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2016年以来短视频以病毒式传播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形式中较为独特的朗诵艺术也是趁着文化综艺的火热和短视频的来袭得到更多人青睐。在文化工业的逻辑主导和新技术手段传播的多方合力下,朗诵如何依旧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是笔者思考的核心。笔者参考了情境主义的艺术革命策略,将原本立足于先锋文学艺术的方法加以运用,结合现实背景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从“漂移”“异轨”“构境”三种方法切入以期建构短视频传播环境下的朗诵审美技巧。
关键词 朗诵技巧;短视频;文化工业;情境主义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8-0109-03
提及大众传播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工业”利弊的讨论层出不穷。文化工业混淆了艺术和商品的界限,消解了神圣艺术和平庸生活的隔膜,以桥梁式的连接让二者融合,朗诵作为艺术形式同时也作为商品存在于融媒体新技术环境之中。
瓦尔特·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以生产的角度探究艺术的规律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在他看来艺术生产力对艺术生产关系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艺术革命,从而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以适应新的生产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艺术革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个艺术领域。大众对技术及工具的依赖使得原本的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异化,无论是生产者还是产品抑或是消费者都在现今媒介环境下有所变化,不再是政治经济视野下较为清晰的概念,它们的边界逐渐模糊。
為了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艺术形式的完整艺术特征,在消费社会中对抗群像景观带来的艺术瓦解和艺术迷失,笔者聚焦融媒体环境中的短视频传播和艺术形式中的朗诵艺术试探究以情境主义国际②(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的朗诵审美技巧。
情境主义国际是1957—1972年间欧洲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文化思潮运动。它与欧洲现当代先锋艺术和激进文化实践都息息相关③。活动以德波和范内格姆为代表旨在对现有文化秩序进行批判追求社会和生活的彻底解放。先锋艺术和文学都是情境主义国际的精神养料,反之情境主义国际又反哺于各种艺术形式。
情境主义者认为文化活动是一种构建日常生活的实验方法,对于使用短视频进行朗诵创造的用户也是如此,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于屏幕空间构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是他们一时的心情或者是向往的精神。情境主义者的目标是通过安排的短暂瞬间变化,直接参与和分享一种生活的激情和丰富。通过短视频进行朗诵的用户或者通过短视频收看朗诵的用户依旧是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线性给了自己可以进行创造和选择的安排,直接创作或者与他人分享对生活对文本的感受,其间饱含情绪和相对主动性。
朗诵作为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以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趁着前些年的文化综艺热潮,这种用声音诠释情感的艺术表达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火遍了大街小巷。实际上真正的朗诵与《朗读者》中的大部分文本朗读或者《见字如面》中的嘉宾读信是不尽相同的,它不能是文化工业下批量复制的文化商品,它需要长久的语言功力的锤炼而且具有现场性④。既然朗读也能作为当今艺术形式呈现一方面少不了媒介的助力另一方面也与它跟朗诵的“家族血亲”关系相连。同是声音的艺术,追求真实与朴素以求得情感的共鸣,对内求文字之实,对外溢情感之思,这才是朗诵或朗读艺术的核心。
“对内求文字之实,对外溢情感之思”看似是朗诵中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简单方式,但在处处融合,求短求快的媒介传播环境下越来越难以实现。碎片化、多元化、互动化、低门槛、高传播等特点吸引着受众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中,毫无节制并且毫不控制地享受着屏幕另一端简短却生动的“艺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工具理性思想的蔓延,社会的整体节奏加速,快餐文化在进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侵蚀人们的审美体验限制大众的审美想象。抖音、快手、梨视频、配音秀等App中均不缺少朗诵的形式,甚至连全民K歌这样的专业音乐平台也添加进了朗诵板块,其实不难看出声音艺术在当下对受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看似是欣欣向荣的艺术形式,何来担忧一说?这个悖论其实就出现在载体媒介与朗诵艺术间的核心矛盾上。
2016年是短视频的爆发元年,这一年9月抖音上线。直至如今《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7.25亿,网络短视频对新增网民的拉动作用明显且短视频应用对网民上网时长贡献显著,整体使用时长反超综合视频应用。这一趋势足以见得短视频的热潮并非一时之热。短视频的用户覆盖面也十分广阔,在中老年、低学历和高学历及中高收入人群中加速渗透,影响深远。这一现象显示了短视频的市场潜力之浩瀚。
短视频以“短”而“有趣”为特征,但朗诵艺术以“长”而“深情”去动人,这两者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和谐的“嫁接”。那如何在文化工业之风肆虐的消费社会中护住朗诵艺术的艺术特征,这是每一个热爱朗诵的人应该思考的。提高艺术生产力,积极调节艺术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情境主义国际在困境中的艺术革命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朗诵艺术与短视频形式的有机结合。
1 漂移之法
在德波的《景观社会》中,漂移指的是对物化城市生活特别是建筑空间布展的凝固性的否定。实际上通过短视频形式创作或呈现的朗诵作品也受到了同样的来自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只是禁锢艺术的不再是物化的城市和空间建筑不是工业化的钢筋水泥而是受众手上那一方小小的具有迷惑性和社会隐蔽性的手机。 漂移之法运用在短视频的朗诵内容模块中就创作者而言当然不是指丢掉手机,而是在运用工具、臣服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漂移。
具体而言,一位爱好朗诵的短视频发布者应该建立属于自己朗诵的短视频集,可以按照时间分类也可以按照专题和心情分类等,这样既可以显示出发布者的个性特征又能够在时间上保有一定地连续性,让短视频上的朗诵作品也能呈现较长时间的展示。
此外是在空间上进行漂移,空间漂移是指朗诵者虽然在短视频上展现的时间有限,但是为了保持朗诵的艺术性也不宜随便创作。创作者可以根据文字的内容选择适宜的空间,一方面可以做一次肉体上的放逐给自己一次旅行的机会,另一方面是灵魂的一次升华,找到诗歌中散文中意境所构建的场所,让自己去见证自己的声音创造的世界,也真诚负责人地对待自己的观众。例如朗诵界很有名的一篇大稿件食指的《相信未来》,如果是通过短视频创作这篇稿件,很显然就不能选择很富丽堂皇的空间,应该选择颓圮的破败的环境去营造内心的氛围,这样的空间也能带给观众以强烈共鸣。甚至可以把握住文本中的细节意象:蜘蛛网、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深秋的露水、凝霜的枯藤等,这些意象都是具有共同视觉空间特征的,比如冷色系、比如所在场所,这就需要创作者把握规律,精准运用漂移来使自己的短视频朗诵更加飘逸。
2 异轨之法
异轨原意指的是通过揭露暗藏的操纵或抑制的逻辑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影像进行解构,或者说是利用意识形态本身的物相颠倒地自我反叛。总的来说异轨的方式是对意识形态的关注,而意识形态在朗诵的文本中则体现为言外之意和深层的主题思想。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形式是娱乐的甚至是带有审丑、拼贴、狂欢、戏谑,这是隐藏在呈现形式中的潜在逻辑,它在无形地控制着使用它的人,就像尼采那句名言一样“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也许还不仅仅是凝视而是吞没。
就短视频的朗诵内容创作者来说异轨就是不要按照工具平台的指引逻辑去思考,应该异轨而思,冷静地剥离开形式的外衣审视囊括在其中的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从而做出自己的创作选择。这并不意味我们要在短视频上朗诵时只选择那些无趣的深沉的稿子,而是说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稿子,作为朗诵爱好者和创作者的我们都不能忘了朗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该承担的社会功用和文本自身想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诉求。就像鲁景超老师说的那句:朗诵一定不是“我就是”的狀态,而应该是“我就在”的状态。前者是完全失去思考地沉浸其中,没有间离的效果,也可以说是一种顺轨的朗诵法。后者是一种在时代背景、情感内涵了然于心之后的见证,更多地不是自身的欣赏和享受,而是在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情、动作和时代、社会、生活、角色异轨开来,这是在以见证者的身份拥护赞美艺术。依旧拿《相信未来》举例,这首诗是很多学播音主持的学生不敢读而很多非科班朗诵爱好者喜欢尝试的“大稿”。大稿子意味着很经典,经典就代表它跨越了一定年份涉及了一些历史。本专业学生不愿意读是因为明白要做到把握稿子中间离效果的“度”有多困难,度把握不到位要么就一点也没办法沉浸和衔接,要么就走入角色中入戏太深成了朗诵剧了。
此时异轨法就甚是重要了。首先大多数人会用播音方法中的“备稿六步”处理稿件,但是往往会走过场般的扔掉联系背景。《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如果不联系时代特征朗诵者就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文稿中,随后他的表达就不是食指的苦难和坚强而是自己的苦难和坚强。很显然文革带来的沉痛和要加班的镇痛程度是绝对不一样的。所以在短视频的朗诵中因为短就更要好好地备稿以更娴熟地把握异轨之法。透过文本现象抓住意识形态本质。
3 构境之法
构境是说主体依照自己真实的愿望发自内心的想法重新设计、创造和实验人的生命存在过程。它是由一个统一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地精心构建的生活瞬间。在革命性地景观中人们能够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压抑的欲望和得到解放的希望。
其实这里的原意跟短视频中的朗诵者们的境况正好是符合的,一般在短视频中发布自己作品的创作者并非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着跟声音艺术相关的工作,而且恰恰相反,活跃在短视频中的朗诵爱好者的工作差异都较大,他们通过短视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使自己成为想象中的客体或者自我构建出的客体,主动丢掉部分主体性吸引自己的注意也让他者观看、关注以确认自己的生命存在。
构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前面的漂移之法其实也是构境的具体化表征。短视频中朗诵者自身的构境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独自完成,而且也很少有朗诵者能够真正满足于自己构建的情境中,所以朗诵者并不寄希望于短视频的创作活动,而是仅仅作为消遣。
实际上在短视频平台上构境依旧是能够存在的,但是不能是一个人的狂欢,最好是一群人共舞。网络或者新的媒介形式各类社交软件、媒介的融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们时间和空间的交往可能性,但是人到底是越孤独了还是越不孤独了却是一个没有答案可以无限辩驳下去的论题。曾经技术没有这么先进的年代人们会因为兴趣而形成圈层社团组织,积极融入到组织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确立自我认同。在短视频平台上更多的是独自作战也很少看到合作或者呼朋引伴的互动,所以人们大部分得不到日常生活中的欲望的释放和希望的解放,因为自己可以构建和辐射的范围太有限了。对于朗诵来说既是个人的构境也可以实现群体的构境,而群体的构境才是对艺术真正的致敬,它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让大众真正看到朗诵的民间力量。
回归到本雅明对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相互影响的理解上,笔者也承认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现象所持有批判态度的价值,但是我们无法阻止科技的发展和人自身以及媒介景观的异化进程。对于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也需要广大学者运用自身所学结合各自领域实践情况积极思考创新。朗诵是很幸运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伴随着时代和技术拥有了更多的追随者和热爱者,但是艺术权威的消解也会影响艺术品质的提升,所以在顺应技术潮流消解权威的同时热爱朗诵的人们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朗诵艺术的品质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注释
①本雅明:《文艺学与新历史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②刘扬:《媒介·景观·社会》,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7。情景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学界对Situation的翻译有所区别,台湾学者将其翻译为“造势”,大陆学者张一兵将其译为“情景”。刘扬坚持把它译为“境遇”,因为这个组织的实践策略中就有Situation Constructed,表“构境”的意思,它是受到萨特等人关于人可以对自我生存境遇再次改变并重新构境思想的影响。笔者根据《景观社会》中的翻译选择“情境”之译。
③郭燕芬:《境遇主义国际回顾展在巴黎举办》,世界美术,1989(2):30-31。
④鲁景超:《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第十二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观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132-134。
参考文献
[1]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
[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威廉斯.关键词[M].上海:三联书店,2005.
关键词 朗诵技巧;短视频;文化工业;情境主义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8-0109-03
提及大众传播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工业”利弊的讨论层出不穷。文化工业混淆了艺术和商品的界限,消解了神圣艺术和平庸生活的隔膜,以桥梁式的连接让二者融合,朗诵作为艺术形式同时也作为商品存在于融媒体新技术环境之中。
瓦尔特·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以生产的角度探究艺术的规律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在他看来艺术生产力对艺术生产关系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艺术革命,从而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以适应新的生产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艺术革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个艺术领域。大众对技术及工具的依赖使得原本的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异化,无论是生产者还是产品抑或是消费者都在现今媒介环境下有所变化,不再是政治经济视野下较为清晰的概念,它们的边界逐渐模糊。
為了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艺术形式的完整艺术特征,在消费社会中对抗群像景观带来的艺术瓦解和艺术迷失,笔者聚焦融媒体环境中的短视频传播和艺术形式中的朗诵艺术试探究以情境主义国际②(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的朗诵审美技巧。
情境主义国际是1957—1972年间欧洲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文化思潮运动。它与欧洲现当代先锋艺术和激进文化实践都息息相关③。活动以德波和范内格姆为代表旨在对现有文化秩序进行批判追求社会和生活的彻底解放。先锋艺术和文学都是情境主义国际的精神养料,反之情境主义国际又反哺于各种艺术形式。
情境主义者认为文化活动是一种构建日常生活的实验方法,对于使用短视频进行朗诵创造的用户也是如此,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于屏幕空间构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是他们一时的心情或者是向往的精神。情境主义者的目标是通过安排的短暂瞬间变化,直接参与和分享一种生活的激情和丰富。通过短视频进行朗诵的用户或者通过短视频收看朗诵的用户依旧是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线性给了自己可以进行创造和选择的安排,直接创作或者与他人分享对生活对文本的感受,其间饱含情绪和相对主动性。
朗诵作为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以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趁着前些年的文化综艺热潮,这种用声音诠释情感的艺术表达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火遍了大街小巷。实际上真正的朗诵与《朗读者》中的大部分文本朗读或者《见字如面》中的嘉宾读信是不尽相同的,它不能是文化工业下批量复制的文化商品,它需要长久的语言功力的锤炼而且具有现场性④。既然朗读也能作为当今艺术形式呈现一方面少不了媒介的助力另一方面也与它跟朗诵的“家族血亲”关系相连。同是声音的艺术,追求真实与朴素以求得情感的共鸣,对内求文字之实,对外溢情感之思,这才是朗诵或朗读艺术的核心。
“对内求文字之实,对外溢情感之思”看似是朗诵中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简单方式,但在处处融合,求短求快的媒介传播环境下越来越难以实现。碎片化、多元化、互动化、低门槛、高传播等特点吸引着受众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中,毫无节制并且毫不控制地享受着屏幕另一端简短却生动的“艺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工具理性思想的蔓延,社会的整体节奏加速,快餐文化在进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侵蚀人们的审美体验限制大众的审美想象。抖音、快手、梨视频、配音秀等App中均不缺少朗诵的形式,甚至连全民K歌这样的专业音乐平台也添加进了朗诵板块,其实不难看出声音艺术在当下对受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看似是欣欣向荣的艺术形式,何来担忧一说?这个悖论其实就出现在载体媒介与朗诵艺术间的核心矛盾上。
2016年是短视频的爆发元年,这一年9月抖音上线。直至如今《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7.25亿,网络短视频对新增网民的拉动作用明显且短视频应用对网民上网时长贡献显著,整体使用时长反超综合视频应用。这一趋势足以见得短视频的热潮并非一时之热。短视频的用户覆盖面也十分广阔,在中老年、低学历和高学历及中高收入人群中加速渗透,影响深远。这一现象显示了短视频的市场潜力之浩瀚。
短视频以“短”而“有趣”为特征,但朗诵艺术以“长”而“深情”去动人,这两者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和谐的“嫁接”。那如何在文化工业之风肆虐的消费社会中护住朗诵艺术的艺术特征,这是每一个热爱朗诵的人应该思考的。提高艺术生产力,积极调节艺术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情境主义国际在困境中的艺术革命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朗诵艺术与短视频形式的有机结合。
1 漂移之法
在德波的《景观社会》中,漂移指的是对物化城市生活特别是建筑空间布展的凝固性的否定。实际上通过短视频形式创作或呈现的朗诵作品也受到了同样的来自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只是禁锢艺术的不再是物化的城市和空间建筑不是工业化的钢筋水泥而是受众手上那一方小小的具有迷惑性和社会隐蔽性的手机。 漂移之法运用在短视频的朗诵内容模块中就创作者而言当然不是指丢掉手机,而是在运用工具、臣服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漂移。
具体而言,一位爱好朗诵的短视频发布者应该建立属于自己朗诵的短视频集,可以按照时间分类也可以按照专题和心情分类等,这样既可以显示出发布者的个性特征又能够在时间上保有一定地连续性,让短视频上的朗诵作品也能呈现较长时间的展示。
此外是在空间上进行漂移,空间漂移是指朗诵者虽然在短视频上展现的时间有限,但是为了保持朗诵的艺术性也不宜随便创作。创作者可以根据文字的内容选择适宜的空间,一方面可以做一次肉体上的放逐给自己一次旅行的机会,另一方面是灵魂的一次升华,找到诗歌中散文中意境所构建的场所,让自己去见证自己的声音创造的世界,也真诚负责人地对待自己的观众。例如朗诵界很有名的一篇大稿件食指的《相信未来》,如果是通过短视频创作这篇稿件,很显然就不能选择很富丽堂皇的空间,应该选择颓圮的破败的环境去营造内心的氛围,这样的空间也能带给观众以强烈共鸣。甚至可以把握住文本中的细节意象:蜘蛛网、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深秋的露水、凝霜的枯藤等,这些意象都是具有共同视觉空间特征的,比如冷色系、比如所在场所,这就需要创作者把握规律,精准运用漂移来使自己的短视频朗诵更加飘逸。
2 异轨之法
异轨原意指的是通过揭露暗藏的操纵或抑制的逻辑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影像进行解构,或者说是利用意识形态本身的物相颠倒地自我反叛。总的来说异轨的方式是对意识形态的关注,而意识形态在朗诵的文本中则体现为言外之意和深层的主题思想。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形式是娱乐的甚至是带有审丑、拼贴、狂欢、戏谑,这是隐藏在呈现形式中的潜在逻辑,它在无形地控制着使用它的人,就像尼采那句名言一样“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也许还不仅仅是凝视而是吞没。
就短视频的朗诵内容创作者来说异轨就是不要按照工具平台的指引逻辑去思考,应该异轨而思,冷静地剥离开形式的外衣审视囊括在其中的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从而做出自己的创作选择。这并不意味我们要在短视频上朗诵时只选择那些无趣的深沉的稿子,而是说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稿子,作为朗诵爱好者和创作者的我们都不能忘了朗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该承担的社会功用和文本自身想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诉求。就像鲁景超老师说的那句:朗诵一定不是“我就是”的狀态,而应该是“我就在”的状态。前者是完全失去思考地沉浸其中,没有间离的效果,也可以说是一种顺轨的朗诵法。后者是一种在时代背景、情感内涵了然于心之后的见证,更多地不是自身的欣赏和享受,而是在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情、动作和时代、社会、生活、角色异轨开来,这是在以见证者的身份拥护赞美艺术。依旧拿《相信未来》举例,这首诗是很多学播音主持的学生不敢读而很多非科班朗诵爱好者喜欢尝试的“大稿”。大稿子意味着很经典,经典就代表它跨越了一定年份涉及了一些历史。本专业学生不愿意读是因为明白要做到把握稿子中间离效果的“度”有多困难,度把握不到位要么就一点也没办法沉浸和衔接,要么就走入角色中入戏太深成了朗诵剧了。
此时异轨法就甚是重要了。首先大多数人会用播音方法中的“备稿六步”处理稿件,但是往往会走过场般的扔掉联系背景。《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如果不联系时代特征朗诵者就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文稿中,随后他的表达就不是食指的苦难和坚强而是自己的苦难和坚强。很显然文革带来的沉痛和要加班的镇痛程度是绝对不一样的。所以在短视频的朗诵中因为短就更要好好地备稿以更娴熟地把握异轨之法。透过文本现象抓住意识形态本质。
3 构境之法
构境是说主体依照自己真实的愿望发自内心的想法重新设计、创造和实验人的生命存在过程。它是由一个统一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地精心构建的生活瞬间。在革命性地景观中人们能够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压抑的欲望和得到解放的希望。
其实这里的原意跟短视频中的朗诵者们的境况正好是符合的,一般在短视频中发布自己作品的创作者并非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着跟声音艺术相关的工作,而且恰恰相反,活跃在短视频中的朗诵爱好者的工作差异都较大,他们通过短视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使自己成为想象中的客体或者自我构建出的客体,主动丢掉部分主体性吸引自己的注意也让他者观看、关注以确认自己的生命存在。
构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前面的漂移之法其实也是构境的具体化表征。短视频中朗诵者自身的构境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独自完成,而且也很少有朗诵者能够真正满足于自己构建的情境中,所以朗诵者并不寄希望于短视频的创作活动,而是仅仅作为消遣。
实际上在短视频平台上构境依旧是能够存在的,但是不能是一个人的狂欢,最好是一群人共舞。网络或者新的媒介形式各类社交软件、媒介的融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们时间和空间的交往可能性,但是人到底是越孤独了还是越不孤独了却是一个没有答案可以无限辩驳下去的论题。曾经技术没有这么先进的年代人们会因为兴趣而形成圈层社团组织,积极融入到组织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确立自我认同。在短视频平台上更多的是独自作战也很少看到合作或者呼朋引伴的互动,所以人们大部分得不到日常生活中的欲望的释放和希望的解放,因为自己可以构建和辐射的范围太有限了。对于朗诵来说既是个人的构境也可以实现群体的构境,而群体的构境才是对艺术真正的致敬,它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让大众真正看到朗诵的民间力量。
回归到本雅明对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相互影响的理解上,笔者也承认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现象所持有批判态度的价值,但是我们无法阻止科技的发展和人自身以及媒介景观的异化进程。对于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也需要广大学者运用自身所学结合各自领域实践情况积极思考创新。朗诵是很幸运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伴随着时代和技术拥有了更多的追随者和热爱者,但是艺术权威的消解也会影响艺术品质的提升,所以在顺应技术潮流消解权威的同时热爱朗诵的人们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朗诵艺术的品质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注释
①本雅明:《文艺学与新历史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②刘扬:《媒介·景观·社会》,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7。情景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学界对Situation的翻译有所区别,台湾学者将其翻译为“造势”,大陆学者张一兵将其译为“情景”。刘扬坚持把它译为“境遇”,因为这个组织的实践策略中就有Situation Constructed,表“构境”的意思,它是受到萨特等人关于人可以对自我生存境遇再次改变并重新构境思想的影响。笔者根据《景观社会》中的翻译选择“情境”之译。
③郭燕芬:《境遇主义国际回顾展在巴黎举办》,世界美术,1989(2):30-31。
④鲁景超:《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第十二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观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132-134。
参考文献
[1]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
[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威廉斯.关键词[M].上海: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