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普普通通的蔬菜,只要贴上“有机”的标志就身价陡增,倍受青睐。可当这些所谓的有机菜送上我们的餐桌后,是否真的就名副其实、物有所值,却大可存疑。
本刊近来收到读者来信反映,说是花不少钱订了送货上门的有机蔬菜,可又吃不准是“真有机”还是“假有机”,希望对目前的有机菜市场有个真实的了解。
为了破解这种“被有机”的诡异乱象,本刊记者最近南下北上,深入田间地头、有机大棚,走访专家学者、超市卖场,对有机蔬菜的种植、认证、销售、消费等一系列环节进行了专题调查,掌握了诸多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这一期呈献给读者的《有机蔬菜真相》系列报道,是本刊继上期《铲车碾过南宋皇城》专题报道后的又一实地采访成果,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仔细一读,或可有助于我们拨开迷雾,重新认识时下中国有机蔬菜的实情。
当消费有机蔬菜成为一种时尚时,大多数人往往并不知道“有机”二字的真正含义,甚至把有机蔬菜与绿色食品及无公害蔬菜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的标准远比后者严格得多,苛刻得多。有机蔬菜不仅是指在种植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而且对蔬菜种植的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水质、空气乃至如何包装、运输都有特殊要求,比如种植有机蔬菜的土地必须在数年之内没有使用过任何化肥并经过认证确认。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蔬菜价格昂贵得令人咋舌的原因,因为其全部投入成本之高是一般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蔬菜无法想象的,更是普通蔬菜难以企及的。
美国国家有机工程和《有机食品生产法案》对有机的定义是:“有机食品是由为提高子孙后代的环境质量而注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土壤和水的节约的种植者生产的。有机的肉、家禽、鸡蛋和奶产品来自没有被打过抗生素或成长激素的动物。有机食品是由不使用大多数传统的用人工成分制成的农药、化肥,或污水污泥、生物工程,或致电离辐射生产出来的。”
以此来衡量目前我们的有机蔬菜市场,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直言的那样,“按照严格的有机食品标准与规范,中国99.8%的有机食品生产厂商根本达不到要求。”
如此说来,名至实归的有机蔬菜离一般大众的餐桌实在有点远,可现在我们随便走进一家超市卖场,目光所及,分明又到处摆满标有有机认证的有机蔬菜。本是准入门槛很高的稀缺品,却又多如牛毛包围着我们,岂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可中国从来就是一片诞生奇迹的热土。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本来起步较晚,却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大干快上追赶发达国家。据上海交大农学院黄丹枫教授对本刊记者透露,2005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的种植面积前10名中还没有中国,但到2006年,中国有机种植面积加上处于转换期中的种植面积已经排到全球第五了。照此速度推算,5年之后的今天,或许这个国度又创造了一个有机食品的世界第一。
中国有机农业的快速膨胀,无疑大有风电、高铁等制造业大跃进的风范,奈何与许多其他领域一样,这是以降低标准、以次充好、滥发认证、恶意炒作为代价的。“没人给我认证,政府也管不着这块,我这块地原来是种小麦的,反正现在就算是有机了。”调查中描述的山东肥城市边院镇的一个有机蔬菜种植农田小老板的这番话,十分典型地还原了中国有机蔬菜表面繁荣下的真实场景,也在不经意间揭示了有机蔬菜云遮雾障背后亵渎公众知情权的信用危机。
产生这种信用危机的深刻根源,与其说是企业为追逐超额利润弄虚作假,不如说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形象工程”的需要。建设新农村对生态环境有许多硬性指标,既然有机蔬菜特别吸引眼球,就理所当然成为某些官员炫耀自己政绩的最时髦的标的物。这就不难理解,在山东肥城市王庄镇,区区30亩有机种植面积,在公开的网站上被胡乱放大为6000亩的动因。
雾里看花有机菜,何时还我真交代?至今似乎依然遥遥无期。我对有机菜一向情有独钟,现在终于明白花了不菲的代价,其实不过是在寻求一种心理安慰。从此以后,有机菜不吃也罢!
本刊近来收到读者来信反映,说是花不少钱订了送货上门的有机蔬菜,可又吃不准是“真有机”还是“假有机”,希望对目前的有机菜市场有个真实的了解。
为了破解这种“被有机”的诡异乱象,本刊记者最近南下北上,深入田间地头、有机大棚,走访专家学者、超市卖场,对有机蔬菜的种植、认证、销售、消费等一系列环节进行了专题调查,掌握了诸多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这一期呈献给读者的《有机蔬菜真相》系列报道,是本刊继上期《铲车碾过南宋皇城》专题报道后的又一实地采访成果,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仔细一读,或可有助于我们拨开迷雾,重新认识时下中国有机蔬菜的实情。
当消费有机蔬菜成为一种时尚时,大多数人往往并不知道“有机”二字的真正含义,甚至把有机蔬菜与绿色食品及无公害蔬菜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的标准远比后者严格得多,苛刻得多。有机蔬菜不仅是指在种植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而且对蔬菜种植的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水质、空气乃至如何包装、运输都有特殊要求,比如种植有机蔬菜的土地必须在数年之内没有使用过任何化肥并经过认证确认。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蔬菜价格昂贵得令人咋舌的原因,因为其全部投入成本之高是一般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蔬菜无法想象的,更是普通蔬菜难以企及的。
美国国家有机工程和《有机食品生产法案》对有机的定义是:“有机食品是由为提高子孙后代的环境质量而注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土壤和水的节约的种植者生产的。有机的肉、家禽、鸡蛋和奶产品来自没有被打过抗生素或成长激素的动物。有机食品是由不使用大多数传统的用人工成分制成的农药、化肥,或污水污泥、生物工程,或致电离辐射生产出来的。”
以此来衡量目前我们的有机蔬菜市场,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直言的那样,“按照严格的有机食品标准与规范,中国99.8%的有机食品生产厂商根本达不到要求。”
如此说来,名至实归的有机蔬菜离一般大众的餐桌实在有点远,可现在我们随便走进一家超市卖场,目光所及,分明又到处摆满标有有机认证的有机蔬菜。本是准入门槛很高的稀缺品,却又多如牛毛包围着我们,岂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可中国从来就是一片诞生奇迹的热土。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本来起步较晚,却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大干快上追赶发达国家。据上海交大农学院黄丹枫教授对本刊记者透露,2005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的种植面积前10名中还没有中国,但到2006年,中国有机种植面积加上处于转换期中的种植面积已经排到全球第五了。照此速度推算,5年之后的今天,或许这个国度又创造了一个有机食品的世界第一。
中国有机农业的快速膨胀,无疑大有风电、高铁等制造业大跃进的风范,奈何与许多其他领域一样,这是以降低标准、以次充好、滥发认证、恶意炒作为代价的。“没人给我认证,政府也管不着这块,我这块地原来是种小麦的,反正现在就算是有机了。”调查中描述的山东肥城市边院镇的一个有机蔬菜种植农田小老板的这番话,十分典型地还原了中国有机蔬菜表面繁荣下的真实场景,也在不经意间揭示了有机蔬菜云遮雾障背后亵渎公众知情权的信用危机。
产生这种信用危机的深刻根源,与其说是企业为追逐超额利润弄虚作假,不如说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形象工程”的需要。建设新农村对生态环境有许多硬性指标,既然有机蔬菜特别吸引眼球,就理所当然成为某些官员炫耀自己政绩的最时髦的标的物。这就不难理解,在山东肥城市王庄镇,区区30亩有机种植面积,在公开的网站上被胡乱放大为6000亩的动因。
雾里看花有机菜,何时还我真交代?至今似乎依然遥遥无期。我对有机菜一向情有独钟,现在终于明白花了不菲的代价,其实不过是在寻求一种心理安慰。从此以后,有机菜不吃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