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介绍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物流业中的发展历程及当前主要应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即按照物联网技术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建立了感知层技术课程、传输层技术课程和应用层技术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统一于物联网这一整体。同时通过实施项目设计、实验实训和校企联合方法推动培养物流信息化应用操作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陈建松(1979-),男,浙江宁波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助教;朱志祥(1971-),男,广东肇庆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讲师。(广东 佛山 528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N1105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30-03
物联网技术被誉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地推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我国在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这一重要指示以来,物联网技术作为国家的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极大地提高了物联网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影响,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应用。物流业是我国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通过物联网的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可以对物流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对相关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适应物联网在物流业中快速发展的步伐,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并加以实施,已作为一个迫切任务被摆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前。
一、物联网技术及其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1.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及其物流业中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可见,实际上可以把物联网称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
在中国,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业的结合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2003-2004年)、起步发展阶段(2005-2009年)以及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在每一个阶段,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同。在萌芽阶段,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和GPS/GIS的技术路线,初步使物流业中某些领域具有了物联网的一些特征;在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业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了物联网应用中的一些技术难点,比如开展了物联网技术的系统集成,同时积极推动其在物流行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出现了一些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行业运营瓶颈的经典案例,比如“中烟工商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在烟草配送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在快速发展阶段,借着国家把物联网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层次的机遇,物流业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新的技术如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网络融合技术和信息系统构成了一个物联网体系,这为打造智能物流开启了一道大门。
2.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技术
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为核心,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三个环节,其所承载的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或过程性。首先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获取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经过标准化编码后成为数字信息,比如装载有RFID芯片的托盘,到达入库月台时通过RFID手持终端扫描位于托盘上的RFID芯片,就可以获知该托盘上货物的品名、数量、供应商、序列号或批次等重要信息,这样可有效避免人工输入可能出现的失误,大大提高了入库的效率;其次通过传输技术,把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比如经过RFID手持终端获取的托盘货物信息,通过仓库内无线局域网传输至指定数据库服务器;最后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对获取的数字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为物流企业的经营运作决策提供帮助,比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获取了入库托盘商品信息后,就可以为货物自动进行存储库位的分配。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是一个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统一整体,这种系统性特征也必须反映在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使学生适应行业技术的进步。
二、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
1.“物流信息化”课程现状分析
我国自从2000年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各个职业院校该专业都开设了“物流信息化”课程,并且将其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给予了极大重视,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3]通过对笔者所在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发现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一般无法胜任物流信息化工作,其个人物流信息化能力与用人企业岗位要求不符合的竟然达到了56%。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脱离技术的发展。学生无法胜任物流信息化岗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物流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具体应用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学生在没有相应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就投入工作岗位。比如,现在很多物流企业都构建了自己的企业通信网络,通过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信息的共享、传递和协同处理,但是因为传统的“物流信息化”课程没有突出计算机网络构建这块内容,造成了学生入了职却上不了岗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密切跟踪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物流信息化”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调整,不断适应企业对毕业生在物流信息化技能上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学校在物流人才培养和用人企业“人尽其用”上获得良性的互动。
(2)“物流信息化”课程没有构成体系。从图1可以发现,物流信息技术体系构成了统一的物联网系统。各个组成技术既相互区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又相互统一、相互依赖,使物流信息经过感知层的获取,传输层的传递,再到应用层的处理,最终实现对物流运营决策提供支持。但是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在设置上没有依照上述过程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来安排教学,这不仅不符合知识获取从低到高的原则,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整体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要么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要么以偏概全,突出某几种技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在其各个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技术组合,使学生形成物流信息技术“一个流”的技术体系,也就是既能掌握信息的获取技术,又能了解信息的传输技术,最后又能应用物流信息做出决策。
(3)没有形成良好的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物流人才是分层次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学历和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呈现出一种台阶状递进关系,即物流操作型人才、物流管理型人才和物流战略分析型人才。[4]高职物流管理主要是为物流行业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这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物流教育在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上突出其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三大特点,摒弃高深的技术细节和算法理论,切实和企业的具体应用接轨。但是现状却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或者没有能力实行具体应用教学,对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如何操作一笔带过,导致最后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
同时,物流人才培养也应该是一个闭环的过程,也就是当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用人企业后,学校应该通过上门拜访、电话联系、邮件沟通等手段定期向用人企业了解学生在岗表现,并根据学生的不足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这样周而复始,使高职培养的物流信息化人才时刻把握住用人企业的需求脉搏。
2.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的依据
(1)课程设计应符合当地物流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所处的广东佛山地区,区域经济发达,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南海大沥形成了有色金属、建材陶瓷产业集群,顺德乐从建成了钢材、家具贸易中心,这些产业集群对物流的依赖程度都非常高。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发掘物流潜力使其真正成为“第三方利润源泉”成了佛山企业的当务之急。佛山市政府发文部署振兴现代物流,提出了构建大佛山智慧物流的规划,在此愿景下,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为物流业培养应用操作型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该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脉搏,突出物联网技术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课程的改革,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课程设计应该符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正如上文所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基于物流网的“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有所侧重,在每个层次进行相关技术的组合,达到既符合用人企业的岗位要求,又不偏离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现状。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和实地企业调查,[5]物流业在三个技术层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情况如图2所示。
从上图2可以发现,物流业在感知层技术应用上主要集中在条形码技术、RFID、GPS/GIS技术;在传输层技术应用上,互联网、局域网和无线网络都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应用;而在应用层技术应用上,则比较广泛使用数据库技术、ERP技术、CRM以及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根据以上的统计结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物流信息化”课程时应抓住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重点、有的放矢地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教学。
3.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
根据物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及高职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后的“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3所示。
根据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处理上的过程性建立了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分别对应感知层技术、传输层技术和应用层技术。上述课程体系基本上囊括了当前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重点,纳入了以往“物流信息化”课程不被重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并且内容上由点及面,突出了物联网技术作为整体的完整性。同时教学时间安排上从上至下进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在认知上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同时也符合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人才“2+1”项目,也就是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到了第三学年,就把他们派遣到定制物流企业信息化岗位,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具体信息化工作的岗位上巩固理论、活学活用,真正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培养和使用不匹配的壁垒。
4.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实施
用人企业要求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能识别、快上手、懂操作”,在此需求下,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注重理论和具体操作相结合,采用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手段来实现上述目标。下面介绍一下我校“物流信息化”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1)项目设计方法。我校突出强调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大小课结合”和“小学期项目实践”这两个教学制度。所谓“大小课结合”指的是“物流信息化”课程理论知识全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大班上课,而以大课理论为背景,分别对各个班级采用小班上课,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为要求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同时采用“1321”的教学模式,即在两个教学学期中间的暑假独立出1个月左右的时间作为项目实践学期。在此时间内,教师根据此前的“物流信息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结合具体的企业项目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开发动手能力、拓展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2)实验实训方法。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化”综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物流操作的环境下体验和使用物流信息化技术,如在条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数据技术和ERP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商品的入库、出库。学生经过这样的真操实练后普遍反映自己确实学到了东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纸上谈兵了。
(3)校企合作方法。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如何,是不是拥有真才实学,最终的裁判员是用人企业。故在“物流信息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应与用人企业紧密联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强调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具体项目,比如学校通过“2+1”项目,使学生和用人企业建立起了双向互动的桥梁。
三、结束语
自2010年以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各种技术层次不穷、方兴未艾。作为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和实施“物流信息化”课程上要充分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了解由各种物流信息技术构成的物联网层次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安排上根据物联网技术的层次性,分阶段进行教学,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高职学生重操作、重应用的特性,重点学习如何使用当前物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若干物流网技术;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和项目设计相结合,学生在校就能培养其在岗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0,(5):48-49.
[2]吴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3]李佑珍,陈艳.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J].浙江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3):52-57.
[4]刘亚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J].物流科技,2010,(10):125-126.
[5]网舟咨询.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研究报告[R].2011.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陈建松(1979-),男,浙江宁波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助教;朱志祥(1971-),男,广东肇庆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讲师。(广东 佛山 528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N1105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30-03
物联网技术被誉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地推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我国在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这一重要指示以来,物联网技术作为国家的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极大地提高了物联网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影响,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应用。物流业是我国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通过物联网的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可以对物流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对相关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适应物联网在物流业中快速发展的步伐,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并加以实施,已作为一个迫切任务被摆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前。
一、物联网技术及其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1.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及其物流业中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可见,实际上可以把物联网称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
在中国,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业的结合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2003-2004年)、起步发展阶段(2005-2009年)以及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在每一个阶段,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同。在萌芽阶段,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和GPS/GIS的技术路线,初步使物流业中某些领域具有了物联网的一些特征;在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业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了物联网应用中的一些技术难点,比如开展了物联网技术的系统集成,同时积极推动其在物流行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出现了一些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行业运营瓶颈的经典案例,比如“中烟工商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在烟草配送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在快速发展阶段,借着国家把物联网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层次的机遇,物流业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新的技术如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网络融合技术和信息系统构成了一个物联网体系,这为打造智能物流开启了一道大门。
2.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技术
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为核心,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三个环节,其所承载的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或过程性。首先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获取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经过标准化编码后成为数字信息,比如装载有RFID芯片的托盘,到达入库月台时通过RFID手持终端扫描位于托盘上的RFID芯片,就可以获知该托盘上货物的品名、数量、供应商、序列号或批次等重要信息,这样可有效避免人工输入可能出现的失误,大大提高了入库的效率;其次通过传输技术,把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比如经过RFID手持终端获取的托盘货物信息,通过仓库内无线局域网传输至指定数据库服务器;最后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对获取的数字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为物流企业的经营运作决策提供帮助,比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获取了入库托盘商品信息后,就可以为货物自动进行存储库位的分配。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是一个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统一整体,这种系统性特征也必须反映在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使学生适应行业技术的进步。
二、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
1.“物流信息化”课程现状分析
我国自从2000年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各个职业院校该专业都开设了“物流信息化”课程,并且将其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给予了极大重视,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3]通过对笔者所在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发现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一般无法胜任物流信息化工作,其个人物流信息化能力与用人企业岗位要求不符合的竟然达到了56%。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脱离技术的发展。学生无法胜任物流信息化岗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物流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具体应用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学生在没有相应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就投入工作岗位。比如,现在很多物流企业都构建了自己的企业通信网络,通过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信息的共享、传递和协同处理,但是因为传统的“物流信息化”课程没有突出计算机网络构建这块内容,造成了学生入了职却上不了岗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密切跟踪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物流信息化”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调整,不断适应企业对毕业生在物流信息化技能上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学校在物流人才培养和用人企业“人尽其用”上获得良性的互动。
(2)“物流信息化”课程没有构成体系。从图1可以发现,物流信息技术体系构成了统一的物联网系统。各个组成技术既相互区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又相互统一、相互依赖,使物流信息经过感知层的获取,传输层的传递,再到应用层的处理,最终实现对物流运营决策提供支持。但是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在设置上没有依照上述过程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来安排教学,这不仅不符合知识获取从低到高的原则,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整体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要么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要么以偏概全,突出某几种技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在其各个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技术组合,使学生形成物流信息技术“一个流”的技术体系,也就是既能掌握信息的获取技术,又能了解信息的传输技术,最后又能应用物流信息做出决策。
(3)没有形成良好的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物流人才是分层次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学历和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呈现出一种台阶状递进关系,即物流操作型人才、物流管理型人才和物流战略分析型人才。[4]高职物流管理主要是为物流行业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这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物流教育在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上突出其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三大特点,摒弃高深的技术细节和算法理论,切实和企业的具体应用接轨。但是现状却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或者没有能力实行具体应用教学,对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如何操作一笔带过,导致最后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
同时,物流人才培养也应该是一个闭环的过程,也就是当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用人企业后,学校应该通过上门拜访、电话联系、邮件沟通等手段定期向用人企业了解学生在岗表现,并根据学生的不足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这样周而复始,使高职培养的物流信息化人才时刻把握住用人企业的需求脉搏。
2.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的依据
(1)课程设计应符合当地物流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所处的广东佛山地区,区域经济发达,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南海大沥形成了有色金属、建材陶瓷产业集群,顺德乐从建成了钢材、家具贸易中心,这些产业集群对物流的依赖程度都非常高。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发掘物流潜力使其真正成为“第三方利润源泉”成了佛山企业的当务之急。佛山市政府发文部署振兴现代物流,提出了构建大佛山智慧物流的规划,在此愿景下,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为物流业培养应用操作型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该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脉搏,突出物联网技术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课程的改革,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课程设计应该符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正如上文所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基于物流网的“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有所侧重,在每个层次进行相关技术的组合,达到既符合用人企业的岗位要求,又不偏离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现状。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和实地企业调查,[5]物流业在三个技术层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情况如图2所示。
从上图2可以发现,物流业在感知层技术应用上主要集中在条形码技术、RFID、GPS/GIS技术;在传输层技术应用上,互联网、局域网和无线网络都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应用;而在应用层技术应用上,则比较广泛使用数据库技术、ERP技术、CRM以及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根据以上的统计结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物流信息化”课程时应抓住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重点、有的放矢地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教学。
3.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
根据物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及高职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后的“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3所示。
根据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处理上的过程性建立了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分别对应感知层技术、传输层技术和应用层技术。上述课程体系基本上囊括了当前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重点,纳入了以往“物流信息化”课程不被重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并且内容上由点及面,突出了物联网技术作为整体的完整性。同时教学时间安排上从上至下进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在认知上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同时也符合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人才“2+1”项目,也就是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到了第三学年,就把他们派遣到定制物流企业信息化岗位,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具体信息化工作的岗位上巩固理论、活学活用,真正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培养和使用不匹配的壁垒。
4.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实施
用人企业要求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能识别、快上手、懂操作”,在此需求下,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注重理论和具体操作相结合,采用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手段来实现上述目标。下面介绍一下我校“物流信息化”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1)项目设计方法。我校突出强调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大小课结合”和“小学期项目实践”这两个教学制度。所谓“大小课结合”指的是“物流信息化”课程理论知识全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大班上课,而以大课理论为背景,分别对各个班级采用小班上课,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为要求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同时采用“1321”的教学模式,即在两个教学学期中间的暑假独立出1个月左右的时间作为项目实践学期。在此时间内,教师根据此前的“物流信息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结合具体的企业项目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开发动手能力、拓展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2)实验实训方法。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化”综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物流操作的环境下体验和使用物流信息化技术,如在条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数据技术和ERP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商品的入库、出库。学生经过这样的真操实练后普遍反映自己确实学到了东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纸上谈兵了。
(3)校企合作方法。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如何,是不是拥有真才实学,最终的裁判员是用人企业。故在“物流信息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应与用人企业紧密联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强调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具体项目,比如学校通过“2+1”项目,使学生和用人企业建立起了双向互动的桥梁。
三、结束语
自2010年以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各种技术层次不穷、方兴未艾。作为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和实施“物流信息化”课程上要充分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了解由各种物流信息技术构成的物联网层次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安排上根据物联网技术的层次性,分阶段进行教学,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高职学生重操作、重应用的特性,重点学习如何使用当前物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若干物流网技术;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和项目设计相结合,学生在校就能培养其在岗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0,(5):48-49.
[2]吴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3]李佑珍,陈艳.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J].浙江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3):52-57.
[4]刘亚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J].物流科技,2010,(10):125-126.
[5]网舟咨询.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研究报告[R].201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