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陈安民教授根据其长期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自拟四维生血汤治疗贫血,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关键词】 贫血;四维生血汤;陈安民
【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041-02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1]。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可称为贫血。
贫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或症候群,不是独立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慌,动则加重。舌质淡、淡红,苔白、薄白、白腻、黄腻等;脉象沉缓无力、沉细无力、濡、濡数、细数、伏、涩等。在现代医学疾病范畴中常见的有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贫血等。
全国名老中医陈安民教授认为导致贫血之病虽多,但总以气血两虚为主要病机。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2]:“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陈师对于贫血的治疗总体理念为治病求本,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因之确立的总体治法为虚则补之,一法统揽。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中对于气血生成转化的论述:如《内经》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肾者主骨,生髓,藏精,精血相互转化。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唐容川云: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即阴阳者,气血也;气血者,阴阳也等等。陈师认为气血的生成在于阴阳二气的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其治当阴阳共调。由此理论组方,方名为四维生血汤。功效为健脾益肾,平补气血。现分析如下。
1 药物组成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赤白芍、生熟地、丹参、鸡血藤、肉桂、鹿角霜、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制首乌、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陈皮、焦山楂、生姜、大枣。
2 方解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盖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一切补气之方,皆从四君化出。(清·张秉成《成方便读》)此乃补气祖方四君子汤去甘草加黄芪,益气健脾之力更著,以保生血之水谷之精充盈不断,是为气旺血自生[3]。《医门法律》云:“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血虚者,须以参、芪补之,阳生阴长之理也。”
当归、赤白芍、熟地、丹参:此即补血祖方四物汤衍化而来,清·张秉成云:“一切补血之方,皆从四物化出。”生血养血,活血和血,而致血液充盈。本方赤白芍同用,赤芍者以其活血生血,增强骨髓供血,加大其血液循环而促进造血机能,白芍者补肝阴乙癸同源而生血是也,前贤有云“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补血者,求之肝肾”。用丹参者一味抵四物,活血、补血皆寓其中。
制首乌、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肝肾之阴填髓生精而化血。
鹿角霜、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制附子、肉桂、鹿角胶、菟丝子:温壮元阳以强生化之机。仙灵脾有壮肾中元阳而强肾之机能,现代药理研究称其为“植物性雄性激素”,其有激发造血机能之作用。唐容川:“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补阴阳亦即补气血也。明·张景岳云:“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方中补阴补阳之品必当同用。滋阴药与壮阳药并充分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生、互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之至理。
陈皮、焦山楂:开胃受纳,使补益而不壅滞。二药可谓“动药”,陈皮者理气醒脾健脾,加焦山楂者开胃消食,是为动药,使本方补而不滞,充分挥补血生血功效。
生姜、大枣为引,调胃和中。“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人无胃气则不能食,何来水谷之精,何来气血化生。脾胃属土,化生万物,气之与血,皆中州所化。开胃健脾即强化中州,中州强则气血可旺。生姜、大枣同陈皮、山楂、参、芪、术、苓均为益气健脾和胃之品,是为后天得以充分保证。
诸药合用,气血、阴阳、先天、后天并补,可谓“四维”、“六合”,故称此方为四维生血汤,以图气血化生,血虚诸症可除。
3 四维生血汤临床加减化裁
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此三种贫血皆可应用四维生血方治疗,可根据贫血程度轻重酙酌药量大小和药味多少,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酌情加减化裁。如有出血症状者加仙鹤草、紫草、栀子炭、生地炭、阿胶珠等;若有腹泻便溏加炒白术、炒苡仁、车前子;若为腹胀纳差者加砂仁、鸡内金、枳壳、厚朴之属;网织红细胞低者加用土元。若为巨幼细胞性贫血见舌光无苔加玉竹、石斛、沙参、麦冬滋养胃阴。贫血因阴血虚少而发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秦艽。
缺铁性贫血可在本方基上加减化裁,可加入桂圆肉、蚕砂、代赭石、乌梅,并加大山楂用量,以助铁质吸收。
溶血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以本方去山楂、山萸肉味酸药物,加生苡仁、小蓟、白茅根、栀子炭、连翘、血余炭等;若见黄疸加茵陈、炒栀子、大黄炭、泽泻、车前子等清热利湿退黄。
其它慢性病导致的贫血根据原发病因在本方基础上适当兼顾其原发病,其痼疾为本,贫血为标,但总治则还以贫血为主,适当治标,标本兼顾。
4 典型病例
乔某,女,70岁。以“面色苍白、乏力10月,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患者10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乏力,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血常规、多部位骨穿、骨髓活检及其他相关检查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服用环孢素150mg/d,安特尔40mg/d,强的松片(用量不详)及间断输血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007年10月又至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环孢素改为200mg/d,暂停强的松,同时配合健脾益肾中药应用,仍需间断输血,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因服用环孢素后牙龈增生明显、面肿及胃部不适,已经将其减至50mg/d。一周来,患者自觉面色苍白、乏力明显加重为求系统治疗入我科。时症见:神清,精神差,重度贫血貌,乏力,轻微活动即心慌,时有盗汗,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脉芤数。患者平素饮食欠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33×109/L;RBC:1.72×1012/L ;Hg:57g/L;PLT:15×109/L; 网织红细胞:1.7%。
骨髓象:胸骨骨髓增生低下,粒:红=1.5:1,粒系比例极低下,偶见中幼粒细胞,形态正常。红系比例极低下,偶见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色素充盈不足。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形态正常。非造血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比值相对增高,形态正常。巨核细胞1个/片,血小板少见。造血岛呈空网状结构,以非造血细胞组成。
骨髓活检:取材骨皮质多,髓质少,仅一小区域见少量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幼红及巨核细胞不见。
患者拒绝继续应用环孢素、雄性激素等治疗。根据患者四诊参合,陈安民教授辨证其病为虚劳,证属脾肾两虚。给予四维生血汤口服,连续服药近1年,期间根据其症状适当加减,患者血象逐渐回升,逐渐脱离输血。继续巩固治疗1年,患者贫血改善,多次复查血常规均接近正常。
参考文献
[1]张元贤,唐兰,王小林,等.重庆市成人居民贫血现状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36(3):381-383.
[2]张立平.中医“和法”的概念与范畴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
[3]张效霞. 脏腑功能辨析[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收稿日期:2015.06.02)
【关键词】 贫血;四维生血汤;陈安民
【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041-02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1]。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可称为贫血。
贫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或症候群,不是独立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慌,动则加重。舌质淡、淡红,苔白、薄白、白腻、黄腻等;脉象沉缓无力、沉细无力、濡、濡数、细数、伏、涩等。在现代医学疾病范畴中常见的有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贫血等。
全国名老中医陈安民教授认为导致贫血之病虽多,但总以气血两虚为主要病机。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2]:“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陈师对于贫血的治疗总体理念为治病求本,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因之确立的总体治法为虚则补之,一法统揽。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中对于气血生成转化的论述:如《内经》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肾者主骨,生髓,藏精,精血相互转化。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唐容川云: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即阴阳者,气血也;气血者,阴阳也等等。陈师认为气血的生成在于阴阳二气的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其治当阴阳共调。由此理论组方,方名为四维生血汤。功效为健脾益肾,平补气血。现分析如下。
1 药物组成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赤白芍、生熟地、丹参、鸡血藤、肉桂、鹿角霜、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制首乌、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陈皮、焦山楂、生姜、大枣。
2 方解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盖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一切补气之方,皆从四君化出。(清·张秉成《成方便读》)此乃补气祖方四君子汤去甘草加黄芪,益气健脾之力更著,以保生血之水谷之精充盈不断,是为气旺血自生[3]。《医门法律》云:“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血虚者,须以参、芪补之,阳生阴长之理也。”
当归、赤白芍、熟地、丹参:此即补血祖方四物汤衍化而来,清·张秉成云:“一切补血之方,皆从四物化出。”生血养血,活血和血,而致血液充盈。本方赤白芍同用,赤芍者以其活血生血,增强骨髓供血,加大其血液循环而促进造血机能,白芍者补肝阴乙癸同源而生血是也,前贤有云“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补血者,求之肝肾”。用丹参者一味抵四物,活血、补血皆寓其中。
制首乌、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肝肾之阴填髓生精而化血。
鹿角霜、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制附子、肉桂、鹿角胶、菟丝子:温壮元阳以强生化之机。仙灵脾有壮肾中元阳而强肾之机能,现代药理研究称其为“植物性雄性激素”,其有激发造血机能之作用。唐容川:“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补阴阳亦即补气血也。明·张景岳云:“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方中补阴补阳之品必当同用。滋阴药与壮阳药并充分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生、互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之至理。
陈皮、焦山楂:开胃受纳,使补益而不壅滞。二药可谓“动药”,陈皮者理气醒脾健脾,加焦山楂者开胃消食,是为动药,使本方补而不滞,充分挥补血生血功效。
生姜、大枣为引,调胃和中。“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人无胃气则不能食,何来水谷之精,何来气血化生。脾胃属土,化生万物,气之与血,皆中州所化。开胃健脾即强化中州,中州强则气血可旺。生姜、大枣同陈皮、山楂、参、芪、术、苓均为益气健脾和胃之品,是为后天得以充分保证。
诸药合用,气血、阴阳、先天、后天并补,可谓“四维”、“六合”,故称此方为四维生血汤,以图气血化生,血虚诸症可除。
3 四维生血汤临床加减化裁
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此三种贫血皆可应用四维生血方治疗,可根据贫血程度轻重酙酌药量大小和药味多少,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酌情加减化裁。如有出血症状者加仙鹤草、紫草、栀子炭、生地炭、阿胶珠等;若有腹泻便溏加炒白术、炒苡仁、车前子;若为腹胀纳差者加砂仁、鸡内金、枳壳、厚朴之属;网织红细胞低者加用土元。若为巨幼细胞性贫血见舌光无苔加玉竹、石斛、沙参、麦冬滋养胃阴。贫血因阴血虚少而发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秦艽。
缺铁性贫血可在本方基上加减化裁,可加入桂圆肉、蚕砂、代赭石、乌梅,并加大山楂用量,以助铁质吸收。
溶血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以本方去山楂、山萸肉味酸药物,加生苡仁、小蓟、白茅根、栀子炭、连翘、血余炭等;若见黄疸加茵陈、炒栀子、大黄炭、泽泻、车前子等清热利湿退黄。
其它慢性病导致的贫血根据原发病因在本方基础上适当兼顾其原发病,其痼疾为本,贫血为标,但总治则还以贫血为主,适当治标,标本兼顾。
4 典型病例
乔某,女,70岁。以“面色苍白、乏力10月,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患者10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乏力,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血常规、多部位骨穿、骨髓活检及其他相关检查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服用环孢素150mg/d,安特尔40mg/d,强的松片(用量不详)及间断输血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007年10月又至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环孢素改为200mg/d,暂停强的松,同时配合健脾益肾中药应用,仍需间断输血,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因服用环孢素后牙龈增生明显、面肿及胃部不适,已经将其减至50mg/d。一周来,患者自觉面色苍白、乏力明显加重为求系统治疗入我科。时症见:神清,精神差,重度贫血貌,乏力,轻微活动即心慌,时有盗汗,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脉芤数。患者平素饮食欠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33×109/L;RBC:1.72×1012/L ;Hg:57g/L;PLT:15×109/L; 网织红细胞:1.7%。
骨髓象:胸骨骨髓增生低下,粒:红=1.5:1,粒系比例极低下,偶见中幼粒细胞,形态正常。红系比例极低下,偶见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色素充盈不足。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形态正常。非造血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比值相对增高,形态正常。巨核细胞1个/片,血小板少见。造血岛呈空网状结构,以非造血细胞组成。
骨髓活检:取材骨皮质多,髓质少,仅一小区域见少量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幼红及巨核细胞不见。
患者拒绝继续应用环孢素、雄性激素等治疗。根据患者四诊参合,陈安民教授辨证其病为虚劳,证属脾肾两虚。给予四维生血汤口服,连续服药近1年,期间根据其症状适当加减,患者血象逐渐回升,逐渐脱离输血。继续巩固治疗1年,患者贫血改善,多次复查血常规均接近正常。
参考文献
[1]张元贤,唐兰,王小林,等.重庆市成人居民贫血现状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36(3):381-383.
[2]张立平.中医“和法”的概念与范畴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
[3]张效霞. 脏腑功能辨析[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收稿日期: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