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更新的反思

来源 :美化生活·T+城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市更新”一词正成为国内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流行语。在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urban renewal即备受诟病,《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她在报道美国城市更新规划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用机械主义观念和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城市问题的巨大弊端,更新改造不仅无法解决城市问题,而且对城市多样性造成毁灭性破坏,她除了撰写大量评论文章和这本对现代城市规划影响深远的书之外,作为社会活动家她还积极投身到反对纽约旧城改造项目的运动中,为苏荷等历史地区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到80年代,那种推土机式的城市更新做法基本被欧美各国城市彻底放弃了。感兴趣者可以去看看马丁·安德森(Martin Anderson)的《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1949-1962年)》一书,其实原书名即为《联邦推土机》(The Federal Bulldozer)。
  50多年过去,我们的大都市突然对城市更新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话说的就好像我们没有进行过城市更新似的,事实上,我国早在80年代就开始尝试开展旧区改造了。大规模的旧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声势浩大,房屋拆迁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废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
  据说我们现在说的城市更新,更多的是指城市复兴(urban revitalization)、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那就好!其实,城市更新也好、城市复兴也罢,都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驱动。那种把“城市更新”简单等同于拆旧建新、拆少建多、拆低建高的做法,必然会毁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因此,首先应当更新观念,那种喜新厌旧、破旧立新的传统观念必须彻底改一改了。在一些城市,凡旧必改、逢旧必拆,三旧改造、N旧改造,要不得!二次大战后西方城市更新的实践已经证明:推土机改造模式不仅无法解决城市衰败问题,而且还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应该重蹈覆辙,继续“试错”。城市问题的产生虽有物质环境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诱因在经济、社会方面,而只是针对设施陈旧衰败或存在社会问题的地区进行大拆大建,很可能并不会让生活更美好。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一些地方的旧城改造也已经触碰到生态环境的“天花板”。因而,新常态下的城市更新,应当以改善人居环境品质为基本目标,秉持城市保护(urban conservation)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谨慎、有序地开展。
其他文献
诸大建  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责任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与政策系主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1994-1995年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公私合作与治理、
期刊
2016年元旦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当日出现了两个新闻热点:一是“熔断”在A股市场掀起惊涛骇浪,二是中原的乡民建成了体量庞大的“毛主席像”在田间正襟危坐。  据报道称,这尊混凝土坐像由河南省通许县一个乡村的民众集资300万元建造,高36.6米高。像安坐在如同楼房构梁一般的钢混框架上,通体涂金黄色。亦楼亦像的形态,不禁让我联想起曾被网民评为中国十大最丑建筑之一的河北燕郊的传统神话人物形象状的“福禄寿酒店
期刊
“城市性”是对城市本质的概括性说法,学术界对此有很多的研究,如果说西美尔 (Georg Simmel)、沃斯(Louis Wirth)等人的阐述过于学究,那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概括的“陌生人社会”或许更为直截了当。城市性是针对于乡村型而言的,传统的乡村社会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的,而城市则是由众多的陌生人所构成,城市社会运作的所有规则和生存方式都是由此而出发的,并由此打造了城市
期刊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增长”阶段,城市更新已成为东部城市的常态性工作。经历了00年代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特色的破坏,今天,城市的更新要关注历史遗存的保护,要确保公共设施的补缺和落地,要增加公共空间的供给等,已成为共识。  对城市更新作用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面貌更新,设施更新等表象上,而是进一步看到了城市更新对城市历史文化承传和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因为历史遗存的保护,不但
期刊
如果要为澳门的口味,做一个总结,那便是融合。这座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处于先锋的城市,吸取了大量西方国家菜式的精华,打造出属于澳门自己的美食。不论是中菜西吃的丽轩粤菜,还是获得米其林殊荣的Bombana,都完美诠释了“融合”一词。  华丽的粤菜  丽思卡尔顿酒店的服务闻名遐迩,其旗下的餐厅自然也是一样。在银河度假城中的粤菜食府——“丽轩”完美继承了丽思卡尔顿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不论是空间设计还是美食体验,
期刊
如何做好一道菜?首先掌勺者必须是个懂滋味儿的人,菜不能太咸太淡,要事先调好作料才行,而火候则见证了本人的修养功夫: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另外,大厨的品位也要过关。一道菜应该能打通人的五感,所以,要选对餐具,比如浓汤盛放在深色的碗钵里更能挑起人的食欲,而摆盘也要懂得适当留白。做规划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可能不考虑经济地理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一座城的本身发展到什么程度决定了社会能力和建设力。除此之
期刊
城市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更新之所以能够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议题,是因为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对提升生产力有一种本能的追求。一旦城市中的某些要素桎梏了发展,更新即在所难免。  因此,更新是城市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通过重建、整修和维护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土地再利用。对建成区而言,任何规划建设都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更新。在全球环境危机
期刊
作为一个既要使用石头这一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又被很强环保意识纠结的“分裂者”,在和石头打交道的十几年间,这种“分裂”的思维对我的艺术之路造成很大的影响。  早年,我曾参加在福建惠安崇武半岛上举办的国际石雕现场大赛,使我后来的许多关于石雕创作的策展与交流活动、材料的获取、以及与当地艺术家的友谊,都在此处翻开新的篇章,那里也被我视为第二故乡。  在青年时期,我曾在任职水电部某设计院的野外勘探处,从事
期刊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近年来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不时听到这个遗址要保护,那类民居要申遗。在这个时候抛出这样的论调,似乎是非常不合时宜的。事实上,正如我在2015年第十届国家遗产日做的主题报告所谈到的,对于快要被喊滥了的“保护”,不能仍然是一厢情愿地奢谈,已到了该拿出来好好甄别的时候了。  首先来谈谈文化保护的缘起,它是怎么开始的?在经济至上,强调快速、大量、高资源消耗的时代,城市的发展势头具有雷霆之力,
期刊
从道家庙宇到融合了文艺复兴风格的西式教堂,自明嘉靖三十二年便与西方文化“接壤”的澳门,成为了古代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桥头堡。行走在澳门的历史街区,周边各色各样的老建筑环绕,俨然一本中国本土文化与葡萄牙殖民文化不停对峙、又携手前行的“进化史”。  虽然,葡萄牙人作为澳门当时的实际统治者,但在其统治的400年间,不论澳门是否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当地定居的葡萄牙人人口始终未与当地的华人人口持平,这也就为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