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也能调摄学生心理,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心理的角度调摄学生心理。
关键词:体育锻炼 调摄 心理健康
在当代,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要养成良好的人格,培养健全的心理品格,非一朝一夕能所为,要让一堂体育课对学生的心理、品格等产生多大的影响,似乎任务也太艰巨,但是,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用心引领,体育课还是能适当调摄学生的心理,从而起到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意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1)可以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不断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及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能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体育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参加体育锻炼就得克服困难,就得遵守竞赛规则,需要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以利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通过活动的方式,能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进步的思想和愿望,在规范公平的良性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集体之间做出抉择,在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个性心理的范畴。
(3)能调节情绪、培养健康情趣。体育活动可以使人得到运动的乐趣,能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使自卑、烦恼、不安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还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体育活动还能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譬如,一个热爱乒乓运动的学生,他把这个爱好保持下去,带上了工作岗位,带上了人生旅途,丰富了生活的情趣,也提升了人生的质量。
(4)能够改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一個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开启人生新旅程的重要前提。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增加了与老师、同学、裁判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的机会。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蕴含着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元素,比如通过参加接力跑、集体跳绳、体育游戏等活动,学生懂得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充分发扬团队精神,才能获取好的成绩的道理。
(5)有助于树立成就感。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当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应该说,绝大多数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活动的成效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这也就使体育运动成为备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同学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消除忧郁,增强自信心。
二、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为调摄学生的心理,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目的和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把握好各种体育项目的特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开展体育锻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育锻炼调摄学生心理的必要前提
要让体育课堂上更好地调摄学生的心理,以下几点是必要前提。
(1)加强学情研究,体现人文关怀。在体育锻炼中,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要从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比较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这样更能在体育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
(2)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以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交流、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及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
(3)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要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调摄的目的,活动时就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每次锻炼的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不妨制定一个周期,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一开篇就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反过来说,健康的精神能使健康的身体闪耀出异彩,能提升人生的质量,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具有健康的精神,我们体育老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马启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关键词:体育锻炼 调摄 心理健康
在当代,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要养成良好的人格,培养健全的心理品格,非一朝一夕能所为,要让一堂体育课对学生的心理、品格等产生多大的影响,似乎任务也太艰巨,但是,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用心引领,体育课还是能适当调摄学生的心理,从而起到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意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1)可以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不断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及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能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体育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参加体育锻炼就得克服困难,就得遵守竞赛规则,需要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以利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通过活动的方式,能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进步的思想和愿望,在规范公平的良性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集体之间做出抉择,在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个性心理的范畴。
(3)能调节情绪、培养健康情趣。体育活动可以使人得到运动的乐趣,能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使自卑、烦恼、不安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还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体育活动还能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譬如,一个热爱乒乓运动的学生,他把这个爱好保持下去,带上了工作岗位,带上了人生旅途,丰富了生活的情趣,也提升了人生的质量。
(4)能够改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一個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开启人生新旅程的重要前提。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增加了与老师、同学、裁判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的机会。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蕴含着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元素,比如通过参加接力跑、集体跳绳、体育游戏等活动,学生懂得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充分发扬团队精神,才能获取好的成绩的道理。
(5)有助于树立成就感。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当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应该说,绝大多数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活动的成效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这也就使体育运动成为备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同学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消除忧郁,增强自信心。
二、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为调摄学生的心理,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目的和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把握好各种体育项目的特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开展体育锻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育锻炼调摄学生心理的必要前提
要让体育课堂上更好地调摄学生的心理,以下几点是必要前提。
(1)加强学情研究,体现人文关怀。在体育锻炼中,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要从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比较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这样更能在体育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
(2)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以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交流、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及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
(3)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要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调摄的目的,活动时就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每次锻炼的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不妨制定一个周期,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一开篇就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反过来说,健康的精神能使健康的身体闪耀出异彩,能提升人生的质量,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具有健康的精神,我们体育老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马启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