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谈话节目逐渐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主导形式之一,国内不同频道播出的谈话类节目已有2000个之多。其中,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对现实社会中有争议、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访谈,直接展示新闻源,既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又以平等谈话的方式向观众提供信息和观点,促使观众思考,由此与观众达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对话。
然而,新闻性谈话节目的生存已经遇到严峻挑战,特别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克服。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当一个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突然间备受社会关注时,它必然会成为新闻性谈话节目追逐的焦点,于是,势必造成不同栏目对同一话题的群狼争食现象,而观众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持续收看不同栏目对同一人物的访谈,收获的可能是大量的重复信息和由此带来的审美疲劳。
如何克服这一挑战,找准自身的定位,确定明确的宗旨就显得极为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可谓是红极一时的人物,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易中天是什么人?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为什么他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鲁豫有约》、《面对面》、《对话》先后邀请易中天做嘉宾,对其进行详细的访谈。本文将这三个栏目对易中天的访谈进行比较,以此来讨论差异化生存对谈话类节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能对我国新闻性谈话节目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栏目气质
栏目的气质是指栏目总体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或基调,是栏目给人的整体印象。不同定位的栏目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其自身表现出来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鲁豫有约》是一档充满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栏目,谈话是在一种平和友好的氛围中展开的,谈话的内容多是讲故事、聊经历,不涉及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它走的是一条大众化之路。在和易中天的对话中,在谈到历史讲述的真实性时,易中天说,我不能保证我讲的都是真实的,我只能说我讲的都是有依据的,比如说《隆中对》就真实吗?书中记载当时在茅庐中的就只有刘备和诸葛亮,我们后人怎么知道他们当时说了什么。陈鲁豫说:“大概是他们出来对别人说的吧?”后来又怔怔地说“可能是别人偷听的呢?”其神态表情让人忍俊不禁。它传递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轻松而愉快的。
《面对面》是一档探究客观事实、追问事件本质的节目,谈话的目的是为了找寻事件的真相,挖掘事件或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从它对事件的反映程度来说,它应当归于深度报道一类。谈话紧紧围绕新闻人物之所以被关注的焦点内容,努力让被访者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它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为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它的提问有时会比较直接一些,如王志问易中天:“你对‘学术超男’这样的说法在意吗?”总之,它是一种严谨的、理性的且有针对性的探寻。三个栏目中,它最具新闻性,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新闻追问。
《对话》走的则是一条精英路线。栏目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对话》的嘉宾从世界级的企业巨子、著名学者到社会名人,都是社会上具有一定分量的人物。他们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号召力,这些成功人士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能与这些名人对话,是许多人潜意识的一种渴望。《对话》已在目前的电视节目竞争中抢占了一块高地,吸引了较高文化层次的收视群体。它谈论的不是大众话题,而是高端的政治、经济、文化话题,即便是访问易中天这样一个大众文化现象的符号型人物,它的话题也是极其专业和高水准的,它给观众的感觉是理性、高端、权威。三档节目中,受众范围最窄、层次要求最高。
二、观众定位
《鲁豫有约》的观众范围较广,包括老中青三代。在访问易中天的节目中,现场的观众可以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易迷”,有退休工人,有业界骨干,有刚工作的青年人,有在校大学生,还有中小学生,人员构成复杂,代表群体广泛。
《面对面》的栏目性质决定了它的观众群是那些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变动的有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于一些新现象新事物有着较高的敏感性、较强的探究欲。这类群体以中青年为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对话》是一档知识分子广泛参与的节目。它的主要内容是对新经济、新现象的思考、追问和质疑,有着较强的思想性和深度。受过良好教育、专业素质高、关注经济改革动态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是其主要受众群体,以他们的专业知识为谈论的话题提供了有深度的见解。在访谈易中天时,现场观众多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
三档栏目的受众定位是有明显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它们能够分别牢牢锁定自己的收视群体,从而对受众市场进行合理的划分,各自保持较高或稳定的收视率。
三、话题选择
三档栏目的访谈对象均是易中天,对象是一样的,而对对象访谈的内容却可以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栏目根据自己的定位来选择自己谈论的话题,以满足各自收视群体的需要,以避免内容的过度雷同。
《鲁豫有约》侧重于对易中天自身生活经历的讲述,制作并播放了反映易中天不同时期的小专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时代的易中天,这满足了观众最基本的好奇心。话题涉及的内容也是一般人较为关心的,如他当初为什么没有参加高考就直接考取研究生,他毕业留校后作为青年教师,是否颇受女学生的青睐,成名后的他有没有烦恼等,话题平和随意,涉及个人生活但不触及隐私。
《面对面》中,王志的问题就比较尖锐一些,如“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对‘学术超男’这样的说法在意吗?”主持人在谈话中沿着他的逻辑思路,一步步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对易中天进行一种理性的探寻,话题已脱离了现象本身的肤浅,而企图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对话》展示的则是专业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碰撞,所以其话题涉及的是文化领域内对易中天现象的评价或质疑,如对易中天“文化舞者”的评价,文学教授去讲历史是否不务正业,是否有误导观众的嫌疑等,可以说它是文化领域内高级知识分子间的一次高层次的对话,话题开放、各抒己见、理论争鸣。
四、话语方式
这里的话语方式主要表现为栏目对被访对象语言方式的选择。在不同栏目的不同氛围下,易中天的话语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是栏目主动选择的结果,是和栏目的定位相一致的,观众从被访者的谈话中得到的信息或受到的启发以及引发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被访者展示给我们的他的性格侧面也各不相同。
《鲁豫有约》:轻松漫谈式。《鲁豫有约》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愉快的,易中天在这次访谈中也展示出了他单纯、活泼、可爱的一面,这和我们平时在《百家讲坛》看到的 易中天是不大一样的。在谈到去武汉大学考研时,他边摆手边做出一副颇为夸张的样子说:“考上考不上都不能再考了,就这一次,太恐怖了,太恐怖了。”在谈到他新书中所配光盘的内容是从未播出过的,是专门答谢读者的时候,他不禁直接对着陈鲁豫说:“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在谈到网友在网上围绕易中天现象进行激烈交锋时,他说:“最有意思的是刚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其他的网友就噼里啪啦地砸了过去,好玩极了,好玩极了!”说此话时,他手舞足蹈,神采飞扬,着实可爱。
《面对面》:理性回答式。在《面对面》中,易中天多是正面的、直接的、理性地回答王志的问题。王志问他怎样面对观众的质疑或意见时,易中天说,“对于一些纯属观点不同的问题,我不予回答,但对于一些有史实价值的,我查阅相关资料后给予答复,并且在《品三国》最后专门写了一万多字的《我的历史观》来表明我的态度和立场。”他用极为慎重的语气说:“我知道媒体虽然可以给我荣誉,但也可以毁了我,我很清楚这一点。”总之,在《面对面》中,双方使用的都是典型的新闻话语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一问一答形式。被访者态度较为严肃,话语较为正式。
《对话》:学术交锋式。《对话》因其参与的现场观众都是文化界、经济界的精英人士,他们各自都有独到见解,且不容易受别人观点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他们的问题尖锐、专业且触及根本。此时,易中天也不得不以一个战士的姿态投入论争,针锋相对地回答各种问题,审慎地纠正对方对自己不准确的评述。
新闻类谈话节目是谈话节目的主要类型之一。共同关注时事,聚焦新闻人物的责任让它们的访谈对象经常出现碰车现象。既然访谈对象的雷同不可避免,那么怎样设计自己的节目内容,使其呈现出与其他栏目不同的风格,避免观众收看过程中的重复现象,从而保持自身的品牌形象,是栏目的工作者必须要认真面对的。笔者认为,差异化是新闻类谈话节目生存的必然选择,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上述四个方面。唯有差异,才有不同,唯有不同.才有竞争力。此时它们的差异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只要能牢牢地把握差异,立足差异,我们就能够长久地吸引自己的目标受众,保持自己清晰的面目,也唯有这样,观众才能从不同类型的访谈节目中享受不同层次的信息,从而能够更真实、更全面、更生动地了解新闻人物。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编 校:杨彩霞
然而,新闻性谈话节目的生存已经遇到严峻挑战,特别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克服。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当一个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突然间备受社会关注时,它必然会成为新闻性谈话节目追逐的焦点,于是,势必造成不同栏目对同一话题的群狼争食现象,而观众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持续收看不同栏目对同一人物的访谈,收获的可能是大量的重复信息和由此带来的审美疲劳。
如何克服这一挑战,找准自身的定位,确定明确的宗旨就显得极为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可谓是红极一时的人物,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易中天是什么人?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为什么他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鲁豫有约》、《面对面》、《对话》先后邀请易中天做嘉宾,对其进行详细的访谈。本文将这三个栏目对易中天的访谈进行比较,以此来讨论差异化生存对谈话类节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能对我国新闻性谈话节目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栏目气质
栏目的气质是指栏目总体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或基调,是栏目给人的整体印象。不同定位的栏目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其自身表现出来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鲁豫有约》是一档充满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栏目,谈话是在一种平和友好的氛围中展开的,谈话的内容多是讲故事、聊经历,不涉及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它走的是一条大众化之路。在和易中天的对话中,在谈到历史讲述的真实性时,易中天说,我不能保证我讲的都是真实的,我只能说我讲的都是有依据的,比如说《隆中对》就真实吗?书中记载当时在茅庐中的就只有刘备和诸葛亮,我们后人怎么知道他们当时说了什么。陈鲁豫说:“大概是他们出来对别人说的吧?”后来又怔怔地说“可能是别人偷听的呢?”其神态表情让人忍俊不禁。它传递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轻松而愉快的。
《面对面》是一档探究客观事实、追问事件本质的节目,谈话的目的是为了找寻事件的真相,挖掘事件或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从它对事件的反映程度来说,它应当归于深度报道一类。谈话紧紧围绕新闻人物之所以被关注的焦点内容,努力让被访者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它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为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它的提问有时会比较直接一些,如王志问易中天:“你对‘学术超男’这样的说法在意吗?”总之,它是一种严谨的、理性的且有针对性的探寻。三个栏目中,它最具新闻性,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新闻追问。
《对话》走的则是一条精英路线。栏目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对话》的嘉宾从世界级的企业巨子、著名学者到社会名人,都是社会上具有一定分量的人物。他们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号召力,这些成功人士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能与这些名人对话,是许多人潜意识的一种渴望。《对话》已在目前的电视节目竞争中抢占了一块高地,吸引了较高文化层次的收视群体。它谈论的不是大众话题,而是高端的政治、经济、文化话题,即便是访问易中天这样一个大众文化现象的符号型人物,它的话题也是极其专业和高水准的,它给观众的感觉是理性、高端、权威。三档节目中,受众范围最窄、层次要求最高。
二、观众定位
《鲁豫有约》的观众范围较广,包括老中青三代。在访问易中天的节目中,现场的观众可以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易迷”,有退休工人,有业界骨干,有刚工作的青年人,有在校大学生,还有中小学生,人员构成复杂,代表群体广泛。
《面对面》的栏目性质决定了它的观众群是那些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变动的有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于一些新现象新事物有着较高的敏感性、较强的探究欲。这类群体以中青年为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对话》是一档知识分子广泛参与的节目。它的主要内容是对新经济、新现象的思考、追问和质疑,有着较强的思想性和深度。受过良好教育、专业素质高、关注经济改革动态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是其主要受众群体,以他们的专业知识为谈论的话题提供了有深度的见解。在访谈易中天时,现场观众多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
三档栏目的受众定位是有明显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它们能够分别牢牢锁定自己的收视群体,从而对受众市场进行合理的划分,各自保持较高或稳定的收视率。
三、话题选择
三档栏目的访谈对象均是易中天,对象是一样的,而对对象访谈的内容却可以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栏目根据自己的定位来选择自己谈论的话题,以满足各自收视群体的需要,以避免内容的过度雷同。
《鲁豫有约》侧重于对易中天自身生活经历的讲述,制作并播放了反映易中天不同时期的小专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时代的易中天,这满足了观众最基本的好奇心。话题涉及的内容也是一般人较为关心的,如他当初为什么没有参加高考就直接考取研究生,他毕业留校后作为青年教师,是否颇受女学生的青睐,成名后的他有没有烦恼等,话题平和随意,涉及个人生活但不触及隐私。
《面对面》中,王志的问题就比较尖锐一些,如“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对‘学术超男’这样的说法在意吗?”主持人在谈话中沿着他的逻辑思路,一步步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对易中天进行一种理性的探寻,话题已脱离了现象本身的肤浅,而企图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对话》展示的则是专业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碰撞,所以其话题涉及的是文化领域内对易中天现象的评价或质疑,如对易中天“文化舞者”的评价,文学教授去讲历史是否不务正业,是否有误导观众的嫌疑等,可以说它是文化领域内高级知识分子间的一次高层次的对话,话题开放、各抒己见、理论争鸣。
四、话语方式
这里的话语方式主要表现为栏目对被访对象语言方式的选择。在不同栏目的不同氛围下,易中天的话语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是栏目主动选择的结果,是和栏目的定位相一致的,观众从被访者的谈话中得到的信息或受到的启发以及引发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被访者展示给我们的他的性格侧面也各不相同。
《鲁豫有约》:轻松漫谈式。《鲁豫有约》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愉快的,易中天在这次访谈中也展示出了他单纯、活泼、可爱的一面,这和我们平时在《百家讲坛》看到的 易中天是不大一样的。在谈到去武汉大学考研时,他边摆手边做出一副颇为夸张的样子说:“考上考不上都不能再考了,就这一次,太恐怖了,太恐怖了。”在谈到他新书中所配光盘的内容是从未播出过的,是专门答谢读者的时候,他不禁直接对着陈鲁豫说:“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在谈到网友在网上围绕易中天现象进行激烈交锋时,他说:“最有意思的是刚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其他的网友就噼里啪啦地砸了过去,好玩极了,好玩极了!”说此话时,他手舞足蹈,神采飞扬,着实可爱。
《面对面》:理性回答式。在《面对面》中,易中天多是正面的、直接的、理性地回答王志的问题。王志问他怎样面对观众的质疑或意见时,易中天说,“对于一些纯属观点不同的问题,我不予回答,但对于一些有史实价值的,我查阅相关资料后给予答复,并且在《品三国》最后专门写了一万多字的《我的历史观》来表明我的态度和立场。”他用极为慎重的语气说:“我知道媒体虽然可以给我荣誉,但也可以毁了我,我很清楚这一点。”总之,在《面对面》中,双方使用的都是典型的新闻话语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一问一答形式。被访者态度较为严肃,话语较为正式。
《对话》:学术交锋式。《对话》因其参与的现场观众都是文化界、经济界的精英人士,他们各自都有独到见解,且不容易受别人观点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他们的问题尖锐、专业且触及根本。此时,易中天也不得不以一个战士的姿态投入论争,针锋相对地回答各种问题,审慎地纠正对方对自己不准确的评述。
新闻类谈话节目是谈话节目的主要类型之一。共同关注时事,聚焦新闻人物的责任让它们的访谈对象经常出现碰车现象。既然访谈对象的雷同不可避免,那么怎样设计自己的节目内容,使其呈现出与其他栏目不同的风格,避免观众收看过程中的重复现象,从而保持自身的品牌形象,是栏目的工作者必须要认真面对的。笔者认为,差异化是新闻类谈话节目生存的必然选择,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上述四个方面。唯有差异,才有不同,唯有不同.才有竞争力。此时它们的差异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只要能牢牢地把握差异,立足差异,我们就能够长久地吸引自己的目标受众,保持自己清晰的面目,也唯有这样,观众才能从不同类型的访谈节目中享受不同层次的信息,从而能够更真实、更全面、更生动地了解新闻人物。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编 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