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主题的高中英语诗歌鉴赏策略探析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bcn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单元是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英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挖掘英语诗歌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之美,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单元主题;英语诗歌;审美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其对语篇的理解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目标是总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运用,还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因为学生应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意识,并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英文诗歌常用凝练、形象、富有美感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意义。教师通过诗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鉴赏英语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意蕴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由于学生难以理解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又少涉及,导致诗歌教学在教学中长期被忽视或简单处理,教师一般只停留在疏通生词、解析诗歌大意的层面上,不能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必然要深化诗歌主题语境。笔者在执教一堂公开课时,依托单元主题,串联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理解和美的体验。
  一、围绕单元主题设定鉴赏目标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18 Beauty 中Lesson 3 Poetry的内容是两首关于夜晚的诗。Poem A是我国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英译版——A Tranquil Night;Poem B是一首美国诗——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平安夜)。两首诗在基调、主题、意象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可看作是诗歌的对比阅读。其中,李白的《静夜思》的英译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写远客思乡之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一文却直白地描述了平安夜的欢乐,感情热烈而外露。两首诗都展现出语言之凝练、优美。
  基于对文本的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掌握tranquil, drowned, thistle等词汇,独立完成文中圣诞老人形象句子的翻译,掌握诗歌中theme, tone, rhyme和image四要点;第二,紧紧围绕单元主题——“Beauty”完成唱歌、问答、翻译、讨论等任务,提升阅读技巧,发展独立探究的思维品质;第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欣赏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及诗歌的视觉美和听觉美,获得情感教育。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各个环节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活动。在鉴赏诗歌前,笔者引导学生齐唱英文儿歌,了解诗歌同源;在鉴赏诗歌环节中,带领学生通过听和诵读来感受诗歌基调,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在深入鉴赏环节,带领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策略欣赏了一首英文诗歌;在最后讨论环节中,笔者深化了本课主题,引导学生多去发掘诗歌之美,做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人。
  二、基于单元主题鉴赏的高中英语诗歌教学过程
  (一)导入英文歌曲,激活背景知识
  课始,笔者引导学生一起唱一首描述夜晚的英文儿歌Little star,并提问为何这首歌朗朗上口。学生发现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词是韵脚,教师在黑板上板书“Rhyme”。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和建構的过程。在此环节,笔者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不仅为其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还自然地引入韵脚和诗歌同源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测。
  (二)体会诗歌情感,迁移背景知识
  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背诵《静夜思》,感受古诗忧伤、孤独的基调;然后,拓展中国诗歌中情感和基调经常由标题透露出来,“思”经常表达的是含蓄、忧伤的感情,如《秋思》《长相思》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西方诗歌中是否也存在和中国诗歌相似的情况;最后,学生阅读第二首诗歌的标题——A Night Before Christmas后,由标题预测这首诗歌的情感是快乐的、热烈的。知识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教师利用中文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技巧,引导学生把通过标题体会情感这一知识迁移到英文诗歌鉴赏中。学生在感受诗歌基调美的同时,也掌握诗歌鉴赏的第一个策略,即通过标题来预测情感。
  (三)体会诗歌内容,运用背景知识
  1.听读鉴赏
  笔者播放磁带,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验证先前的预测。笔者提问:“What are the feelings in the two poems?”学生总结出Poem A的基调是“sad and sentimental”;Poem B的基调则是“cheerful and lively”。学生朗诵有助于鉴赏诗歌之美,尤其是诗歌的韵律、节奏、情感之美。因此,朗诵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形式。笔者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陌生的外文诗歌,很难做到自主诵读。于是,笔者创造充分的机会引导学生倾听、感受和品味,为下一步的自主诵读搭建梯子。
  2.韵律鉴赏
  在学生确定Poem A为多愁善感的基调后,笔者便引导学生找出Poem A中最能表达作者忧伤之情的诗句。教学片断如下:
  T: Since you can feel the homesick and lonely of the poet, can you find a sentence to express the sentimental feeling in poem A?   S: Heat bent, 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
  T: Do you think the word order is normal?Can you rewrite it in a normal word order?
  S: I am drowned in homesickness.
  T: Why does the poet use different word order?Let us find it together.
  笔者继续追问并启示学生运用在歌曲Little Star中确定韵脚的办法,引导学生发现倒装的运用出于押韵的需要,并找出其他韵脚,如“light”“bright”。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找出Poem B中的倒装句和韵脚。由此,学生掌握了第二个诗歌鉴赏策略,即牢记诗歌的词序是不同的。押韵是诗歌中独特的体裁特点,能创造出听觉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由于押韵的需要,诗人常常使用不同的语序,例如倒装句,这也容易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因此,教师需要循循善诱,在课堂前半部分不断铺垫的情况下,合理设计有梯度的教学活动,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由诗歌押韵建构的听觉美。
  3.意象鉴赏
  Poem B中最重要的意象是圣诞老人的形象。圣诞老人源于基督教文化,形象几经演变,笔者展示一幅最初的圣诞老人画像,让学生猜测图中的人物。由于最初的圣诞老人形象和课文中圣诞老人的形象构成了鲜明对比,学生很容易联想:为何圣诞老人的形象由最初的严肃神圣转变成如今的亲切可爱?笔者适时点拨正是因为Poem B的诗人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圣诞老人新意象,使戴红帽、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形象深入人心。笔者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翻译圣诞老人的image,并和作者的诗句进行对比。根据这些诗句,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圣诞老人的形象。
  意象较为抽象,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笔者播放一段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借助视频里的沙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意象。笔者选取的材料新颖、有趣、易于理解,学生能较为容易地理解意象是诗人通过字词的描述,在读者脑海中呈现的图像,并总结出它是诗歌的另一种魅力——視觉美。教师在PPT上呈现Poem A 和Poem B中的意象(如图1、图2所示),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意象所呈现的视觉美。
  通过对比这两组意象,学生体会到清冷孤寂和温暖快乐的两种感情,并掌握诗歌鉴赏的第三个策略:定位诗歌意象并理解隐含意义。意象是诗歌的本质特性,意象的鉴赏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意象是读者基于诗句,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的图像,较为抽象,可意会,难以言传。同时,很多意象在特定的文化中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如月亮在中国诗歌中隐含思乡的意味。意象的独特性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于是,笔者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翻译对比、沙画展示、图像构建、意象的情感对照等,有效帮助学生体会了诗歌由意象建构的视觉美,理解了诗人用意象表达感情,达到诗以言志的目的。
  (四)鉴赏课外诗歌,深化背景知识
  拓展延伸环节,笔者播放了一首歌曲——《当你老了》,并告知学生这首动人的歌曲改编自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When You are Old,笔者呈现出英文诗歌,鼓励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鉴赏技巧,即读标题预测基调,感受情感美;找出韵脚,感受韵律美;通过关键词想象诗中的意象,感受视觉美等策略来鉴赏这首诗。笔者提问:“Most of us believe young lady is beautiful, but why the poet says, when you are old, you are beautiful?”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不同的回答。笔者又在PPT上展示两位老人在炉火读书的温馨画面,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爱意,理解诗人通过此意象表达了深沉的爱和永恒的美。此时,笔者鼓励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歌,体会其中隽永的感情,理解诗歌同源、诗以言志的深意。
  课终,笔者在PPT上展示一些流行的诗词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发掘诗词的美。在诗歌鉴赏中,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解析字词、灌输诗歌主旨,而是设计不同层级和难度的活动,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因为诗歌鉴赏是一种诗人与读者的共情活动。学生对诗歌的鉴赏也必然有自己的情感,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成,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期未来他们会主动接触和挖掘更多诗歌的内涵,意识到这种永恒的美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
  三、高中英语诗歌主题鉴赏的意义
  (一)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大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只关注本课的主题或者标题,而忽略了课文是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单元的主题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本课的题目是Poetry,过于宽泛,难于发掘好的切入点。如果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忽略了单元主题Beauty,对文本的挖掘就极有可能停留在讲解诗歌的格式、韵律、大意等具体知识点上,拓展的内容也仅限于知识层面,使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三维目标无所依托。笔者充分考虑了单元主题,课堂所有活动都围绕美这一主题展开,挖掘出诗歌同源的形式美、意象创造的视觉美、韵律创造的听觉美以及诗以言志的主旨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深刻感受了多维度的诗歌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提高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学生应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可以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并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师只停留在排列、押韵的解读上是不够的,但贸然拔高诗歌鉴赏的层级,既增加学生阅读的难度,也难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设计了有梯度的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如在导入部分用一首儿歌兼诗歌,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同源,为鉴赏诗歌做铺垫。又如学生很难发现诗歌中倒装的意义,为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笔者先让他们在儿歌以及中文诗中找韵脚,利用知识的迁移在英文诗歌中确定韵脚。再如意象是本课的难点,笔者通过直观的视频观赏和抽象的翻译想象,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意象,还发挥了其想象力,体会到迥异的情感,得出诗以言情的结论。由于教师不断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三)实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学生学习诗歌的意义绝非停留在背诵和吟唱的层面,更要学以致用。如今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层出不穷,使青少年对文化的了解肤浅化、娱乐化。他们亟需经典文化的熏陶,建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笔者不仅传授了具体的知识,还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本课生动有趣的活动,笔者给学生渗透了传承经典文化的意识,激发了学生挖掘经典文学之美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解剖[J].外语电化教学,2007(114).
  [4]李温和,李邵明.多模态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诗歌鉴赏与创作案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0).
  [5]陈晓云.英语诗歌教学中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42).
  [6]周建新.从诗歌“三美”谈诗歌批评[J].广西社会科学,2004(3).
  [7]章波勇.巧用课文主线,优化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40).
  [8]王丹.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J].新生代,2009(5).
  [9]刘希开.开发学生资源构建生态课堂[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9).
  (责任编辑:孙丽英)
其他文献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落实省教育厅、体育局《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通知》精神,以申办2024年全国冬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我市“冰雪运动进校园”及冰雪课程建设工作,抚顺市教育局安体艺卫科、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艺体部联合“抚顺市中小学冰雪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于2019年1月对我市共14所中小学进行了“冰雪进校园工作情况”
期刊
教研版(上半月)  7期 线上学科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截稿日期:2020年4月30日)  8期 语文学科传统文化的“活动化”教学  (截稿日期:2020年5月25日)  9期 线上教学如何准备相关备课资源  (截稿日期:2020年6月19日)  10期 线上教学如何推进、展开教学过程  (截稿日期:2020年7月9日)  11期 线上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评价  (截稿日期:2020年8月27日)
期刊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着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史料实证是落实各素养的重要载体,家国情怀是彰显人文关怀价值追求的根本,寓家国情怀于史料实证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为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以素养为引领中定位教学目标,在创设导课情境中探寻生命意义,在研读实证史料中达成情感升华,使历史教学有深度有温度。  关键词: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实践  在当
期刊
摘要: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布置习题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中,课后习题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目前课后习题设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以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做指导,探究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如何进行课后习题设计,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在应用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思想来设计习题时,可
期刊
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是直指数学本质,涵盖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一个或两个问题。“核心问题”能够调动和组织学生进入板块式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比较大的空间里进行思维活动,使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都能获得更高的达成度。在关注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当下,“核心问题”导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那么,数学“核心问题”如何提炼?一般路径怎样?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实践中我尝试去
期刊
摘要:教师以整体性视角解读文本教学价值,可以实现文本语篇语义的动态解读,避免文本词汇、句式、句法的静态分析,这是在文本解读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最优化的路径选择。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解读整体性视角理念,通过探究文本矛盾处,深化学生思维品质;品味文本闲笔处,引领学生细读;分析文本空白处,触发师生对话等策略,实现文本课堂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整体性视角:解读文本;教学价值  语文文本解读是教师将文本
期刊
温儒敏教授在教育部统编教材使用培训会上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系。他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目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语言的特质表现在它既有工具性(交際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又有人文性(它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在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
期刊
兴城市南一小学始建于1842年,从清朝道光年间的柳城书院一路发展到如今底蕴丰厚、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整整走过了178年。2013年,学校从古城内迁至新址,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城乡三校合并,师资参差不齐,内驱力严重不足;新校位于城乡交接处,学生骤增,失去了中心区域学生家庭教育的优势。几十年的固有格局被打破,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和社会对南一不变的期待
期刊
摘要:当下,教师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关键在于与之相契合的评价体系。音乐教师可以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位,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来测评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计划,为学生创设独立演唱歌曲的时间和空间,并规范艺术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素质测评;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研究
期刊
摘要:传统的区域性小学学科评价大多是书面评价,关注“学得怎么样”。基于课堂观察的区域性小学学科评价则采用现场观察的方式进行,不仅关注学生“怎样学”和“学得怎么样”,而且关注教师“怎样教”和“教得怎么样”,从学和教两方面同时推进,改革课堂教学。以劳动技术学科为例,从区域性评价机制的建构、评价标准的设计、评价实施的要点、评价策略的研究、评价结果的运用五个方面对小学学科评价进行探索,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转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