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总关情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恍惚间,从教已近三十年了。回顾过去走过的教育教学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忧伤。独坐案前,望着窗外璀璨的群星,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记忆的闸门已然打开,曾经的教育往事如一个个镜头在眼前一一闪现:
   多少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尽心尽责、勤勤恳恳地工作,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工作成果,心惶惶而不安。尽管自己表扬、奖励、竞赛等等激励的方法也采用了不少,但收效却并不怎么乐观。也曾抱怨如今的学生难管教,可静下心来想想,抱怨有什么用呢?徒增伤感而已。于是,我又静下心来思考着对策。
   有一天,我在书店里看到一套有关语感训练的书,里面有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真情,而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有珍惜时光、感悟生命、感受亲情等,觉得蛮不错的,于是买了一套。拿回来后,我试着结合课文的内容把里面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没想到连平时上课注意力很少集中的几个孩子也听得津津有味。从孩子们比较专注的神情里,我看出了他们被书中主人公的精神感动了。如:书中有一篇叫《窃读记》的文章写一个穷学生自己买不起书,可她爱书如命。每当一下课,她就飞速跑到离学校不远处的书店里急急地看上一会儿书,又匆匆地跑回来上课,天天如此,乐此不疲。为了避免遭人白眼,她有时躲在人群中看,有时装作挑书的样子看;有时东家看几页,西家看几页,就像做小偷一样。为了看书,为了学习知识,她放下一个姑娘家的尊严。听完了故事,孩子们被感动了。在这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明显比以前要好。有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们说,“老师,再讲一个”。从这一个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打开他们心锁的钥匙。于是,我天天抽出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从这一个个故事中,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懂得了时间的珍贵,领悟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亲情的力量……他们小小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行为也一天天地规范起来。
   在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感动的同时,我的内心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原来自己总是爱站在一个成人的高度用审视的目光关注孩子,要求孩子,面对着天真烂漫、涉世不深的孩子,遇到问题总爱喋喋不休地跟他们讲大道理,满以为自己是为孩子的幸福快乐着想,为孩子的远大未来着想。自己是孩子未来的设计师,引路人。当孩子在你婆婆妈妈的唠叨下没什么大的起色时,心中就不免责怪他们不识好歹,批评指责的话语也就不知什么时候脱口而出。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产生了“抗拒性”。他们与你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结果往往是你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头头是道,他在台下昏昏欲睡,依然我行我素。
   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具体的、生动形象的事例所起的教育效果远比简单的说教要强得多。因为这些事例贴近他们的生活,有许多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再现,只不过是这些埋藏在孩子的心底没有被触动罢了。赞可夫曾经说过:“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量——就会发挥有效的作用。”是啊,孩子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再辅之以适当的点拨,怎么能不弹奏出动人的乐章呢?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它的核心在于能够使人的心灵被“唤醒”。一旦心灵被唤醒,心中的坚冰被融化,其产生的震撼力是惊人的。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抓住了教育的一些契机,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理感受,则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可以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的一个9岁的侄子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和6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突然有四个男孩子把他们拦住,向他们勒索要钱。其中最大的男孩可能12岁左右,手中还拿着双节铁棍,威胁侄子和他的几位同学说,不拿钱就不准他们走。面对比他们大,而且手中还拿着武器的对方,侄子和他的同学并没有妥协,而是齐心协力,积极想办法对付。首先,他们捡起身边的石块或砖块,造成一种我们并不怕的气势,使得那四位男孩不敢轻易
期刊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数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亲密合作,共创和谐课堂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地提
期刊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的关键是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
期刊
学能自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的责任不是给学生“奉送真理”,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如果我们把达成教学目标比喻过河的话,那么教给学生学能自得的方法就是给学生以过河的舟楫。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自己选定学习目标,自己设疑,自己找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才真正具备了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了,为此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激起寻求自得的欲望   如果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的人文学科,它可以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课堂上,老师居高临下教授知识,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学生则缺乏主动思考的体验,成了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成了课堂的旁观者。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美,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都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我认为,作为一门人文性大于工具性的学科,无论是
期刊
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
期刊
个性化教学强调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习者兴趣与需要为中心,以班级教学的调适与分化为基本方向,以每个学生能力与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实践,我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求,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依托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从而使语文学习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中获得意义。以下是我在语文课上的几点做法,写出
期刊
回首从外出学习到坚定信心要走出一条课改新路的日子,每一幕都历历在目。如今看着学校改革热潮的涌起,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四环节教学模式”的优势可谓心领神会。如今,四环节已成为县城二中的主课题,在四环节教学中,融入活动、游戏等,打造精品课成为了我们的主流。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导下,如今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思考,在交流中学会了互补,在展示
期刊
一、特殊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初二的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而事实上并没有成熟,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老师、家长的对立面,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   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学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
期刊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方法。那么,如何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如下几种途径。   1.以“朗读”创设情境   要想让学生动情,教师务必先投入感情,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语、范读,都能强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刻骨铭心的感情体验中不知不觉喜欢上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入文章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教师的范读,应该准确地再现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