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果梨发源于辽宁鞍山市,而海城是南果梨的最佳栽培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的南果梨色艳味香、果肉细腻多汁、香甜适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曾多次被评为国家和辽宁省优质果品,成为地方名牌产品。随着南果梨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初,海城市即开始探索南果梨产业化之路,狠抓南果梨生产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通过统一农资供应和加大开拓市场力度;发展多种形式果品运销业,带动了南果梨业发展,连年创产值2~3亿多元,充分显示了产业化的优势。
现将海城地区南果梨产业化取得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 发挥品牌优势,扩大生产规模
南果梨为秋子梨系统中最优良品种之一。果实圆球形,平均单果重50克左右,果面油亮光滑,阳面鲜红色,采后10天左右底色变黄,香气外逸,果肉后熟变软、细腻多汁、香甜可口,石细胞少,果心小;果实9月10日左右成熟,正值国庆和中秋节两节期间上市,冷藏后还可延至新年和春节上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海城市栽培南果梨已有120余年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海城人就看准了南果梨,发展了190余万株,40年来南果梨已成为远近闻名产品。近10年内,海城地区又掀起南果梨的第2个发展高潮。2006年海城地区南果梨总面积达21850公顷,近1千余万株,年产南果梨已达12万吨左右,年产值37696万元,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2 政策扶持,科技推动,高产优质
为提高南果梨的品质,海城市政府每年都搞一次南果梨质量评比,并积极向省、国家推荐优质果样品。对于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政府出面解决;鞍山市科委为防治近年来十分猖獗的梨木虱和危害严重的梨黑星病,拨款30万元专门立项研究,聘请辽宁省果树所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植保专家联合攻关,研究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和药剂。海城市政府每年投入15万元,在全市搞梨木虱和黑星病联合防治,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果树主管部门、省果树所、南果梨主产镇组成联防领导小组,于每年防治关键时期,依据虫情、病情定点观察测报,召开会议,确定防治用药时期,并规定在一周内由南向北全面铺开,经过几年联防,使梨木虱和梨黑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市政府为了加大对发展南果梨生产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新发展南果梨和老果园更新改造给予适当补助。
市里成立了南果梨协会,南果梨科学研究所,重点镇也都成立了南果梨协会分会、研究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在互联网上建起了南果梨网页,同时以民营企业牵头,建立销售网络,采取建立专车、专柜、异地贮藏等多种形式,使南果梨果品进入大中城市的超市销售,解决了群众卖果难等问题。
南果梨株产镇及重点村都有业务部门或由业务部门指派专人负责南果梨技术推广与指导。定期举办各类技术班,聘请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讲课,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经常组织基层果树干部和部分果农外出参观学习,使广大果农及时掌握最新的梨树栽培管理技术。
通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现在南果梨的单产比10年前提高55%,平均单果重由过去的50克左右增加到60克以上,果实颜色更加鲜艳,风味更浓,平均优质果率超过达80%。幼树始果期也由过去的6~7年缩短为4~5年,早期产量明显提高。
3 采取积极措施,拓宽销售市场
随着南果梨产量的逐年上升,卖方市场已向买方市场转化,外地客商直接到果园收果者越来越少,果农不得不改变坐等买主上门为主动寻找市场。但能否打开销路,则成为南果梨产业成败的关键。
为此海城市政府首先实施了名牌战略,将南果梨注册为“海城南果梨”商标,2004年“海城南果梨”成为我省继“盘锦大米”之后的第2个地方名牌,也是2004—2005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指定特供水果。此举大力增强了一些镇的名牌意识,如大屯镇,抓住南果梨在北京亚运会农产品展销获银奖和获辽宁省优质果鉴评会金奖的契机,申报国家工商局注册“英不落”南果梨;通过名牌产品注册,拓宽了销售渠道,发挥了名牌效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部门还积极筹建南果梨果品批发市场。海城市内及大屯、王石、接文、马风等主产镇均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设有不同规模的南果梨果品批发市场。果农可将自产果品送到果品批发市场经销;经销企业、个体商贩和收购果品者都可在市场内交易,果品批发市场己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缺少的桥梁。同时政府还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倡文明经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商贩走进来,鼓励当地果农和商贩走出去。
南果梨在常温下一般只能存放20天左右,由于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积压、卖果难现象,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使南果梨旺季不旺,淡季不断,延长供应期,丰富市场。海城市业务管理部门从1982年开始进行南果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贮藏期延长了5个月左右。春节南果梨上市每千克高达20元,大大刺激了南果梨贮藏业的迅速发展,市、镇政府鼓励果农发展家庭贮藏业,建立微型家庭气调库,提供地点,协调办电,为群众解决在贮藏保鲜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全市拥有家庭微型气调保鲜贮藏库610个(20~50吨),有500~1000吨气调库10个,包括冷库、土窖在内,在南果梨鲜果采收时可临时贮藏果品在3万吨以上,有效的解决了鲜果销售积压的问题。保鲜技术的推广有效地调节了南果梨的供求矛盾,同时通过贮后增值,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南果梨的包装结束了传统筐装的历史,重点产梨镇对包装图案认真设计,工商局注册,定点生产,防止假冒。按重量生产出2.5千克5千克、10千克和20千克4种包装箱,箱面装潢精美,有艳丽的南果梨画面,还可通过透明塑料窗看到里面的果实,大大地提高了商品价值,成为流行的馈赠佳品。
现将海城地区南果梨产业化取得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 发挥品牌优势,扩大生产规模
南果梨为秋子梨系统中最优良品种之一。果实圆球形,平均单果重50克左右,果面油亮光滑,阳面鲜红色,采后10天左右底色变黄,香气外逸,果肉后熟变软、细腻多汁、香甜可口,石细胞少,果心小;果实9月10日左右成熟,正值国庆和中秋节两节期间上市,冷藏后还可延至新年和春节上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海城市栽培南果梨已有120余年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海城人就看准了南果梨,发展了190余万株,40年来南果梨已成为远近闻名产品。近10年内,海城地区又掀起南果梨的第2个发展高潮。2006年海城地区南果梨总面积达21850公顷,近1千余万株,年产南果梨已达12万吨左右,年产值37696万元,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2 政策扶持,科技推动,高产优质
为提高南果梨的品质,海城市政府每年都搞一次南果梨质量评比,并积极向省、国家推荐优质果样品。对于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政府出面解决;鞍山市科委为防治近年来十分猖獗的梨木虱和危害严重的梨黑星病,拨款30万元专门立项研究,聘请辽宁省果树所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植保专家联合攻关,研究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和药剂。海城市政府每年投入15万元,在全市搞梨木虱和黑星病联合防治,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果树主管部门、省果树所、南果梨主产镇组成联防领导小组,于每年防治关键时期,依据虫情、病情定点观察测报,召开会议,确定防治用药时期,并规定在一周内由南向北全面铺开,经过几年联防,使梨木虱和梨黑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市政府为了加大对发展南果梨生产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新发展南果梨和老果园更新改造给予适当补助。
市里成立了南果梨协会,南果梨科学研究所,重点镇也都成立了南果梨协会分会、研究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在互联网上建起了南果梨网页,同时以民营企业牵头,建立销售网络,采取建立专车、专柜、异地贮藏等多种形式,使南果梨果品进入大中城市的超市销售,解决了群众卖果难等问题。
南果梨株产镇及重点村都有业务部门或由业务部门指派专人负责南果梨技术推广与指导。定期举办各类技术班,聘请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讲课,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经常组织基层果树干部和部分果农外出参观学习,使广大果农及时掌握最新的梨树栽培管理技术。
通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现在南果梨的单产比10年前提高55%,平均单果重由过去的50克左右增加到60克以上,果实颜色更加鲜艳,风味更浓,平均优质果率超过达80%。幼树始果期也由过去的6~7年缩短为4~5年,早期产量明显提高。
3 采取积极措施,拓宽销售市场
随着南果梨产量的逐年上升,卖方市场已向买方市场转化,外地客商直接到果园收果者越来越少,果农不得不改变坐等买主上门为主动寻找市场。但能否打开销路,则成为南果梨产业成败的关键。
为此海城市政府首先实施了名牌战略,将南果梨注册为“海城南果梨”商标,2004年“海城南果梨”成为我省继“盘锦大米”之后的第2个地方名牌,也是2004—2005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指定特供水果。此举大力增强了一些镇的名牌意识,如大屯镇,抓住南果梨在北京亚运会农产品展销获银奖和获辽宁省优质果鉴评会金奖的契机,申报国家工商局注册“英不落”南果梨;通过名牌产品注册,拓宽了销售渠道,发挥了名牌效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部门还积极筹建南果梨果品批发市场。海城市内及大屯、王石、接文、马风等主产镇均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设有不同规模的南果梨果品批发市场。果农可将自产果品送到果品批发市场经销;经销企业、个体商贩和收购果品者都可在市场内交易,果品批发市场己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缺少的桥梁。同时政府还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倡文明经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商贩走进来,鼓励当地果农和商贩走出去。
南果梨在常温下一般只能存放20天左右,由于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积压、卖果难现象,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使南果梨旺季不旺,淡季不断,延长供应期,丰富市场。海城市业务管理部门从1982年开始进行南果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贮藏期延长了5个月左右。春节南果梨上市每千克高达20元,大大刺激了南果梨贮藏业的迅速发展,市、镇政府鼓励果农发展家庭贮藏业,建立微型家庭气调库,提供地点,协调办电,为群众解决在贮藏保鲜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全市拥有家庭微型气调保鲜贮藏库610个(20~50吨),有500~1000吨气调库10个,包括冷库、土窖在内,在南果梨鲜果采收时可临时贮藏果品在3万吨以上,有效的解决了鲜果销售积压的问题。保鲜技术的推广有效地调节了南果梨的供求矛盾,同时通过贮后增值,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南果梨的包装结束了传统筐装的历史,重点产梨镇对包装图案认真设计,工商局注册,定点生产,防止假冒。按重量生产出2.5千克5千克、10千克和20千克4种包装箱,箱面装潢精美,有艳丽的南果梨画面,还可通过透明塑料窗看到里面的果实,大大地提高了商品价值,成为流行的馈赠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