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日改革比较感兴趣。十九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又效仿日本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戊戌变法。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现在简述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
(1)两国改革的背景相同。经济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日本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自然经济。政治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矛盾尖锐。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革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士阶级对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的剥削压迫,十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思想文化上,两国改革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人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人获取信息,故又称“兰学”)成为一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外交上,两国改革前民族矛盾都激化了。十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中国的洋务运动前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面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是“黑船来行的冲击——培理叩关”等。此外,两国力主改革者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田松阴、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
(2)两国改革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中、日两国近代的改革都做到了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例如:中国的洋务运动,通过“师夷长技”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兴办了许多洋务企业;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军事上除了创办军事工业外,还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国的戊戌变法,理论上也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化教育上兴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等。日本的明治维新,政治上破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工业;思想文化教育上文明开化,发展教育,传播西方启蒙思想,改进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
(3)两国改革的影响有相同之处,这主要指对自身的影响。两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教育的进步,培养了改革的人才,强大了军事力量。中国的戊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并促进了思想文化教育的进步发展,培养了变法的人才。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推动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思想文化教育的进步发展,也为明治维新培养了人才,增强了军事力量。
那么,为什么中、日两国改革有诸多相同之处呢?主要原因是两国近代改革前的国情基本相同,包括:同处东亚地区,相似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相似的经济,又因为日本曾向中国学习过(如大化改新),所以两国又有相似的政治、思想文化和外交,而且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几乎同时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整个改革的前前后后必然使两国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
二、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不同之处
(1)两国改革的背景有不同之处。中国的戊戌变法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变法维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没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这些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有区别的。
(2)两国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有不同之处。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改革,基于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政治制度。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国竟不败而败;之后的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依然继续。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政治上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并未在新政内容中体现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八股取士也只是形式上的废除,慈禧太后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新政只保留了一项内容——京师大学堂。这些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明显不同的。
(3)两国改革的影响有不同之处。中国的洋务运动旨在自强、求富,但中国依然落后;中国的戊戌变法为挽救民族危亡,但在之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战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轨道,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其彻底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当然,日本的改革有极其严重的局限性:改革造成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改革后的日本很快开始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加入了欧美列强行列,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通过对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的分析,同学们不难看出: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内容要落到实处,才能成功,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改革还要有创新,要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这应是同学们在学习相关内容时,需要认真理解的地方。
(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
一、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
(1)两国改革的背景相同。经济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日本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自然经济。政治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矛盾尖锐。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革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士阶级对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的剥削压迫,十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思想文化上,两国改革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人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人获取信息,故又称“兰学”)成为一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外交上,两国改革前民族矛盾都激化了。十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中国的洋务运动前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面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是“黑船来行的冲击——培理叩关”等。此外,两国力主改革者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田松阴、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
(2)两国改革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中、日两国近代的改革都做到了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例如:中国的洋务运动,通过“师夷长技”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兴办了许多洋务企业;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军事上除了创办军事工业外,还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国的戊戌变法,理论上也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化教育上兴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等。日本的明治维新,政治上破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工业;思想文化教育上文明开化,发展教育,传播西方启蒙思想,改进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
(3)两国改革的影响有相同之处,这主要指对自身的影响。两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教育的进步,培养了改革的人才,强大了军事力量。中国的戊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并促进了思想文化教育的进步发展,培养了变法的人才。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推动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思想文化教育的进步发展,也为明治维新培养了人才,增强了军事力量。
那么,为什么中、日两国改革有诸多相同之处呢?主要原因是两国近代改革前的国情基本相同,包括:同处东亚地区,相似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相似的经济,又因为日本曾向中国学习过(如大化改新),所以两国又有相似的政治、思想文化和外交,而且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几乎同时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整个改革的前前后后必然使两国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
二、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不同之处
(1)两国改革的背景有不同之处。中国的戊戌变法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变法维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没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这些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有区别的。
(2)两国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有不同之处。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改革,基于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政治制度。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国竟不败而败;之后的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依然继续。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政治上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并未在新政内容中体现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八股取士也只是形式上的废除,慈禧太后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新政只保留了一项内容——京师大学堂。这些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明显不同的。
(3)两国改革的影响有不同之处。中国的洋务运动旨在自强、求富,但中国依然落后;中国的戊戌变法为挽救民族危亡,但在之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战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轨道,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其彻底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当然,日本的改革有极其严重的局限性:改革造成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改革后的日本很快开始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加入了欧美列强行列,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通过对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的分析,同学们不难看出: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内容要落到实处,才能成功,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改革还要有创新,要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这应是同学们在学习相关内容时,需要认真理解的地方。
(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