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黄家塆,我为过客;而于我,黄家塆是非同寻常的一程山水。
据族谱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黄庭坚的第15世孙——德只公,元末明初,从江西修水双井村迁徙到平湖,在该村一带繁衍生息,为黄庭坚的后裔,因居民皆姓黄,故此地就叫黄家塆。原来,黄家塆一开始就生长着故事,是一本悠久的历史书,无论是合上还是打开,都是古色古香的一卷,深远而厚重。
黄家塆地形奇特,四面青山环绕,一条“S”形的河流从塆中逶迤而出,使黄家塆呈一幅太极图状。向阳一边为东塆,向阴一边为西塆。这种看似线条最简洁,图象最简单的地形,给黄家塆带来了几许神秘,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相传嘉靖王朝1572年,朝廷决定悼念方孝孺、黄子澄蒙难170周年,举行褒扬忠臣贤能的公祭庆典活动。黄家塆的制高点——佛祖岭,被选进公祭庆典地点名录。以佛祖岭为中心,对环绕黄家塆的群山、地势,依据其形状和佛文化要求,进行地名册封,如罗汉显肚、和尚石打坐、笔架山、太师椅(这些是护佑佛祖,听从佛祖使唤的);把从平湖到方家冲的沿途驿道周边的奇形怪石,按外观形态,称为青狮、白象、石龟、石狗、鹰嘴(这些是陪伴佛祖,供佛祖玩耍开心的)。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细看黄家塆周围的群山,越看越像,有的如狮、如象;有的似鹰,似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后人根据其形态,命名为“龙宫探幽”“黑犬护路”“狮象相逢”“龟蛇对峙”“罗汉护佛”“和尚打坐”“天鹰展翅”“秀才坐椅”等八大景点。使每一个来到黄家塆的人都想去游览观光,黄家塆因为有了这段历史,从此经天纬地,壮怀激烈。
前不久,承蒙文友梅亭的邀请,我们一起来黄家塆,在回乡度假的黄处长、黄校长的陪同下,我们去佛祖岭寻古探幽。我们先寻访驿道,这是一条从方家冲到平湖的古道,必须越过黄家塆的黄松岭(此山岗松树高大茂盛,是道路的制高点,1572年册封更名佛祖岭),越过崇山峻岭,越过明清两代,也越过古道的繁华。黄松岭的风口处还修建了凉亭,供人们歇息,喝茶,邂逅,交流,是当年名副其实的商贾云集和信息交汇中心。
我们沿着山路慢慢前行,在草丛中找到一条由青石板铺陈的小路,因长时间无人通行,石板周围杂草恣意蔓延,两旁的树木苍葱繁茂。古道斗折蛇行,静卧草莽,沉寂,忧伤而凄美。我踯躅其上,用脚丈量着历史,仿佛看到布满沧桑的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他们有的肩扛背驮,有的追星赶月,疲惫奔忙,络绎不绝。又仿佛听见马蹄嘚嘚,驼铃声声。冗长的古道,撒尽俗世烟火的杯杯盏盏,飘荡着人们生生不息的魂灵。
昔日的凉亭没有了,只剩下残缺的石岸,散落的石条。尽管它们被荒野淹没,但依然显现着一种浸润时间的深深遐思,一种无比厚实的文化积淀。它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讲述着无数往昔的生动故事,承载着一种魅力永恒的苍凉气息。
我们来到佛祖岭的公祭广场,当年这里安放有方孝孺、黄子澄的雕像,有按最高规格建造的佛祖寺。自公祭庆典活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佛祖岭挟“万历中兴”的繁华硕果,威名远播。湖北及周边慕名前来的官员络绎不绝,有坐轿的文官,有骑马的武将,也有步行的,纷纷来到佛祖岭,祈求官运亨通,凭吊、祭拜方孝孺、黄子澄忠诚报国的丰功伟绩。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到佛祖寺烧香拜佛,祈求佛祖显灵,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当年的佛祖岭,一年四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香火旺盛,氲氤缭绕,锣鼓阵阵,佛乐悠扬,一派安定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在广场的遗址上努力搜寻者,既没有寺,也没有佛,没有了雕像神坛,甚至连残垣断壁都没有。这里只有一片片板栗树林,除了静谧,还是静谧。佛祖寺曾经的豪华和风光,已经隐在了时光中。
站在我身旁的黄处长,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略有所思,初看上去,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大叔的形象。他穿着一件休闲的灰色T恤,外面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外套,脚穿一双登山鞋,手中握着一根木棍子。他一边向我们讲述公祭的历史,言辞激动,眉飞色舞,一边发出阵阵感叹,还不时地用手中的棍子比比划划。看得出来,他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乡贤。他对黄家塆的历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那些人,那些事,那年那月,都深深扎进他的心里,成为他要铭记黄家塆的理由和乡愁。
我的心情似乎没有因为衰败而伤感,此时此刻,没有公祭广场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以黄处长为首的一些乡贤记住这段历史,并将它传承下来,历史就更有厚重感,更有意义了。何况,黄家塆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素有“秀才塆”的美誉。仅清朝就出了8位秀才。解放后,只有500多人的黄家湾就有100多名大、中专生,其中30多人从教。这些人都是承托黄家塆历史的根基和力量,他们足以让这段历史矗立在久远的岁月之巅,让它就像我们的日子,不紧不慢地延续,永远芬芳。
黄家塆的古迹遍布塆里的角角落落,除了佛祖岭、清朝建筑、新屋祠堂,还有纪念齐泰的400多年的柏树,有不施粉黛,掩映自然风采,纪念三位忠烈的三座石桥。这些建筑还都有遗存,它们以苍凉和粗犷的轮廓,述说着曾经的盛大和衰败,见证着黄家塆的沧海与桑田。
如今的古道,因为有了村村通的全线贯通,安静了下来。佛祖寺也因為一个时代的沉沦而远去,佛祖岭又回归到黄松岭的原貌。取而代之的是名震四海的“板栗王”之乡,新时代全市“生态文明湾落”的荣光。
我们绕到村口的山岗上,那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板栗树林,让人感受到颗粒归仓的殷实与欢腾。随处可见掉落在地上的板栗,大大的,红红的,光滑而有光泽。我忍不住一惊一乍,一次次奔向它们,怜爱地拾起来,左右端详,来回在手里捏拿着,舍不得吃。直到口袋装不下了,只好请同行的朋友帮我收下。
难怪有人曾赞叹黄家塆的板栗:“罗田平湖黄家塆,栗王故乡名响亮。回顾历史探根源,栗王折桂非平常。四面环山中盆地,土壤肥沃日照强。栗农勤劳性踏实,世代传统不相忘。七十年代学大寨,华农教授下农乡。定点指导黄家塆,科学方法树榜样……” 板栗的丰收,致富了一代代黄家塆人,也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我走在通往塆里的公路上,路边的稻田沉浸在金秋收割后的静谧之中,田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高大的柿子树正热闹着,青青黄黄的柿子缀满枝头,摇头晃脑,好像要把秋天看透。再过些日子,它们会变成满树的红灯笼吧,到那时,必将照亮黄家塆的整个秋天。我这样想着,忽然有着再来一次的冲动了。
回程时,我抬头望着恬静中的黄家塆,那么温婉。它携着自然美景、文化历史,构成得天独厚、古今兼备的乡村文化特色。在今天美乡建设的发展蓝图上,真的是:风景这边独好!
据族谱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黄庭坚的第15世孙——德只公,元末明初,从江西修水双井村迁徙到平湖,在该村一带繁衍生息,为黄庭坚的后裔,因居民皆姓黄,故此地就叫黄家塆。原来,黄家塆一开始就生长着故事,是一本悠久的历史书,无论是合上还是打开,都是古色古香的一卷,深远而厚重。
黄家塆地形奇特,四面青山环绕,一条“S”形的河流从塆中逶迤而出,使黄家塆呈一幅太极图状。向阳一边为东塆,向阴一边为西塆。这种看似线条最简洁,图象最简单的地形,给黄家塆带来了几许神秘,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相传嘉靖王朝1572年,朝廷决定悼念方孝孺、黄子澄蒙难170周年,举行褒扬忠臣贤能的公祭庆典活动。黄家塆的制高点——佛祖岭,被选进公祭庆典地点名录。以佛祖岭为中心,对环绕黄家塆的群山、地势,依据其形状和佛文化要求,进行地名册封,如罗汉显肚、和尚石打坐、笔架山、太师椅(这些是护佑佛祖,听从佛祖使唤的);把从平湖到方家冲的沿途驿道周边的奇形怪石,按外观形态,称为青狮、白象、石龟、石狗、鹰嘴(这些是陪伴佛祖,供佛祖玩耍开心的)。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细看黄家塆周围的群山,越看越像,有的如狮、如象;有的似鹰,似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后人根据其形态,命名为“龙宫探幽”“黑犬护路”“狮象相逢”“龟蛇对峙”“罗汉护佛”“和尚打坐”“天鹰展翅”“秀才坐椅”等八大景点。使每一个来到黄家塆的人都想去游览观光,黄家塆因为有了这段历史,从此经天纬地,壮怀激烈。
前不久,承蒙文友梅亭的邀请,我们一起来黄家塆,在回乡度假的黄处长、黄校长的陪同下,我们去佛祖岭寻古探幽。我们先寻访驿道,这是一条从方家冲到平湖的古道,必须越过黄家塆的黄松岭(此山岗松树高大茂盛,是道路的制高点,1572年册封更名佛祖岭),越过崇山峻岭,越过明清两代,也越过古道的繁华。黄松岭的风口处还修建了凉亭,供人们歇息,喝茶,邂逅,交流,是当年名副其实的商贾云集和信息交汇中心。
我们沿着山路慢慢前行,在草丛中找到一条由青石板铺陈的小路,因长时间无人通行,石板周围杂草恣意蔓延,两旁的树木苍葱繁茂。古道斗折蛇行,静卧草莽,沉寂,忧伤而凄美。我踯躅其上,用脚丈量着历史,仿佛看到布满沧桑的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他们有的肩扛背驮,有的追星赶月,疲惫奔忙,络绎不绝。又仿佛听见马蹄嘚嘚,驼铃声声。冗长的古道,撒尽俗世烟火的杯杯盏盏,飘荡着人们生生不息的魂灵。
昔日的凉亭没有了,只剩下残缺的石岸,散落的石条。尽管它们被荒野淹没,但依然显现着一种浸润时间的深深遐思,一种无比厚实的文化积淀。它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讲述着无数往昔的生动故事,承载着一种魅力永恒的苍凉气息。
我们来到佛祖岭的公祭广场,当年这里安放有方孝孺、黄子澄的雕像,有按最高规格建造的佛祖寺。自公祭庆典活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佛祖岭挟“万历中兴”的繁华硕果,威名远播。湖北及周边慕名前来的官员络绎不绝,有坐轿的文官,有骑马的武将,也有步行的,纷纷来到佛祖岭,祈求官运亨通,凭吊、祭拜方孝孺、黄子澄忠诚报国的丰功伟绩。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到佛祖寺烧香拜佛,祈求佛祖显灵,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当年的佛祖岭,一年四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香火旺盛,氲氤缭绕,锣鼓阵阵,佛乐悠扬,一派安定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在广场的遗址上努力搜寻者,既没有寺,也没有佛,没有了雕像神坛,甚至连残垣断壁都没有。这里只有一片片板栗树林,除了静谧,还是静谧。佛祖寺曾经的豪华和风光,已经隐在了时光中。
站在我身旁的黄处长,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略有所思,初看上去,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大叔的形象。他穿着一件休闲的灰色T恤,外面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外套,脚穿一双登山鞋,手中握着一根木棍子。他一边向我们讲述公祭的历史,言辞激动,眉飞色舞,一边发出阵阵感叹,还不时地用手中的棍子比比划划。看得出来,他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乡贤。他对黄家塆的历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那些人,那些事,那年那月,都深深扎进他的心里,成为他要铭记黄家塆的理由和乡愁。
我的心情似乎没有因为衰败而伤感,此时此刻,没有公祭广场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以黄处长为首的一些乡贤记住这段历史,并将它传承下来,历史就更有厚重感,更有意义了。何况,黄家塆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素有“秀才塆”的美誉。仅清朝就出了8位秀才。解放后,只有500多人的黄家湾就有100多名大、中专生,其中30多人从教。这些人都是承托黄家塆历史的根基和力量,他们足以让这段历史矗立在久远的岁月之巅,让它就像我们的日子,不紧不慢地延续,永远芬芳。
黄家塆的古迹遍布塆里的角角落落,除了佛祖岭、清朝建筑、新屋祠堂,还有纪念齐泰的400多年的柏树,有不施粉黛,掩映自然风采,纪念三位忠烈的三座石桥。这些建筑还都有遗存,它们以苍凉和粗犷的轮廓,述说着曾经的盛大和衰败,见证着黄家塆的沧海与桑田。
如今的古道,因为有了村村通的全线贯通,安静了下来。佛祖寺也因為一个时代的沉沦而远去,佛祖岭又回归到黄松岭的原貌。取而代之的是名震四海的“板栗王”之乡,新时代全市“生态文明湾落”的荣光。
我们绕到村口的山岗上,那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板栗树林,让人感受到颗粒归仓的殷实与欢腾。随处可见掉落在地上的板栗,大大的,红红的,光滑而有光泽。我忍不住一惊一乍,一次次奔向它们,怜爱地拾起来,左右端详,来回在手里捏拿着,舍不得吃。直到口袋装不下了,只好请同行的朋友帮我收下。
难怪有人曾赞叹黄家塆的板栗:“罗田平湖黄家塆,栗王故乡名响亮。回顾历史探根源,栗王折桂非平常。四面环山中盆地,土壤肥沃日照强。栗农勤劳性踏实,世代传统不相忘。七十年代学大寨,华农教授下农乡。定点指导黄家塆,科学方法树榜样……” 板栗的丰收,致富了一代代黄家塆人,也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我走在通往塆里的公路上,路边的稻田沉浸在金秋收割后的静谧之中,田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高大的柿子树正热闹着,青青黄黄的柿子缀满枝头,摇头晃脑,好像要把秋天看透。再过些日子,它们会变成满树的红灯笼吧,到那时,必将照亮黄家塆的整个秋天。我这样想着,忽然有着再来一次的冲动了。
回程时,我抬头望着恬静中的黄家塆,那么温婉。它携着自然美景、文化历史,构成得天独厚、古今兼备的乡村文化特色。在今天美乡建设的发展蓝图上,真的是: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