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以“立足基础、强调主干、注重应用、突出能力、体现综合”构成高考文综试卷的主旋律,尽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但它并未脱离中学生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所谓“题目在书外,题根在书中”。因此,高考并不神秘,更不可怕。那么,如何提高政治课的复习效率呢?
1 依托学案,落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注重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立足于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在全、细、熟、透上下功夫。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从一开始到最后,笔者都狠抓落实,为学生创造落实时间,真正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具体说来,笔者每节课用的导学案第一部分就是预习学案,包括高考考点展示分析,结合重要考点的探究性问题,对课本知识的联系的分析,重点、难点相关知识的补充。学生自己对照学案复习课本,即可打好基础。
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中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构建起知识的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为此,笔者在复习备考中把一轮和二轮的复习适当做了结合。在复习过程中,笔者不仅训练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梳理、归纳总结,使其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把握好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且注重知识的整合、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同知识的归纳、不同知识的重组等。
2 组建高效课堂,关注热点,紧扣现实生活,培养各种能力
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对高三来说,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要突出一个“思”字。“思”指的是思考。笔者认为政治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决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学习政治的本来目的是总结政治的经验教训,寻找政治的规律,为现实服务。这些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实现。近年来,不论中学教改还是高考改革,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近年来高考中的开放性试题就是考查创造性思维的尝试。这对中学课堂教学无疑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是在教师的鼓励、示范和培养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该做独立思考问题的楷模,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结论,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
独立思考地分析问题常常需要对课文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补充,甚至修改。独立思考要求教师熟练地运用政治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有人说,高考考的是老师,一点儿不假。随着高考向考查能力和素质转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教师要不断钻研,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学生的思考能否恰当地展开,与教师学案质量的高低是分不开的。教师学案的第二部分课堂探究案,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总是力求实现学生认知水平、时事热点问题、课本骨干知识的有机统一。
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是“题目在书外,但题根在书中”。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有关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境、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考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为此,笔者在复习备考中不光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十分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和精神,努力将其与课本有机结合,从而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坚持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围绕新问题、新情景重新融合学科知识,使学生学会迁移知识,学会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从不同角度认识解决问题。笔者在一轮复习中渗透时事热点,二轮复习中开设专门的热点专题,三轮复习中把一年中的重大时事热点作全面系统的总结。
3 打破教材体系,整合提高;加强训练,查漏补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方法的改善。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点解题的能力,就得学会记忆方法的改善——整合同类的知识点。而且这样的整合过程,教师可以引导,但必须得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切忌搞“拿来主义”。比如在讲“意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等。
打破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不仅能帮组学生记牢知识点,还能开拓学生答题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几年的高考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的能力。高考命题以能力测试,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练习是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笔者在这一环节中从5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是命题。在命题这一环节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针对易错易混点、重难点,坚持基础与能力并重,坚持多种题型的训练,坚持时政热点的结合,多投入精力,进行集体研究,保证质量。
二是限时训练。笔者根据题量规定训练时间,从而充分训练学生答题技巧、答题速度,培养学生“规范、细心、准确、快速”的良好答题习惯,不断提高应考能力。
三是讲评。训练及时批阅,做好错题统计,在讲评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纠、组内互纠,教师点拨,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分析错因、总结答题方法技巧。
四是跟踪练习。对训练中出错较多的知识点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及时查漏补缺,巩固讲评效果。
五是满分答卷。讲评完一定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认真总结纠错,分析错因,找出应对措施,完成满分答卷。
另外,学生的练习也是依托学案展开的。首先,在每一课的学案中设计限时训练题;其次,设计专门的练习学案,如单元练习学案、专题训练学案、高考适应性训练学案等。
4 教学相长,各科合作,整体推进
高三复习工作,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是主体。教与学是辩证的互动关系,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学生。教学过程中笔者及时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情,及时补缺补漏,并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关心鼓励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针对他们的具体问题予以指导。想方设法地使他们或多或少有所提高。抓好了教学与学情这两头,赢得高考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间客观上存在的内在联系和交融,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和要求,必然要求政、史、地三科在整个复习备考中加强合作。而且越接近高考,这种合作就越有必要,越要加强,也越重要。可以是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也可以采取联合讲座形式,联合辅导弱科对象;还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必须统一组考,集体阅卷,形成复习备考的合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社会日新月异,进步神速,教师仅仅“传道、授业”已经远远不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不断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高考复习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出成效。对教师来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学生而言,“学有学法,学无定法”。共同为高考多出一份力!
1 依托学案,落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注重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立足于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在全、细、熟、透上下功夫。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从一开始到最后,笔者都狠抓落实,为学生创造落实时间,真正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具体说来,笔者每节课用的导学案第一部分就是预习学案,包括高考考点展示分析,结合重要考点的探究性问题,对课本知识的联系的分析,重点、难点相关知识的补充。学生自己对照学案复习课本,即可打好基础。
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中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构建起知识的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为此,笔者在复习备考中把一轮和二轮的复习适当做了结合。在复习过程中,笔者不仅训练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梳理、归纳总结,使其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把握好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且注重知识的整合、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同知识的归纳、不同知识的重组等。
2 组建高效课堂,关注热点,紧扣现实生活,培养各种能力
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对高三来说,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要突出一个“思”字。“思”指的是思考。笔者认为政治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决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学习政治的本来目的是总结政治的经验教训,寻找政治的规律,为现实服务。这些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实现。近年来,不论中学教改还是高考改革,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近年来高考中的开放性试题就是考查创造性思维的尝试。这对中学课堂教学无疑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是在教师的鼓励、示范和培养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该做独立思考问题的楷模,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结论,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
独立思考地分析问题常常需要对课文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补充,甚至修改。独立思考要求教师熟练地运用政治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有人说,高考考的是老师,一点儿不假。随着高考向考查能力和素质转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教师要不断钻研,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学生的思考能否恰当地展开,与教师学案质量的高低是分不开的。教师学案的第二部分课堂探究案,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总是力求实现学生认知水平、时事热点问题、课本骨干知识的有机统一。
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是“题目在书外,但题根在书中”。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有关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境、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考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为此,笔者在复习备考中不光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十分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和精神,努力将其与课本有机结合,从而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坚持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围绕新问题、新情景重新融合学科知识,使学生学会迁移知识,学会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从不同角度认识解决问题。笔者在一轮复习中渗透时事热点,二轮复习中开设专门的热点专题,三轮复习中把一年中的重大时事热点作全面系统的总结。
3 打破教材体系,整合提高;加强训练,查漏补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方法的改善。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点解题的能力,就得学会记忆方法的改善——整合同类的知识点。而且这样的整合过程,教师可以引导,但必须得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切忌搞“拿来主义”。比如在讲“意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等。
打破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不仅能帮组学生记牢知识点,还能开拓学生答题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几年的高考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的能力。高考命题以能力测试,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练习是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笔者在这一环节中从5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是命题。在命题这一环节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针对易错易混点、重难点,坚持基础与能力并重,坚持多种题型的训练,坚持时政热点的结合,多投入精力,进行集体研究,保证质量。
二是限时训练。笔者根据题量规定训练时间,从而充分训练学生答题技巧、答题速度,培养学生“规范、细心、准确、快速”的良好答题习惯,不断提高应考能力。
三是讲评。训练及时批阅,做好错题统计,在讲评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纠、组内互纠,教师点拨,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分析错因、总结答题方法技巧。
四是跟踪练习。对训练中出错较多的知识点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及时查漏补缺,巩固讲评效果。
五是满分答卷。讲评完一定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认真总结纠错,分析错因,找出应对措施,完成满分答卷。
另外,学生的练习也是依托学案展开的。首先,在每一课的学案中设计限时训练题;其次,设计专门的练习学案,如单元练习学案、专题训练学案、高考适应性训练学案等。
4 教学相长,各科合作,整体推进
高三复习工作,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是主体。教与学是辩证的互动关系,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学生。教学过程中笔者及时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情,及时补缺补漏,并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关心鼓励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针对他们的具体问题予以指导。想方设法地使他们或多或少有所提高。抓好了教学与学情这两头,赢得高考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间客观上存在的内在联系和交融,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和要求,必然要求政、史、地三科在整个复习备考中加强合作。而且越接近高考,这种合作就越有必要,越要加强,也越重要。可以是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也可以采取联合讲座形式,联合辅导弱科对象;还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必须统一组考,集体阅卷,形成复习备考的合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社会日新月异,进步神速,教师仅仅“传道、授业”已经远远不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不断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高考复习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出成效。对教师来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学生而言,“学有学法,学无定法”。共同为高考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