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岂易考 书法但增慕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长江下游的浩瀚烟波中,有一座岛屿名曰焦山,因满山苍翠欲滴,宛若碧玉浮江,被称为“江中浮玉”,现在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山中连绵壮观的摩崖石刻以及宝藏众多的历代碑刻更是闻名于世,焦山也因此被誉为“书法之山”。
  碑林位于美丽的江心岛中央,逶迤的焦山将之抱合其间。它坐北朝南,面向大江,拥有一组平面略呈北斗星状布局的园林式建筑,占地逾七千平方米,藏碑四百余方,规模格局实属江南之最。
  走进碑林,首先看到环壁布置的大量图片,详细介绍了中国书法发展史和碑林的历史沿革: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焦山即建宝墨亭,藏有唐朝王奂之集王羲之书的经幢及宋刻《瘗鹤铭》。明代,宝墨亭扩建为宝墨轩,藏碑渐多,初具规模。清初,陈鹏年将打捞出水的瘗鹤铭残石建亭保护,乾隆年间又重建宝墨亭。其间,焦山的碑刻日渐丰富,声著江南。但以后屡遭兵燹,毁失严重,至新中国成立之时,仅存碑刻一百余方。
  1960年镇江市人民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将鹤林寺“古墨林”全部碑刻和东郊大港华阳观唐代《魏法师碑》以及散落于市郊的碑石集中移至焦山,利用宝墨轩、香林庵、石壁庵、槐阴精舍等旧址建立焦山碑林,又将《瘗鹤铭》残石从焦山定慧寺迁入宝墨轩内,并专门立亭庇覆。1988年,焦山碑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继而成立了焦山文保所,1991年改为焦山碑刻博物馆,2002年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维修。现碑林占地七千余平方米,展馆庭院错落,回廊曲径,幽静雅致,荫浓生香,尽显江南古典园林的诗意和韵味。
  在碑林第一陈列室里,有一块圆首龟趺的巨碑竖立在展室的中心,它就是魏法师碑。此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胡楚宾撰文、张德言书,通高242厘米、宽87厘米。它是初唐道教名碑中的幸存者(同时期的《孟法师碑》、《王洪范碑》等都只留书迹而名存碑亡),具有很高的史料及艺术价值,被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称誉为“初唐妙品”。
  第二室,陈列唐宋碑刻,内容有记事碑、地图及墓志等。其中有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评述为“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的宋代《禹迹图》石刻。此图原作者据考为北宋科学家沈括,这与他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有密切关系。此外,展有唐、宋、明墓志多方,其中当以《唐故殷府君墓志铭》及《宋故光禄卿致仕章公岷墓志铭及盖》为代表,前者记有墓主历经唐代肃、代、德、顺、宪、穆六朝仕宦生涯,颇有政绩,可补史载;后者章岷,北宋庆历革新的骨干成员,曾任北宋外交官出使契丹。
  第三室,陈列元、明、清碑刻。有元代《镇江路儒学复田记》、《焦山禅寺重建圜悟接待庵记》,明代《镇江府儒学对山碑》和清代《新置焦山玉峰庵救生红船捡埋枯骨碑记》等,还有明代书法家文徵明书丹的《明故钱屋舟先生之配孺人费氏墓志》等一批墓志。
  走出陈列室,就是御碑亭。亭内石碑高大,底座镌刻九龙云水纹深浮雕,碑阳、碑阴分别刻有乾隆皇帝游焦山的两首诗,行书秀润,仪态大方。
  其后为几条曲径通幽的长廊,这里陈列的展品大多为历代文人抒情言志、相互唱和的诗文碑刻。一路走去,可以欣赏到如明《杨继盛椒山诗》、《杨一清游焦山七律诗并跋》、《阮大铖游焦山诗并识》、《申时行父子游鹤林寺诗》,清《顾贞观等游焦山诗》、《曾燠、石韫玉游焦山诗》、《潘奕隽、宋鸣琦游焦山诗》、《齐彦槐焦山唱和诗》等碑刻。在长廊中间,竹林掩映着一座名为“兰亭”的碑亭,里面陈列着明刻宋米芾临兰亭禊帖。米芾临古功夫极深,所临此帖为历代临摹品中的佼佼者。“兰亭”另一端的展室名曰“宝墨轩”,陈列着宋、元、明、清四朝74位名人为苏轼、文同所绘风竹题跋的清刻全套《澄鉴堂石刻》。这些碑刻的作者,包括了宋代米芾、范纯仁、黄伯思、张即之,元代赵孟頫、虞集、康里巎巎、倪瓒,明代文徵明、杨一清、杨继盛、米万钟、吴宽、李东阳、王世贞,清代顾贞观、高士奇、王士祯、张玉书、王文治,民国郑孝胥等历代名家,书体则真、草、篆、隶、行诸体皆备,书风各异,美不胜收,熠熠生辉。
  而后院之中与池塘相拥的一座大厅即“瘗鹤铭厅”,专门陈列着镇馆之宝—《瘗鹤铭》石刻。它原刻于焦山西麓栈道崖壁之上,是古人为葬鹤而写的一篇铭文,大约在唐代后期坠落江中,破裂残损。自宋代被发现以来,关于它的作者和时代问题已成千年谜案。主要因为:一、铭文只列甲子,未书写具体年代;二、铭文只书作者名号,未署姓名。从宋代开始,学术界百家争鸣,聚讼纷纭,有王羲之说、陶弘景说、王瓒说、皮日休说、顾况说等多种观点。但由于在初唐晚期编撰的《润州图经》中已见有“焦山瘗鹤铭为王羲之书”的记载,这使得王羲之说在早期史料的佐证下处于领先的地位。
  该碑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个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古朴奇逸、潇洒开放,备受历代书法家推崇。“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南宋大书家曹士冕称“瘗鹤笔法之妙为书家之冠冕”;北宋苏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黄庭坚认为“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瘗鹤铭》对海内外书法艺术的影响巨大。北宋黄庭坚、米芾及其后历代书法家都临摹《瘗鹤铭》,而黄庭坚汲取《瘗鹤铭》之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书家良宽终生临摹《瘗鹤铭》,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那么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在碑林中漫步,仿佛能看到一方方碑刻后面那一个个或伟岸或清奇或潇洒或风流的历代文人雅士的身影。正是由于千余年间,多少文化精英们的呕心沥血、留书献宝,造就了这座巍峨的书法名山,令后世追慕者络绎不绝,流连忘返。这一切正如宋代书法家吴琚在《游焦山诗》中所表达的—“岁月岂易考,书法但增慕”。■
  责任编辑:吕欢呼
其他文献
宾老乃画学宝藏,道史文书诸学、笔墨水色诸法靡不完备,探其一隅者即为名手。智程兄弟浸淫黄学,登堂入室,探微索隐,入山既深,蒐集又广,世罕其匹。兼以遍参名家,广采他山之石,行万里路,搜尽天下奇峰。处子脱兔自是名将规模,厚积薄发便是大家气象。智程兄弟与余游学有年,故乐为之记。  —范扬  李文亮  润格:花鸟 15000元/平方尺手机:18921778881  张 宇  润格:楷书 20000元/平方尺
期刊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生态的产物,它和西洋画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画知之不多。在国内,它日益向西方绘画靠拢。20世纪以来,中国画在衰落。这不是画种的问题,是人本身的问题,人们觉得这种艺术形态不够好,所以就想改造它。近百年来对中国画的改造,使它的特色日渐消失,它的传承体系被破坏,它的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它本应发挥的文化影响力与中国古文明大国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现在,我们可以冷静下来想想问题
期刊
先师徐堇侯先生是一位地道的旧式文人。他出生于乡绅之家,家底殷实。他父亲富有爱国热情,很重视教育,兴办新学,曾出资一万两白银捐建1908年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轰动一时,传为佳话。先师幼承庭训,聪慧好学,兴趣广泛,被邻里称为“神童”。稍长跟陈黻宸、刘绍宽、朱鹏等大家习文史、诗词,从蔡履平学弹三弦,从刘之屏、池仲霖、杨伯畴学习中医,从汪如渊学画。先生博学多才,有“东瓯才子”之誉,结交皆一时俊彦,如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是全国著名的文博单位,其收藏古代书画以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而著称。就书法而言,其收藏以宋后为主,具有覆盖面广,流派纷呈、精品林立、内容丰富等特点,今将其部分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以简要论述,以飨同仁。  一、苏轼“二赋”  宋代书法以行书为最,能在晋唐名家之外另辟蹊径。苏、黄、米、蔡号称四大书家,其中苏轼(1037—1101)书法最有代表性。黄庭坚《跋东坡墨迹》曰:“东坡道人,少日学
期刊
创作感言:  生长于江南,在新金陵画派的滋养孕育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宋、元、明、清及金陵钱、亚、宋、魏的优秀艺术传统。我从传统中汲取百家之长,大胆取舍,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欣赏绘画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多希望看到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新时代面貌的作品。我从金陵画派以及吴湖帆的绘画中吸取更多新的营养,作品大部分采用没骨法,色彩亮丽,并应用西画的特征使我的画面
期刊
朱永灵(若无),1964年生于江苏张家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日中友好美术馆(日本)、何香凝美术馆等举行“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出版有《谭以文朱永灵书画集》、《朱永灵书法艺术》等。  对汉字的解读特别能引起人们对它背后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以“六书”的观点看,造字的起源和功能与它作为指认世界的方式有关。而当我们坐在电脑前,用各种拼音输入法不假思索地敲着键盘看着汉字一个个在面前蹦出
期刊
近读南京艺术学院薛龙春教授《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一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1月版),作者在研究中打破既往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借助对大量文献与图片的精致解读,很好地解决了书法形式与风格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该书的序言中,作者指出:“书法史研究最终是要处理形式与风格问题,或者说形式与风格问题是书法史研究的核心。如果对此也矢口否认的话,则书法史研究便不得成为一个专业。”这种认识上的极大重视
期刊
艺术原本是很难以数字计算的,但现在好多物事都数字化了,不晓得将来中国画怎么被数字化?笔者突然想到2与300和1000这么一组数字,是因为与前文《悲鸿之“罪”、烙炊饼及其他》有些联系。  世人都说蒋兆和是从素描起家的大师,他也确实有素描的天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素描几乎画得像徐悲鸿一样的好。叶浅予先生曾经说:“二三十年代,很少有人画素描人物,真正画得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徐悲鸿,一个蒋兆和,还有
期刊
作为画家的张江舟,其实还长于理论思考,这种思考似乎主要集中于当今的文化发展和导向上。而且他的思考,一方面固然见诸于文章形式,但另一方面,他主要是将这一思考带入到具体的绘画创作中,从而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人物画题材对象的选择和风格建构。我们看到,张江舟的思考之倾向乃着眼于对当下城市文明的批判和对纯朴的、带有原始意味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这样,他就很自然地将艺术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西部地区,那里的民俗风情激发了他
期刊
2012年9月,岳敏君举办了一个名字为“困”的展览。一个艺术家办一个展览,并通过这个展览反思或探讨一些问题,原本也是正常之事。但是,岳敏君的反思还是让我吓了一跳。  他的反思是这样的:“很多人说,在‘迷宫’系列中,我把传统国画的因素放在里面,是回归传统的表现。其实不是,我完全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创作‘迷宫’的。我们的民族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面对世界已经很久了,有人竟然还处在一种封闭之中。我想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