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暨应对策略探讨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ang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德育渗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笔者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分析了语文教学渗透中实行德育渗透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实际上是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落到实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渐进式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区别于直接的德行教育。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特点,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目前初中语文教师也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发现初中语文教学要实行德育渗透困难重重,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中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文本,架空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之一: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教师在德育渗透的方法上,不顾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客观认识规律,只是追求表面的德育效果。
  (二)忽视学生,贪多求全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之二:为了适应德育目标,语一堂课只有45分钟。我们要向这45分钟的课堂时间要效率,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进行德育渗透,有时候可能面临时间不够的问题。有时教师为了贪多求全,也往往忽视学生的感受,不能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德育渗透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三)抽象说教,脱离时代
  虽然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德育教育。但是语文课文中的德育内容却较为单薄,不够丰满。我们对于课文的一些主题的理解过于政治化,单一化,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却很少涉及到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脱离时代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根据时代特点,丰富德育内容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的不断变革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教育在发展变革,教育中的德育也在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中发展和变化,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首先要立足时代。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丰富德育内容。
  1.立足时代,与时俱进
  德育之所以永不过时,就在于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所以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德育不同的内涵。。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中提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变化。
  如果我们翻翻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材,会发现近几年苏教版初中语文的教材篇目改动极少,只有一篇初一语文的篇目改动了。由原先《“诺曼底”号遇难记》改成了现在的《安恩和奶牛》(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后来选入教材的的《安恩和奶牛》,讲述了一位老奶奶安恩带着一头奶牛来到集市上,任凭人们如何问价,安恩只是说:“这头奶牛它不卖的。”最后揭示悬念:原来这头奶牛是安恩村里唯一的奶牛,没有同伴。安恩带奶牛来集市是为了让它和同伴呆在一块,感受集市的热闹。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人对动物的人文关怀,符合我们时代的特点。这是我们的语文教材根据时代的特点,也在不断地改变和丰富德育内容的一个例证。
  2.继承传统,发扬光大
  刚才讲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要与时俱进,对于一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德育内容,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已经进行了删减。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的优良文化传统和道德理论还要不要继承了呢,当然要。不仅要,还要发扬光大。前不久,做为一名初中语文的一线教师,我支持初中语文教材入选《背影》,理由很简单,我们需要爱的教育。《背影》所表现的血脉亲情,父子情深,尤其是其中儿子对父亲从误会到理解的过程,很吻合初中同学,尤其是初二同学的心路历程,很有现实意义。
  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爱的教育”是永不过时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于那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应该秉着继承的态度,继续发扬广大。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品德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和谐统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德育渗透内容。
  (二)根据课程特点,准确定位德育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德育渗透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文以载道”的意思就是写文章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所以优秀的文章应该“文道结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初中语文教材就大量的选录了这种“文道结合”的文章作为教学文本。利用初中语文教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其次语文教师要在正确和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领悟和把握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并在语文教学中将这些德育内容进行落实。语文教师应该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德育渗透计划以及施教方案。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德育渗透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进行,做到点到即止,切不可牵强附会,将语文课变成政治课。
  文本的内涵通常呈现多层次性,语文教师要懂得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取舍,制定明确的德育渗透目标。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而且有些文本内涵丰富而深邃。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取舍,因为只有教师本人最清楚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白自己教学时要达到怎样的深度,取得怎样的效果。如《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意蕴丰富。既有对文革的申诉,又有对改革开放后愚氓灭美的谴责,也含有对世人冷漠,只知追名夺利的失望,当然还有对世间真善美的渴望追求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对于德育目标的确定,应选哪一点比较合适呢?现阶段的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其对文革的了解十分稀少,并且在初中阶段,一般教师和家长也不会建议学生去读一些记载文革这一段历史的文学作品。而对于人心冷漠,人们忙着追名逐利这一点反而会有所感悟,所以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应该都把德育目标定在批评人心冷漠,追求真善美这一点上。
  一线语文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都会尽力做到“一文一道,文道结合,张弛有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语文教学只有坚持“文道结合”,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依据课标精神,适时适度渗透德育
  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也要根据课标精神,适时适度。多说了会成了枯燥的政治说教,使学生反感;如果点拨渗透不到位,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的适时适度,还体现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所开展的德育渗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初中各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是不同的,初一新生较为懵懂,理解事物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二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学生独立意识加强,更加渴望得到他人情感上的认同。但心理年龄往往不够成熟,表现在行为上,有时可能更为叛逆。初三又因为中考的压力和自身的成熟,思想上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形象思维,而开始更加成熟理智的思考问题。抽象思维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
  表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面对初一、初二、初三学生的不同特点,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方式。比如初一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该侧重于注重从大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等品质。这是因为初一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等还未成型稳定,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大处着手,有助于学生整体的思维价值体系的形成。针对初二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出现新旧碰撞,追求情感认同而又较为迷茫的特点,对于初二语文中的德育渗透,则逐渐从国家集体范围缩小至个人情感范围,着重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感恩的教育。初三学生的升学压力巨大,情感上相对成熟,此时则应该以疏导鼓励方式为主的德育渗透。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贪多贪全都不是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进行适时适度的阶梯式渗透。德育渗透应该在自觉自然的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以‘紫秋’葡萄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黔东南地区‘紫秋’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酵母菌数量、pH值、总酸、花色苷的变化,以及对‘紫秋’葡萄酒的品质进行测定。结果
先给大家讲个《开水瓶的故事》。  在一堆刚灌满开水的开水瓶中,怎样来区分哪个是保温的,哪个是不保温的呢?只需用手摸一下它们的外壳,如果是烫手的则是不保温的,而不烫手的才是真正保温的。  这是现象与本质、表象与内涵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夸夸其谈,吹得天花乱坠的人,他们可能脑子空空;而另一些沉默寡言,看似木讷而不善言辞的人,他们的心胸也许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才是真正的智者。  学生之中的情况也是如此。许多
城市绿色廊道网络格局是研究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城市景观生态学方面看,绿色廊道是城市维持绿地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区域小气候的基础条件,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摘 要]科学探索能力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创新能力。幼儿作为这个世界的后生群体,有着自身的身体和生理特点,需要认识世界,了解自身,这是科学探索的基础。因此,自主学习经验和知识的能力,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认知水平 经验获取 趣味性探索  所谓科学探索能力,就是人类通过观察和发现产生问题,并根据已有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假设实验得出新的科学经验的过程。其本质上是一个发现问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考验着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对各种文学现象有自己专业的理解。具体到每篇课文,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读出文章蕴涵的深刻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幼儿园活动中最直接的师幼互动形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置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纲要》指出:“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启发想象思维、引导操作实践,促使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合理的提问不仅达不到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