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自编《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问卷,抽取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学生恋爱状况、恋爱动因、择偶标准等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恋爱动机出现异化,投资型和攀比享受型恋爱动机上升。在分析异化现象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个人、学校和社会角度对大学生恋爱动机进行重构,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关键词:恋爱动机;异化;社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64-02
恋爱是个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要历程和重大进步。大学生处于情感发育的黄金阶段,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十分普遍,文章通过对500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恋爱动机现状,分析其异化的原因,从而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现状分析
(一)理性恋爱动机
马克思说过:“要怀有博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去经营维持爱情和婚姻,勇于面对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真正的爱情是使人上进的,恋爱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秉持互相负责的态度。在调查中发现,63.6%的同学在寻找对象时更加看重对方的人品及志趣相投。在恋爱过程中发自内心地为对方着想,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关心照顾,成为对方最好的精神依靠,共同分担学业及工作上遇到的挫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约77.7%)是为了寻找人生伴侣而恋爰,并且婚姻性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现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是:越临近毕业,大学生恋爱动机越理性与现实,渴望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1]。这种恋爱动机得到社会的推崇,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向往的。
(二)异化恋爱动机
我国正经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影响。《蜗居》中海藻宁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笑的悲剧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巨大冲击。
1.大学生恋爱功利化——投资性恋爱动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既有继承,又有新变化。严峻的就业和生活压力,使一部分大学生希望恋爱对象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来分担生活方面的压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调查发现26%的大学生恋爱时更看重对方的未来发展,大学期间寻找自己喜爱的潜力股,然后认真经营爱情,最终走在一起。约5.2%的学生恋爱时更看重对方个人条件,恋爱的前提不是彼此的好感与爱慕,看重家产、门第、地位、处所、职业、社会交际能力等。这一点在女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一些女大学生与社会上的一些老板建立不寻常的“关系”。这一点与张婷(2009)[2]和王婷婷(2012)[3]的调查不谋而合。虽说大学校园当中的恋爱相对纯洁,但显然已受社会物质欲望蔓延的影响。
2.大学生恋爱动机转向攀比与享受。戴正青认为大学生已经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形成与家长、老师等之间的心理距离[4],这种心理距离使大学生愿向同龄人倾吐心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出现了攀比和享受倾向,“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为了恋爱而恋爱。
高中时期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但进入大学之后,看到校园中到处是成双成对的情侣,为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纷纷开始恋爱。这种攀比心理影响下的爱情缺乏坚实基础,生命力不强,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部分学生怀有罗曼蒂克式的幻想,感情丰富,与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的个人主义、浪漫主义价值观相契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和推崇,并非不尊重爱情,而是觉得花前月下的刺激比爱情本身的责任更加重要,以恋爱消除孤独与寂寞,享受自由,沉湎于二人世界,忘却了集体,耽误自己的学业。
二、大学生恋爱动机异化原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分析
调查通过“如果父母反对,你会怎么选择”这一问题来调查父母的意见对子女的恋爱的影响。经调查发现,面对父母的反对约51%的同学选择继续在一起,18.8%同学会选择分手,28.1%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足见父母意见在子女恋爱上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待恋爱、婚姻的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恋爱观。父辈家庭婚姻和谐情况对子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和谐的婚姻关系会给子女的恋爱观传递积极信息,反之,则会使子女产生对婚姻的不信任感、恐惧感,从而导致他们对爱情不敢投入真感情;家庭教育方式也对子女恋爱观产生影响,中学阶段父母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人格心理成长不甚重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断催促子女尽快嫁娶,造成了一些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去找符合标准的“理想对象”,也许并非发自内心的倾慕。
(二)学校层面分析
中学阶段,部分学生虽有对异性的好感但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的干涉,并未付诸行动。进入大学后,相对自由的环境,为彼此了解、交往提供了客观环境。
1.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青少年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对于恋爱,婚姻等敏感问题的看法,主要来源于同辈群体的交流。群体中一部分人的行为和观念会对群体中其他人产生示范影响。于是我们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看到周围的人都谈起了恋爱,自己还单身着,出于一种对恋爱“尝鲜”的态度开始了恋爱。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虽然有关于爱情、婚姻的章节,但明显不够。部分大学也开始设置与“性、恋爱、爱情”相关的课程,但多作为选修课,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全面的介绍。其次,从制度规范上看,高校大都制定了关于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专(兼)职辅导员负责。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长比例远超高校专(兼)职辅导员的增长比例,从而使辅导员无暇兼顾每一个学生,学生遇到恋爱问题时,辅导员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 (三)社会环境层面的原因分析
1.经济原因。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发展经济带来机遇,同时又带来了消极影响。其具有的功利性和伦理缺陷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享受和需要,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选择恋人时更注重对方的物质条件,把与此关联的职业、学历和家庭条件等作为首要标准,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同时,经济转轨造成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真空,各种文化价值观蜂拥而至,中国原先高度统一的文化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文化心态出现浮躁与游离。
2.文化原因。正如前文所言经济转轨造成传统文化的断层和真空,西方个人主义、享受主义价值观随着电影、电视剧、体育运动等形式传入我国,大学生群体无形中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当我们仔细考察影响大学生恋爱动机背后的思潮时,有一种文化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便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社会强调“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将女性排在男性之下,对男女两性角色有明确的规范与期望。男性应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女性在经济上依赖着男性。在如今的婚姻中,男性仍普遍认为应该承担购买房子、车子的责任,结婚的压力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对女性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在各个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中,女性依旧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就能够衣食无忧,就如俗语所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三、大学生异化恋爱动机的重构
对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重构,不能单纯采取“堵”的方式,应该采取疏导的方式,尊重大学生的同时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
(一)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大,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也感受到了压力所在。面对压力,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尤为重要,自我评价积极的同学,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自我要求会更加严格,对恋爱的态度也会更加认真负责;而自我评价消极的同学,对自身的要求放松,反映到恋爱动机上就会容易产生异化。大学生群体接受了良好教育,应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恋爱动机进行积极引导
将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恋爱教育引入课堂。通过课堂专题讲解,将传统社会道德与现代婚恋观相结合,对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及时解决。对于恋爱动机存在异化的同学,要包容其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主动接近这些同学,学会倾听,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对异化的恋爱动机进行引导。同时学校应构建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引导学生的催化剂。
(三)社会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社会层面对大学生恋爱动机重构,一方面可从文化着手,在婚姻恋爱中倡导自由、民主和平等,改变传统婚恋观中男女关系的不平等的现状;同时消除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正确看待恋爱,对恋爱真情投入。另一方面可从经济着手,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和利益阶层的固化,使大学生的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变窄,所以必须进行经济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创新机制为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提供平台。
恋爱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神圣的,恋爱的过程更是一段甜美的经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指导恋爱实践,避免因不良恋爱动机酿成悲剧。体会恋爱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珍惜对方,把握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杨良群.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特点及教育建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
[2]张婷.大学男女生恋爱动机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0).
[3]王婷婷.武汉地区女大学生恋爱道德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4]戴正清,孔瑞婷.大学生恋爱心理归因分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关键词:恋爱动机;异化;社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64-02
恋爱是个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要历程和重大进步。大学生处于情感发育的黄金阶段,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十分普遍,文章通过对500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恋爱动机现状,分析其异化的原因,从而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现状分析
(一)理性恋爱动机
马克思说过:“要怀有博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去经营维持爱情和婚姻,勇于面对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真正的爱情是使人上进的,恋爱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秉持互相负责的态度。在调查中发现,63.6%的同学在寻找对象时更加看重对方的人品及志趣相投。在恋爱过程中发自内心地为对方着想,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关心照顾,成为对方最好的精神依靠,共同分担学业及工作上遇到的挫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约77.7%)是为了寻找人生伴侣而恋爰,并且婚姻性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现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是:越临近毕业,大学生恋爱动机越理性与现实,渴望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1]。这种恋爱动机得到社会的推崇,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向往的。
(二)异化恋爱动机
我国正经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影响。《蜗居》中海藻宁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笑的悲剧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巨大冲击。
1.大学生恋爱功利化——投资性恋爱动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既有继承,又有新变化。严峻的就业和生活压力,使一部分大学生希望恋爱对象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来分担生活方面的压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调查发现26%的大学生恋爱时更看重对方的未来发展,大学期间寻找自己喜爱的潜力股,然后认真经营爱情,最终走在一起。约5.2%的学生恋爱时更看重对方个人条件,恋爱的前提不是彼此的好感与爱慕,看重家产、门第、地位、处所、职业、社会交际能力等。这一点在女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一些女大学生与社会上的一些老板建立不寻常的“关系”。这一点与张婷(2009)[2]和王婷婷(2012)[3]的调查不谋而合。虽说大学校园当中的恋爱相对纯洁,但显然已受社会物质欲望蔓延的影响。
2.大学生恋爱动机转向攀比与享受。戴正青认为大学生已经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形成与家长、老师等之间的心理距离[4],这种心理距离使大学生愿向同龄人倾吐心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出现了攀比和享受倾向,“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为了恋爱而恋爱。
高中时期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但进入大学之后,看到校园中到处是成双成对的情侣,为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纷纷开始恋爱。这种攀比心理影响下的爱情缺乏坚实基础,生命力不强,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部分学生怀有罗曼蒂克式的幻想,感情丰富,与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的个人主义、浪漫主义价值观相契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和推崇,并非不尊重爱情,而是觉得花前月下的刺激比爱情本身的责任更加重要,以恋爱消除孤独与寂寞,享受自由,沉湎于二人世界,忘却了集体,耽误自己的学业。
二、大学生恋爱动机异化原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分析
调查通过“如果父母反对,你会怎么选择”这一问题来调查父母的意见对子女的恋爱的影响。经调查发现,面对父母的反对约51%的同学选择继续在一起,18.8%同学会选择分手,28.1%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足见父母意见在子女恋爱上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待恋爱、婚姻的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恋爱观。父辈家庭婚姻和谐情况对子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和谐的婚姻关系会给子女的恋爱观传递积极信息,反之,则会使子女产生对婚姻的不信任感、恐惧感,从而导致他们对爱情不敢投入真感情;家庭教育方式也对子女恋爱观产生影响,中学阶段父母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人格心理成长不甚重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断催促子女尽快嫁娶,造成了一些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去找符合标准的“理想对象”,也许并非发自内心的倾慕。
(二)学校层面分析
中学阶段,部分学生虽有对异性的好感但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的干涉,并未付诸行动。进入大学后,相对自由的环境,为彼此了解、交往提供了客观环境。
1.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青少年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对于恋爱,婚姻等敏感问题的看法,主要来源于同辈群体的交流。群体中一部分人的行为和观念会对群体中其他人产生示范影响。于是我们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看到周围的人都谈起了恋爱,自己还单身着,出于一种对恋爱“尝鲜”的态度开始了恋爱。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虽然有关于爱情、婚姻的章节,但明显不够。部分大学也开始设置与“性、恋爱、爱情”相关的课程,但多作为选修课,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全面的介绍。其次,从制度规范上看,高校大都制定了关于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专(兼)职辅导员负责。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长比例远超高校专(兼)职辅导员的增长比例,从而使辅导员无暇兼顾每一个学生,学生遇到恋爱问题时,辅导员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 (三)社会环境层面的原因分析
1.经济原因。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发展经济带来机遇,同时又带来了消极影响。其具有的功利性和伦理缺陷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享受和需要,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选择恋人时更注重对方的物质条件,把与此关联的职业、学历和家庭条件等作为首要标准,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同时,经济转轨造成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真空,各种文化价值观蜂拥而至,中国原先高度统一的文化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文化心态出现浮躁与游离。
2.文化原因。正如前文所言经济转轨造成传统文化的断层和真空,西方个人主义、享受主义价值观随着电影、电视剧、体育运动等形式传入我国,大学生群体无形中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当我们仔细考察影响大学生恋爱动机背后的思潮时,有一种文化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便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社会强调“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将女性排在男性之下,对男女两性角色有明确的规范与期望。男性应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女性在经济上依赖着男性。在如今的婚姻中,男性仍普遍认为应该承担购买房子、车子的责任,结婚的压力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对女性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在各个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中,女性依旧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就能够衣食无忧,就如俗语所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三、大学生异化恋爱动机的重构
对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重构,不能单纯采取“堵”的方式,应该采取疏导的方式,尊重大学生的同时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
(一)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大,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也感受到了压力所在。面对压力,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尤为重要,自我评价积极的同学,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自我要求会更加严格,对恋爱的态度也会更加认真负责;而自我评价消极的同学,对自身的要求放松,反映到恋爱动机上就会容易产生异化。大学生群体接受了良好教育,应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恋爱动机进行积极引导
将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恋爱教育引入课堂。通过课堂专题讲解,将传统社会道德与现代婚恋观相结合,对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及时解决。对于恋爱动机存在异化的同学,要包容其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主动接近这些同学,学会倾听,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对异化的恋爱动机进行引导。同时学校应构建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引导学生的催化剂。
(三)社会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社会层面对大学生恋爱动机重构,一方面可从文化着手,在婚姻恋爱中倡导自由、民主和平等,改变传统婚恋观中男女关系的不平等的现状;同时消除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正确看待恋爱,对恋爱真情投入。另一方面可从经济着手,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和利益阶层的固化,使大学生的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变窄,所以必须进行经济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创新机制为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提供平台。
恋爱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神圣的,恋爱的过程更是一段甜美的经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指导恋爱实践,避免因不良恋爱动机酿成悲剧。体会恋爱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珍惜对方,把握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杨良群.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特点及教育建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
[2]张婷.大学男女生恋爱动机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0).
[3]王婷婷.武汉地区女大学生恋爱道德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4]戴正清,孔瑞婷.大学生恋爱心理归因分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