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转喻与借代在传统意义上都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方式。不论在中文写作还是英文作品中,都被大量的运用,从而达到语言使用的生动、简练等多重感染效果, 使得语言深刻形象,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在语言认知角度,转喻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关键词】 metonymy 转喻 借代 认知模式 思维方式
随着对专业课的不断学习,在“高级英语”的教程中,我们学习到了metonymy(即转喻),了解了其基本含义与语篇应用。在学习汉语中,我也惊喜的发现了借代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于是决定就转喻与借代这种修辞方法,做简单的研究。
1. 转喻和借代的理解
转喻是一个词或词组被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因为这种相关性经常出现,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模式固定化,故可以用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Metonymy:A figure of speech that consists in using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something else with which it is associated.)(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similarity;而是在“相关”close association。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 转喻与借代的类别与应用
转喻与借代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与思维模式,不论在中外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被普遍的应用。在一定的范畴或类别中,通过运用某些事物的显著特征来指代本体, 从而使读者或者听众产生一定的联想。 通过这种修辞,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利于加深读者或听众的理解,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1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1)Gre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老人应当受到尊重。
用grey hairs白发来表示 old people老人
(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因为文中的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3) The rather arresting spectacle of little old Japan adrift amid beige concrete skyscrapers is the very symbol of the incessant struggle between the Kimono and the miniskirt.
在文中“Kimono”(和服)代指的是“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日本的传统文化),而 “miniskirt”(超短裙)代指的是“modern culture"(现代文化)。这里用两件具体的典型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文化。
2.2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代指本体事物。
例:(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只。
(2)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
服和光赤的脚。(巴金《能言树》)
在这里“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都是代指贫困的人們。
2.3具体代抽象,或抽象代具体。
例:(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在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2)Your daughter is quite a beauty.(W.D.
Halsey, et al, Macmillan Dictionary)
beauty 在此转指“美女”, 用抽象代具体。
2.4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盛粮食的器皿,“亮了囤底”在这里代指缺了粮食:“锅”是用来做饭的工具,在这里“揭不开锅”代指没有饭吃了。
2.5以作者的名字代替其作品, 或用人名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的名称。
例:(1)She liked reading Shakespeare etc.when in high school.
她在高中时喜欢读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
文中的莎士比亚指其作品。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2.6借工具代工具的使用者或与其相关的事物。
例:(1)During Second World War, Hitler attempted to carry fire and sword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希特勒企图摧毁世界的每个角落。
fire 和sword 代替“毁灭性的战争”。
(2)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此处“干戈”武器借代“战争”。
2.7人体器官代指其行为与能力。
例:Give every man the ear,but few voice.
给每个人耳朵,但是很少有声音。
在文中“ear”这个人体器官代指“ability to listen"这种功能与能力。
结语
转喻与借代在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形式多样, 灵活生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比较转喻与借代在中英双语应用中的共性与区别。在认真观察把握事物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表达更加清晰流畅。这是一个逐渐进步的学习过程,要求我们首先培养能够敏锐发现转喻与借代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其熟练地应用于写作与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利用其去认知周围的人或事物。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更应该在中英双语中对不同的认知范围与具体事务进行心里投射, 达到在中英双语中灵活运用转喻与借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国南.“Metonymy”与“借代”: 分类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1):18
[2] 孙庆珍.英语转喻与汉语借代的生成与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年8 月
[3] 陈道明Metonymy:借代与转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第04期
[4]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
【关键词】 metonymy 转喻 借代 认知模式 思维方式
随着对专业课的不断学习,在“高级英语”的教程中,我们学习到了metonymy(即转喻),了解了其基本含义与语篇应用。在学习汉语中,我也惊喜的发现了借代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于是决定就转喻与借代这种修辞方法,做简单的研究。
1. 转喻和借代的理解
转喻是一个词或词组被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因为这种相关性经常出现,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模式固定化,故可以用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Metonymy:A figure of speech that consists in using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something else with which it is associated.)(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similarity;而是在“相关”close association。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 转喻与借代的类别与应用
转喻与借代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与思维模式,不论在中外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被普遍的应用。在一定的范畴或类别中,通过运用某些事物的显著特征来指代本体, 从而使读者或者听众产生一定的联想。 通过这种修辞,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利于加深读者或听众的理解,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1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1)Gre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老人应当受到尊重。
用grey hairs白发来表示 old people老人
(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因为文中的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3) The rather arresting spectacle of little old Japan adrift amid beige concrete skyscrapers is the very symbol of the incessant struggle between the Kimono and the miniskirt.
在文中“Kimono”(和服)代指的是“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日本的传统文化),而 “miniskirt”(超短裙)代指的是“modern culture"(现代文化)。这里用两件具体的典型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文化。
2.2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代指本体事物。
例:(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只。
(2)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
服和光赤的脚。(巴金《能言树》)
在这里“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都是代指贫困的人們。
2.3具体代抽象,或抽象代具体。
例:(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在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2)Your daughter is quite a beauty.(W.D.
Halsey, et al, Macmillan Dictionary)
beauty 在此转指“美女”, 用抽象代具体。
2.4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盛粮食的器皿,“亮了囤底”在这里代指缺了粮食:“锅”是用来做饭的工具,在这里“揭不开锅”代指没有饭吃了。
2.5以作者的名字代替其作品, 或用人名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的名称。
例:(1)She liked reading Shakespeare etc.when in high school.
她在高中时喜欢读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
文中的莎士比亚指其作品。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2.6借工具代工具的使用者或与其相关的事物。
例:(1)During Second World War, Hitler attempted to carry fire and sword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希特勒企图摧毁世界的每个角落。
fire 和sword 代替“毁灭性的战争”。
(2)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此处“干戈”武器借代“战争”。
2.7人体器官代指其行为与能力。
例:Give every man the ear,but few voice.
给每个人耳朵,但是很少有声音。
在文中“ear”这个人体器官代指“ability to listen"这种功能与能力。
结语
转喻与借代在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形式多样, 灵活生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比较转喻与借代在中英双语应用中的共性与区别。在认真观察把握事物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表达更加清晰流畅。这是一个逐渐进步的学习过程,要求我们首先培养能够敏锐发现转喻与借代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其熟练地应用于写作与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利用其去认知周围的人或事物。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更应该在中英双语中对不同的认知范围与具体事务进行心里投射, 达到在中英双语中灵活运用转喻与借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国南.“Metonymy”与“借代”: 分类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1):18
[2] 孙庆珍.英语转喻与汉语借代的生成与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年8 月
[3] 陈道明Metonymy:借代与转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第04期
[4]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