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异化及其重构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ju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自编《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问卷,抽取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学生恋爱状况、恋爱动因、择偶标准等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恋爱动机出现异化,投资型和攀比享受型恋爱动机上升。在分析异化现象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个人、学校和社会角度对大学生恋爱动机进行重构,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关键词:恋爱动机;异化;社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64-02
  恋爱是个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要历程和重大进步。大学生处于情感发育的黄金阶段,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十分普遍,文章通过对500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恋爱动机现状,分析其异化的原因,从而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现状分析
  (一)理性恋爱动机
  马克思说过:“要怀有博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去经营维持爱情和婚姻,勇于面对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真正的爱情是使人上进的,恋爱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秉持互相负责的态度。在调查中发现,63.6%的同学在寻找对象时更加看重对方的人品及志趣相投。在恋爱过程中发自内心地为对方着想,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关心照顾,成为对方最好的精神依靠,共同分担学业及工作上遇到的挫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约77.7%)是为了寻找人生伴侣而恋爰,并且婚姻性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现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是:越临近毕业,大学生恋爱动机越理性与现实,渴望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1]。这种恋爱动机得到社会的推崇,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向往的。
  (二)异化恋爱动机
  我国正经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影响。《蜗居》中海藻宁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笑的悲剧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巨大冲击。
  1.大学生恋爱功利化——投资性恋爱动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既有继承,又有新变化。严峻的就业和生活压力,使一部分大学生希望恋爱对象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来分担生活方面的压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调查发现26%的大学生恋爱时更看重对方的未来发展,大学期间寻找自己喜爱的潜力股,然后认真经营爱情,最终走在一起。约5.2%的学生恋爱时更看重对方个人条件,恋爱的前提不是彼此的好感与爱慕,看重家产、门第、地位、处所、职业、社会交际能力等。这一点在女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一些女大学生与社会上的一些老板建立不寻常的“关系”。这一点与张婷(2009)[2]和王婷婷(2012)[3]的调查不谋而合。虽说大学校园当中的恋爱相对纯洁,但显然已受社会物质欲望蔓延的影响。
  2.大学生恋爱动机转向攀比与享受。戴正青认为大学生已经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形成与家长、老师等之间的心理距离[4],这种心理距离使大学生愿向同龄人倾吐心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出现了攀比和享受倾向,“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为了恋爱而恋爱。
  高中时期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但进入大学之后,看到校园中到处是成双成对的情侣,为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纷纷开始恋爱。这种攀比心理影响下的爱情缺乏坚实基础,生命力不强,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部分学生怀有罗曼蒂克式的幻想,感情丰富,与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的个人主义、浪漫主义价值观相契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和推崇,并非不尊重爱情,而是觉得花前月下的刺激比爱情本身的责任更加重要,以恋爱消除孤独与寂寞,享受自由,沉湎于二人世界,忘却了集体,耽误自己的学业。
  二、大学生恋爱动机异化原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分析
  调查通过“如果父母反对,你会怎么选择”这一问题来调查父母的意见对子女的恋爱的影响。经调查发现,面对父母的反对约51%的同学选择继续在一起,18.8%同学会选择分手,28.1%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足见父母意见在子女恋爱上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待恋爱、婚姻的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恋爱观。父辈家庭婚姻和谐情况对子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和谐的婚姻关系会给子女的恋爱观传递积极信息,反之,则会使子女产生对婚姻的不信任感、恐惧感,从而导致他们对爱情不敢投入真感情;家庭教育方式也对子女恋爱观产生影响,中学阶段父母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人格心理成长不甚重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断催促子女尽快嫁娶,造成了一些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去找符合标准的“理想对象”,也许并非发自内心的倾慕。
  (二)学校层面分析
  中学阶段,部分学生虽有对异性的好感但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的干涉,并未付诸行动。进入大学后,相对自由的环境,为彼此了解、交往提供了客观环境。
  1.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青少年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对于恋爱,婚姻等敏感问题的看法,主要来源于同辈群体的交流。群体中一部分人的行为和观念会对群体中其他人产生示范影响。于是我们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看到周围的人都谈起了恋爱,自己还单身着,出于一种对恋爱“尝鲜”的态度开始了恋爱。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虽然有关于爱情、婚姻的章节,但明显不够。部分大学也开始设置与“性、恋爱、爱情”相关的课程,但多作为选修课,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全面的介绍。其次,从制度规范上看,高校大都制定了关于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专(兼)职辅导员负责。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长比例远超高校专(兼)职辅导员的增长比例,从而使辅导员无暇兼顾每一个学生,学生遇到恋爱问题时,辅导员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   (三)社会环境层面的原因分析
  1.经济原因。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发展经济带来机遇,同时又带来了消极影响。其具有的功利性和伦理缺陷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享受和需要,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选择恋人时更注重对方的物质条件,把与此关联的职业、学历和家庭条件等作为首要标准,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同时,经济转轨造成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真空,各种文化价值观蜂拥而至,中国原先高度统一的文化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文化心态出现浮躁与游离。
  2.文化原因。正如前文所言经济转轨造成传统文化的断层和真空,西方个人主义、享受主义价值观随着电影、电视剧、体育运动等形式传入我国,大学生群体无形中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当我们仔细考察影响大学生恋爱动机背后的思潮时,有一种文化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便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社会强调“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将女性排在男性之下,对男女两性角色有明确的规范与期望。男性应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女性在经济上依赖着男性。在如今的婚姻中,男性仍普遍认为应该承担购买房子、车子的责任,结婚的压力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对女性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在各个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中,女性依旧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就能够衣食无忧,就如俗语所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三、大学生异化恋爱动机的重构
  对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重构,不能单纯采取“堵”的方式,应该采取疏导的方式,尊重大学生的同时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
  (一)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大,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也感受到了压力所在。面对压力,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尤为重要,自我评价积极的同学,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自我要求会更加严格,对恋爱的态度也会更加认真负责;而自我评价消极的同学,对自身的要求放松,反映到恋爱动机上就会容易产生异化。大学生群体接受了良好教育,应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恋爱动机进行积极引导
  将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恋爱教育引入课堂。通过课堂专题讲解,将传统社会道德与现代婚恋观相结合,对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及时解决。对于恋爱动机存在异化的同学,要包容其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主动接近这些同学,学会倾听,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对异化的恋爱动机进行引导。同时学校应构建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引导学生的催化剂。
  (三)社会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社会层面对大学生恋爱动机重构,一方面可从文化着手,在婚姻恋爱中倡导自由、民主和平等,改变传统婚恋观中男女关系的不平等的现状;同时消除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正确看待恋爱,对恋爱真情投入。另一方面可从经济着手,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和利益阶层的固化,使大学生的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变窄,所以必须进行经济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创新机制为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提供平台。
  恋爱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神圣的,恋爱的过程更是一段甜美的经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指导恋爱实践,避免因不良恋爱动机酿成悲剧。体会恋爱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珍惜对方,把握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杨良群.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特点及教育建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
  [2]张婷.大学男女生恋爱动机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0).
  [3]王婷婷.武汉地区女大学生恋爱道德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4]戴正清,孔瑞婷.大学生恋爱心理归因分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将主体间性哲学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对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弊端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效性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将主要从价值诉求及基本原则两个方面论述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构建 
期刊
摘 要:中国腐败的根源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这个根源融合了传统文化因素和当今的经济因素,周遭的牟利诱惑无孔不入金钱意识横流,政治权力拥有者仍要恪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道德理想,这种主流文化的矛盾和混乱可能是当前中国官员遭遇的角色困境,是导致中国式腐败泛滥的深层根源。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指出官员具有自利性特征,这为我们分析中国官员遇到的角色困境提供了思路,它推翻了传统文化对
期刊
摘 要:探讨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为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与教学的改进提供借鉴。选取包头市150名学生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提高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对学校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学校适应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4-0058-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
期刊
摘 要:文学史上常将苏轼与辛弃疾二人的词并提,二者也确有相似之处,如都打破了婉约的一统格局。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派。但二人也有明显的同中之异。仅从苏轼和辛弃疾二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创作手法方面来浅做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思想性格;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4-0101-02  一、从思想性格
期刊
摘 要:近三年来,海外学者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的研究出现了更广更深的趋势,不再是集中于近代政治史领域,而是更为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研究方法更多的是采用实证性研究,以图通过考察数据来发表看法。梳理海外学者对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大方面研究的关注点的变化无疑有助于我们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海外;中国学研究;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D60
期刊
摘 要: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当前,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愈发严重,主要表现为景区名称商标频被抢注,旅游线路、旅游活动安排及旅游商品抄袭严重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又要提高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同时还需要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关键词:旅游知识产权;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杜十娘和金钟儿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两个有血有肉的妓女形象,其闪光点源于她们对真爱的追求,然而她们最终都没能实现幸福新生活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从良路上的悲歌。杜十娘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熟知和重视,但金钟儿却通常不为人所知,这确实值得可惜之事。通过杜十娘和金钟儿形象的对比将金钟儿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发掘出来,显示出这一形象的价值。  关键词:杜十娘;金钟儿;从良;
期刊
摘 要: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了思考,以期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共同愿景的建立、心智模式的改善以及学习团队的构建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深层胜任力,以及增强培训就业指导教师的效用。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学习型组织;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72-02  随
期刊
摘 要:犹太人问题是西方神学-政治问题的突出体现,青年施特劳斯曾对该问题予以重点关注,施特劳斯恪守古典政治原则,在批判现代同化方案时引入中世纪启蒙的理论资源,经由迈蒙尼德阐述了其宗教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意图,并在现代性问题域中,认定神学与政治的联系非常密切且具备多种解释路径。这些运思反映出他思想的原初诉求,并成就了影响终身的学术情怀。  关键词:犹太;启蒙;传统;哲学;政治  中图分类号:B505
期刊
摘 要: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元、明、清著名的“东学西渐”,汉语就开始了她迈向世界的步伐。从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到新世纪中国的蓬勃发展,从国粹京剧到迈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从《诗经》到《鲁迅文集》等等,东方情调已经成为世界对中华民族认可的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评价。那么在中国伟大的邻邦——俄罗斯,汉语、汉文化对她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文化;汉学研究;影响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