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高中发展迅速,呈现出一片喜人景象。但职高生的质量,远不能与普高生相比。职高生中,有的知识贫乏,学习习惯差;有的审美趣味不健康,庸俗低级;有的没有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凡此种种,充分表明了在職高生中推行素质教育已是箭在弦上。
职高语文 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在1997年10月发出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五年过去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繁、难、偏、旧”,改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育的评价机制,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正如人们所说“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绝大部分学校,教师推行的仍是以应试为主的机械式教育,学生们变成了一台台机器——笔记、做题、考试。从根本上违背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应政策出台,职业高中发展迅速,呈现出一片喜人景象。但职高生的质量,远不能与普高生相比。职高生中,有的知识贫乏,学习习惯差;有的审美趣味不健康,庸俗低级;有的没有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凡此种种,充分表明了在职高生中推行素质教育已是箭在弦上。
职业高中语文课,较之其它各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充当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现行职高语文教材(高教版)明确指出: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贯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指导思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在职高中迅速推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更新全体职中语文教师的观念:从传统的“教书”转倒“教人”(教学生如何做人);避免传统的“三中心”(以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双为主”方针,转到现代“人本主义”、“学生中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应有更为明确的认识,由传统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跃升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职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职高学生基础较差,传授知识势在必行;职高学生能力较弱,提高能力不可偏废。二者应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职中教师还应外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以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办,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之上,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惟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
除上述两种关系,职中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存在的就是一个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前人的知识经验是弥足珍贵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世不忘,后世之师”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但如果一味墨守前人的旧说,没有新的理念,不具创新意识,那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愚昧野蛮、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不会发展,文明就不会进步。所以,继承是创新指导下的继承,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提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四善”:
1.善定目标。
教师要善于根据职高学生实际,根据教材实际制定相应的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如黑夜中航行的船只看到了灯塔,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能更好在提高自身的素质。
2.善选角度。
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要善于根据课程内容实际,选择教学的最佳角度,即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最佳切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准地掌握所学内容。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可以从首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切入,结合写作背景,这样,在读到后面荷塘夜色时,学生就能充分体会美丽景色中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善于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读书方法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课文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步走:初读课文,了解思路;再读课文,明确意向(作者在文中表明了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三读课文,理解文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通过这三步走,可使学生学会在学习课程中,如何抓住主要的信息,如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4.善选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使之多样化。如在对诗歌《再别康桥》、散文《天山景物记》、《荷塘月色》等进行教学时,可采用情景法,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民族自信力断想》、《中国的牛》等文的教学中,可采用讨论法,使学生深入体会民族自信力的含义,中国的牛的特点能其象征意义。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语言较优美的文章,则可使用朗读法,使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特点,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职高语文 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在1997年10月发出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五年过去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繁、难、偏、旧”,改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育的评价机制,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正如人们所说“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绝大部分学校,教师推行的仍是以应试为主的机械式教育,学生们变成了一台台机器——笔记、做题、考试。从根本上违背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应政策出台,职业高中发展迅速,呈现出一片喜人景象。但职高生的质量,远不能与普高生相比。职高生中,有的知识贫乏,学习习惯差;有的审美趣味不健康,庸俗低级;有的没有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凡此种种,充分表明了在职高生中推行素质教育已是箭在弦上。
职业高中语文课,较之其它各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充当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现行职高语文教材(高教版)明确指出: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贯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指导思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在职高中迅速推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更新全体职中语文教师的观念:从传统的“教书”转倒“教人”(教学生如何做人);避免传统的“三中心”(以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双为主”方针,转到现代“人本主义”、“学生中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应有更为明确的认识,由传统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跃升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职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职高学生基础较差,传授知识势在必行;职高学生能力较弱,提高能力不可偏废。二者应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职中教师还应外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以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办,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之上,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惟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
除上述两种关系,职中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存在的就是一个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前人的知识经验是弥足珍贵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世不忘,后世之师”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但如果一味墨守前人的旧说,没有新的理念,不具创新意识,那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愚昧野蛮、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不会发展,文明就不会进步。所以,继承是创新指导下的继承,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提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四善”:
1.善定目标。
教师要善于根据职高学生实际,根据教材实际制定相应的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如黑夜中航行的船只看到了灯塔,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能更好在提高自身的素质。
2.善选角度。
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要善于根据课程内容实际,选择教学的最佳角度,即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最佳切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准地掌握所学内容。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可以从首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切入,结合写作背景,这样,在读到后面荷塘夜色时,学生就能充分体会美丽景色中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善于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读书方法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课文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步走:初读课文,了解思路;再读课文,明确意向(作者在文中表明了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三读课文,理解文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通过这三步走,可使学生学会在学习课程中,如何抓住主要的信息,如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4.善选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使之多样化。如在对诗歌《再别康桥》、散文《天山景物记》、《荷塘月色》等进行教学时,可采用情景法,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民族自信力断想》、《中国的牛》等文的教学中,可采用讨论法,使学生深入体会民族自信力的含义,中国的牛的特点能其象征意义。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语言较优美的文章,则可使用朗读法,使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特点,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