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是否真正深入文本。前段时间,有幸读到余映潮老师的《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余老师精妙的课堂设计,让我领略了引领课堂的奥秘。
1、深化课文研读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真正把课文读透了,才能设计出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案。课文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础。没有深刻的、细致的甚至是别出心裁的课文研读,就难以有好的课堂呈现。余映潮老师对课文研读的细腻程度,让人赞叹,让人沉思。请看《马说》之妙点列举:
妙在通篇说马而通篇写人。
妙在以喻为论,言在此而意在彼。
妙在反面立论。
…………
从上不难看出,余老师如果不是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研读,领悟程度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怎可能在短短百余字的文章里,竟然品出了13个妙点?由此,我想到了余老师的几个故事: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的5000字的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余老师用50分钟轻松讲完,却写下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一篇37个字的《夸父逐日》,余老师竟读了40多个文件、10余万字的参考资料。老师如此透彻的研读课文,那么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简短的课文在他们眼里俨然成了挖之不竭的宝藏,学生的学习热情,怎会不高涨?
2、优化教材处理
“优化”,就是老师要在揣摩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定课文语言信息最丰富的部分、结构层次最需要揣摩的部分、思想内容需要重点研读的部分,带着学生在这样的段落里好好地品位、好好地欣赏、好好地朗读,使学生收获课文中最精髓的要点。如余老师讲授《说“屏”》时的“优化”设计:
读课文,根据这样一个话题来品读分析课文:假如没有这一段。
《说“屏”》这篇小品文只有五个段落。“假如没有这一段”这个话题,把学生的思考深深引入到课文之中。学生要认真地阅读全文,概括段意,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揣摩每个段在文中的作用,才能以“假如没有第一段”“假如没有第二段”“假如没有第三段”……这样的分析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课文内容很快就被学生所掌握,课文的逻辑顺序很快就被学生所论证。
3、强化教案创新
“创新”就是“变化”,变化教学角度、艺术手法、调动学生的方式……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
余老师在授课时,往往出其不意的采用一些创新设计,开阔了我们的欣赏眼界,也带给学生新鲜的挑战。如:
《三峡》的创新设计:读好领起字的读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奏,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散步》的创新设计:读好文中的故事,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读好课文的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地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这些精妙而新颖的设计,始终使学生处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对学生来说,既富于挑战性,又能带给他们稍稍努力就能获得的成就感,因此,学生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文上。
4、简化教学思路
“简”是简洁而不是简单,在“简”的指引下,教学内容照样丰厚,学生活动依旧丰富。余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冗繁复杂,不枯燥单调。每一次课堂呈现都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上下足了功夫。如:
《纪念白求恩》的设计: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散步》的设计:建议你这样把握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欣赏语言。
以上的设计,环节之间前后勾连,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视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堂结构非常清晰,教学步骤非常稳妥,学生活动非常充分。
5、细化课堂活动
早在几年前,新课标就已经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成了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境界的重要依据。纵观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学生活动无疑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余老师在课堂活动的细节上做足了功夫。如:
《纸船》的朗读设计: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个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有序的推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反复体味,引导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本,准确的把握了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将学生引入到优美动人的诗境之中。
6、美化教学手段
罗丹说过,“我们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在很多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把一篇篇美文,拆分的七零八落,课文原本的美感也随之消失殆尽,更不用说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含英咀华。余老师的课堂真实、质朴、天然,但是实中见奇,淡中有味,趣尽天然,很多经典的教学手段,体现了余老师教学设计“看似寻常却奇崛”的魅力。如:
《紫藤萝瀑布》“课堂集美”的设计:请学生用横线画出写花的美句,然后再把作者点题抒情的句子画出来,将一篇长文章浓缩成为一篇简短的、200字左右的短文。我建议这样画:第一,画出整个写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第二,画出小花的句子;第三,画出表达自己情感的句子;第四,画出点题的句子。
余老师通过这样一种美化的教学手段,浓缩了课文中的“美”,聚焦了文中语言的精华,把枯燥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一种学生喜欢的,充满着趣、美、乐的高雅的学习方式。
余老师的课像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给我们提供教研参考的同时,又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吸引着后辈同行们钻研学习,不断引领学生步入语文学习的神秘佳境。
1、深化课文研读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真正把课文读透了,才能设计出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案。课文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础。没有深刻的、细致的甚至是别出心裁的课文研读,就难以有好的课堂呈现。余映潮老师对课文研读的细腻程度,让人赞叹,让人沉思。请看《马说》之妙点列举:
妙在通篇说马而通篇写人。
妙在以喻为论,言在此而意在彼。
妙在反面立论。
…………
从上不难看出,余老师如果不是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研读,领悟程度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怎可能在短短百余字的文章里,竟然品出了13个妙点?由此,我想到了余老师的几个故事: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的5000字的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余老师用50分钟轻松讲完,却写下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一篇37个字的《夸父逐日》,余老师竟读了40多个文件、10余万字的参考资料。老师如此透彻的研读课文,那么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简短的课文在他们眼里俨然成了挖之不竭的宝藏,学生的学习热情,怎会不高涨?
2、优化教材处理
“优化”,就是老师要在揣摩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定课文语言信息最丰富的部分、结构层次最需要揣摩的部分、思想内容需要重点研读的部分,带着学生在这样的段落里好好地品位、好好地欣赏、好好地朗读,使学生收获课文中最精髓的要点。如余老师讲授《说“屏”》时的“优化”设计:
读课文,根据这样一个话题来品读分析课文:假如没有这一段。
《说“屏”》这篇小品文只有五个段落。“假如没有这一段”这个话题,把学生的思考深深引入到课文之中。学生要认真地阅读全文,概括段意,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揣摩每个段在文中的作用,才能以“假如没有第一段”“假如没有第二段”“假如没有第三段”……这样的分析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课文内容很快就被学生所掌握,课文的逻辑顺序很快就被学生所论证。
3、强化教案创新
“创新”就是“变化”,变化教学角度、艺术手法、调动学生的方式……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
余老师在授课时,往往出其不意的采用一些创新设计,开阔了我们的欣赏眼界,也带给学生新鲜的挑战。如:
《三峡》的创新设计:读好领起字的读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奏,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散步》的创新设计:读好文中的故事,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读好课文的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地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这些精妙而新颖的设计,始终使学生处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对学生来说,既富于挑战性,又能带给他们稍稍努力就能获得的成就感,因此,学生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文上。
4、简化教学思路
“简”是简洁而不是简单,在“简”的指引下,教学内容照样丰厚,学生活动依旧丰富。余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冗繁复杂,不枯燥单调。每一次课堂呈现都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上下足了功夫。如:
《纪念白求恩》的设计: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散步》的设计:建议你这样把握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欣赏语言。
以上的设计,环节之间前后勾连,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视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堂结构非常清晰,教学步骤非常稳妥,学生活动非常充分。
5、细化课堂活动
早在几年前,新课标就已经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成了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境界的重要依据。纵观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学生活动无疑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余老师在课堂活动的细节上做足了功夫。如:
《纸船》的朗读设计: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个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有序的推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反复体味,引导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本,准确的把握了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将学生引入到优美动人的诗境之中。
6、美化教学手段
罗丹说过,“我们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在很多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把一篇篇美文,拆分的七零八落,课文原本的美感也随之消失殆尽,更不用说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含英咀华。余老师的课堂真实、质朴、天然,但是实中见奇,淡中有味,趣尽天然,很多经典的教学手段,体现了余老师教学设计“看似寻常却奇崛”的魅力。如:
《紫藤萝瀑布》“课堂集美”的设计:请学生用横线画出写花的美句,然后再把作者点题抒情的句子画出来,将一篇长文章浓缩成为一篇简短的、200字左右的短文。我建议这样画:第一,画出整个写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第二,画出小花的句子;第三,画出表达自己情感的句子;第四,画出点题的句子。
余老师通过这样一种美化的教学手段,浓缩了课文中的“美”,聚焦了文中语言的精华,把枯燥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一种学生喜欢的,充满着趣、美、乐的高雅的学习方式。
余老师的课像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给我们提供教研参考的同时,又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吸引着后辈同行们钻研学习,不断引领学生步入语文学习的神秘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