粟特语、于阗语和回鹘语等古语中所包含的大量汉语词汇,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西北方言的特点。但是如果考虑该方言分布之广,就可以想象其中产生了较多的变体。关于西北方言的下位变体,由于缺乏可靠的音韵材料,向来没有受到足够关注。藏文对音、回鹘字音、西夏语等材料表明,古代西北方言中确实存在一些十分明显的变体。
  关键词:西北方言;下位变体;藏文对音;回鹘字音;西夏材料
  中图分类号:H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2-0100-03
  一
  在中世纪时期的中国,西北方言被视为组成汉语的一种重要语族。这种方言在西北地区广泛使用,作为中国和中亚之间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敦煌、吐鲁番及其他中亚等地发现的吐蕃语、粟特语、于阗语、回鹘语等古代中亚语言文献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从中可以看到那些文献一般都表现了西北方言的特点。不过,考虑到说西北方言的地域广大,就可以想象其中一定产生了相当多的变体。遗憾的是,这种变体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对此不够重视的原因是,这种方言的语音系统缺乏可靠的音韵材料,除了以下少数幸运的之外:
  (1)10世纪河西方言(敦煌): 由于吐蕃文和于阗文中使用了汉语文献,当地人为汉字作了注音,可以据此为这个语音系统溯源[1]。
  (2)汉字的回鹘语发音:这广泛使用于9到14世纪的回鹘汗国中。这种回鹘语发音是基于各种西北方言的,但又与河西方言的发音略有不同[2-5]。
  (3)12世纪西夏王国里所操的汉语方言:学者们已经尝试用西夏—汉双语字表《蕃汉合时掌中珠》重构这种方言的语音系统[6-9]。
  除了上述材料以外,还包括下面的材料:
  (4)这种方言反映在823年汉蕃条约碑(即《唐蕃会盟碑》)的转写中。这种转写显示的是长安标准语的语音系统,可以认为长安方言是西北方言的一种。
  在本文中,笔者旨在指出古代西北方言中存在系统的、重要的变体。
  二
  那么,古代西北方言的主要语音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考虑把以下两个作为其中最显著的特点:(1)鼻辅音声母的非鼻音化,m-、n-、η->mb-、nd-、ηg-;(2)鼻韵尾的消失或弱化,-m、-n、-η。像浊音声母的清化、塞音韵尾(如入声韵尾)的消失、一系列音节韵母的合并等变化,和其他的因太细微而没有被认识到的差异,都不能当作是西北方言的特点。因为在其他方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特点。然而,浊音声母的清化值得我们注意。一般来说,所有的北方官话浊音声母的清化模式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则。平声的浊音声母系列变为送气清塞音,而其他声调(上、去、入声)则变为不送气清塞音。基本规则概括如下:
  三
  考虑到现代方言的材料,我们认为上面提到的普遍化的浊音清化模式似乎是有根据的。这种模式同样也适用于古代西北方言吗?在试着重构10世纪河西方言的语音系统时,笔者偶然发现有两个独立的材料,他们的模式相互矛盾。第一个是藏文书写的汉语佛教文献《大乘中宗见解》(T),另一个是用于阗文写的汉语佛经《金刚经》(Kbr)。这两个材料都可追溯到10世纪;而且,如果不考虑声调的差异,可以认为他们用不送气清音来表示所有的浊音系列。如前所述,其他所有材料都表现出了正常的清化模式。然而,根据大多数材料中显现的系统来重构河西语音系统似乎是准确无误的。不过,面对这两种文献中发现的反常模式,我们不可避免会对假设在10世纪河西地区存在一种不合规范的方言而犹豫不决。众所周知,客家话是与这一描述拟合的方言之一。据袁家骅的研究,江苏省的一些方言,如南通、如皋、泰州等地的方言中也显示了相似的模式[10]。我们能在山西省闻喜方言的白话层里发现相同的模式[1]73, 这在今天的西北方言中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例子。然而,这种相似仅限于声母*b-这一例。值得注意的是12世纪的语音系统。龚煌城、李范文成功地用西夏——汉双语字表《掌中珠》重构了西夏王国所说的汉语方言,表现出与上述完全相同的清化模式。尽管在重构的方言系统方面,龚氏和李氏的研究还存在着差异,但是,就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而言,他们已经达成了共识。12世纪西夏王国所操的这种方言,时间和空间上最接近上文提及的两种材料。虽然我们还不能认为那些材料反映了存在于西夏王国汉语方言的前身,但是我们研究结果的证据,却支持在10世纪河西地区可能存在某一方言。这种方言中四个声调的古代浊塞音和塞擦音全部变成了不送气清音。
  四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古代浊音声母因四个声调的不同而分为两部分,这是一个与现代汉语北方话共有的重要特点。然而,这与古代西北方言情况并不相同。古代的方言似乎已经产生了许多变体。而且,以存在像我们见到的那样一个重要变体为理由,我们甚至可以怀疑是否存在统一的古代西北方言。“古代西北方言”这个概念,可能是一个受现代汉语方言分类影响的错误观念。上古和中古时期西北地区汉语方言的历史发展也许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为复杂。基于回鹘语发音的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与10世纪河西方言十分相似,但是二者的确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也存在着分歧。因此,汉语方言可能存在另一种变体,生活在吐鲁番盆地的中国居民们持续不停地使用着这种变体。深入研究该问题所能使用的材料极其有限,这使得我们离全面研究古代西北地区所有方言的距离还很遥远。考虑到这些因素,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通过相关材料的研究和可靠证据的积累来探讨语言变体。
  译者注:本文英文原题为“Phonological Variation among Ancient North-Western Dialects in Chinese”,刊于波波娃(Irina Popova)、刘屹主编《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Dunhuang Studies: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rch)》,圣彼得堡,2012年,第249-250页。
  参考文献:
  [1]高田时雄.敦煌资料による中国语史の研究——九、十世纪の河西方言[M].东京:创文社(东洋学丛书),1988:33.
  [2]高田时雄.ウイグル字音考[J].东方学,70,1985:134-150.
  [3]高田时雄.ウイグル字音史大概[J].东方学报,62,1990:329-343.
  [4]吉田丰.ソグド文字てされた汉字音[J].东方学报,66,1994:271-380.
  [5]庄垣内正弘.ウイグル文字音写された汉语佛典断片について—ウイグル汉字音の研究[J].言语学研究,14,1995:65-153.
  [6]龚煌城.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声母问题)[C]//龚煌城著.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台北: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中央研究院,2002:243-28.
  [7]龚煌城.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韵尾问题)[C]//汉藏语研究论文集.2002:282-330.
  [8]龚煌城.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韵母系统的构拟[C]//汉藏语研究论文集.2002:331-377.
  [9]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33.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已创刊三十周年。《敦煌研究》创刊伊始,就已经注意到开拓学术视野的问题,其作者群体广泛,刊载内容丰富,并将刊发论文范围扩展到了石窟壁画保护等自然科学领域。  关键词:敦煌研究;创刊三十年;学术视野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6.1;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004-03  Academic Vision and Innovatio
期刊
内容摘要: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陕西境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五省会馆地仗的制作工艺完全符合传统壁画的工艺,较为细致,考究。在墙体上使用两层粗泥打底,一层细泥找平,再涂刷一层高岭土作为白粉层,最后进行绘画。制作材料的选择符合就地取材的原则。  
期刊
内容摘要:安西卫和沙州所设置于雍正二年(1724),雍正四年(1726)沙州所升卫,并非是长期以来被学界和社会所广泛接受的“雍正元年(1723)置安西卫、沙州所,雍正三年(1725)沙州所升卫”。对文献解读方式的正确与否、文献形成过程的了解程度和对地区自身发展脉络的熟悉程度都对学术成果的可信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安西卫;沙州所;沙州卫;敦煌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高光谱技术分析了两幅模拟壁画,通过比较模拟壁画颜料与标准颜料光谱曲线的形状特征及其一阶导数特征峰和计算颜料光谱匹配度,有效准确地甄别出蓝铜矿、孔雀石、雌黄、藤黄、雄黄、铅丹和朱砂,但无法判别胭脂。同时,高光谱技术鉴定出的西藏拉萨大昭寺转经廊壁画中蓝铜矿、孔雀石、铅丹和朱砂颜料,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元素成分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技术可无损与准确地鉴定中国古代颜料,与便携式X射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探讨文化遗产概念的起源出发,综述国外文化遗产概念的演进,分析其在价值认识上的发展趋势,得出遗产定义的表述应包含三个要素:价值体系、物质形态和表现特性。并回顾我国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历程,根据遗产定义要素检视我国文保法在遗产概念与价值表述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价值表述;文物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K854.3;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
期刊
内容摘要: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li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i chos kyi vgyus)。本文首先介绍这些文书的研究状况及其与藏文大藏经《于阗国授记》(Li yui chos kyi vgyus等文献的对应关系,然后是这些文书最初三部分内容的译注,包括尉迟散跋婆王与赞摩伽蓝的修建、尉迟毗梨耶王与瞿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杂志于1981—1982年出试刊两期,1983年正式创刊,至今已整整三十年。回忆《敦煌研究》从试刊到创刊的过程,是敦煌研究院七十年奋斗里程中的一段插曲,是敦煌精神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敦煌研究;试刊;创刊;敦煌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6.1;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010-05  A Difficult Start-M
期刊
内容摘要:北魏都平城期间的乐舞文化,主体是以鲜卑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以及中亚一带的胡风乐舞。《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真人代歌》“名目可解者六章”在《乐府诗集》中的对应辞篇,不是代歌原貌。公元5世纪中叶,来自龟兹、疏勒、西凉、安国、高丽、悦般等地域的各族乐舞流派与乐工流布平城,形成平城乐舞文化胡汉杂糅、多元荟萃的局面。北魏平城时代乐舞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将聚集在平城地区庞杂的乐舞文化支系进行异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数字敦煌”的实施和推进,图像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洞窟图像数字信息完整性进一步拓展。第254窟的狭小空间制约了立体面摄影采集,依据摄影数字技术和积累的经验,采用焦点堆栈技术有效解决了部分立体面摄影采集景深问题。焦点堆栈所采集的图像数据拼接完成后,需结合定位测量技术进行定位与纠正,最终实现符合数字敦煌档案的高品质数字图像。  关键词:敦煌石窟;数字化;立体面;摄影采集;焦点堆栈  中图分
期刊
内容摘要:这一篇短文是记述20世纪40年代在莫高窟敦煌艺术研究所人们的生活状况,当时研究所是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直属单位,小小的单位只有不到三十人,似乎是一支快要断线的风筝,孤悬塞外,飘摇不定。以常书鸿先生为首的一批工作人员在这个小天地里艰难度日,终于坚持到解放。在本文中除了述说当时社会混乱一群生活在莫高窟的人们艰难度日的情况外,另外还写到一只狗和几只黄鸭,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是在这个小天地里,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