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透了爱与悲哀的灵魂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某傻子的一生》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遗稿,于1927年芥川服药自杀后,由友人久米正雄整理发表。整篇作品看似语焉不详,实则自喻了他的一生。本文以此篇作品为切入点,结合芥川龙之介的其他文学著作,探讨了文本大致的写作背景,以及身处时代背景下的作者的心态与情怀。同时,《某傻子的一生》中体现的对自身的反省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对于了解芥川的个人性情和美学追求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某傻子的一生》 隐喻 悲哀 美学象征
  “——乘坐一颗跋涉许久的流星然后在光芒万丈的那一刻轰然陨落。那是他的宿命。”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堂主人、寿陵余子,日本近代杰出作家,有“鬼才”之誉。其行文闲雅,信手拈来,寓深意于平顺行文之中,鲜有晦涩之语。可是,作为芥川绝笔自述的作品《某傻子的一生》,却充满了象征性的意象,整部作品用看似毫无逻辑的话语将其串联。初读其文之时,因还未了解作者生平,因此难解其意。但是,作品中文字带来的极强烈的直观感受,却在合上书的一瞬间充斥我的内心,宛如夕阳西下的灯火在暮色中逐渐光芒黯淡,天渐渐黑透的乡村中草木在夜色下生长的苦涩香气充盈苍穹之下。带有《悲怆》宏大深沉的哀伤,映衬那一点残存的斗志和温柔。这便是我初读《某傻子的一生》时感受到的全部。在对芥川龙之介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读其《某傻子的一生》,便不仅仅满足于主观情感的体察,而是更多地致力于研读其词句背后的深刻意蕴。尽管芥川当时把原稿托付给久米正雄的时候特别提出“请不要加上注解”,但我认为,芥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非只希求单纯地用诸多缥缈象征来隐晦地抒写自己的悲哀和对人生的总结。在芥川真正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想把最无保留的真实内心袒露于世之时,这位敏感脆弱的作家在那一瞬间产生了恐惧和犹疑。他将颤抖的笔“像崩了刃的细剑那样拄着”,强迫着去正视自己的痛苦,最终记录下彻底的真实却在内心的歉疚感下选择将其变得语焉不详。芥川本人并不认同自己的生活态度,曾断定自己“若不死去就会发疯”。他对自己的认知,从题目中的“某傻子”一词即可见一斑。对自己的怀疑与否定以及紧随而来的自责和内疚,也许就是他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最主要原因。
  “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某傻子的一生》是从芥川的青年时代开始写起的。芥川龙之介年少多舛,出生九个月母亲便精神失常,此后他被寄养在舅父家,改本姓新原为芥川。也许正因为母爱的缺失,他在回忆自己的人生之时无法像林海音、谢冰心那样记述童年的种种美好,而是多了一份早熟的苍凉。同时,也由于童年时期未能有人指引他的人生,在潜意识里芥川认为他真正理性认识世界以及获得独立思考能力乃自青年时代始,这或许就是他的这部人生自述并未描述他的童年的原因。成熟早慧的性格加上年少时母爱的缺失,芥川从小就学会了用冷静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这种孤独感影响着他的阅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
  “天色逐渐黑下来了,他却还热心地读书脊上的字。那里陈列的,与其说是书籍,毋宁说是世纪本身。”
  芥川立在旧书店的梯子上,俯视在书籍之间移动的店员和顾客。此时在他的眼中,“他们显得怪渺小的,而且非常寒碜”。在芥川看来,是波德莱尔、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等大师造就了世纪,而非世纪造就他们自身。与之相对的,“店员和顾客”在这种比照之下就显得渺小而寒碜。可以想象,初读大师之作的芥川接触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与大师们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年轻的他在心里骤然升起奇妙深刻之感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无可厚非地产生了孤芳自赏的骄矜。黄昏中书店“老旧的秃灯泡”骤然亮起,而他心里不朽的明灯也在这一瞬间被这些作品点燃。它们在芥川的创作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避开医生的视线,他就朝玻璃窗外面望去。除了插着空玻璃碎片的砖墙以外,那里什么也没有。不过砖墙上长的薄薄的青苔斑驳地泛着白色。”
  乳白色和绿色的安静图画,却在事实上昭示着芥川难以平静的心绪。他带着幽默写下那位认定自己是“黑油油的大发电机”的技师,心里却想着同样精神失常的母亲。内心的痛苦使他躲避医生的视线,而游移不知将何去的眼神却选择在砖墙上停留。医生谈起精神病人的那种无所谓的态度令芥川心绪烦乱,他不善于反驳的性格促使他只好紧紧盯着砖墙,直至连其上青苔都看清。敏感温柔的芥川内心藏着这样一个孩子,即使他几乎没有受到母亲的爱护,但在他的心里母亲还是重要的人。这种与生俱来的温柔,既是他行文用语的美学来源,也为他敏感的内心湮没于世受到伤害深深埋下伏笔。因为温柔,所以会为自己激进消极的异端想法愧疚,所以会对痛苦的感知格外敏锐。这使他在日本经济增长的一片喧嚣繁华中,写出了《河童》这样的作品,来描述他在资本主义光鲜外表下感受到的浓重深刻的悲哀。对痛苦和悲哀的敏锐体察,不仅来源于芥川的聪慧敏感,更来源于他的身体状况。
  “他凭想象清晰地描绘出这种椰子的花。他的喉咙从来没有这么痒过,不由得往辞典上吐了口痰。痰?——那却不是痰。”
  芥川更多叙述的是他心灵的绝望与虚弱,而对于身体的状况文中只寥寥几行,我们只能从隐晦的文字间推知一二。根据前后发生事件的年代推断,《某傻子的一生》中的第六篇《病》描写的状况,大约出现在芥川二十岁左右。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感知死亡将至,这会在他的心里留下怎样的印记?可以想象,不知道人生将何时终止的芥川,内心中求生的意志与不觉间涌上的绝望交织,造就了他天才的表达能力以及燃烧生命的炽热的文字,使他在孤注一掷的写作中,无所不言,言无不尽。既知长烛将尽何不盛放光华。那是他的笔,在稿纸上嘶吼和奔腾,向他见到的无边黑暗发出孤注一掷的抗争。他恐惧黑暗却面向黑暗,他“害怕他所蔑视的社会”,却深爱着这个世界,如同圣灵般悲悯人世的苦难,面向天堂。
  “他想到短暂的生命,又一次想象着椰子花——在遥远的大海彼岸高高耸立的椰子花。”
  芥川一生都在追求心目中的美学。他高度赞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认为极致的美丽花朵在万端罪恶中方能绽放。同时,芥川从梵高的作品中也得到了美的救赎。在梵高用色疯狂夸张的自画像中,芥川“眼界一新”,在不知不覺间被其感动和同化,开始“密切注意着树枝的弯曲和女人面颊的丰腴。构图、设色、布局……梵高的疯狂和热情已经令他着迷。绝对的疯狂造就绝对天才的作品,艺术才是至高的神明,掌管世界的不是宙斯而是缪斯。芥川在作品《地狱变》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疯狂,美学至上的理念在那一瞬间超越了生命,甚至超越了善恶。芥川对美的认识贯穿他的人生与作品,他有着对艺术的独到鉴赏能力,并由衷地欣赏着人们眼中的“疯子”。他们于芥川而言是同类之人,如同无声无息的气流彼此交融,纵隔百年,一见如故。然而,作为作家又或是艺术家的他本人,却不得不艰难徘徊在至高艺术和人世之境的边缘。   “长得高高的玉米,披着粗糙的叶子,培在根部的土里露出像神经那样纤弱的根须。这无疑又是容易受伤的他的自画像。”
  在追逐美的历程中,芥川发现了自己在坚硬外表下的脆弱空虚。他渴望着冷静和理智,炽热的心却使他无法保持这种冷静和理智。在他的想象中,他能够“张开这人工翼”,穿过一无遮拦的天空,径直飞向太阳,看“理智之光照耀着人生的悲欢沉沦在他的眼底下”。但与此同时,他却深知古代希腊人因这样的人工翼被阳光晒化最终落进海里而死,也认定自己孤注一掷对美和理智的追求终将没有结局。求而不得,遂生绝望,也在那一瞬间产生厌世之感。如同外科医生必须要将“人”与“人体”的概念剥离,才能精确地在人身上找到并摘除病变的器官,作家的追求是剥离艺术本身的杂质,方能达到极致美学的境界。就在这种抽丝剥茧的交缠中,他的文学造诣不断地锤炼和升华,他的内心却与社会越来越远。芥川并不恐惧死亡,反而更厌恶苟且地活着。而对于死亡,他反而像是期待一场盛宴般期待它的降临。
  “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正如《某傻子的一生》这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芥川更擅长的是将极致的美学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关怀融入文中。敏感的心灵探知世界的一切痛苦和绝望,他降临人间,看到地狱,作品却在针砭时弊中面向天堂。《罗生门》下避雨的人性私欲、《枯野抄》里松尾芭蕉病榻前的世情百态、《竹林中》人们宁受死罪也不肯舍弃的虚荣……芥川不擅长做一个斗士,甚至“不擅长与人反驳”,他只是将他过分敏锐的双眼看到的事物一丝不苟地摹画了下来,用他极致的悲伤和极致的爱,细致入微,鞭辟入里。救赎和自我救赎贯穿他的所有文字,也贯穿了他的一生。芥川在这一作品里同样隐秘地提到了自己的情感生活。他是一个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在文中对自己持以相当大的否定,声称自己是“恶夫”和“恶父”,是家庭中不称职的一员。他早已渴望着人生旅途最后的安眠,却因即将割舍深爱的家人而感到愧疚,万般纠结绝望之中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他这一生,牵挂着他精神失常的母亲、爱着收养他的姑妈、同情着他的异母兄弟被他的光辉淹没束缚时内心的苦郁,他愿在“大芭蕉叶的宽阔阴影下”与给他买黄色水仙的贤惠妻子冢本文子和平地生活,甚至在他的姐夫自杀后承担了赡养姐姐一家的责任。而他对儿子的爱,则可从长子比吕志的回忆中感触一二:“父亲身穿黑色的和服外套,没有戴帽子。在我俩的目光碰到一起时,他轻轻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了微笑。”在一群家庭主妇中,参加儿子毕业典礼的芥川格外醒目,也带给年幼的儿子温暖和感动。尽管芥川在长子八岁的时候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他的温柔和爱仍在长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个关注社会的爱与悲哀、关心人情冷暖的人怎会是冷漠的?即使面对他嫌恶的“狂人的女儿”秀茂子,他也不曾真的对她残忍。除却性格中的敏感和犹疑不定使他难以决断,单是内心中的单纯和柔软就使他难以决绝地割舍这段感情。他的温柔甚至一点点的软弱都被这位“狂人的女儿”利用,长时间神经的拉锯战几乎拖垮了他的意志。芥川只能從“彩色剥落了的佛像、天人、马和莲花座”中寻找美的救赎,在微凉的晚风中置身于广远的森林与山峦来冷静自己“燥热的心”。
  然而喜怒也罢,悲欢也罢,芥川在这人世间依旧是孤独的。天才总是孤独的,比如卡夫卡,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家人,甚至他的伴侣都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他对他们充满爱,却没有人能够直接倾听天才作家内心的声音,因此他只能把遗稿托付给友人久米正雄。万端之始,万端之终,在芥川写完《某傻子的一生》之后,他意识到他“从未如此真切地看待自己”。芥川回顾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之后,他感觉自己就如同剥制的天鹅,连同发黄的羽毛都被蛀蚀;像一具标本摆在橱窗后面供人参观、像橱窗里老化的人体模型——终于走到了天堂与人间、爱与绝望的尽头,他独自在日落的街上走着,等待慢慢毁灭的命运的到来。
  “他看见超脱一切罪恶,悠然站在彼岸的歌德,感到近乎绝望的羡慕。在他眼里,诗人歌德比诗人基督更伟大。”
  再读《某傻子的一生》,所体会到的便不仅仅是直观感受,更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是对作品以外人性的探索。剥开重重迷雾,烟雨迷蒙的文字背后隐藏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心正则文正”,诚哉斯言!
  芥川是“带伤的医师”,他明白痛苦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并执笔忠实地记录自己的痛苦,再用他们帮助世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有着严重的抑郁症倾向,他的激进和敏感无一不代表着病态,但无论从他的文字,还是从他的人格来看,他都有一个闪光的灵魂。在芥川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天才的孤独、赤子般的温柔,以及凌驾于世俗之上超乎凡人的巨大的爱与悲悯。
  《某傻子的一生》所能体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但是,阅读这篇作品,可以最直观地感受芥川文笔的优雅和风致,同时也可以纵观他的一生,并且些微地触及他的内心、理解他的孤独寂寞。读文字,不仅要感受其中的美,也要感受作者其人,探查他的一生,思索美妙的词句是在怎样的心境中叩击灵感的窗扉,探求爱与美,体会文字间生命和灵魂的歌唱。《沼泽地》中,芥川看着那幅天才的画作发出感叹:“这就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想来芥川这一生留下的不朽杰作,也是世间给这个一生孤寂的灵魂的报偿吧。
  ——或许这篇粗浅的见解,可以用芥川的自述作结:“我并非仅为自身人格的完成而写作,我的创作只为造就我内心世界的诗人。”
  参考文献:
  [1]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文洁若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不同的艺术种类要在创作上进行合作,需要有共同的点以实现彼此的对接,从而保持作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叙事是说唱艺术与电影艺术共用的表达路径。电影《血观音》中,传统说唱艺术——念歌从叙事层面上与电影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它用叙事补充参与了故事悬疑特征的建构、叙事介入揭露出电影的主题、视角的转换实现了文本内外的对话效果、叙事形式的改造营造出传奇与纪实交织的风格,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探讨传
摘 要:在《西游记》 小说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是一把独特的兵器。一方面,作为一把武器,它暗示着铁扇公主凄凉的内心,也揭示了她的佛道背景;从杨景贤的元杂剧《西游记》 到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铁扇公主的法器也经历了从铁扇到芭蕉扇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也暗示着铁扇公主性格的变化。另一方面,芭蕉扇在“火焰山”一难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条叙事线索以它为核心展开叙事。本文即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讨铁扇公主芭蕉扇
摘 要: 在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许葆云叙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再现了他从青年到晚年时期的人生历程。小说一方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王阳明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遇;另一方面又注重从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来塑造王阳明不同人生阶段的三个形象,也即青年时期的狂者形象、中年时期的儒将形象和晚年时期的师者形象。  关键词:许葆云 王阳明 狂者 儒将 师者  王阳明是
摘 要: 《送宗伯乔白岩序》是王阳明写的一篇赠文,文章通过问答体的书写方式,融叙事、议论、抒情等手法于一体,提出了“学贵正”“学贵专”“学贵精”的观点。全文文笔流畅,寓意深刻,是王阳明为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送宗伯乔白岩序》 为学思想 工匠精神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绍兴府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
摘 要:艾丽斯·门罗通过对小镇中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命运变化进行书写,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和小镇保守文化之间的复杂张力。本文以其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的第一篇同名短篇进行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两个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其叙事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艾丽斯·门罗 叙事视点 女性主义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曾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摘 要:从1981年的诗集《七里香》到2011年的诗集《以诗之名》,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爱情”“乡情”“世情”三个方面均有体现:在爱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爱情甜蜜的忧伤而至失去爱人的悲痛之情;在乡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失根的哀愁而至故土变貌的忧愤之情;在世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由孤独的感伤而至易逝时光的珍惜之情。  关键词:《七里香》 《以诗之名》 愛情之变 乡情之
摘 要:英美新批评的理论主张采取“细读”方法,对文学文本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解释,并把文本语言当作阐释文学及其特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对象。采用“细读”方法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详细分析和欣赏这首词作,而不把文本内容刻意联系词人的生平,可有助于读者找出文本的多种含义,而且可从新的角度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深入地发掘其中的内涵和特色。  关键词:新批评 蒋
摘 要: “绘制”一词是比喻意义上的,指对空间性元素的建构。空间性的绘制既包括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也包括读者层面的空间批评。本文从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角度出发,认为《梦十夜》运用一定的技巧呈現出表达上的空间性,通过对梦境空间和“空间中的空间”的书写,呈现出内容上的空间性。关注《梦十夜》中空间性的建构,能够深化对“不安、恐惧、怀疑”这一主题的理解,并进一步洞察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
摘 要:鲁迅在作品中提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亦舒用笔下的女性都市传奇将这些思考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走向了对“女性理想”的探索。本文将简要分析《喜宝》中,亦舒对女性理想实现路径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所遇见的歧途,并對于女性理想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做出讨论。  关键词:喜宝 女性理想 现实 距离  《喜宝》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
摘 要: 《淮南子》中远古圣王的形象与早前文献中的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圣王本身德行的强调和圣王与英雄关系的改变上。《淮南子》对圣王形象的重塑目的在于树立君王的权威并为君王塑造可效仿的典型,由此建立民族认同感,增加新生政权的合法性。  关键词:《淮南子》 远古圣王形象 重塑  一、绪论  汉朝建立在秦朝的废墟之上,秦二世而亡的结局使得汉代的政治家们意识到要使统治合法化,完备的刑罚措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