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慧眼 另辟蹊径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即散文选材的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和行文方式的舒卷自如;“神聚”即渗透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既引导学生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又体悟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以及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研读教材的独具慧眼、教学设计的另辟蹊径。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囚绿记》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创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名为演讲实为写人记事的散文,是一篇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文章。作者回忆二十多年前的那场演讲依然清晰,演讲的题目、演讲的内容、演讲人的外貌、神态……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这自然缘于作者高超的写人技艺: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但如果只是按通常的教法,即通过学生的圈点批注品味任公的性格特点,再归纳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难免落于俗套,且“味”不够“醇厚”。笔者认为如果在研读教材时,能够独具慧眼,抓住文中最后一段作者对梁任公的评价:“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作为切入点,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有学问,有文采”,学生可以从文章找到对应点,关键是对“有热心肠”的理解,这时可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有热心肠”的含义,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乐于助人、直率”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内容,即分析三段演讲内容,讨论后明确:任公先生由《箜篌引》中的“白首狂夫”看到了自己以及和自己一起共同为国家追求奋斗的志士们的影子,他们甘愿牺牲以救国民;讲《桃花扇》时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源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再联系他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后的笔名为“饮冰室主人”,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忧国忧民,忧心如焚;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和杜甫一样希望国家安定、富强。这样一来,学生不难得出结论:“有热心肠”不仅仅是其至情至性的率真,如其谦逊而又自负的开场白,敲脑袋后的文思泉涌,演讲时的手舞足蹈、涕泗横流;更是其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学生在细品梁实秋先生“文”的精彩时,更感受梁任公先生其“人”的魅力。
  散文除了情真、情浓以外,还要有思想和理性的支撑。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的《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绿”的特性以及其象征意义是这篇散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常的教学思路是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当然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梳理文本内容:“绿”指的是什么?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绿”的象征意义?再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最后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固然可行,但我觉得在教学思路上可以另辟蹊径,从标题入手,即按照“绿”“囚”“记”的顺序,分别探讨三个问题:“绿”的特性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本篇“记”的特点有哪些?第一层抓“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第二层抓“囚”字,侧重剖析作者内心的冲突;第三层抓“记”字,传授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本文的思想和理性的支撑: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更能感受到陆蠡那颗“黄金的心”。
  散文在行文方式看似“散”:笔法随意,天马行空,或描写,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亦可交叉进行;实则“不散”,即“神聚”,在教学中关键是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创新,引导学生抓住“勒马的缰绳”,让学生有如巴金说同陆蠡谈话的感觉:“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
  作者单位:江西泰和中学。
其他文献
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  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  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这首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
【摘 要】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尤其是在阅读专题的复习中,考生经常会出现审题或答题的失误,诸如审题不清,导致了答非所问。同时,在答题中,考生也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只是套用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用冗繁的文字作答,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审题、答题意识。  【关键词】主观题 审题 答题 关键
《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遠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
其实课堂的“静”也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少,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的“静”不仅指无声的环境,也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写作、聆听、思考、体悟的静的氛围。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同时,静能养性,静能生智。鉴于此,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许多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恐惧源”。虽说对孩子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身在一线的老师难免会感叹:花了那么多时间指导作文、批改、讲评,怎么成效还是不明显,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还是那么没有新意,千篇一律的选材太多,亮眼的文章太少,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有些做作……总之出彩的文章确实不多!这样的作文教学体验我同样经历过,同样茫然过,也试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