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田邦子的暗涌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15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自呱呱坠地起便背负苦难,差别在有没有说出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该如何度过,就要靠智慧了,最好不要太在意,经过一些时间,再回头会觉得笑话一桩”。据妹妹向田和子回忆,向田邦子在世时说过这样的话。作为长女,向田邦子一向是家中的顶梁柱,孝敬亲长、庇护兄妹,东方化地隐忍顺从地生活过。在被向田邦子称为“坑坑疤疤,冷风常穿过缝隙吹进来,有一堆问题”的家里,她学会了理解身边人的痛苦,也智慧地把痛苦延伸到自己的小说集《回忆,扑克牌》里。
  早在一九八○年,向田邦子就凭借《水獭》、《狗窝》和《花的名字》三部独立短篇荣获了日本第八十三届直木奖。《回忆,扑克牌》的首篇《水獭》中,那个有一双滴溜溜黑幽幽的眼睛的厚子,却藏了一颗利刃般的残忍心。在这样一个妻子的面前,男女之会的诱惑才具有更大的杀伤性,“母亲”一角可以永久性或缺,“情人”才能掀起内心的狂澜。向田邦子从不让人一眼看出厚子隐藏的残酷与冷血,她会从中年夫妻间萧萧而下的日常中缓缓磨掉女人天性里的“母性传统”,尽管这对夫妻同样裹着“很正常”的婚姻外衣。
  暗涌,生活中的暗涌,婚姻中的暗涌,琐碎中的暗涌,读向田邦子的小说,脑海中会经常出现川流不息的“暗涌”。《五花肉》的题目实在贴切,半泽活了大半辈子,也扮演了大半辈子的忠贞不二的好男人形象,却在秘书波津子这里摔了跤。跟大多数及时醒悟的中国现代男人一样,一旦领悟到“后院之重”,就立即迷途知返。可是,波津子到底是“情欲”的代言,在龙精虎猛之年的半泽这里,依然握有很强的话语权。于是,在夜半三更时,半泽瞥见罩着绯红裙子的人偶,仿佛遇见了迷你版的波津子,欲心的冲动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一细节,是向田邦子的精细化处理,聚焦性地放大了“欲望”在中年男人眼里存在的真实度。
《回忆,扑克牌》 [日]向田邦子著 姚东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五花肉》虽是短篇,却照样有中长篇才能做到的跌宕起伏。半泽的妇人干子,正如其名,早被岁月抽走了女子本该有的水灵。当半泽的旧友多门来访,四下团坐时,干子的嘴唇才能放出浓烈的光焰,这真是“因为五花肉的油脂而油光发亮”吗?每个读者,经过这样尴尬的四人欢宴时,都会发现干子的回光返照完全因为多门手里举着的那根“情欲”的暗箭。
  不知何故,多门独独喜欢牛的五花肉,牛的肋部,肉和脂肪叠成三层的那部分。在半泽面前,多门并不避讳地贪食着五花肉,这多少让半泽生出别样的妒忌和幽恨。文末,半泽颇不服输地咬下了一口五花肉。此举是半泽无言的挑战,他告诉多门:“我虽然不喜五花肉,但也照样吃得下!”
  五花肉到底何物?是年轻时的干子,也是终将会老去的波津子。向田邦子点破了,二十年后,肩部、胸部和腰部都纤细的波津子也会变成干子,也会无话可说,也会寡然地变老。此时,女子的宿命性完全脱去了象征意义的面纱,变成无比丑陋而真实的现实主义。一辈子不爱五花肉的半泽选择去医院检查这种食物的“毒性”,而对自己实际和多门一样同好五花肉的真实却是浑然不觉。年轻时,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与干子这道“五花肉”结婚,后跟同为“五花肉”的波津子出轨,半泽的欢爱取向显得单一而恒定。和波津子合欢后,面对枕边干子的大脸盘,半泽露出了冰冷的嫌弃。可是,波津子和干子,前者精灵妩媚后者枯槁干瘪,可彼此的精神气质却在同一个方向上,也就是半泽欣赏的那类女性。
  “五花肉”作为隐喻,颇贴干子的形象。多门对此曾道破天机:“牛只吃草,为何产生了这样多的肉和脂肪呢?”干子和波津子都像素食主义者,外表苗条纤细,“肉”和“脂肪”只隐藏在骨子里。如对向田邦子会心,很容易会延伸出她所言的肉和脂肪其实就是“情欲”本身。世上,永远会有一群女人,年轻时是波津子,老了是干子,吃着让人毫无觉察的“草”,却把“情欲”埋得深深的。她们,慢慢地波澜不惊地跟着名叫半泽或多门的男子,过着吃草般的日常生活,回首看来,依旧还是大量的肉层和脂肪层。
  和干子一样,《狗窝》中的达子也属外表沉默内心丰富的女人。年轻时,误打误撞地认识了鱼店的伙计川子。一来二去,相貌堂堂的川子不但成了达子家中的常客,也成了她的追求者。达子一直心仪哥哥的朋友,对长相酷似暗恋对象的川子似也生出了淡淡的亲近。可是,当川子亮出爱情之剑的那晚,达子才发现无法忍受他满口的鱼腥味,此时的她才认清了川子和“哥哥的朋友”是两个人。其实,跟达子一样,当晚,川子也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已折戟。
  相较其他作品,向田邦子的《狗窝》线索显得尤其清晰。一条名叫影虎的秋田犬,贯穿始末。影虎是达子从哥哥的朋友(暗恋对象)那里抱回来的,达子希望它身上有着对方的味道。后来,影虎却得到了川子无微不至的照料。达子通过影虎这一替身向“哥哥的朋友”天真地投掷着“爱”,川子通过影虎这一替身向达子痴心地付诸着“爱”。可惜,两种爱都是暗恋,都是单方向的,最终都是没有回应的爱。影虎在未吃惯川子送来的鱼之前,它还寄生着达子的“爱情”。渐渐地,影虎的鱼腥味篡改了达子心头美好的爱情味。连哥哥把影虎的头摁到一边,也诧异地说它的气味变了。最终,就连川子的寻死也动摇不了达子,她选择了满身酒精味的麻醉师。鱼腥味和酒精味,在达子看来也许前者总是低档了许多的。抑或达子试图在臆想的爱情破灭后和川子离走后,力图尽快改变身边的一切。
  向田邦子让影虎和川子成为《狗窝》的主角,故意让达子隐到故事的深处,小说以倒叙手法扯开回忆的帷幕……达子作为隐身人,只在气氛环境和他人的言行中泄露出自己的意见。多年后,达子在公车上邂逅了川子一家。曾为自己寻死的男人,有着跟达子几乎差不多的家庭,都有个四五岁的儿子,他的妻和自己一样也怀着第二胎。尽管达子刻意要从川子并非握笔的糙手以及精心打扮的装束里看到川子一家的“窘”,但“哪家更幸福”的问题一直如锥子般锥着心窝。哪家更幸福些?这像是天下已婚女人的共同诘问。达子嫁与麻醉师,日子自然过得比川子一家富足些,可是她却不敢让自己的幸福感知凌驾其上。
  《回忆,扑克牌》收录了向田邦子的十三个短篇,里面都住着各种叫人动容的女人。《男眉》里的长了大家不喜的男眉的麻,对男人的嘲笑时常是避犹不及。私下里,她常常悄悄地对镜拔去额心间多余的须眉。可是,麻始终不解,女人的妩媚为何一定要像妹妹般形诸于言行举止?她更不懂,能在葬礼上笑吟吟的妹妹为何能在男权社会下天生摸得行事的门径赢得了喝彩。堪称“花草活词典”的常子找了迟钝粗暴的丈夫,向田邦子借《花的名字》告诉世人,再不登对的夫妻也能在婚姻里相安无事地终老。丈夫的“背叛”在婚姻里并未掀起狂风大浪,虽然常子被取了花之名的“小三”约了出去,并被她知道了婚姻内里的样子。曾被丈夫称作“我家老师”的常子,悉心教会丈夫辨认花和花之间的区别以外,怕是更教会他辨认了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区别了吧。
  昭和才女向田邦子因为空难意外,只活了五十二岁,却成了日本国民级的偶像,被认为是日本国的“张爱玲”。与张爱玲相比,她的风格更显隐晦和大气。对婚姻下的两性关系的阐释,向田邦子偏向委婉含混,似乎是封闭的表达,淡化险恶的日常矛盾冲突,也缓冲了这种矛盾带来的痛楚。而张爱玲却喜裸露出两性关系的矛盾和日常生活的龌龊,逼迫着读者对痛苦的公证。
  只有在细节表达上,读者才能看到向田邦子和张爱玲俩人神情上的仿佛。《水獭》中,厚子一旦出门会男性朋友时,会特地调整“酸橙”(胸部)。《五花肉》中,波津子的婚礼上,半泽看到艳光四溢的波津子,揣测新郎是否触摸过她的盲肠附近橘子种子般的突起。这些特别细微而晶亮的细节刻画,都能从张爱玲那儿找到相似的例子。只是,向田邦子勾画细节时来得疏朗有致,看起来颇不费力却恰到好处。而张爱玲似乎有点挥霍,细腻精巧的细节几乎遍布全文,这比向田邦子的“大气”似乎逊了一筹,却也意外地生出了旖旎的妙姿。
  张爱玲精巧夺人,时刻不忘人生苍凉的本质,一味还原每对男女看上去很美实际却触目惊心的原生态。向田邦子却大巧若拙,“钝笔”写出的故事貌似混沌不开,带着谜似的蛊惑,弥漫了让已婚读者都很熟悉而可怕的气息。她们分别给读者开了两条不同的解析两性关系的道路,最终还是相交到了真实也悲凉的两性关系核心上。
其他文献
持有斯坦福英文硕士学位的埃默·托尔斯正职为曼哈顿的投资人。二○一一年,他以一部具有浓郁怀旧气息的长篇小说《社交礼仪守则》震动了美国书界。此书被《出版人周刊》惊呼为“一部了不起的处女作”,对其依稀有着菲茨杰拉德与卡波特之风却又个性斐然不同凡响的文字赞叹不已。  小说的中心主题之一是一个人二十来岁时的偶遇和轻率的决定会影响之后几十年的生活。故事背景设置于一九三八年的纽约,托尔斯截取了战前曼哈顿的这一创
期刊
CineAction杂志是加拿大学术性电影批评杂志。该杂志以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男同性恋解放、反种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政治思想为理论基础,对包括从亚洲到好莱坞的古典与当代流行电影、第三世界电影、政治纪录片,以及实验电影、电视等进行“激进的电影批评”。本文摘自该杂志第六十二期(2003年夏季号),以分析《重庆森林》、《花样年华》这两部电影中的爱情,来探讨王家卫的电影美学及其中的现代性反思。—编者
期刊
周作人曾说:“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的东西,因此比别的文章更鲜明地表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炼,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是给自己看的(写了日记预备将来石印出书的,算是例外),自然更真实更天然的了。”是的,日记和书信对一位作家或学者而言,已道尽了平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比作品的本身更真实、更生动、更本色地体现出其一生的风风雨雨。这最
期刊
问:您为什么要写一本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背景的书,您是如何研究那一时代的?  答:我一向对一九○○到一九四○年间的历史很感兴趣,因为那个骚动的时代不可思议、富有创造力。现在回头看,十九世纪的艺术和工业的发展极其缓慢,绘画、音乐、小说创作、建筑都在进步,但却是一步一步的。然而,就在短短几十年里,就有了詹姆斯.乔伊斯、尼金斯基、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爵士乐、亨利.福特、西格蒙.弗洛伊德、俄国革命、电影
期刊
据吠陀梵语文献记载中的奇妙计算,估计即使加上众神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所表现出的也不过是语言整体的四分之一。—帕斯卡·基尼亚尔《对音乐的憎恨》  卡车穿过泥泞留下深深的车辙,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将脸埋在里面。  她就像爱丽丝,想去车辙底下延伸开的神奇异国漫游似的。可那后脑勺大敞四开,绽放着殷红的花,装在头盖骨里的东西一览无余。  不足十英尺外,一个少年横躺在地。从背后射入的子弹看上去是在少年的身体里蹿来蹿
期刊
对于福克纳的中国热爱者来说,牛津镇(Oxford)毫无疑问是个令人振奋的地方。因为自一九○二年福克纳随家庭迁居至此,到一九六二年去世,伟大的作家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此地。这里不仅有著名的橡树园(Rowan Oak),还有密西西比大学的世界福克纳研究中心,以及大学内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福克纳馆藏(J. D. Williams Library & William Faulkner Collections)。
期刊
一九八○年十二月,一代史学大家洪业仙逝于美国麻州剑桥。次年五月十二日,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系著名学者杨联陞在其日记中撰写古体诗《纪念洪煨莲先生》,对其一生志业给予高度评价。诗曰:“康桥岁暮诗重咏,夫子容貌尚俨然。东布春风西化雨,量如巨海德长川。子玄子美功臣并,八十八岁福寿全。文史洪门多健者,先生含笑住钧天。”  近读陈毓贤女史重刊之《洪业传》,洪业先生教育家的真诚和学问家的热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期刊
朱维铮先生  记得第一次与朱维铮先生见面是在一九八三年底或一九八四年初,那时我刚开始在哈佛读书不久,朱先生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大概回国途中顺便到哈佛,我们就在神学院路二号的哈佛燕京学社见面。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那次谈话时间不长,朱先生留给我的印象是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博学而又善于谈吐,态度十分亲切。一九九八年我到香港工作以来,和朱先生见面就有更多机会。在香港见过很多次,每次我到上海,也一
期刊
二○一二年十月三日,俄罗斯汉学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他就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B. L. Riftin)先生,消息传来,不胜悲哀。李福清是中国学术界的老朋友,大家对他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甚至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有许多了解,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他对俄藏斯卡奇科夫(K.I.Skachkov,汉名孔琪庭,1821-1883)汉文藏书调查研究的贡献,以及在我调查这批藏书的过程中所给予的热情帮助
期刊
一九六七年,卡尔维诺来到巴黎。如火如荼的年代,而这位前意大利共产党人却成了一名“巴黎隐士”。伴随他进入巴黎的是意大利批评界的一片指责声。他们对包括《疯狂的奥兰多》、《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城堡》等一系列“巴黎时期”作品表示质疑,认为这位昔日以文学介入公共事务的作家遁入了虚无,成了享乐主义者。批评家一致认为卡尔维诺的创作受到一个名叫“乌力波”(Oulipo)的文学团体影响,深陷于雷蒙.格诺(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