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点滴看法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h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第一,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考试分数与育人的关系。“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了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第二,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第三,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贯彻教学的始终。中学历史虽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教学要不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与时俱进。这样随着岁月的推移就能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上课时才能把教材内容联系的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不但条理清楚,还能加强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揭示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可以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中,对历史上的嘉言懿行和丑闻罪迹应当作必要的哲理性议论。例如:在讲完岳飞抗金与以“莫须有”罪名被诬蔑至死后,引导学生看教材插页岳飞塑像的图片,然后说明这是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在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大殿重新修茸的岳飞塑像,并指出塑像上方匾额上“心昭天日”四个大字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接着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个姓秦的状元来瞻仰岳飞墓,当看到墓旁秦桧等人的跪像时,愤然吟道:‘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随后又议论道:“在民族间的矛盾纠葛中,曾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但也有一小撮民族败类。往事已成古史,民族间的芥蒂已消逝,可是英雄的业绩和败类的秽行都不曾被世人所遗忘。上面谈到的民间传说和岳飞墓的建立,修缮就是一个证明。”这种议论既渗透着历史哲学,也渗透着做人的道理。
  我们常讲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着,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驻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四,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茶壶里有饺子倒不出来”,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
  第五,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常能震撼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以深刻教育。在讲述圆明园遭劫的历史时无限感慨地议论道:“圆明园盛衰与荣辱的历史令人感怀,但是它不应该只是缅怀悲叹的对象,而应该是强国富民的历史参照。”从圆明园被焚烧至今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奋斗历史、胜利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將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动力。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最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耗时大,收效小,究其原因,关键是方法欠佳。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强调了要重视口的功能,让学生说话,特别是说课。从理论到实践,到效果,论述了说课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关键词】 说课 兴趣 实践 思维 素质 主人  1 说课,现实需要,理论成立  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得以体现,究其原因,是教师放不开手脚,
期刊
1 在数学课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1 探究性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究性学习完全渗透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过程。教师教学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的,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探究性的学,是以知识结构为根据,或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认识,它包括对事物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结果。探究性学习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
期刊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快乐成长,学生能否快乐成长关键是教师是否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从教育心理学里,我们知道少年儿童喜欢生动的情境,喜欢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喜欢有趣的活动,易于接受主观形象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会增强学生练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快乐中成长。  1 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語言描述是创设
期刊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时逢世纪之交,急需素质高、本领硬、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拓性人才,那么,如何造就这样的人才,我认为在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因为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心理素质的洋洋得意,一个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他的各种素质水平也相应获得提高,反之
期刊
【摘 要】 关注优秀生心理,让优秀生们告别自己脆弱、失落、高傲、好胜、嫉妒等等不良心理障碍,走向健康,走向更为灿烂美好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 优秀生 心灵杂草 心理辅导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认识到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肩负重任。  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
期刊
魏書生曾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适时适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天赋、情感、个性、爱好、兴趣,有特定的品质,班主任必须了解他们,深刻地研究各种类型、各种特点的学生,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以正确地教育与疏导,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经常、及时、全面
期刊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地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区域里,幼儿能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开心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无拘无束地和同伴一起玩,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
期刊
幼儿园学具教学法是历经多年的研究探索而形成的一种开发幼儿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学具,以手、眼、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是开发幼儿多元智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特殊教学方法体系。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学具进行教学呢?  1 学具教学可以手脑并用,寓教于乐  幼儿的智慧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操作动作,动作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组织者,特别是儿童双手操作的精细动作,能
期刊
人的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是得到赏识。赏识出自信,赏识出才干,赏识出动力。赏识可以鼓舞人的勇气,激发他的自信。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赏识激励是使人进步,助人成功的不竭动力。 
期刊
以回归生活、关注人的生命为主旋律的初中政治新课程要求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呼唤思想政治教学从忽视学生生命价值向以人为本的课堂交流,向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从而建构真实有效的师生交往,提升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1 思想品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回归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富足,但是人们却越来越感到迷惘失落。为什么繁荣、富裕、便捷的现代生活并没有带给我们所期盼向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