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长江下游的浩瀚烟波中,有一座岛屿名曰焦山,因满山苍翠欲滴,宛若碧玉浮江,被称为“江中浮玉”,现在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山中连绵壮观的摩崖石刻以及宝藏众多的历代碑刻更是闻名于世,焦山也因此被誉为“书法之山”。
碑林位于美丽的江心岛中央,逶迤的焦山将之抱合其间。它坐北朝南,面向大江,拥有一组平面略呈北斗星状布局的园林式建筑,占地逾七千平方米,藏碑四百余方,规模格局实属江南之最。
走进碑林,首先看到环壁布置的大量图片,详细介绍了中国书法发展史和碑林的历史沿革: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焦山即建宝墨亭,藏有唐朝王奂之集王羲之书的经幢及宋刻《瘗鹤铭》。明代,宝墨亭扩建为宝墨轩,藏碑渐多,初具规模。清初,陈鹏年将打捞出水的瘗鹤铭残石建亭保护,乾隆年间又重建宝墨亭。其间,焦山的碑刻日渐丰富,声著江南。但以后屡遭兵燹,毁失严重,至新中国成立之时,仅存碑刻一百余方。
1960年镇江市人民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将鹤林寺“古墨林”全部碑刻和东郊大港华阳观唐代《魏法师碑》以及散落于市郊的碑石集中移至焦山,利用宝墨轩、香林庵、石壁庵、槐阴精舍等旧址建立焦山碑林,又将《瘗鹤铭》残石从焦山定慧寺迁入宝墨轩内,并专门立亭庇覆。1988年,焦山碑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继而成立了焦山文保所,1991年改为焦山碑刻博物馆,2002年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维修。现碑林占地七千余平方米,展馆庭院错落,回廊曲径,幽静雅致,荫浓生香,尽显江南古典园林的诗意和韵味。
在碑林第一陈列室里,有一块圆首龟趺的巨碑竖立在展室的中心,它就是魏法师碑。此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胡楚宾撰文、张德言书,通高242厘米、宽87厘米。它是初唐道教名碑中的幸存者(同时期的《孟法师碑》、《王洪范碑》等都只留书迹而名存碑亡),具有很高的史料及艺术价值,被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称誉为“初唐妙品”。
第二室,陈列唐宋碑刻,内容有记事碑、地图及墓志等。其中有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评述为“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的宋代《禹迹图》石刻。此图原作者据考为北宋科学家沈括,这与他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有密切关系。此外,展有唐、宋、明墓志多方,其中当以《唐故殷府君墓志铭》及《宋故光禄卿致仕章公岷墓志铭及盖》为代表,前者记有墓主历经唐代肃、代、德、顺、宪、穆六朝仕宦生涯,颇有政绩,可补史载;后者章岷,北宋庆历革新的骨干成员,曾任北宋外交官出使契丹。
第三室,陈列元、明、清碑刻。有元代《镇江路儒学复田记》、《焦山禅寺重建圜悟接待庵记》,明代《镇江府儒学对山碑》和清代《新置焦山玉峰庵救生红船捡埋枯骨碑记》等,还有明代书法家文徵明书丹的《明故钱屋舟先生之配孺人费氏墓志》等一批墓志。
走出陈列室,就是御碑亭。亭内石碑高大,底座镌刻九龙云水纹深浮雕,碑阳、碑阴分别刻有乾隆皇帝游焦山的两首诗,行书秀润,仪态大方。
其后为几条曲径通幽的长廊,这里陈列的展品大多为历代文人抒情言志、相互唱和的诗文碑刻。一路走去,可以欣赏到如明《杨继盛椒山诗》、《杨一清游焦山七律诗并跋》、《阮大铖游焦山诗并识》、《申时行父子游鹤林寺诗》,清《顾贞观等游焦山诗》、《曾燠、石韫玉游焦山诗》、《潘奕隽、宋鸣琦游焦山诗》、《齐彦槐焦山唱和诗》等碑刻。在长廊中间,竹林掩映着一座名为“兰亭”的碑亭,里面陈列着明刻宋米芾临兰亭禊帖。米芾临古功夫极深,所临此帖为历代临摹品中的佼佼者。“兰亭”另一端的展室名曰“宝墨轩”,陈列着宋、元、明、清四朝74位名人为苏轼、文同所绘风竹题跋的清刻全套《澄鉴堂石刻》。这些碑刻的作者,包括了宋代米芾、范纯仁、黄伯思、张即之,元代赵孟頫、虞集、康里巎巎、倪瓒,明代文徵明、杨一清、杨继盛、米万钟、吴宽、李东阳、王世贞,清代顾贞观、高士奇、王士祯、张玉书、王文治,民国郑孝胥等历代名家,书体则真、草、篆、隶、行诸体皆备,书风各异,美不胜收,熠熠生辉。
而后院之中与池塘相拥的一座大厅即“瘗鹤铭厅”,专门陈列着镇馆之宝—《瘗鹤铭》石刻。它原刻于焦山西麓栈道崖壁之上,是古人为葬鹤而写的一篇铭文,大约在唐代后期坠落江中,破裂残损。自宋代被发现以来,关于它的作者和时代问题已成千年谜案。主要因为:一、铭文只列甲子,未书写具体年代;二、铭文只书作者名号,未署姓名。从宋代开始,学术界百家争鸣,聚讼纷纭,有王羲之说、陶弘景说、王瓒说、皮日休说、顾况说等多种观点。但由于在初唐晚期编撰的《润州图经》中已见有“焦山瘗鹤铭为王羲之书”的记载,这使得王羲之说在早期史料的佐证下处于领先的地位。
该碑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个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古朴奇逸、潇洒开放,备受历代书法家推崇。“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南宋大书家曹士冕称“瘗鹤笔法之妙为书家之冠冕”;北宋苏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黄庭坚认为“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瘗鹤铭》对海内外书法艺术的影响巨大。北宋黄庭坚、米芾及其后历代书法家都临摹《瘗鹤铭》,而黄庭坚汲取《瘗鹤铭》之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书家良宽终生临摹《瘗鹤铭》,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那么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在碑林中漫步,仿佛能看到一方方碑刻后面那一个个或伟岸或清奇或潇洒或风流的历代文人雅士的身影。正是由于千余年间,多少文化精英们的呕心沥血、留书献宝,造就了这座巍峨的书法名山,令后世追慕者络绎不绝,流连忘返。这一切正如宋代书法家吴琚在《游焦山诗》中所表达的—“岁月岂易考,书法但增慕”。■
责任编辑:吕欢呼
碑林位于美丽的江心岛中央,逶迤的焦山将之抱合其间。它坐北朝南,面向大江,拥有一组平面略呈北斗星状布局的园林式建筑,占地逾七千平方米,藏碑四百余方,规模格局实属江南之最。
走进碑林,首先看到环壁布置的大量图片,详细介绍了中国书法发展史和碑林的历史沿革: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焦山即建宝墨亭,藏有唐朝王奂之集王羲之书的经幢及宋刻《瘗鹤铭》。明代,宝墨亭扩建为宝墨轩,藏碑渐多,初具规模。清初,陈鹏年将打捞出水的瘗鹤铭残石建亭保护,乾隆年间又重建宝墨亭。其间,焦山的碑刻日渐丰富,声著江南。但以后屡遭兵燹,毁失严重,至新中国成立之时,仅存碑刻一百余方。
1960年镇江市人民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将鹤林寺“古墨林”全部碑刻和东郊大港华阳观唐代《魏法师碑》以及散落于市郊的碑石集中移至焦山,利用宝墨轩、香林庵、石壁庵、槐阴精舍等旧址建立焦山碑林,又将《瘗鹤铭》残石从焦山定慧寺迁入宝墨轩内,并专门立亭庇覆。1988年,焦山碑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继而成立了焦山文保所,1991年改为焦山碑刻博物馆,2002年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维修。现碑林占地七千余平方米,展馆庭院错落,回廊曲径,幽静雅致,荫浓生香,尽显江南古典园林的诗意和韵味。
在碑林第一陈列室里,有一块圆首龟趺的巨碑竖立在展室的中心,它就是魏法师碑。此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胡楚宾撰文、张德言书,通高242厘米、宽87厘米。它是初唐道教名碑中的幸存者(同时期的《孟法师碑》、《王洪范碑》等都只留书迹而名存碑亡),具有很高的史料及艺术价值,被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称誉为“初唐妙品”。
第二室,陈列唐宋碑刻,内容有记事碑、地图及墓志等。其中有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评述为“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的宋代《禹迹图》石刻。此图原作者据考为北宋科学家沈括,这与他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有密切关系。此外,展有唐、宋、明墓志多方,其中当以《唐故殷府君墓志铭》及《宋故光禄卿致仕章公岷墓志铭及盖》为代表,前者记有墓主历经唐代肃、代、德、顺、宪、穆六朝仕宦生涯,颇有政绩,可补史载;后者章岷,北宋庆历革新的骨干成员,曾任北宋外交官出使契丹。
第三室,陈列元、明、清碑刻。有元代《镇江路儒学复田记》、《焦山禅寺重建圜悟接待庵记》,明代《镇江府儒学对山碑》和清代《新置焦山玉峰庵救生红船捡埋枯骨碑记》等,还有明代书法家文徵明书丹的《明故钱屋舟先生之配孺人费氏墓志》等一批墓志。
走出陈列室,就是御碑亭。亭内石碑高大,底座镌刻九龙云水纹深浮雕,碑阳、碑阴分别刻有乾隆皇帝游焦山的两首诗,行书秀润,仪态大方。
其后为几条曲径通幽的长廊,这里陈列的展品大多为历代文人抒情言志、相互唱和的诗文碑刻。一路走去,可以欣赏到如明《杨继盛椒山诗》、《杨一清游焦山七律诗并跋》、《阮大铖游焦山诗并识》、《申时行父子游鹤林寺诗》,清《顾贞观等游焦山诗》、《曾燠、石韫玉游焦山诗》、《潘奕隽、宋鸣琦游焦山诗》、《齐彦槐焦山唱和诗》等碑刻。在长廊中间,竹林掩映着一座名为“兰亭”的碑亭,里面陈列着明刻宋米芾临兰亭禊帖。米芾临古功夫极深,所临此帖为历代临摹品中的佼佼者。“兰亭”另一端的展室名曰“宝墨轩”,陈列着宋、元、明、清四朝74位名人为苏轼、文同所绘风竹题跋的清刻全套《澄鉴堂石刻》。这些碑刻的作者,包括了宋代米芾、范纯仁、黄伯思、张即之,元代赵孟頫、虞集、康里巎巎、倪瓒,明代文徵明、杨一清、杨继盛、米万钟、吴宽、李东阳、王世贞,清代顾贞观、高士奇、王士祯、张玉书、王文治,民国郑孝胥等历代名家,书体则真、草、篆、隶、行诸体皆备,书风各异,美不胜收,熠熠生辉。
而后院之中与池塘相拥的一座大厅即“瘗鹤铭厅”,专门陈列着镇馆之宝—《瘗鹤铭》石刻。它原刻于焦山西麓栈道崖壁之上,是古人为葬鹤而写的一篇铭文,大约在唐代后期坠落江中,破裂残损。自宋代被发现以来,关于它的作者和时代问题已成千年谜案。主要因为:一、铭文只列甲子,未书写具体年代;二、铭文只书作者名号,未署姓名。从宋代开始,学术界百家争鸣,聚讼纷纭,有王羲之说、陶弘景说、王瓒说、皮日休说、顾况说等多种观点。但由于在初唐晚期编撰的《润州图经》中已见有“焦山瘗鹤铭为王羲之书”的记载,这使得王羲之说在早期史料的佐证下处于领先的地位。
该碑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个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古朴奇逸、潇洒开放,备受历代书法家推崇。“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南宋大书家曹士冕称“瘗鹤笔法之妙为书家之冠冕”;北宋苏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黄庭坚认为“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瘗鹤铭》对海内外书法艺术的影响巨大。北宋黄庭坚、米芾及其后历代书法家都临摹《瘗鹤铭》,而黄庭坚汲取《瘗鹤铭》之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书家良宽终生临摹《瘗鹤铭》,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那么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在碑林中漫步,仿佛能看到一方方碑刻后面那一个个或伟岸或清奇或潇洒或风流的历代文人雅士的身影。正是由于千余年间,多少文化精英们的呕心沥血、留书献宝,造就了这座巍峨的书法名山,令后世追慕者络绎不绝,流连忘返。这一切正如宋代书法家吴琚在《游焦山诗》中所表达的—“岁月岂易考,书法但增慕”。■
责任编辑:吕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