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9月至11月,西藏社会科学院的苯教研究专家顿珠拉杰曾经对当惹雍错这一区域的象雄遗迹和废墟做了详致的田野调查,写就《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考察报告》。
当惹穷宗遗址
位于那曲尼玛县文部村向南15公里处,当惹雍错湖的东沿,海拔4790米,城堡遗址主要在琼宗山南边的琼拉山山顶上。该遗迹主要是残存的房屋建筑,最大的一间面积为10X5平方米,最小的为5X3平方米。最高残墙为1.5米,残墙厚度为35-70厘米。墙体用石头砌成。
在主建筑群的东边有17米长的类似围墙的残墙,残高20-45厘米。主遗迹的西面靠湖,东面和北面有两座小山坡,上面均有建筑遗迹、尤其是北面山坡上的建筑遗迹仅次于主遗迹。所以,东北两座山坡上的遗迹很可能是主体城堡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用来放哨和观望的。
根据苯教文献记载,当惹穷宗城堡是象雄王国李弥夏国王的东部城堡,在苯教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当地民间传说,象雄王国曾经在其国土的四方建过四大城堡,当惹穷宗城堡就是其中的东边城堡。
到了7世纪,象雄王国的最后一位国王李弥嘉被吐蕃军队灭于当惹雍错湖畔。
巴玛沟遗址
该遗址位于尼玛县当惹穷宗以北5公里的巴玛沟上部靠北山腰上,海拔4850米。遗址共分上下两排,下面一排总长22米,宽9米,共有7座房屋遗址,房屋残留两层,残高2.6米,墙体均用片石砌成,其中一个完整的门高1.5米,宽1米,这些残留两层的屋面均用片石盖成,没有发现用过木材的任何迹象。再往上走10多米有另一排建筑遗址,这一排总长28米,宽9米,建筑残高45厘米至1米不等。从残留的遗迹看,可以断定共有5座房屋遗址,但是很难看出当初是否有两层建筑,墙体均用片石砌制而成。
在巴玛沟的阳面,即北面山腰上可清晰地看出修建水渠的痕迹,好几处残墙高达3-4米,在巴玛沟下部有很多荒废了的田地废墟,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山腰上残留的水渠遗址原来就是灌溉山谷下面的田野用的。
在巴玛沟建筑遗址周围没有发现任何佛教遗留的东西,如嘛呢石堆或残留佛塔,等等。当地牧民传说,该遗址是一座古寺庙废墟,但是他们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样的寺庙,是什么原因变成废墟。
巴玛废墟
该遗迹位于巴玛沟下部荒废的田地废墟以西靠当惹雍错湖边的土丘上。从外面看很难看出有建筑遗迹,只有一大堆乱石土丘。据当地的居民讲,几年前有人听说该废墟为城堡宫殿遗址,所以试图挖掘该废墟,发现下面有房屋式的建筑物。
阿叶色达残塔
从巴玛沟出来沿着当惹雍错湖往北2公里处,山脚与湖水间有一块大约2-3平方公里大的平地叫阿叶色达。在这个平地上有一个残塔遗迹,塔身残高1.2米,用片石砌成。从残存的塔形看,很难辨别这座塔最初的形状。在塔的南侧,有一条长长的,用片石砌成的残墙,这条残墙总长22米,厚度为50厘米,残墙最高处有60厘米。
残塔和残墙上堆放着63片刻有文字和图案的石片。石刻文字内容均属苯教咒语,而图案部分除了苯教式雍仲符号外,还有其他一些图案,如海螺,宝瓶和吉祥结等,苯教咒语内容为(藏语)。
达青废墟
位于阿叶色达残塔遗址往北沿着当惹雍错湖大约5公里处的达青山谷下部平地上。该平地面积大约有1-2平方公里,平地大部分为荒废的田地废墟。在这些田地废墟的西部靠湖的地方有很多建筑遗迹,从这些建筑遗迹看,这里可能是一座村落的遗址。
岗隆宫达遗址
位于达青废墟以北大约2公里处的岗隆沟上部靠南面山腰上,海拔4900米。分上下两排建筑遗址,其中下面一排的总长63米,最宽处12米,有8座类似房屋遗址,上面一排只有3座类似房屋的遗址,建筑残高20-50厘米,残墙厚度为20-35厘米,整个建筑均用石头砌成,由于建筑被火面积破坏,所以从外观很难确定是房屋遗址还是墓葬遗址。根据当地居民传说,该建筑遗址是一座古寺废墟。
这个山谷比起前两个沟,水源要丰富一些,在山谷下部还有一座村落,山谷的北面还有几处类似古代遗址的地方,那些遗址没有前几处那样清晰,所以很难明确地判断为古建筑遗迹。
穷宗附近的种种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有人类大规模的定居和活动。一般人认为万里羌塘高原是西藏的游牧民族居住区,作为游牧民族,其生活方式自然就是漂泊不定,四方为家, 从而也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定居点和与之相应的房屋建筑。
所以,后来在万里羌塘包括西部阿里出现的小规模佛教建筑成了该地区最早的建筑,而这些建筑也不过是几百年的历史。佛教传播到到羌塘高原以前,那里的建筑史几乎是零,再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无人质问万里羌塘是否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袤的藏北高原发现了数十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地点,可见当时的人们曾经在这一区域有过较长时期和较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当惹穷宗遗址
位于那曲尼玛县文部村向南15公里处,当惹雍错湖的东沿,海拔4790米,城堡遗址主要在琼宗山南边的琼拉山山顶上。该遗迹主要是残存的房屋建筑,最大的一间面积为10X5平方米,最小的为5X3平方米。最高残墙为1.5米,残墙厚度为35-70厘米。墙体用石头砌成。
在主建筑群的东边有17米长的类似围墙的残墙,残高20-45厘米。主遗迹的西面靠湖,东面和北面有两座小山坡,上面均有建筑遗迹、尤其是北面山坡上的建筑遗迹仅次于主遗迹。所以,东北两座山坡上的遗迹很可能是主体城堡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用来放哨和观望的。
根据苯教文献记载,当惹穷宗城堡是象雄王国李弥夏国王的东部城堡,在苯教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当地民间传说,象雄王国曾经在其国土的四方建过四大城堡,当惹穷宗城堡就是其中的东边城堡。
到了7世纪,象雄王国的最后一位国王李弥嘉被吐蕃军队灭于当惹雍错湖畔。
巴玛沟遗址
该遗址位于尼玛县当惹穷宗以北5公里的巴玛沟上部靠北山腰上,海拔4850米。遗址共分上下两排,下面一排总长22米,宽9米,共有7座房屋遗址,房屋残留两层,残高2.6米,墙体均用片石砌成,其中一个完整的门高1.5米,宽1米,这些残留两层的屋面均用片石盖成,没有发现用过木材的任何迹象。再往上走10多米有另一排建筑遗址,这一排总长28米,宽9米,建筑残高45厘米至1米不等。从残留的遗迹看,可以断定共有5座房屋遗址,但是很难看出当初是否有两层建筑,墙体均用片石砌制而成。
在巴玛沟的阳面,即北面山腰上可清晰地看出修建水渠的痕迹,好几处残墙高达3-4米,在巴玛沟下部有很多荒废了的田地废墟,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山腰上残留的水渠遗址原来就是灌溉山谷下面的田野用的。
在巴玛沟建筑遗址周围没有发现任何佛教遗留的东西,如嘛呢石堆或残留佛塔,等等。当地牧民传说,该遗址是一座古寺庙废墟,但是他们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样的寺庙,是什么原因变成废墟。
巴玛废墟
该遗迹位于巴玛沟下部荒废的田地废墟以西靠当惹雍错湖边的土丘上。从外面看很难看出有建筑遗迹,只有一大堆乱石土丘。据当地的居民讲,几年前有人听说该废墟为城堡宫殿遗址,所以试图挖掘该废墟,发现下面有房屋式的建筑物。
阿叶色达残塔
从巴玛沟出来沿着当惹雍错湖往北2公里处,山脚与湖水间有一块大约2-3平方公里大的平地叫阿叶色达。在这个平地上有一个残塔遗迹,塔身残高1.2米,用片石砌成。从残存的塔形看,很难辨别这座塔最初的形状。在塔的南侧,有一条长长的,用片石砌成的残墙,这条残墙总长22米,厚度为50厘米,残墙最高处有60厘米。
残塔和残墙上堆放着63片刻有文字和图案的石片。石刻文字内容均属苯教咒语,而图案部分除了苯教式雍仲符号外,还有其他一些图案,如海螺,宝瓶和吉祥结等,苯教咒语内容为(藏语)。
达青废墟
位于阿叶色达残塔遗址往北沿着当惹雍错湖大约5公里处的达青山谷下部平地上。该平地面积大约有1-2平方公里,平地大部分为荒废的田地废墟。在这些田地废墟的西部靠湖的地方有很多建筑遗迹,从这些建筑遗迹看,这里可能是一座村落的遗址。
岗隆宫达遗址
位于达青废墟以北大约2公里处的岗隆沟上部靠南面山腰上,海拔4900米。分上下两排建筑遗址,其中下面一排的总长63米,最宽处12米,有8座类似房屋遗址,上面一排只有3座类似房屋的遗址,建筑残高20-50厘米,残墙厚度为20-35厘米,整个建筑均用石头砌成,由于建筑被火面积破坏,所以从外观很难确定是房屋遗址还是墓葬遗址。根据当地居民传说,该建筑遗址是一座古寺废墟。
这个山谷比起前两个沟,水源要丰富一些,在山谷下部还有一座村落,山谷的北面还有几处类似古代遗址的地方,那些遗址没有前几处那样清晰,所以很难明确地判断为古建筑遗迹。
穷宗附近的种种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有人类大规模的定居和活动。一般人认为万里羌塘高原是西藏的游牧民族居住区,作为游牧民族,其生活方式自然就是漂泊不定,四方为家, 从而也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定居点和与之相应的房屋建筑。
所以,后来在万里羌塘包括西部阿里出现的小规模佛教建筑成了该地区最早的建筑,而这些建筑也不过是几百年的历史。佛教传播到到羌塘高原以前,那里的建筑史几乎是零,再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无人质问万里羌塘是否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袤的藏北高原发现了数十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地点,可见当时的人们曾经在这一区域有过较长时期和较大规模的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