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4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黑龙江大庆市第十六中学赵继全老师《〈逍遥游〉不宜作为高中讲读课文》的文章,笔者对其中观点持不同意见。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和赵老师商榷。
第一,文中第一点理由是“缺乏‘例子’之实”,说“课文涉及的许多词语都不常用,文言知识基本无法迁移”,所举之例仅仅是几个通假字而已。笔者却不这样认为。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碰到,而且在高考中经常设题,所以说很多词语没有举一反三的功能是不全面的。比如:“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中的“图”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和 “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字,“有鱼焉……未有知其修者”中的“修”,“且适南冥也”中的“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中的“劝”和“非”,“彼且恶乎待哉”中的“恶”。仅举几例而已,这些词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也是高考设题的重点热点,我们能说像这样的词没有迁移功能吗?这样的课文没有必要作为我们的讲读课文吗?
第二,赵老师在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本篇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中学生不了解此文也属遗憾。”文中第三点说中学生读《庄子》有“消极”之害,既然有“消极”之害,怎么又能说“中学生不了解此文也属遗憾”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而且本篇作为《庄子》中的代表作品,我们就有必要去读它,因为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也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学生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不能不学习《庄子》。在《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中说,本篇在《庄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理解《逍遥游》对领会《庄子》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逍遥游》作为高中讲读课文并不值得我们去怀疑。
第三,在阐述“不属‘浅易’之列”这个观点时,赵老师提到对“浅易”的界定:“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其实“浅易”与“艰深”只是相对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读,怎样去教的问题。
另外,我反对赵老师观点的理由还有:
第一,《逍遥游》是庄子文章中的精华,有人说这篇文章反映了庄子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是消极的、唯心的。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这篇文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在教人树志立业方面意义重大。首先,文章举出鲲鹏两种巨物,“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展翅是大志的象征,是施展个人抱负的象征。如今人们依然用“大展宏图”来比喻志向远大。其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些句子,启示我们远大的志向要以雄厚的基础为支柱,要想实现理想,就得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准备即基础。再次,“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等句子说明了个人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才能一步步登高,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那他知道的事情也就越多,这便是博学。文章在最后写到个人修养的极境——无我。可以说,《逍遥游》整篇论述了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立志——打基础——博学——修养极境,对中学生的立志成才很有启发性。从这方面看,《逍遥游》可学,可讲。
第二,《逍遥游》这篇文章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文章的特色。首先,庄子以具体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事等将自己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了。其次,这篇文章想象丰富,境界开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再次,以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来蕴含深刻的含义是庄子的语言风格。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这些特点说明《逍遥游》是风格鲜明的文学读物,也是读懂庄子之文的基础。从文学性上讲,《逍遥游》亦可作为中学生的讲读课文。
综上所述,庄子的代表作品《逍遥游》作为高中讲读课文也未尝不可。
(作者单位:永昌一中)
第一,文中第一点理由是“缺乏‘例子’之实”,说“课文涉及的许多词语都不常用,文言知识基本无法迁移”,所举之例仅仅是几个通假字而已。笔者却不这样认为。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碰到,而且在高考中经常设题,所以说很多词语没有举一反三的功能是不全面的。比如:“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中的“图”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和 “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字,“有鱼焉……未有知其修者”中的“修”,“且适南冥也”中的“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中的“劝”和“非”,“彼且恶乎待哉”中的“恶”。仅举几例而已,这些词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也是高考设题的重点热点,我们能说像这样的词没有迁移功能吗?这样的课文没有必要作为我们的讲读课文吗?
第二,赵老师在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本篇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中学生不了解此文也属遗憾。”文中第三点说中学生读《庄子》有“消极”之害,既然有“消极”之害,怎么又能说“中学生不了解此文也属遗憾”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而且本篇作为《庄子》中的代表作品,我们就有必要去读它,因为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也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学生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不能不学习《庄子》。在《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中说,本篇在《庄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理解《逍遥游》对领会《庄子》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逍遥游》作为高中讲读课文并不值得我们去怀疑。
第三,在阐述“不属‘浅易’之列”这个观点时,赵老师提到对“浅易”的界定:“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其实“浅易”与“艰深”只是相对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读,怎样去教的问题。
另外,我反对赵老师观点的理由还有:
第一,《逍遥游》是庄子文章中的精华,有人说这篇文章反映了庄子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是消极的、唯心的。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这篇文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在教人树志立业方面意义重大。首先,文章举出鲲鹏两种巨物,“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展翅是大志的象征,是施展个人抱负的象征。如今人们依然用“大展宏图”来比喻志向远大。其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些句子,启示我们远大的志向要以雄厚的基础为支柱,要想实现理想,就得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准备即基础。再次,“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等句子说明了个人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才能一步步登高,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那他知道的事情也就越多,这便是博学。文章在最后写到个人修养的极境——无我。可以说,《逍遥游》整篇论述了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立志——打基础——博学——修养极境,对中学生的立志成才很有启发性。从这方面看,《逍遥游》可学,可讲。
第二,《逍遥游》这篇文章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文章的特色。首先,庄子以具体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事等将自己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了。其次,这篇文章想象丰富,境界开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再次,以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来蕴含深刻的含义是庄子的语言风格。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这些特点说明《逍遥游》是风格鲜明的文学读物,也是读懂庄子之文的基础。从文学性上讲,《逍遥游》亦可作为中学生的讲读课文。
综上所述,庄子的代表作品《逍遥游》作为高中讲读课文也未尝不可。
(作者单位:永昌一中)