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作为优化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成绩。
关键词:兴趣 学习 数学 小学生
一、新课导入要求新颖,在求知中激发兴趣
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谁都知道,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识和新知识,因此在选择导入方法时,一定要找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集中精力的学习,从诱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其大脑皮层形成对新课知识点的兴奋中心,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引向特定的课堂上,产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为了体现这一方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是“设疑”。一边出示幻灯片“放牛图”边解说“放牛时把牛栓在木桩上,牛能吃到周围的多少青草呢?”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放牛是他们早已习惯做的家务事,可是在放牛中还能学到数学知识,这就是他们料想不到的。这时,我再趁热打铁,激励他们:“只要你们配合,答案就跑出来了”。于是,学生那种急于得出答案的迫切心理便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容易接受。又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把语文知识与数学内容巧妙结合,不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而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
二、创设生动的探究情境,在疑问中激发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因此所关注的往往只是一节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于是,老师嘴巴不停的说,学生呆呆的听,一脸不知所措的表情。可现如今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更关注的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引入课题后,我就把学生“推入”教学中,让他们充分体现“主人翁”的地位。让他们在疑惑中产生动脑思考的欲望。如在教《比例尺》时,教师先拿出一张楼房建筑的平面图,神秘地问学生:“一栋楼房那么高大,是用什么办法把它画在这张纸上的呢?”接着又拿出一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问学生:“同学们,看看这是一张什么图?我国国土那么辽阔,为什么能画在这一张图上呢?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学校的所有建筑画在一张平面图上呢?” 这样连续地出示挂图和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亲手抄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20多个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大小分类的;有按形状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具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展示中激发兴趣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还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对 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从最基本的开始练习, 从写字开始,要求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差生认识到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给予表扬,使差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数学产生的兴趣。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农村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并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教学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关键词:兴趣 学习 数学 小学生
一、新课导入要求新颖,在求知中激发兴趣
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谁都知道,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识和新知识,因此在选择导入方法时,一定要找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集中精力的学习,从诱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其大脑皮层形成对新课知识点的兴奋中心,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引向特定的课堂上,产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为了体现这一方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是“设疑”。一边出示幻灯片“放牛图”边解说“放牛时把牛栓在木桩上,牛能吃到周围的多少青草呢?”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放牛是他们早已习惯做的家务事,可是在放牛中还能学到数学知识,这就是他们料想不到的。这时,我再趁热打铁,激励他们:“只要你们配合,答案就跑出来了”。于是,学生那种急于得出答案的迫切心理便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容易接受。又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把语文知识与数学内容巧妙结合,不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而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
二、创设生动的探究情境,在疑问中激发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因此所关注的往往只是一节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于是,老师嘴巴不停的说,学生呆呆的听,一脸不知所措的表情。可现如今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更关注的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引入课题后,我就把学生“推入”教学中,让他们充分体现“主人翁”的地位。让他们在疑惑中产生动脑思考的欲望。如在教《比例尺》时,教师先拿出一张楼房建筑的平面图,神秘地问学生:“一栋楼房那么高大,是用什么办法把它画在这张纸上的呢?”接着又拿出一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问学生:“同学们,看看这是一张什么图?我国国土那么辽阔,为什么能画在这一张图上呢?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学校的所有建筑画在一张平面图上呢?” 这样连续地出示挂图和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亲手抄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20多个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大小分类的;有按形状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具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展示中激发兴趣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还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对 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从最基本的开始练习, 从写字开始,要求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差生认识到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给予表扬,使差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数学产生的兴趣。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农村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并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教学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