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为何非遗需要保护传承呢?因为它们和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如果不采取措施,它们将会慢慢消亡。非遗的传承保护方式有很多种。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非遗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被人们所重新接受,重新焕发生命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非遗实现产业化运作。在产业化建设上,不同类别的非遗必须区别对待,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都适合产业,适合产业的非遗也会因为类别的不同,产业化路径有着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非遗;产业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092-03
【本文著录格式】何辰,白澜.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产业化建设焕发生命力[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92-94.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物态化的文创旅游产品研究(E20002)。
非遗产业化建设,助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即非遗项目的性质是否适合产业化,要判定非遗项目是否适合进行产业化,可以通过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即潜在经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其是否容易融入艺术市场等。相比之下,应选取具有较大经济价值、实用价值且相对容易融入艺术市场进行交易的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适合进行产业化的非遗项目类别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相应的传承策略。
一、非遗项目是否适合产业化分析
本文所论述的非遗项目类别的划分,是建立在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基础之上的,总体而言,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类、表演艺术类、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口头传说以及表述类、自然知识和实践表演艺术类等五个类别。其中前三种类别适合进行产业化建设发展,后面两种类别适合维持静态保护。
(一)适合产业化传承发展的非遗项目
1.传统手工技艺类
这一类非遗项目大多都是以产品形式的方式呈现,这类非遗技艺而制成的产成品本身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加上其自身具备的较强实用性并能带来较大经济价值,因此这类非遗项目适合产业化发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东阿阿胶,其制作技艺被国家列入首批非遗名录。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制成的阿胶自古以来都受到群众的青睐,在古代其是皇亲国戚的滋补圣药,在现代也是现代女性养身保健的良方。可见,手工技艺非遗项目适合产业化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能制成产品;其二,产品本身具有较强实用性,且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其三,能够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进行买卖,且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消费者在消费非遗产品的同时也强化其对手工类非遗的认识。
2.表演艺术类
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顾名思义,就是能通过表演来呈现的文化项目。这类非遗项目,本身具有表演性质,其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它再次登上舞台。通过现场表演或者商演的形式,让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通常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旅游景点进行表演,对景点而言,增设了旅游项目的看点,吸引观众眼球;对非遗本身也能起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这类非遗项目不仅可以通过售卖门票获取一定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将非遗相关的元素制成工艺产品进行售卖实现其经济价值。比如将表演道具制成工艺品、玩具,将表演元素印制在服装上等,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3.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
与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相关的非遗项目,具有较强互动性,可以通过强化群众参与和体现,让非遗与群众们接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方面的文化需求日益突出,也越来越重视自身体验和感受。社会习俗和节庆类非遗项目,从其呈现方式来说就需要群众亲身参与其中才能获取体验,通过有偿的体验活动,让群众参与活动体验非遗,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社会习俗和节庆活动文化的了解。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賽龙舟”,赛龙舟是一项多人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人们亲身参与到赛龙舟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强化其对非遗内涵的认识。此外这类非遗项目也可以通过与动漫产业和游戏产业的结合,让其成为制作动漫和游戏的参考素材,不仅能获取经济效益,也能让群众在玩游戏和看动漫的过程中了解到非遗文化,从而实现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二)不适合产业化传承发展的非遗项目
口头传说和表述类的非遗项目,其传承方式大多是以口头形式流传,无法有效挖掘,并形成书面化的记载,因此在传播效果上难度非常大。这类非遗项目不仅实用性不强,且难以形成较强的经济效益,更没法制成商品融入市场进行交易,因此不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此外,自然知识和实践表演类的非遗项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较少,民众既无法亲身参与体验,也没有相关产品可供民众消费,可见这类非遗项目也无法进行产业化发展。针对无法进行产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适合实施静态保护。
二、非遗产业化建设路径
(一)表演艺术类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这类非遗项目涵盖甚广,不仅包括传统民间的舞蹈、音乐、美术,也包括了曲艺、戏剧甚至游艺、杂技和体育等项目,其表现方式均是需要通过人的表演来呈现,通过人的表演来实现对角色形象的塑造及情感内涵的表达。这类非遗项目占比较大,据统计已经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近半数都属于表演艺术类,可见对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是整个非遗保护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对这类非遗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就是让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让它重新登上舞台,重新进入观众视野,重新与观众的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并受得到观众的喜爱,自然会博得群众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1.实景演出形式
实景演出的方式,是以真实的山水风景为演出背景,以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为表演内容,是建立在非遗拟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演出形式。实景演出是对当地风俗风貌的展示,群众更能直观的体验到地方风情魅力。实景演出大多是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地方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的到来,通过独具特色的实景演出留住观众,对非遗表现出强烈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开展更丰富、更深化的非遗表演项目,不仅带动了旅游经济,也让游客通过观看实景演出而记住非遗。如《云南印象》,是一部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的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包含了云南独具特色的乡土舞蹈和民族舞蹈,是云南多个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整合,不仅把当地流传的神话传说穿插到剧情设置中,在音响、服装、道具甚至舞台灯光上都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令观众难以忘怀的视听盛宴。 2.室内演出形式
通过室内演出,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看非遗的演出,方便观众能与演员产生互动,甚至是亲身参与到演出中,体验演出氛围。这类形式的优势是能通过与观众的互动,随时调整表演方式,进而获得观众的喜爱。而室内演出通过售卖演出门票实现经济效益,强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文化品牌的创建从而形成较大影响力。因此表演类非遗可以通过室内演出的形式推进其产业化发展。比如刘老根大舞台,可以说这个连锁剧场是二人转的专属舞台,正是刘老根大舞台的发展,促进了二人转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八家刘老根大舞台,分布于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场内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场内工作人员的服饰、语言都是精心安排的,带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所表现的内容更是与当下的热议话题相结合,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呈现,加上现场及时的互动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观看二人转。刘老根大舞台的设立,让二人转有了专属舞台,让观众有了观看二人转的场所,也刺激了群众消费。二人转的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为良好的传承和发展二人转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3.网络信息平台传播
要使非遗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现代科技的有效利用必不可少。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不仅仅是将其与表演结合,比如根据现代审美理念创新服饰、道具、灯光等,更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其传播覆盖面。毕竟相比手机、电视、电脑的使用群众来说,能够现场观看的群众仅仅是少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不能现场观看的群众也能随时随地的观看非遗的相关表演。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收视率、点击率来实现经济效益。
(二)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这类非遗的形成是与地方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紧密联系,是为了庆祝重大传统节日而开展的表演性节庆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要实现这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依靠其自身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与其他行业相结合。比如旅游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等,通过第三方产业的发展带动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1.与旅游业相结合
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非遗是无形的,要让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必须通过有形的物质与无形文化内涵相联系,让群众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旅游业以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观景、游玩来实现经济收入,非遗通过与旅游业的结合,在旅游景点开设社会习俗和节庆活动相关的活动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地方民俗文化内涵。而旅游景点也可以以此项目的开设为亮点增加门票收入,进而促进这类非遗产业化的实现。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节庆活动的表现方式也存在着诸多不同,比如端午节有关的节庆活动,有些地方是赛龙舟,有些地方则是饮雄黄酒、打石战、带五色缕、带香囊等,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产业化发展,让群众能亲身体验当地民俗风情,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2.与动漫、游戏产业相互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动漫产业和游戏产业与人们的生活关联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阵地。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非遗与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的结合已经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将这类非遗作为制作动漫作品、游戏作品的参考素材,不仅让游戏、动漫内容更加多样化,其更是成为展示非遗的舞台。可以说二者的结合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借助游戏、动漫作品,展示非遗,对成功的动漫作品、游戏作品,甚至可以打造作品里的非遗衍生品流入市场进行交易,比如相关图书、道具、服装、玩具、手办等(根据节庆活动特色塑造的人物形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非遗产业化道路发展进程。
(三)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这类非遗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非遗,是最容易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最容易挖掘。传统手工技艺能够制作生产出有形的产品,进而流入市场进行售卖,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发展。
1.以产品形式输出,让无形技艺有形化
传统手工技艺虽然是无形的,但是能够用它生产出有形的产品,这些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物质,通过市场的流通,收获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这类非遗,本身就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比如阿胶制作工艺、酿酒工艺、黑陶制作工艺等。这些工艺生产的产品,无论是阿胶还是黑陶或酒,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产品,技艺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产品,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业化发展开拓了市场空间,让无形的非遗内涵与有形的产品形成紧密联系,人们满足消费需求的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与产品紧密相关的非遗,从而实现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2.打造纪念品、收藏品,突出传统工艺非遗产品的审美价值
传统手工技艺不仅能通过生产的产品收获经济价值,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审美价,打造收藏精品和装饰精品,从而收获经济效益,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发展。通过传统手工技艺打造的产品,除了其本身具备的实用价值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收藏这类手工产品不仅仅是市场上的经济流通行为,更是持有者审美品位的象征。如刺绣、木版画等,这类产品不仅能在文化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颇受群众喜爱的纪念品、观赏品,也是国际市场中对外做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再如黑陶、云锦、玉雕等,因其制作工艺繁复、成本高,更是众多高层次消费者青睐的收藏品。因此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发展,可以根據其自身特性,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纪念价值,让其以收藏品、纪念品、装饰品等形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市场交易和流通,形成产业链,进而推进其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结语
非遗产业化发展道路上,首先应对非遗项目的类型进行区分,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对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还应充分考虑其表现形式、呈现方式等众多因素,寻找适合的方式让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进行产业化运作。整体而言,要让非遗进行产业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要能有效挖掘其实用价值,收获经济效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必然会觅得一席生存天地。非遗产业化发展,不能单纯的对其文化内涵、传承价值的挖掘,而是要将其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相关联,让非遗与人们构建起良性的利益关系,才能促成产业链的形成,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2019(2):132-133.
[2]王春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导刊,2019(18):2-3.
[3]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的衍生性:理论分析与实践启示[J].四川戏剧,2020(12):37-40..
作者简介:何辰(1988-),男,天津市人,硕士,助教,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白澜(1991-),女,辽宁省辽阳人,硕士,助教,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动画)。
【关键词】非遗;产业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092-03
【本文著录格式】何辰,白澜.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产业化建设焕发生命力[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92-94.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物态化的文创旅游产品研究(E20002)。
非遗产业化建设,助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即非遗项目的性质是否适合产业化,要判定非遗项目是否适合进行产业化,可以通过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即潜在经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其是否容易融入艺术市场等。相比之下,应选取具有较大经济价值、实用价值且相对容易融入艺术市场进行交易的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适合进行产业化的非遗项目类别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相应的传承策略。
一、非遗项目是否适合产业化分析
本文所论述的非遗项目类别的划分,是建立在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基础之上的,总体而言,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类、表演艺术类、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口头传说以及表述类、自然知识和实践表演艺术类等五个类别。其中前三种类别适合进行产业化建设发展,后面两种类别适合维持静态保护。
(一)适合产业化传承发展的非遗项目
1.传统手工技艺类
这一类非遗项目大多都是以产品形式的方式呈现,这类非遗技艺而制成的产成品本身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加上其自身具备的较强实用性并能带来较大经济价值,因此这类非遗项目适合产业化发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东阿阿胶,其制作技艺被国家列入首批非遗名录。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制成的阿胶自古以来都受到群众的青睐,在古代其是皇亲国戚的滋补圣药,在现代也是现代女性养身保健的良方。可见,手工技艺非遗项目适合产业化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能制成产品;其二,产品本身具有较强实用性,且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其三,能够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进行买卖,且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消费者在消费非遗产品的同时也强化其对手工类非遗的认识。
2.表演艺术类
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顾名思义,就是能通过表演来呈现的文化项目。这类非遗项目,本身具有表演性质,其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它再次登上舞台。通过现场表演或者商演的形式,让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通常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旅游景点进行表演,对景点而言,增设了旅游项目的看点,吸引观众眼球;对非遗本身也能起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这类非遗项目不仅可以通过售卖门票获取一定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将非遗相关的元素制成工艺产品进行售卖实现其经济价值。比如将表演道具制成工艺品、玩具,将表演元素印制在服装上等,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3.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
与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相关的非遗项目,具有较强互动性,可以通过强化群众参与和体现,让非遗与群众们接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方面的文化需求日益突出,也越来越重视自身体验和感受。社会习俗和节庆类非遗项目,从其呈现方式来说就需要群众亲身参与其中才能获取体验,通过有偿的体验活动,让群众参与活动体验非遗,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社会习俗和节庆活动文化的了解。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賽龙舟”,赛龙舟是一项多人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人们亲身参与到赛龙舟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强化其对非遗内涵的认识。此外这类非遗项目也可以通过与动漫产业和游戏产业的结合,让其成为制作动漫和游戏的参考素材,不仅能获取经济效益,也能让群众在玩游戏和看动漫的过程中了解到非遗文化,从而实现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二)不适合产业化传承发展的非遗项目
口头传说和表述类的非遗项目,其传承方式大多是以口头形式流传,无法有效挖掘,并形成书面化的记载,因此在传播效果上难度非常大。这类非遗项目不仅实用性不强,且难以形成较强的经济效益,更没法制成商品融入市场进行交易,因此不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此外,自然知识和实践表演类的非遗项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较少,民众既无法亲身参与体验,也没有相关产品可供民众消费,可见这类非遗项目也无法进行产业化发展。针对无法进行产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适合实施静态保护。
二、非遗产业化建设路径
(一)表演艺术类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这类非遗项目涵盖甚广,不仅包括传统民间的舞蹈、音乐、美术,也包括了曲艺、戏剧甚至游艺、杂技和体育等项目,其表现方式均是需要通过人的表演来呈现,通过人的表演来实现对角色形象的塑造及情感内涵的表达。这类非遗项目占比较大,据统计已经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近半数都属于表演艺术类,可见对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是整个非遗保护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对这类非遗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就是让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让它重新登上舞台,重新进入观众视野,重新与观众的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并受得到观众的喜爱,自然会博得群众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1.实景演出形式
实景演出的方式,是以真实的山水风景为演出背景,以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为表演内容,是建立在非遗拟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演出形式。实景演出是对当地风俗风貌的展示,群众更能直观的体验到地方风情魅力。实景演出大多是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地方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的到来,通过独具特色的实景演出留住观众,对非遗表现出强烈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开展更丰富、更深化的非遗表演项目,不仅带动了旅游经济,也让游客通过观看实景演出而记住非遗。如《云南印象》,是一部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的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包含了云南独具特色的乡土舞蹈和民族舞蹈,是云南多个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整合,不仅把当地流传的神话传说穿插到剧情设置中,在音响、服装、道具甚至舞台灯光上都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令观众难以忘怀的视听盛宴。 2.室内演出形式
通过室内演出,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看非遗的演出,方便观众能与演员产生互动,甚至是亲身参与到演出中,体验演出氛围。这类形式的优势是能通过与观众的互动,随时调整表演方式,进而获得观众的喜爱。而室内演出通过售卖演出门票实现经济效益,强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文化品牌的创建从而形成较大影响力。因此表演类非遗可以通过室内演出的形式推进其产业化发展。比如刘老根大舞台,可以说这个连锁剧场是二人转的专属舞台,正是刘老根大舞台的发展,促进了二人转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八家刘老根大舞台,分布于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场内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场内工作人员的服饰、语言都是精心安排的,带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所表现的内容更是与当下的热议话题相结合,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呈现,加上现场及时的互动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观看二人转。刘老根大舞台的设立,让二人转有了专属舞台,让观众有了观看二人转的场所,也刺激了群众消费。二人转的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为良好的传承和发展二人转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3.网络信息平台传播
要使非遗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现代科技的有效利用必不可少。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不仅仅是将其与表演结合,比如根据现代审美理念创新服饰、道具、灯光等,更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其传播覆盖面。毕竟相比手机、电视、电脑的使用群众来说,能够现场观看的群众仅仅是少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不能现场观看的群众也能随时随地的观看非遗的相关表演。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收视率、点击率来实现经济效益。
(二)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这类非遗的形成是与地方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紧密联系,是为了庆祝重大传统节日而开展的表演性节庆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要实现这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依靠其自身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与其他行业相结合。比如旅游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等,通过第三方产业的发展带动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1.与旅游业相结合
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非遗是无形的,要让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必须通过有形的物质与无形文化内涵相联系,让群众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旅游业以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观景、游玩来实现经济收入,非遗通过与旅游业的结合,在旅游景点开设社会习俗和节庆活动相关的活动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地方民俗文化内涵。而旅游景点也可以以此项目的开设为亮点增加门票收入,进而促进这类非遗产业化的实现。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节庆活动的表现方式也存在着诸多不同,比如端午节有关的节庆活动,有些地方是赛龙舟,有些地方则是饮雄黄酒、打石战、带五色缕、带香囊等,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产业化发展,让群众能亲身体验当地民俗风情,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2.与动漫、游戏产业相互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动漫产业和游戏产业与人们的生活关联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阵地。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类非遗与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的结合已经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将这类非遗作为制作动漫作品、游戏作品的参考素材,不仅让游戏、动漫内容更加多样化,其更是成为展示非遗的舞台。可以说二者的结合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借助游戏、动漫作品,展示非遗,对成功的动漫作品、游戏作品,甚至可以打造作品里的非遗衍生品流入市场进行交易,比如相关图书、道具、服装、玩具、手办等(根据节庆活动特色塑造的人物形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非遗产业化道路发展进程。
(三)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这类非遗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非遗,是最容易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最容易挖掘。传统手工技艺能够制作生产出有形的产品,进而流入市场进行售卖,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发展。
1.以产品形式输出,让无形技艺有形化
传统手工技艺虽然是无形的,但是能够用它生产出有形的产品,这些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物质,通过市场的流通,收获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这类非遗,本身就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比如阿胶制作工艺、酿酒工艺、黑陶制作工艺等。这些工艺生产的产品,无论是阿胶还是黑陶或酒,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产品,技艺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产品,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业化发展开拓了市场空间,让无形的非遗内涵与有形的产品形成紧密联系,人们满足消费需求的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与产品紧密相关的非遗,从而实现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2.打造纪念品、收藏品,突出传统工艺非遗产品的审美价值
传统手工技艺不仅能通过生产的产品收获经济价值,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审美价,打造收藏精品和装饰精品,从而收获经济效益,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发展。通过传统手工技艺打造的产品,除了其本身具备的实用价值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收藏这类手工产品不仅仅是市场上的经济流通行为,更是持有者审美品位的象征。如刺绣、木版画等,这类产品不仅能在文化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颇受群众喜爱的纪念品、观赏品,也是国际市场中对外做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再如黑陶、云锦、玉雕等,因其制作工艺繁复、成本高,更是众多高层次消费者青睐的收藏品。因此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发展,可以根據其自身特性,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纪念价值,让其以收藏品、纪念品、装饰品等形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市场交易和流通,形成产业链,进而推进其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结语
非遗产业化发展道路上,首先应对非遗项目的类型进行区分,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对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还应充分考虑其表现形式、呈现方式等众多因素,寻找适合的方式让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进行产业化运作。整体而言,要让非遗进行产业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要能有效挖掘其实用价值,收获经济效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必然会觅得一席生存天地。非遗产业化发展,不能单纯的对其文化内涵、传承价值的挖掘,而是要将其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相关联,让非遗与人们构建起良性的利益关系,才能促成产业链的形成,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2019(2):132-133.
[2]王春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导刊,2019(18):2-3.
[3]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的衍生性:理论分析与实践启示[J].四川戏剧,2020(12):37-40..
作者简介:何辰(1988-),男,天津市人,硕士,助教,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白澜(1991-),女,辽宁省辽阳人,硕士,助教,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